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有心算无心,依然白忙活
禾薇继续劝道:“大叔,我不清楚你们省城那儿的房价如何,可能的话,我觉得你最好带婶子搬个家。”
原因不用她说,高友正自己也清楚明白的很。
四狗子这次的牢狱之灾,极有可能会把由头安在他头上。无论关上几年,只要没死,出来肯定会找他们家麻烦。他一个粗老爷们还好,可媳妇呢?孩子呢?万一有点啥事,那真叫后悔莫及了。
禾薇见高友正神情似有松动,笑笑说:
“大叔,您看这样行不?您和家人落稳脚跟后,给我们打个电话,以后我们需要什么山货,都问您订购怎么样?您看您对山珍比较在行,托您办这个事我放心。而且我们也不会想要怎样便宜,无非就是希望吃到正宗的野生山珍。你自己采也行,问人收购也行,总之要求野生,而不是那种大批量养殖或是栽培的,种类倒是不限,只要是这儿的特产都可以。价钱您看着定,您要定不下来,我们找专家估价,肯定给您一个公道价。这个您尽管放心!”
高友正一听禾薇俩连将来的活计都给他安排好了,激动地直抹眼泪:“有啥不信你们的!俺信!就照大妹子你说的,缺啥山货了就通知俺,俺负责给你张罗。俺们这儿别的不能保证,山货那绝对是杠杠的!”
“成!那咱们就这么说定啦!”
禾薇笑眯眯地点头,而后把一百万转到了高友正的银行户头上。
搞定了这桩事,接下来就是山货的收购了。
高友正俩口子一个负责抽样验货、一个负责称重;禾薇两人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给钱。
一开始还没人来,他们先把高友正家的山货收了。
挨个品种看了看,确实如高友正说的,种类不少,数量最多的是榛蘑、黑木耳和红菇;白木耳,也就是高友正说的金耳相对少一点;松蘑、杏鲍菇也有但是不多。
东西也确实都是好东西。像红菇,色泽比禾薇先前在京都的特产店买的正多了,而且保证没染色、不熏硫磺。这样的好东西,真是多多益善呀。当即开心地付了钱。
高友正俩口子也同样开心。家里的山货卖了一万二,户头上又多了一百万存款,肿么有种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的节奏!啦啦啦!
继高家之后,第一户挑着担子来卖山货的就是猪肉佬家了。
猪肉佬家带来的除了和高家一样的榛蘑、红菇、木耳等外,还有几斤品相不错的猴头菇和松茸,这也是好东西!
禾薇很爽快地按市场价结账。
猪肉佬见状,心里暗暗点头。高友正没撒谎,这俩小年轻确实挺厚道的。这些东西他们事先都打听过价格,知道特产店卖多少一两,也在家称过重,想着要是给的价格不满意或是缺斤少两,那就二话没有转身挑走。兜里的棒槌更是别想他拿出来。
不过眼下嘛,猪肉佬乐呵呵地从兜里掏|出丝绸包着的一小支棒槌,放在高友正家的炕桌上让贺擎东看,边说:“俺们家这根棒槌是北坡那边挖到的,说来也是赶巧了,上趟去县城,同仁药房做主的人不在,不然这东西早就不属于俺了……”总而言之,就是想多卖点钱。
贺擎东没和他多说,直接拍了个视频并几张近角度的照片传给沈之砚。
沈之砚那边有专家等着,收到视频和照片立即展开鉴定。没几分钟,传过来一份估价报告,给出的建议是不超过八万可以拿下。
贺擎东看了猪肉佬一眼,淡淡地说:“八万。”
这个价格确实很公道了。
猪肉佬心里有数,因为他之前拿去县城鉴定过,说是最多给五万。特产店那边就更不用说了,超出三万都觉得他是狮子大开口。看他的眼神能把他整个人都给烧了。如今难得遇到个冤大头(贺大少:特么你指谁冤大头?当心爷反口不收!),愿意拿八万块买,哪里还会犹豫,生怕贺擎东反悔似的,立马拍板:“八万卖你了!”
