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五章 李适吊丧
第两百六十五章李适吊丧
李适来到义王府,受到一番冷待,只有李重和几个子女出来迎接。走到门口后,他不得不三步并着两步走,走到义王灵前双脚用力跪下。还好跪在垫子上,感觉不到疼痛。
“二十四皇爷,你怎么就走了?父皇还在京城等你与他相聚。几个月未见,皇爷上次对我的教诲还尤在耳边。没想到那一别,竟已是阴阳永隔。”
其实他可以不跪,一他是代表皇上,二他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当然义王比他高了两辈,跪也说得过去。
他不但跪了,还哭得十分伤心。两旁原本在冷眼相观的各位王侯,脸色逐渐变得正常。只有义王府之人已经看淡,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做作。
哭诉一会才由李琛将他扶起来:“太子殿下请节哀。”
“琛弟,别叫什么太子。”李适又抹了把眼泪,直起身接过旁边太监的圣旨:
“灵堂之上大家勿需多礼了,圣谕:惊闻二十四皇叔仙逝,朕痛失其叔、大唐痛失柱臣。朕原想亲临吊唁,然国事繁重,只得遣太子李适带为祭拜。皇叔一应所需皆由朝廷负责,谥号义肃,以帝葬之礼于泰陵,常伴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旁,永享太庙。”
一连串的恩赐,终于让义王府上下脸色缓和过来,一些王侯又惊又慕。葬在泰陵玄宗身边,这份殊荣让谁都可以舍去以前建好的墓。
王爷死后能得谥号的并不多,和大臣一样,除非是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现在数得出来之人,郭子仪一定能得,还有个他们不愿承认。
相比谥号能以帝葬之礼的更少,帝葬之礼也就是和皇帝的葬礼一样,这份恩赐足以让许多不快消失。
“多谢皇上隆恩,”义王府众人终于诚心拜了一回。大家谁也没想到,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皇上这份圣意,臣不服。”
所有人的眼睛全从李适身上移开,李适差点就要跳起来。反对的是一个横眉须发老者,他很熟悉,还当过他的老师,叫杨琳,洛阳国子监祭酒。是位大名儒,以前曾认礼部尚书。
杨琳没管所有人的眼神,刚声说:
“殊荣太过,葬在什么地方,那是皇家之事,我等不敢掺言。义王有何德何能获得谥号义肃?以帝葬之礼下葬?”
“杨琳,我父王获什么封号,以什么礼葬关你何事?”不待李适免礼,李默从地上差点跳起来:
“搞清楚,你现在已经不是礼部尚书,没资格说这些。要是成心来捣乱,你给我滚出去,今日没空理你。”
杨琳非但没出去,向前几步质问李适:
“王延绍这些人在干什么?居然能答应这样的封赏?谥号也能卖以人情?皇上要是这样做,以后这些谥号还有何价值?千百年后,后人会如何评价?他们简直是误国误民。我要上京弹劾这些庸官。”
李适吐下自己的口水,杨琳的脾气他清楚,是个为他心中的正义,不惜项上人头的主。怕义王府之人冒犯对方,赶忙说:
“少傅别说了,这是皇上和众大臣商量后所决定,并非是卖什么人情。义王作为父皇的皇叔,常年镇守东都,又以重病之身带兵保东都一方百姓,这些都是难得之功,此封赏不为过。”
“过了,”杨琳没卖他这个最富贵学生的账:
“人死为大,有些事我就不说。要论功劳,不说汾阳郡王何将军,李抱玉、李晟、李怀光这些将领谁不比义王强?就连一品贵人小莲姑娘也远胜于他。要是照这种功劳赐封谥号,这一朝起码可数上百人。”
李适差点晕过去,人家说的是真话,拿不出话来反驳。要是没有这么多人在,朝廷恐怕在考虑要不要给杨琳谥号了。
李默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李重上阵:
“朝廷决议,岂是你这种过气之人能干预的?你自己得不到谥号,就挖空心思阻止别人。你这种不尊圣命、抗拒朝廷之人不配为官,更不配教授学子。你要弹劾,好,我们就去京城,看看你这种人还能在堂上吼几天。”
开始杨琳还一脸激愤,听完李重的话反而镇静自若:
