第一百五十四章 官途艰难需隐逸
王士肃如何都没想到,李秘竟是让他帮忙寻找吕坤吕叔简!
虽然王士肃是个浪荡二世祖,并未承袭父荫,在官场有所作为,但他对官场消息并非一无所知。
早初妖书案闹得京师动荡满城风雨,天下皆知,他又岂会充耳不闻?
眼下人人避只有恐不及,李秘竟然还想着要找吕坤!
再者说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李秘这么个小捕快,为何要找吕坤,这里头到底有些甚么牵扯,万一把他也拉进去,只怕要给父亲王世贞惹来大麻烦!
李秘自然看得出王士肃的顾虑,此时朝王士肃道:“你且安心帮我找到他便是,我与吕大人有些私事要商量,不会把你老王家牵扯进去的。”
王士肃到底是不愿再与李秘有任何的瓜葛,李秘早先前来拜访,父亲王世贞回头便找他寻根究底,王士肃也算厚道,并未否认李秘对他们有过救命之恩。
事实李秘对当夜黄绫驿里头的人,都有着救命之恩,若没有李秘,那夜的事情还不知该如何收场,也全亏得李秘让他王士肃坐镇枢,左右调度,这才平息了事件。
所以他并未否认李秘对他的恩情,既然认下了这份人情,他王士肃自然是要偿还清楚的。
虽然他是个浪荡浮夸的纨绔衙内,但到底是恩怨分明之人,而且似他这等高傲之人,又如何能忍受赖着人情不还?
若换做别个地方,或许他王士肃真没甚么法子,可在这金陵地方,他还真有那么三五分手段,想要找到吕坤的藏身之处,也不过三日五日罢了。
念及此处,王士肃终于还是朝李秘应承道:“你回去等消息吧,只是有一点我必须警告你,若牵连到我父亲,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李秘也松了一口气,朝王士肃道:“说得好像你以前认人一样,此事了结,你我便互不相干,只希望往后能够一笑泯恩仇罢了。”
王士肃听得一笑泯恩仇,难免有些苦笑,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他本想帮范重贤吴白芷出气,只是眼下他竟然发自内心地惧怕李秘,对于他而言,这是从所未有过的一种感受。
打小他便锦衣玉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便是治学严谨的父亲,也未能让他感到惧怕,可遇到李秘之后,他却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今番将李秘的事情应承下来,大半也是因为不愿再与李秘有任何牵扯,而不是为了感恩或者是帮忙。
李秘自然清楚这一点,只是他也没想到,咬厄玛奴耳那一口,竟然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慑作用,王士肃只是个旁观者,都已经吓到了这等地步,厄玛奴耳作为亲历者,还不知道该如何惧怕他李秘呢。
离了王士肃之后,李秘便与张黄庭回到茶厅来,此时利玛窦正与王世贞、王弘诲品茗闲谈,李秘也不好贸然进去打扰,便带着张黄庭率先回到了府衙来等候。
这才刚坐下,张孙绳便让人来请,李秘便到内宅来拜见这位府尹大人。
到了应天府,李秘才真切感受到,张孙绳这样的三品大员,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威严与震慑。
与南京六部官员不同,应天府尹掌控着整个金陵的日常事务,这是个极其有分量的官职,许多名臣乃至于宰辅,都曾经担任过应天府尹。
便是王世贞和王弘诲,往后也是要经历应天府尹这一履历的,只是眼下,却让张孙绳先坐了这把交椅。
虽然在黄绫驿之时,李秘推了张孙绳一把,救了他一命,可到了这应天府来,李秘对张孙绳反而毕恭毕敬,甚至从不在人前表露出任何的亲近感,这也让张孙绳感到非常的满意。
他是真想提拔李秘,但李秘的出身太过卑贱,即便他是应天府尹,也有些难办。
诚如前番所论,大明官制已经非常成熟,科举考试成了国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想要进入官场或许不难,但想要在官场爬高走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大明,想要做官,科举考试是最正经也是最受尊敬的一条路子,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门路,只不过都算不得正当门路,起码在官员们看来,是不太正经的。
这其一嘛,便是通过恩荫入仕,如果你考不,但父辈是做大官的,或者祖有大功劳,拥有可以承袭的恩荫,那么你便可以凭借父辈的功劳,寻个小官或者没有实权的闲散官职,这也算是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抚恤和恩养。
在大明后期,恩荫入仕也非常的受追捧,因为正经科考需要十年寒窗,甚至有些人考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高。
当然了,有些人考秀才之后,发现自己再没办法更一层楼了,便放弃了继续考试,而选择充当幕僚师爷,给官员们出谋划策或者协助处理政务等等。
也有一些一边做师爷,一边温书考试的。