就这样,禾薇买到了第二支野山参。
猪肉佬带着俩儿子、挑着重单子,进出高友正家不到半小时,就把家里当宝一样供着的棒槌给卖掉了,说是连同那些蘑菇、松茸等零零碎碎的山货,统共卖了十一万多。这消息一传开,村民们激动了。
猪肉佬是多么抠门精巴的人啊,平时问他买猪肉,连个零头都不肯抹。要不是屯里就他一家猪肉档,谁愿去他家买啊。可这么一个抠门到家的人,竟然半小时内把棒槌出手了,这说明啥?——对方给出的价格高啊。
再一打听,高友正家里晒着的那些榛蘑、红菇啥的居然卖了一万二,之前听高友正媳妇唠叨,说是能卖个八千要烧高香了。没想到能卖到一万二,还是现钱交易。
“不会是假钞吧?”有人质疑了。
也有人唾笑:“猪肉佬那么精明的人,还能不注意钞票真假?经他手的钞票多少了?还能被假钞糊弄过去?”
“不收现钞,说转账也行,你们谁不是开通了手机银行功能吗?钱到没到账这总做不了假吧?”
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一听,有道理!纷纷回家扛山货去高友正家卖了。
整个三里屯好似提前进入到喜气洋洋的丰收时节。
“妈,你说这是怎么了?屯里发生什么事了吗?”孙倩一下车,就看到屯里人都在往一个方向赶,还个个肩扛大麻袋,疑惑地问孙母。
孙母也摸不着头脑,拿上包包说:“回头找老叔公问问不就知道了。”
孙倩一想也是,耸耸肩,催孙母去办正事了。
她此行来老家,是给大学同学来采买山货的。
室友们得知她老家就在长白山脚下,纷纷托她暑假来买木耳、菌菇等山珍。家里条件好的,还问她买雪蛤或是雪蛤油。
问价格多少,她心想这么远的路,跑一趟车费都要不少,多少总还要赚点的吧,于是报了个比市面价高一成的价,给出的理由是:市面上卖的大部分都不是野货,纯野生的要贵不少。她这已经是最低价了,再低她也买不到。
她那帮同学,尤其是兜里有钱的,对吃食方面比较注重,贵就贵点吧,好歹也是正宗的野山货。一个个很爽快地给了定金。
孙倩想着左右要跑一趟,不如多拉几个人买,这样她赚的差头也能多些。于是有心算无心地让室友帮她打广告,最后接到四十一笔订单,包括二十斤黑木耳、十斤白木耳、五斤红菇、五斤榛蘑、五斤松蘑、半斤雪蛤。
按照她报的价格,只要不比去年老家那边的收购价高,这四十一笔订单共四十五斤半的山货,她少说能赚四千。光半斤雪蛤就能给她带来一千五六的收益。反正买雪蛤的室友钱多人傻,况且她报的价也就比市场价贵个一成,只要货真,绝对不会怀疑她中间吞了那么多抽成。
孙倩兴奋地跑回家一说,孙母也被勾起了兴致。娘俩都觉得这生意好赚!
虽说跑趟老家开车要五六个钟头,往返油钱加过路费起码得七百,可和四千毛利一比,那还是相当划算的。
关键是不需要她们操心,这些东西在老家那是随处可见的,顶多货好货次的区别。次一点的还能压压价。孙母常听老家那些亲戚来电话抱怨说收购站又压价了,她们现在比收购价高一成的价格跟他们收,保准美死他们!
母女俩怀着雀跃的心情,停好车,来到在三里屯有那么点影响力的老叔公家,送了老叔公两瓶价值一百二的酒,说明了来意。
老叔公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两瓶酒没吱声,他家小儿媳倒是笑着说:“哎呀,这可真不巧!东头高友正家今儿来了俩外地客,说是按市场价来收山货,家里有囤货的全都扛那儿卖去了。”
孙倩心里一记咯噔。莫非刚在进村的路上,看到的肩扛麻袋、大步流星的村民,其实是去高友正家卖山货的?
那怎么行!都被来人收购走了,她要的东西怎么办!