“凤岗郡王说得是,我不尊圣命,抗拒朝廷不配为官。此间事了,我自会向皇上递辞呈,就算不许我也要辞官回乡。既然朝廷已决定,圣命难为,我再反对也没用。我倒要看看,何将军遇刺一案,皇上和朝廷的结果出来,你们是遵守还是抗拒。”
“啊!”许多人像是第一次认识杨琳,睁大眼睛呆呆看着他。义王府的人傻眼了,绕来绕去,居然被人家钻了空子。
不说李豫,就连朝廷也多半会偏帮何浩然。派太子来还不算,带五千兵马来?有点震慑的意思。处理的结果想都不想,义王府上下一定不卖账。
李适李遐两兄弟最高兴,目送狡猾如狐的杨琳离开。经他这一闹,大家也没心情说什么废话,来到一座偏厅,李适将话转入正题:
“父皇派我来主要是替义王办理丧事,其次是审理何将军遇刺一案。你们的奏折父皇十分重视,义王临终前说的那些话,将会一一去查证。对此事我知道的也不清楚,还想请教大王叔。”
可能是怕李重那个蠢货再说胡话,将他留在灵堂上,李默和众王侯在偏厅陪李适。
李适的话说得很公证,让人挑不出毛病,李默只得将对自己有利的话说出:
“何浩然来到洛阳宫,住在均王府,第二天来到我义王府。当时均王殿下也在,并没过多少时间,外面就来了大堆刁民告状。当时我们也以为不关他的事,没想到他不但不许我们抓那些闹事的刁民,还不惜拼命阻止,将那些刁民全带到均王府。也不知其中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听说半夜还在审。连商盟之事也不顾,审了两天。这些事均王都知道,他可以作证。”
李默的话明摆着,那些百姓是受了何浩然指使。一来洛阳就这样,分明是何浩然早有预谋,想对付义王府。
见李遐没接话,十六皇爷李响不满质问:
“均王,何浩然与你同来,并一直住在你均王府,莫非你不知道?”
“十六皇爷说笑了,此事我当然知道。”李遐想好说词:
“那件事大家其实是个误会,何将军都与我说清。的确让人很怀疑,也不知那些百姓受谁指使,聚集到义王府前告状。当时围观的人太多了,连一些使节也在。何将军怕会影响义王府的声誉,才装着与大家不合,带那些百姓去我府上审问。也没问些什么,主要是问他们指谁的指使。可惜大家只接到一张纸条,问了两天没问出什么东西。”
二十一皇爷李纯瞪了李遐一眼:“你这番说词好啊!与何浩然上的奏折完全一样。开始我们这几个老东西也信了,后来二十四弟被他害死,我们才惊觉过来,这些全是他的圈套。”
李适两兄弟互望一眼,十分不满李纯的说词。他装着不知道多少事,不好接嘴,李遐只好上阵:
“二十一皇爷过滤了,哪有什么圈不圈套。要说圈套,那事应该归于教唆百姓来此之人,此事我们定要追查到底。二十四皇爷的丧事还需操办些时日,我看不如这样,边查案边办丧事,这样也能早日还皇爷一个清白。”
“二十四弟做了什么事?你要还他清白?”李遐被李纯一顿怂没敢回话。
“我们不反对边办丧事边审案,但这案子我们必须参预。我们也还没老糊涂,想来一两个案子还能审清。现在何浩然是最大的嫌疑人,怎可再住均王府?先将他打入天牢。”
两兄弟还在发呆,李响接话:
“不错,此事干系太大,为防止他们继续施什么奸计。明镜庄一干人,除清莲外全都得拿下。”
除一群王侯外,只有二张、钟涛等几位大臣。二张最清楚,这事要是处理不好,何浩然以后一定会走极端。凭何浩然的本事,以后不知要闹出什么事情来。
不管得不得罪众王,张延赏站出来:
“陈王之言我不赞成,当日我和张大人也在场,义王的确是因病去逝。病因也很清楚,因为有顺阳侯李树群在场,引起义王病犯,绝不关何将军什么事。义王临终时可能没想明白,才说出那些话。那些话无凭无据,怎能将何将军当作嫌犯?”
大家没想到张延赏会如此为何浩然说话,气得众王侯满面红光。这些话要是由张万福说出,保证几个王爷会发飙。一个身穿蟒袍、长着一笼边胡的中年王爷起身质问:
“张相爷,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临死时是不会说假话的,你虽是宰相,也休想污蔑二十四皇叔。这是我皇氏之事,不需你掺和。”
“皇氏之事既为天下事,天下事自有天下人管,况我还是朝廷命官。”张延赏没鸟他,对李适建言:
“太子殿下,目前那个棺材铺的宋杰、顺阳侯李树群是罪证如山的犯人,何不提取他们来审?”
