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平戎策 待君裁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安未央宫含元殿,一场大朝会正在举行。城内城外虽然也已经落雪多日,天气寒冷,但这一次朝会上的人,来的很齐。
这是皇帝陛下的特别要求,只要是身在长安的朝廷官员,上到王公贵戚,下至各常侍、殿中郎,没有特殊原因者,一律于今日上朝听政。
接到这个消息后的文武百官,不敢怠慢。天子威权日重,现在的朝堂上谁也不敢懈怠半分。更何况此前从各个渠道得来的消息可知,这次朝会上决定的事情,将会很重要。因此,谁也不想错过。
最近轰传长安的平定真番国事宜,虽然还没有正式以朝廷通报的形式昭告天下,但早已经尽人皆知。对于稍早些时候皇帝并未经过与朝臣们的讨论,就急如星火地派出了一批官员奔赴辽东,去接管新扩的疆土,一众大臣虽然在暗中腹诽他的专权独断,但心中的振奋感还是相同的。
今天的朝会上,必然会涉及到这件事,是百官们早已经预料到的。毕竟这样的灭国之功,是值得大力宣扬的事,更是鼓舞天下臣民最好的机会。
与前几次平定东南越、西南蛮夷之地不同,这一次纯粹就是以赫赫兵威慑服敌国的。长久以来,以百战征伐而得天下的汉朝廷,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新恢复到“十万铁甲可纵横天下”的那种地步,可是这么多年来,逐渐安逸下来的国家很难再出现这种锋芒。
真正的精锐之师,并不需要几十万上百万那么多。兵贵精不在多这种道理,身为朝廷大臣,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但有些事是无能为力的。精兵之道,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这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经历过七国之乱后,尤其是最近这三四十年,分布天下的兵马已经发展的太多了。如果把监督诸侯的朝廷驻防军连同地方军队算在一起的话,应该七八十万之众还是有的。这么多的军队,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朝廷的收支平衡。
为此,在那几年里,负责管理国家库府的太中大夫郑当时没少愁眉苦脸,精打细算。但这些军队却是要必须存在的,一点儿都不敢减少。既要抵御外敌又要防备内贼,承担着内外压力的重担,丝毫马虎不得。
至于说到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不免令人沮丧。除去驻守边关九镇防范匈奴人的北疆边军之外,也就是驻扎在细柳营的那支汉军还算是精兵。其余的,则不堪一提。
就算是北疆汉军, 在与匈奴人的战斗中,也很少有取得胜利的机会,能够不被打败就不错了。打退匈奴骑兵的进攻已经算是功劳,说到主动出击取得胜利,几乎是很少见的现象。
国力日渐强盛,而军队建设提不上去,被许多有识之士所深深忧虑。尤其是在匈奴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驰马南侵的情况下,这种转变便显得极为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黑鹰军这两年的表现,给了皇帝和所有人一个希望。纵观这几年取得的几次军事胜利,其中都离不开黑鹰军参与的影子,其战斗力之高,已经可见一斑。因此,即便这支已经发展到两万多人的骑兵队伍一直没有纳入朝廷的监管体系,但朝堂上下所有人的目光,无不在时刻观察着他们的动向。
而元召这次亲自率领着一千名黑鹰军将士,就能在敌国三千里国土上纵横驰骋无人敢当,十万大军尽皆俯首!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黑鹰军就是汉军的表率,是开疆扩土的中坚力量,是振奋国威的最大保障。
不用明说,这样的认识,从皇帝到臣子们心中都已经清清楚楚。因此,等容光焕发的皇帝陛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命令殿前常侍捧着厚厚的文本,把尚书台那帮人连夜整理出来的平定真番详略一五一十详细读来的时候,大殿上下的人都听得很认真。
佩服、赞叹、惊叹、膜拜、嫉妒、羡慕……各种各样的情绪,浮现在很多人的脸上。曾几何时,那个只是一个流浪儿身份的人,谁也未曾料到,他竟然做到了今天的地步。
大汉丞相平津候公孙弘与御史大夫张汤之间的那个座位空着,自从元召领兵出征以后,就一直空在那儿。但几案一直被殿中侍从们擦的干干净净,一丝灰尘也没有。仿佛他一直就坐在那儿,从来没有离开。
这是一种被崇拜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本来是应该像古代那些名垂千古的大贤们才拥有的,可是现在,在那个十六岁的少年身上,已经开始初步具备。
公孙弘压抑住心中的波澜,移开注视身边座位的目光,无声的叹了一口气。到了今天,他不服也要服了。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元召他的路才刚刚开始。他未来究竟会做到怎样的地步,恐怕自己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不过就目前的这些,已经足够令人惊叹!