孙母也是担心这个,不过她吃的盐到底比她闺女多,面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问道:“那俩外地客总不会收很多吧?我们家倩倩替她同学带的量不多,统共就四五十斤,怎么滴都能腾出点来吧?”
“那可说不准。”老叔公家的小儿媳坐在堂屋的门槛上,搓着家里人的衣裳边说今儿听来的新闻,“俺听大军媳妇说,那俩人给的价格和你们省城市场上卖的一样,那可比收购站给的公道多了,也不短斤少两。反正猪肉佬家那支小棒槌都卖了,那价格绝对打不了晃。”
“猪肉佬家那支棒槌都卖了?”孙母这下笑不出来了,对小婶娘的话也信了八九分。
要知道清明节那趟回来,猪肉佬还在那儿嚷,没个六万甭想把他家的宝贝棒槌收走。也就是说,今儿来三里屯的那俩外地客,问猪肉佬收的棒槌肯定超过了六万。
果然,下一秒就听老叔公家的小儿媳说:“听说卖了八万呢。可把猪肉佬乐的!说是之前拿去县城问,也只给五万,收购站就更少了。可见那俩人给的价格确实老公道了。这么一来,谁家的囤货还留着不卖啊,不卖的是呆瓜!打算留着自家吃的都翻出来卖了,过这村没这个店啊,谁家还缺这一口吃的?反正过不多久新鲜的菇子又能采了。俺们家的红菇俺也托大军媳妇拿去称了……”
这话落到孙倩娘俩耳里,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
脑子里一群的草泥马集体暴走狂奔:四千块赚不到了!
“妈——”孙倩急哭了,“那怎么办啊,说好的……”
定金都收了,要是收不到同学们要的山货,岂不是还要把揣入兜兜的定金退回去?
孙母此刻也没辙了,求助地看向老叔公:“叔公,您看我们娘俩个大老远跑这一趟,本以为能帮咱屯子做点好事儿,没想到……”
没想到被俩外地客抢先了。你说他们要是也按一贯的收购价收吧,她们娘俩也能拉到点货。毕竟价格一样,做为同乡的她们,想收到四五十斤货还不简单?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样的好事儿,当然要先紧着乡里乡亲了。可价格不一样,而且还高出收购价那么多,这事儿就难办了。孙母心里门清,越发着急了。
老叔公敲了敲烟斗,慢条斯理地说:“你们娘俩个迟了一步,提前一天来,这事儿也就好办了。”
这不废话嘛!
孙氏母女暗地里齐翻了个白眼。
孙倩忍不住接腔:“太爷爷,假设的话咱就别唠了行么,能不能讲点实际点的呀?”
“倩倩!”孙母佯怒地喝住她,转而对老叔公说,“小孩子家家的不懂事,叔公您别和她置气。这事儿吧,都怪我,倩倩倒是回家好些天了,催着我早点来,可家里一时半会走不开,等安顿好出门也到这会儿了。叔公您看,能不能帮咱们娘俩个匀点?倩倩答应了帮同学带点咱们这边的山货回学校,总不好让她出尔反尔是不?”
关键是那四千块啊四千块,说好的四千块可万不能打水漂啊!