李适来到义王府,受到一番冷待,只有李重和几个子女出来迎接。走到门口后,他不得不三步并着两步走,走到义王灵前双脚用力跪下。还好跪在垫子上,感觉不到疼痛。
“二十四皇爷,你怎么就走了?父皇还在京城等你与他相聚。几个月未见,皇爷上次对我的教诲还尤在耳边。没想到那一别,竟已是阴阳永隔。”
其实他可以不跪,一他是代表皇上,二他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当然义王比他高了两辈,跪也说得过去。
他不但跪了,还哭得十分伤心。两旁原本在冷眼相观的各位王侯,脸色逐渐变得正常。只有义王府之人已经看淡,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做作。
哭诉一会才由李琛将他扶起来:“太子殿下请节哀。”
“琛弟,别叫什么太子。”李适又抹了把眼泪,直起身接过旁边太监的圣旨:
“灵堂之上大家勿需多礼了,圣谕:惊闻二十四皇叔仙逝,朕痛失其叔、大唐痛失柱臣。朕原想亲临吊唁,然国事繁重,只得遣太子李适带为祭拜。皇叔一应所需皆由朝廷负责,谥号义肃,以帝葬之礼于泰陵,常伴于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旁,永享太庙。”
一连串的恩赐,终于让义王府上下脸色缓和过来,一些王侯又惊又慕。葬在泰陵玄宗身边,这份殊荣让谁都可以舍去以前建好的墓。
王爷死后能得谥号的并不多,和大臣一样,除非是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现在数得出来之人,郭子仪一定能得,还有个他们不愿承认。
相比谥号能以帝葬之礼的更少,帝葬之礼也就是和皇帝的葬礼一样,这份恩赐足以让许多不快消失。
“多谢皇上隆恩,”义王府众人终于诚心拜了一回。大家谁也没想到,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皇上这份圣意,臣不服。”
所有人的眼睛全从李适身上移开,李适差点就要跳起来。反对的是一个横眉须发老者,他很熟悉,还当过他的老师,叫杨琳,洛阳国子监祭酒。是位大名儒,以前曾认礼部尚书。
杨琳没管所有人的眼神,刚声说:
“殊荣太过,葬在什么地方,那是皇家之事,我等不敢掺言。义王有何德何能获得谥号义肃?以帝葬之礼下葬?”
“杨琳,我父王获什么封号,以什么礼葬关你何事?”不待李适免礼,李默从地上差点跳起来:
“搞清楚,你现在已经不是礼部尚书,没资格说这些。要是成心来捣乱,你给我滚出去,今日没空理你。”
杨琳非但没出去,向前几步质问李适:
“王延绍这些人在干什么?居然能答应这样的封赏?谥号也能卖以人情?皇上要是这样做,以后这些谥号还有何价值?千百年后,后人会如何评价?他们简直是误国误民。我要上京弹劾这些庸官。”
李适吐下自己的口水,杨琳的脾气他清楚,是个为他心中的正义,不惜项上人头的主。怕义王府之人冒犯对方,赶忙说:
“少傅别说了,这是皇上和众大臣商量后所决定,并非是卖什么人情。义王作为父皇的皇叔,常年镇守东都,又以重病之身带兵保东都一方百姓,这些都是难得之功,此封赏不为过。”
“过了,”杨琳没卖他这个最富贵学生的账:
“人死为大,有些事我就不说。要论功劳,不说汾阳郡王何将军,李抱玉、李晟、李怀光这些将领谁不比义王强?就连一品贵人小莲姑娘也远胜于他。要是照这种功劳赐封谥号,这一朝起码可数上百人。”
李适差点晕过去,人家说的是真话,拿不出话来反驳。要是没有这么多人在,朝廷恐怕在考虑要不要给杨琳谥号了。
李默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李重上阵:
“朝廷决议,岂是你这种过气之人能干预的?你自己得不到谥号,就挖空心思阻止别人。你这种不尊圣命、抗拒朝廷之人不配为官,更不配教授学子。你要弹劾,好,我们就去京城,看看你这种人还能在堂上吼几天。”
开始杨琳还一脸激愤,听完李重的话反而镇静自若:
“凤岗郡王说得是,我不尊圣命,抗拒朝廷不配为官。此间事了,我自会向皇上递辞呈,就算不许我也要辞官回乡。既然朝廷已决定,圣命难为,我再反对也没用。我倒要看看,何将军遇刺一案,皇上和朝廷的结果出来,你们是遵守还是抗拒。”