殿前常侍那慷慨激昂的声音终于停止下来,整个平定真番的过程被叙述的很详细,就连一些细节都被那几个尚书台的文字高手写的细致入微,此时听在众人耳中,尤其动人心魄。
真是好手段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征服一个国家,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可是在元召的手里,就是赢得这么容易!他的征服,可不是普通的以武力征服,而是连人心一起征服的。
没听到刚才的讲述中都说了吗,“……攻破王险城之后,长乐侯与太子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安抚政策。开库府,赈济贫者。发布告,安抚百业。只诛首恶,清除卫氏余孽,稳定归附士族之心……一切从宽相待,民众奔走庆祝。”
这就难怪皇帝陛下心情大悦了。以这么微小的代价,几乎没有动用朝廷的一铢钱,就平白无故的收获了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从此,辽东稳固无忧,民众称颂。而且连带着太子也得到了一大笔功绩,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威服怀远,扬兵威于域外,万民振奋,贺圣德于阶前。此真是我大汉之福,陛下之福也!臣等谨为陛下贺!万岁、万岁、万万岁!”
以丞相公孙弘为首,文武百官一起离座拜伏于九层金阶下,山呼万岁,心悦诚服。
皇帝刘彻冕旒冠下的眼中放射出异彩,心中的兴奋之意都挂在脸上了。听着大殿当中一片称颂,禁不住哈哈大笑,这正是他要想达到的效果也!
“诸卿家平身吧!在敌人猖獗的情况下,国家取得这样的大胜,是极不容易的。当然,这功绩不是属于朕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在座各位的,属于远征将士的,属于我大汉所有臣民的!散朝之后,可命有司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大汉将士刚刚取得了怎样的胜利。另外,太史令要把这次的有功者详细记录其事迹,铭之史册,以彰其功。”
底下的臣子们听到金口玉言做如此言说,心中已经都在暗自慨叹。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无论如何,史书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而皇帝亲口吩咐,重量自然又不相同。
有司官员和太史令司马迁各自躬身领命毕。却听皇帝继续兴致勃勃的说了下去。
“开疆扩土,划郡为治,这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然而和这些比起来,朕最高兴的还是看到了我汉家将士的勇敢无畏。元卿有一句话说的好‘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远隔大海又怎么样?千山万水又怎么样?那卫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曾经跳梁何其猖狂,一旦败亡束手就擒,千里押赴我大汉阙下,两日之后,就将随太子入长安,献俘于未央宫前了!哈哈哈!所以,朕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这句话,哦,不仅是你们,凡是我大汉疆域内之臣民,每一个人都要记得,身为大汉子民,将会是无上的荣誉……!”
“臣等谨记!陛下威武!大汉威武……!”
含元殿上下君臣相得,一片称颂之声,气氛极其热烈。听到这令人激动人心的话,就连大殿外面冒着风雪严寒执勤的羽林军侍卫们,沸腾的热血也不觉得身上冷了。
宫阙献俘,可是历朝历代精彩的大戏,有关仪式的具体操作,皇帝自从接到元召大捷的奏报后,就已经在着手布置了。负责礼仪方面的官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要忙坏了。因为就在这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将会有两场大礼仪等着他们来布置安排。
为大汉皇后卫子夫准备的封后大典,方方面面极其繁琐,这个还没有准备好呢,没想到又接了个大活儿,宫阙献俘也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这可是事关国家威严的大事,如果出了一点儿差错,罪无可恕矣!这些官员们,心中那是既兴奋激动又战战兢兢。
“陛下,东征将士既取得如此大的功劳,如何封赏,可有明示?”丞相公孙弘终于问出了大家都在暗自猜测的问题。别的人都好说,论功行赏就是了。唯有对元召的赏赐,谁也不会认为自己能猜得透皇帝的心思。
“呵呵,这个嘛……先不用着急。因为,不久之后,两功同赏也说不定的呢……!”