“这话说的,能帮俺们哪会不帮?屯子里同姓的可就剩俺们几家了,肥水总要往自家人田里泼的不是?”老叔公的小儿媳生怕自家仅剩的那几斤榛蘑保不住,抢先一步接腔,“可今儿屯里人都知道高友正家来了俩外地客,给的价钱不比市场价低,都纷纷往高家跑,俺们想拦也拦不住啊。要不这样,俺领你们走一趟高家,有什么要说的,你们娘俩自个儿找他们商量去。”
也只好这样了。坐这儿大眼瞪小眼的,又瞪不出朵花来。
孙母叹了口气,无奈地应了小婶娘的提议。
老叔公满意地朝小儿媳点点头,又将视线移到那两瓶酒上,慢条斯理地说:“没帮到你们,这酒……
孙母讪笑着接道:“本就买来孝敬叔公的,哪有再提回去的道理。”
心情却实在算不上美妙。(未完待续。)
原因不用她说,高友正自己也清楚明白的很。
四狗子这次的牢狱之灾,极有可能会把由头安在他头上。无论关上几年,只要没死,出来肯定会找他们家麻烦。他一个粗老爷们还好,可媳妇呢?孩子呢?万一有点啥事,那真叫后悔莫及了。
禾薇见高友正神情似有松动,笑笑说:
“大叔,您看这样行不?您和家人落稳脚跟后,给我们打个电话,以后我们需要什么山货,都问您订购怎么样?您看您对山珍比较在行,托您办这个事我放心。而且我们也不会想要怎样便宜,无非就是希望吃到正宗的野生山珍。你自己采也行,问人收购也行,总之要求野生,而不是那种大批量养殖或是栽培的,种类倒是不限,只要是这儿的特产都可以。价钱您看着定,您要定不下来,我们找专家估价,肯定给您一个公道价。这个您尽管放心!”
高友正一听禾薇俩连将来的活计都给他安排好了,激动地直抹眼泪:“有啥不信你们的!俺信!就照大妹子你说的,缺啥山货了就通知俺,俺负责给你张罗。俺们这儿别的不能保证,山货那绝对是杠杠的!”
“成!那咱们就这么说定啦!”
禾薇笑眯眯地点头,而后把一百万转到了高友正的银行户头上。
搞定了这桩事,接下来就是山货的收购了。
高友正俩口子一个负责抽样验货、一个负责称重;禾薇两人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给钱。
一开始还没人来,他们先把高友正家的山货收了。
挨个品种看了看,确实如高友正说的,种类不少,数量最多的是榛蘑、黑木耳和红菇;白木耳,也就是高友正说的金耳相对少一点;松蘑、杏鲍菇也有但是不多。
东西也确实都是好东西。像红菇,色泽比禾薇先前在京都的特产店买的正多了,而且保证没染色、不熏硫磺。这样的好东西,真是多多益善呀。当即开心地付了钱。
高友正俩口子也同样开心。家里的山货卖了一万二,户头上又多了一百万存款,肿么有种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的节奏!啦啦啦!
继高家之后,第一户挑着担子来卖山货的就是猪肉佬家了。
猪肉佬家带来的除了和高家一样的榛蘑、红菇、木耳等外,还有几斤品相不错的猴头菇和松茸,这也是好东西!
禾薇很爽快地按市场价结账。
猪肉佬见状,心里暗暗点头。高友正没撒谎,这俩小年轻确实挺厚道的。这些东西他们事先都打听过价格,知道特产店卖多少一两,也在家称过重,想着要是给的价格不满意或是缺斤少两,那就二话没有转身挑走。兜里的棒槌更是别想他拿出来。
不过眼下嘛,猪肉佬乐呵呵地从兜里掏|出丝绸包着的一小支棒槌,放在高友正家的炕桌上让贺擎东看,边说:“俺们家这根棒槌是北坡那边挖到的,说来也是赶巧了,上趟去县城,同仁药房做主的人不在,不然这东西早就不属于俺了……”总而言之,就是想多卖点钱。
贺擎东没和他多说,直接拍了个视频并几张近角度的照片传给沈之砚。
沈之砚那边有专家等着,收到视频和照片立即展开鉴定。没几分钟,传过来一份估价报告,给出的建议是不超过八万可以拿下。
贺擎东看了猪肉佬一眼,淡淡地说:“八万。”
这个价格确实很公道了。
猪肉佬心里有数,因为他之前拿去县城鉴定过,说是最多给五万。特产店那边就更不用说了,超出三万都觉得他是狮子大开口。看他的眼神能把他整个人都给烧了。如今难得遇到个冤大头(贺大少:特么你指谁冤大头?当心爷反口不收!),愿意拿八万块买,哪里还会犹豫,生怕贺擎东反悔似的,立马拍板:“八万卖你了!”