而秀才往一层,当你考了举人,便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但需要长时间候缺,也是等官员被罢免或者挂掉,你才能补,而且官职绝不会高,能做个县丞主簿之类的已经是万幸了。
有些人之所以当师爷或者幕僚门客,也是奔着恩荫这条路子去的。
这个恩荫是有名额的,但这个名额不一定要给自家的子孙,打个方,王世贞如果是个平民,想推儿子一把,让王士肃当个闲散官员,便找到王弘诲,虽然两家没什么血缘亲情,但都姓王,王弘诲只消说王士肃是自家宗亲后辈之类的,便能够让王士肃享受他的恩荫名额了。
这个恩荫名额早先确实是为了照顾用功之臣的家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读书种子,但事实这些有功之臣,大多在朝堂拥有着巨大的人脉关系和能力,不需要恩荫名额,也能够让自家子孙走仕途。
如此一来,恩荫名额也变成了其他人想要进入官场所追求的一条热门路子了。
张孙绳早先在云南担任左布政使,他已经是朝廷三品大员,按说是有恩荫名额的,但想让他把名额送给李秘,是不太可能的。
李秘连秀才都不是,即便承袭恩荫名额,也只能往军方的路子走,可张孙绳是个官,李秘做个军方的闲散小官儿,非但浪费他的才华,往后也没甚么出头的机会。
除了恩荫之外,想要当官,也可以通过捐官,也是花钱买个国子监的监生身份,而后再候缺补官,有了监生的身份,再花钱打点活络,自然也能当官了。
李秘不是图慕虚名之人,而且他一清二白,也没那么多钱捐官,即便有钱,他也不会捐。
除开这些,剩下便只有举荐这么一条路可以走。
这个举荐也有点“官官相护”的意思,如张孙绳认为某人有大才,便举荐他出来当个官员。
不过被举荐者通常都是有着大名声,却没有考取功名的,似柳永这样的人物,在民间有着莫大名声,被官员举荐,而后成为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在官场被人欺负得头都抬不起来,最终郁郁而终,结果也是很难看。
历史被举荐做官的名人不少,但能做成好官大官,甚至落个好下场的,都是少之又少。
而且大明的举荐很多时候局限于官员举荐官员,也是说,这官员本来只是个刑部员外郎,但我觉得他能力出众,在刑部太可惜了,举荐他去其他衙门做个更大一点的官职。
为了给李秘谋个出身,张孙绳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到头来他却发现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他堂堂三品大员,竟然无法为李秘挣回一个正经些的官职!
一来他与李秘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二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是应天府尹,李秘却是吴县捕快,若想提拔李秘,张孙绳应该借着私人关系,让简定雍或者陈和光来操持这件事,这是最为稳妥的。
可他毕竟是从云南回来的,贸然与陈和光等地方官员私下授受,难免要落人口实,即便陈和光等人痛快答应,他也不敢提这个。
再者,他希望能亲自给予李秘这份人情,因为他自认有识人之明,李秘绝非池之物,这个人情他想亲自卖给李秘,否则也不必费那么大心思,让李秘押解浅草薰到应天府。
若把李秘留在应天府,那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以他的能量,随便给李秘安排个甚么职位都不是问题。
那些个未入流的胥吏,从九品正九品的各库大使,课税方面的流吏杂员,乃至于按院州府照磨所的照磨或者司狱之类的,都是可以的。
只是当他向李秘说起之时,李秘却摇头婉拒,他并不想来金陵,只是想留在苏州府,这倒是让张孙绳感到有些惋惜,也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南京是大明的南直隶,此时北京都不如南京,南直隶可以说仍旧是整个大明的经济与化心,虽然苏州府也是繁华重镇,但又如何能与南直隶相提并论?
然而李秘仿佛铁了心要留在苏州府,张孙绳也不好多劝,毕竟自己是三品大员,李秘算是“不识抬举”,他也总不能强人所难。
爱才归爱才,可也没到一个三品大员要求着一个捕快的程度,张孙绳提拔李秘,爱才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李秘抓到了厄玛奴耳,追回了耶稣会失窃的赃物。
李秘身份卑微,朝廷无法给予更大的嘉奖,张孙绳便想着自家找补一二,眼下他该做的也都做了,往后问心无愧,受领这份功劳便是了。
李秘也没觉得如何可惜,早先他是对官场不感兴趣,甚至对官场斗争有些畏难心理。
可如今他已经深刻体会到,想要成为大明第一神探,光有脑子是不行的,还要有锤子,这锤子便是手里头的权柄,所以如果有机会,无论是恩荫、举荐还是捐官,他都想尝试着往爬一爬,只是应天府绝不是个好选择罢了。
婉拒了张孙绳之后,李秘又过了三两日清闲的日子,与张黄庭练练刀法,带着秋冬丫头到金陵城四处逛逛,当然了,也没敢去秦淮河体验人生。
到了第四日的早,王士肃终于派人送来了消息,找到吕坤的藏身之处了!