公孙弘和大臣们惊讶地抬起头来,一时间没有明白皇帝话中的意思,却见他眼中闪现出自信的光芒,宣布了另一个消息。
长安未央宫含元殿,一场大朝会正在举行。城内城外虽然也已经落雪多日,天气寒冷,但这一次朝会上的人,来的很齐。
这是皇帝陛下的特别要求,只要是身在长安的朝廷官员,上到王公贵戚,下至各常侍、殿中郎,没有特殊原因者,一律于今日上朝听政。
接到这个消息后的文武百官,不敢怠慢。天子威权日重,现在的朝堂上谁也不敢懈怠半分。更何况此前从各个渠道得来的消息可知,这次朝会上决定的事情,将会很重要。因此,谁也不想错过。
最近轰传长安的平定真番国事宜,虽然还没有正式以朝廷通报的形式昭告天下,但早已经尽人皆知。对于稍早些时候皇帝并未经过与朝臣们的讨论,就急如星火地派出了一批官员奔赴辽东,去接管新扩的疆土,一众大臣虽然在暗中腹诽他的专权独断,但心中的振奋感还是相同的。
今天的朝会上,必然会涉及到这件事,是百官们早已经预料到的。毕竟这样的灭国之功,是值得大力宣扬的事,更是鼓舞天下臣民最好的机会。
与前几次平定东南越、西南蛮夷之地不同,这一次纯粹就是以赫赫兵威慑服敌国的。长久以来,以百战征伐而得天下的汉朝廷,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新恢复到“十万铁甲可纵横天下”的那种地步,可是这么多年来,逐渐安逸下来的国家很难再出现这种锋芒。
真正的精锐之师,并不需要几十万上百万那么多。兵贵精不在多这种道理,身为朝廷大臣,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但有些事是无能为力的。精兵之道,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这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经历过七国之乱后,尤其是最近这三四十年,分布天下的兵马已经发展的太多了。如果把监督诸侯的朝廷驻防军连同地方军队算在一起的话,应该七八十万之众还是有的。这么多的军队,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朝廷的收支平衡。
为此,在那几年里,负责管理国家库府的太中大夫郑当时没少愁眉苦脸,精打细算。但这些军队却是要必须存在的,一点儿都不敢减少。既要抵御外敌又要防备内贼,承担着内外压力的重担,丝毫马虎不得。
至于说到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不免令人沮丧。除去驻守边关九镇防范匈奴人的北疆边军之外,也就是驻扎在细柳营的那支汉军还算是精兵。其余的,则不堪一提。
就算是北疆汉军, 在与匈奴人的战斗中,也很少有取得胜利的机会,能够不被打败就不错了。打退匈奴骑兵的进攻已经算是功劳,说到主动出击取得胜利,几乎是很少见的现象。
国力日渐强盛,而军队建设提不上去,被许多有识之士所深深忧虑。尤其是在匈奴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驰马南侵的情况下,这种转变便显得极为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黑鹰军这两年的表现,给了皇帝和所有人一个希望。纵观这几年取得的几次军事胜利,其中都离不开黑鹰军参与的影子,其战斗力之高,已经可见一斑。因此,即便这支已经发展到两万多人的骑兵队伍一直没有纳入朝廷的监管体系,但朝堂上下所有人的目光,无不在时刻观察着他们的动向。
而元召这次亲自率领着一千名黑鹰军将士,就能在敌国三千里国土上纵横驰骋无人敢当,十万大军尽皆俯首!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黑鹰军就是汉军的表率,是开疆扩土的中坚力量,是振奋国威的最大保障。
不用明说,这样的认识,从皇帝到臣子们心中都已经清清楚楚。因此,等容光焕发的皇帝陛下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命令殿前常侍捧着厚厚的文本,把尚书台那帮人连夜整理出来的平定真番详略一五一十详细读来的时候,大殿上下的人都听得很认真。
佩服、赞叹、惊叹、膜拜、嫉妒、羡慕……各种各样的情绪,浮现在很多人的脸上。曾几何时,那个只是一个流浪儿身份的人,谁也未曾料到,他竟然做到了今天的地步。
大汉丞相平津候公孙弘与御史大夫张汤之间的那个座位空着,自从元召领兵出征以后,就一直空在那儿。但几案一直被殿中侍从们擦的干干净净,一丝灰尘也没有。仿佛他一直就坐在那儿,从来没有离开。
这是一种被崇拜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本来是应该像古代那些名垂千古的大贤们才拥有的,可是现在,在那个十六岁的少年身上,已经开始初步具备。
公孙弘压抑住心中的波澜,移开注视身边座位的目光,无声的叹了一口气。到了今天,他不服也要服了。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元召他的路才刚刚开始。他未来究竟会做到怎样的地步,恐怕自己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不过就目前的这些,已经足够令人惊叹!