就这样,禾薇买到了第二支野山参。
猪肉佬带着俩儿子、挑着重单子,进出高友正家不到半小时,就把家里当宝一样供着的棒槌给卖掉了,说是连同那些蘑菇、松茸等零零碎碎的山货,统共卖了十一万多。这消息一传开,村民们激动了。
猪肉佬是多么抠门精巴的人啊,平时问他买猪肉,连个零头都不肯抹。要不是屯里就他一家猪肉档,谁愿去他家买啊。可这么一个抠门到家的人,竟然半小时内把棒槌出手了,这说明啥?——对方给出的价格高啊。
再一打听,高友正家里晒着的那些榛蘑、红菇啥的居然卖了一万二,之前听高友正媳妇唠叨,说是能卖个八千要烧高香了。没想到能卖到一万二,还是现钱交易。
“不会是假钞吧?”有人质疑了。
也有人唾笑:“猪肉佬那么精明的人,还能不注意钞票真假?经他手的钞票多少了?还能被假钞糊弄过去?”
“不收现钞,说转账也行,你们谁不是开通了手机银行功能吗?钱到没到账这总做不了假吧?”
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一听,有道理!纷纷回家扛山货去高友正家卖了。
整个三里屯好似提前进入到喜气洋洋的丰收时节。
“妈,你说这是怎么了?屯里发生什么事了吗?”孙倩一下车,就看到屯里人都在往一个方向赶,还个个肩扛大麻袋,疑惑地问孙母。
孙母也摸不着头脑,拿上包包说:“回头找老叔公问问不就知道了。”
孙倩一想也是,耸耸肩,催孙母去办正事了。
她此行来老家,是给大学同学来采买山货的。
室友们得知她老家就在长白山脚下,纷纷托她暑假来买木耳、菌菇等山珍。家里条件好的,还问她买雪蛤或是雪蛤油。
问价格多少,她心想这么远的路,跑一趟车费都要不少,多少总还要赚点的吧,于是报了个比市面价高一成的价,给出的理由是:市面上卖的大部分都不是野货,纯野生的要贵不少。她这已经是最低价了,再低她也买不到。
她那帮同学,尤其是兜里有钱的,对吃食方面比较注重,贵就贵点吧,好歹也是正宗的野山货。一个个很爽快地给了定金。
孙倩想着左右要跑一趟,不如多拉几个人买,这样她赚的差头也能多些。于是有心算无心地让室友帮她打广告,最后接到四十一笔订单,包括二十斤黑木耳、十斤白木耳、五斤红菇、五斤榛蘑、五斤松蘑、半斤雪蛤。
按照她报的价格,只要不比去年老家那边的收购价高,这四十一笔订单共四十五斤半的山货,她少说能赚四千。光半斤雪蛤就能给她带来一千五六的收益。反正买雪蛤的室友钱多人傻,况且她报的价也就比市场价贵个一成,只要货真,绝对不会怀疑她中间吞了那么多抽成。
孙倩兴奋地跑回家一说,孙母也被勾起了兴致。娘俩都觉得这生意好赚!
虽说跑趟老家开车要五六个钟头,往返油钱加过路费起码得七百,可和四千毛利一比,那还是相当划算的。
关键是不需要她们操心,这些东西在老家那是随处可见的,顶多货好货次的区别。次一点的还能压压价。孙母常听老家那些亲戚来电话抱怨说收购站又压价了,她们现在比收购价高一成的价格跟他们收,保准美死他们!
母女俩怀着雀跃的心情,停好车,来到在三里屯有那么点影响力的老叔公家,送了老叔公两瓶价值一百二的酒,说明了来意。
老叔公若有所思地看着那两瓶酒没吱声,他家小儿媳倒是笑着说:“哎呀,这可真不巧!东头高友正家今儿来了俩外地客,说是按市场价来收山货,家里有囤货的全都扛那儿卖去了。”
孙倩心里一记咯噔。莫非刚在进村的路上,看到的肩扛麻袋、大步流星的村民,其实是去高友正家卖山货的?
那怎么行!都被来人收购走了,她要的东西怎么办!