“啊!”许多人像是第一次认识杨琳,睁大眼睛呆呆看着他。义王府的人傻眼了,绕来绕去,居然被人家钻了空子。
不说李豫,就连朝廷也多半会偏帮何浩然。派太子来还不算,带五千兵马来?有点震慑的意思。处理的结果想都不想,义王府上下一定不卖账。
李适李遐两兄弟最高兴,目送狡猾如狐的杨琳离开。经他这一闹,大家也没心情说什么废话,来到一座偏厅,李适将话转入正题:
“父皇派我来主要是替义王办理丧事,其次是审理何将军遇刺一案。你们的奏折父皇十分重视,义王临终前说的那些话,将会一一去查证。对此事我知道的也不清楚,还想请教大王叔。”
可能是怕李重那个蠢货再说胡话,将他留在灵堂上,李默和众王侯在偏厅陪李适。
李适的话说得很公证,让人挑不出毛病,李默只得将对自己有利的话说出:
“何浩然来到洛阳宫,住在均王府,第二天来到我义王府。当时均王殿下也在,并没过多少时间,外面就来了大堆刁民告状。当时我们也以为不关他的事,没想到他不但不许我们抓那些闹事的刁民,还不惜拼命阻止,将那些刁民全带到均王府。也不知其中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听说半夜还在审。连商盟之事也不顾,审了两天。这些事均王都知道,他可以作证。”
李默的话明摆着,那些百姓是受了何浩然指使。一来洛阳就这样,分明是何浩然早有预谋,想对付义王府。
见李遐没接话,十六皇爷李响不满质问:
“均王,何浩然与你同来,并一直住在你均王府,莫非你不知道?”
“十六皇爷说笑了,此事我当然知道。”李遐想好说词:
“那件事大家其实是个误会,何将军都与我说清。的确让人很怀疑,也不知那些百姓受谁指使,聚集到义王府前告状。当时围观的人太多了,连一些使节也在。何将军怕会影响义王府的声誉,才装着与大家不合,带那些百姓去我府上审问。也没问些什么,主要是问他们指谁的指使。可惜大家只接到一张纸条,问了两天没问出什么东西。”
二十一皇爷李纯瞪了李遐一眼:“你这番说词好啊!与何浩然上的奏折完全一样。开始我们这几个老东西也信了,后来二十四弟被他害死,我们才惊觉过来,这些全是他的圈套。”
李适两兄弟互望一眼,十分不满李纯的说词。他装着不知道多少事,不好接嘴,李遐只好上阵:
“二十一皇爷过滤了,哪有什么圈不圈套。要说圈套,那事应该归于教唆百姓来此之人,此事我们定要追查到底。二十四皇爷的丧事还需操办些时日,我看不如这样,边查案边办丧事,这样也能早日还皇爷一个清白。”
“二十四弟做了什么事?你要还他清白?”李遐被李纯一顿怂没敢回话。
“我们不反对边办丧事边审案,但这案子我们必须参预。我们也还没老糊涂,想来一两个案子还能审清。现在何浩然是最大的嫌疑人,怎可再住均王府?先将他打入天牢。”
两兄弟还在发呆,李响接话:
“不错,此事干系太大,为防止他们继续施什么奸计。明镜庄一干人,除清莲外全都得拿下。”
除一群王侯外,只有二张、钟涛等几位大臣。二张最清楚,这事要是处理不好,何浩然以后一定会走极端。凭何浩然的本事,以后不知要闹出什么事情来。
不管得不得罪众王,张延赏站出来:
“陈王之言我不赞成,当日我和张大人也在场,义王的确是因病去逝。病因也很清楚,因为有顺阳侯李树群在场,引起义王病犯,绝不关何将军什么事。义王临终时可能没想明白,才说出那些话。那些话无凭无据,怎能将何将军当作嫌犯?”
大家没想到张延赏会如此为何浩然说话,气得众王侯满面红光。这些话要是由张万福说出,保证几个王爷会发飙。一个身穿蟒袍、长着一笼边胡的中年王爷起身质问:
“张相爷,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临死时是不会说假话的,你虽是宰相,也休想污蔑二十四皇叔。这是我皇氏之事,不需你掺和。”
“皇氏之事既为天下事,天下事自有天下人管,况我还是朝廷命官。”张延赏没鸟他,对李适建言:
“太子殿下,目前那个棺材铺的宋杰、顺阳侯李树群是罪证如山的犯人,何不提取他们来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