殿前常侍那慷慨激昂的声音终于停止下来,整个平定真番的过程被叙述的很详细,就连一些细节都被那几个尚书台的文字高手写的细致入微,此时听在众人耳中,尤其动人心魄。
真是好手段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的征服一个国家,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可是在元召的手里,就是赢得这么容易!他的征服,可不是普通的以武力征服,而是连人心一起征服的。
没听到刚才的讲述中都说了吗,“……攻破王险城之后,长乐侯与太子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安抚政策。开库府,赈济贫者。发布告,安抚百业。只诛首恶,清除卫氏余孽,稳定归附士族之心……一切从宽相待,民众奔走庆祝。”
这就难怪皇帝陛下心情大悦了。以这么微小的代价,几乎没有动用朝廷的一铢钱,就平白无故的收获了那么大的一块土地。从此,辽东稳固无忧,民众称颂。而且连带着太子也得到了一大笔功绩,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威服怀远,扬兵威于域外,万民振奋,贺圣德于阶前。此真是我大汉之福,陛下之福也!臣等谨为陛下贺!万岁、万岁、万万岁!”
以丞相公孙弘为首,文武百官一起离座拜伏于九层金阶下,山呼万岁,心悦诚服。
皇帝刘彻冕旒冠下的眼中放射出异彩,心中的兴奋之意都挂在脸上了。听着大殿当中一片称颂,禁不住哈哈大笑,这正是他要想达到的效果也!
“诸卿家平身吧!在敌人猖獗的情况下,国家取得这样的大胜,是极不容易的。当然,这功绩不是属于朕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在座各位的,属于远征将士的,属于我大汉所有臣民的!散朝之后,可命有司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大汉将士刚刚取得了怎样的胜利。另外,太史令要把这次的有功者详细记录其事迹,铭之史册,以彰其功。”
底下的臣子们听到金口玉言做如此言说,心中已经都在暗自慨叹。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无论如何,史书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而皇帝亲口吩咐,重量自然又不相同。
有司官员和太史令司马迁各自躬身领命毕。却听皇帝继续兴致勃勃的说了下去。
“开疆扩土,划郡为治,这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然而和这些比起来,朕最高兴的还是看到了我汉家将士的勇敢无畏。元卿有一句话说的好‘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远隔大海又怎么样?千山万水又怎么样?那卫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曾经跳梁何其猖狂,一旦败亡束手就擒,千里押赴我大汉阙下,两日之后,就将随太子入长安,献俘于未央宫前了!哈哈哈!所以,朕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这句话,哦,不仅是你们,凡是我大汉疆域内之臣民,每一个人都要记得,身为大汉子民,将会是无上的荣誉……!”
“臣等谨记!陛下威武!大汉威武……!”
含元殿上下君臣相得,一片称颂之声,气氛极其热烈。听到这令人激动人心的话,就连大殿外面冒着风雪严寒执勤的羽林军侍卫们,沸腾的热血也不觉得身上冷了。
宫阙献俘,可是历朝历代精彩的大戏,有关仪式的具体操作,皇帝自从接到元召大捷的奏报后,就已经在着手布置了。负责礼仪方面的官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要忙坏了。因为就在这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将会有两场大礼仪等着他们来布置安排。
为大汉皇后卫子夫准备的封后大典,方方面面极其繁琐,这个还没有准备好呢,没想到又接了个大活儿,宫阙献俘也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这可是事关国家威严的大事,如果出了一点儿差错,罪无可恕矣!这些官员们,心中那是既兴奋激动又战战兢兢。
“陛下,东征将士既取得如此大的功劳,如何封赏,可有明示?”丞相公孙弘终于问出了大家都在暗自猜测的问题。别的人都好说,论功行赏就是了。唯有对元召的赏赐,谁也不会认为自己能猜得透皇帝的心思。
“呵呵,这个嘛……先不用着急。因为,不久之后,两功同赏也说不定的呢……!”
公孙弘和大臣们惊讶地抬起头来,一时间没有明白皇帝话中的意思,却见他眼中闪现出自信的光芒,宣布了另一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