孙母也是担心这个,不过她吃的盐到底比她闺女多,面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问道:“那俩外地客总不会收很多吧?我们家倩倩替她同学带的量不多,统共就四五十斤,怎么滴都能腾出点来吧?”
“那可说不准。”老叔公家的小儿媳坐在堂屋的门槛上,搓着家里人的衣裳边说今儿听来的新闻,“俺听大军媳妇说,那俩人给的价格和你们省城市场上卖的一样,那可比收购站给的公道多了,也不短斤少两。反正猪肉佬家那支小棒槌都卖了,那价格绝对打不了晃。”
“猪肉佬家那支棒槌都卖了?”孙母这下笑不出来了,对小婶娘的话也信了八九分。
要知道清明节那趟回来,猪肉佬还在那儿嚷,没个六万甭想把他家的宝贝棒槌收走。也就是说,今儿来三里屯的那俩外地客,问猪肉佬收的棒槌肯定超过了六万。
果然,下一秒就听老叔公家的小儿媳说:“听说卖了八万呢。可把猪肉佬乐的!说是之前拿去县城问,也只给五万,收购站就更少了。可见那俩人给的价格确实老公道了。这么一来,谁家的囤货还留着不卖啊,不卖的是呆瓜!打算留着自家吃的都翻出来卖了,过这村没这个店啊,谁家还缺这一口吃的?反正过不多久新鲜的菇子又能采了。俺们家的红菇俺也托大军媳妇拿去称了……”
这话落到孙倩娘俩耳里,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
脑子里一群的草泥马集体暴走狂奔:四千块赚不到了!
“妈——”孙倩急哭了,“那怎么办啊,说好的……”
定金都收了,要是收不到同学们要的山货,岂不是还要把揣入兜兜的定金退回去?
孙母此刻也没辙了,求助地看向老叔公:“叔公,您看我们娘俩个大老远跑这一趟,本以为能帮咱屯子做点好事儿,没想到……”
没想到被俩外地客抢先了。你说他们要是也按一贯的收购价收吧,她们娘俩也能拉到点货。毕竟价格一样,做为同乡的她们,想收到四五十斤货还不简单?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同样的好事儿,当然要先紧着乡里乡亲了。可价格不一样,而且还高出收购价那么多,这事儿就难办了。孙母心里门清,越发着急了。
老叔公敲了敲烟斗,慢条斯理地说:“你们娘俩个迟了一步,提前一天来,这事儿也就好办了。”
这不废话嘛!
孙氏母女暗地里齐翻了个白眼。
孙倩忍不住接腔:“太爷爷,假设的话咱就别唠了行么,能不能讲点实际点的呀?”
“倩倩!”孙母佯怒地喝住她,转而对老叔公说,“小孩子家家的不懂事,叔公您别和她置气。这事儿吧,都怪我,倩倩倒是回家好些天了,催着我早点来,可家里一时半会走不开,等安顿好出门也到这会儿了。叔公您看,能不能帮咱们娘俩个匀点?倩倩答应了帮同学带点咱们这边的山货回学校,总不好让她出尔反尔是不?”
关键是那四千块啊四千块,说好的四千块可万不能打水漂啊!
“这话说的,能帮俺们哪会不帮?屯子里同姓的可就剩俺们几家了,肥水总要往自家人田里泼的不是?”老叔公的小儿媳生怕自家仅剩的那几斤榛蘑保不住,抢先一步接腔,“可今儿屯里人都知道高友正家来了俩外地客,给的价钱不比市场价低,都纷纷往高家跑,俺们想拦也拦不住啊。要不这样,俺领你们走一趟高家,有什么要说的,你们娘俩自个儿找他们商量去。”
也只好这样了。坐这儿大眼瞪小眼的,又瞪不出朵花来。
孙母叹了口气,无奈地应了小婶娘的提议。
老叔公满意地朝小儿媳点点头,又将视线移到那两瓶酒上,慢条斯理地说:“没帮到你们,这酒……
孙母讪笑着接道:“本就买来孝敬叔公的,哪有再提回去的道理。”
心情却实在算不上美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