虽然王士肃是个浪荡二世祖,并未承袭父荫,在官场有所作为,但他对官场消息并非一无所知。
早初妖书案闹得京师动荡满城风雨,天下皆知,他又岂会充耳不闻?
眼下人人避只有恐不及,李秘竟然还想着要找吕坤!
再者说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李秘这么个小捕快,为何要找吕坤,这里头到底有些甚么牵扯,万一把他也拉进去,只怕要给父亲王世贞惹来大麻烦!
李秘自然看得出王士肃的顾虑,此时朝王士肃道:“你且安心帮我找到他便是,我与吕大人有些私事要商量,不会把你老王家牵扯进去的。”
王士肃到底是不愿再与李秘有任何的瓜葛,李秘早先前来拜访,父亲王世贞回头便找他寻根究底,王士肃也算厚道,并未否认李秘对他们有过救命之恩。
事实李秘对当夜黄绫驿里头的人,都有着救命之恩,若没有李秘,那夜的事情还不知该如何收场,也全亏得李秘让他王士肃坐镇枢,左右调度,这才平息了事件。
所以他并未否认李秘对他的恩情,既然认下了这份人情,他王士肃自然是要偿还清楚的。
虽然他是个浪荡浮夸的纨绔衙内,但到底是恩怨分明之人,而且似他这等高傲之人,又如何能忍受赖着人情不还?
若换做别个地方,或许他王士肃真没甚么法子,可在这金陵地方,他还真有那么三五分手段,想要找到吕坤的藏身之处,也不过三日五日罢了。
念及此处,王士肃终于还是朝李秘应承道:“你回去等消息吧,只是有一点我必须警告你,若牵连到我父亲,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李秘也松了一口气,朝王士肃道:“说得好像你以前认人一样,此事了结,你我便互不相干,只希望往后能够一笑泯恩仇罢了。”
王士肃听得一笑泯恩仇,难免有些苦笑,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他本想帮范重贤吴白芷出气,只是眼下他竟然发自内心地惧怕李秘,对于他而言,这是从所未有过的一种感受。
打小他便锦衣玉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便是治学严谨的父亲,也未能让他感到惧怕,可遇到李秘之后,他却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今番将李秘的事情应承下来,大半也是因为不愿再与李秘有任何牵扯,而不是为了感恩或者是帮忙。
李秘自然清楚这一点,只是他也没想到,咬厄玛奴耳那一口,竟然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慑作用,王士肃只是个旁观者,都已经吓到了这等地步,厄玛奴耳作为亲历者,还不知道该如何惧怕他李秘呢。
离了王士肃之后,李秘便与张黄庭回到茶厅来,此时利玛窦正与王世贞、王弘诲品茗闲谈,李秘也不好贸然进去打扰,便带着张黄庭率先回到了府衙来等候。
这才刚坐下,张孙绳便让人来请,李秘便到内宅来拜见这位府尹大人。
到了应天府,李秘才真切感受到,张孙绳这样的三品大员,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威严与震慑。
与南京六部官员不同,应天府尹掌控着整个金陵的日常事务,这是个极其有分量的官职,许多名臣乃至于宰辅,都曾经担任过应天府尹。
便是王世贞和王弘诲,往后也是要经历应天府尹这一履历的,只是眼下,却让张孙绳先坐了这把交椅。
虽然在黄绫驿之时,李秘推了张孙绳一把,救了他一命,可到了这应天府来,李秘对张孙绳反而毕恭毕敬,甚至从不在人前表露出任何的亲近感,这也让张孙绳感到非常的满意。
他是真想提拔李秘,但李秘的出身太过卑贱,即便他是应天府尹,也有些难办。
诚如前番所论,大明官制已经非常成熟,科举考试成了国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想要进入官场或许不难,但想要在官场爬高走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大明,想要做官,科举考试是最正经也是最受尊敬的一条路子,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门路,只不过都算不得正当门路,起码在官员们看来,是不太正经的。
这其一嘛,便是通过恩荫入仕,如果你考不,但父辈是做大官的,或者祖有大功劳,拥有可以承袭的恩荫,那么你便可以凭借父辈的功劳,寻个小官或者没有实权的闲散官职,这也算是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抚恤和恩养。
在大明后期,恩荫入仕也非常的受追捧,因为正经科考需要十年寒窗,甚至有些人考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高。
当然了,有些人考秀才之后,发现自己再没办法更一层楼了,便放弃了继续考试,而选择充当幕僚师爷,给官员们出谋划策或者协助处理政务等等。
也有一些一边做师爷,一边温书考试的。
而秀才往一层,当你考了举人,便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但需要长时间候缺,也是等官员被罢免或者挂掉,你才能补,而且官职绝不会高,能做个县丞主簿之类的已经是万幸了。
有些人之所以当师爷或者幕僚门客,也是奔着恩荫这条路子去的。
这个恩荫是有名额的,但这个名额不一定要给自家的子孙,打个方,王世贞如果是个平民,想推儿子一把,让王士肃当个闲散官员,便找到王弘诲,虽然两家没什么血缘亲情,但都姓王,王弘诲只消说王士肃是自家宗亲后辈之类的,便能够让王士肃享受他的恩荫名额了。
这个恩荫名额早先确实是为了照顾用功之臣的家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读书种子,但事实这些有功之臣,大多在朝堂拥有着巨大的人脉关系和能力,不需要恩荫名额,也能够让自家子孙走仕途。
如此一来,恩荫名额也变成了其他人想要进入官场所追求的一条热门路子了。
张孙绳早先在云南担任左布政使,他已经是朝廷三品大员,按说是有恩荫名额的,但想让他把名额送给李秘,是不太可能的。
李秘连秀才都不是,即便承袭恩荫名额,也只能往军方的路子走,可张孙绳是个官,李秘做个军方的闲散小官儿,非但浪费他的才华,往后也没甚么出头的机会。
除了恩荫之外,想要当官,也可以通过捐官,也是花钱买个国子监的监生身份,而后再候缺补官,有了监生的身份,再花钱打点活络,自然也能当官了。
李秘不是图慕虚名之人,而且他一清二白,也没那么多钱捐官,即便有钱,他也不会捐。
除开这些,剩下便只有举荐这么一条路可以走。
这个举荐也有点“官官相护”的意思,如张孙绳认为某人有大才,便举荐他出来当个官员。
不过被举荐者通常都是有着大名声,却没有考取功名的,似柳永这样的人物,在民间有着莫大名声,被官员举荐,而后成为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在官场被人欺负得头都抬不起来,最终郁郁而终,结果也是很难看。
历史被举荐做官的名人不少,但能做成好官大官,甚至落个好下场的,都是少之又少。
而且大明的举荐很多时候局限于官员举荐官员,也是说,这官员本来只是个刑部员外郎,但我觉得他能力出众,在刑部太可惜了,举荐他去其他衙门做个更大一点的官职。
为了给李秘谋个出身,张孙绳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但到头来他却发现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他堂堂三品大员,竟然无法为李秘挣回一个正经些的官职!
一来他与李秘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二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是应天府尹,李秘却是吴县捕快,若想提拔李秘,张孙绳应该借着私人关系,让简定雍或者陈和光来操持这件事,这是最为稳妥的。
可他毕竟是从云南回来的,贸然与陈和光等地方官员私下授受,难免要落人口实,即便陈和光等人痛快答应,他也不敢提这个。
再者,他希望能亲自给予李秘这份人情,因为他自认有识人之明,李秘绝非池之物,这个人情他想亲自卖给李秘,否则也不必费那么大心思,让李秘押解浅草薰到应天府。
若把李秘留在应天府,那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以他的能量,随便给李秘安排个甚么职位都不是问题。
那些个未入流的胥吏,从九品正九品的各库大使,课税方面的流吏杂员,乃至于按院州府照磨所的照磨或者司狱之类的,都是可以的。
只是当他向李秘说起之时,李秘却摇头婉拒,他并不想来金陵,只是想留在苏州府,这倒是让张孙绳感到有些惋惜,也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南京是大明的南直隶,此时北京都不如南京,南直隶可以说仍旧是整个大明的经济与化心,虽然苏州府也是繁华重镇,但又如何能与南直隶相提并论?
然而李秘仿佛铁了心要留在苏州府,张孙绳也不好多劝,毕竟自己是三品大员,李秘算是“不识抬举”,他也总不能强人所难。
爱才归爱才,可也没到一个三品大员要求着一个捕快的程度,张孙绳提拔李秘,爱才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李秘抓到了厄玛奴耳,追回了耶稣会失窃的赃物。
李秘身份卑微,朝廷无法给予更大的嘉奖,张孙绳便想着自家找补一二,眼下他该做的也都做了,往后问心无愧,受领这份功劳便是了。
李秘也没觉得如何可惜,早先他是对官场不感兴趣,甚至对官场斗争有些畏难心理。
可如今他已经深刻体会到,想要成为大明第一神探,光有脑子是不行的,还要有锤子,这锤子便是手里头的权柄,所以如果有机会,无论是恩荫、举荐还是捐官,他都想尝试着往爬一爬,只是应天府绝不是个好选择罢了。
婉拒了张孙绳之后,李秘又过了三两日清闲的日子,与张黄庭练练刀法,带着秋冬丫头到金陵城四处逛逛,当然了,也没敢去秦淮河体验人生。
到了第四日的早,王士肃终于派人送来了消息,找到吕坤的藏身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