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问题是,堂堂一个永平王府挑选长媳自是可以有着百般要求的,哪怕家里没皇位可以继承,可他家有爵位可以继承啊!
郡王的爵位!
想到这里,杨冬燕看魏大嫂的眼神都不对了,找个小儿媳妇还那么麻烦,真想怼她一句,您配吗?
小儿子不就是随便找个差不多的就成了吗?
杨冬燕的小儿子……呃,确切的说,王府的三老爷是个庶出,找的亲事倒还真是门当户对的,也是异姓王的女儿,当然同样是个庶出。对方之所以答应这门亲事,完全是因为闺女长相随爹,高嫁是不可能的,这才成了这桩好事。
可就算是嫡子好了,刘二老爷娶的媳妇,单从家世方面看,那也是远不如王妃的。
就有病。
拿长媳的标准去给小儿子娶媳妇,人家好姑娘图啥啊?图你家有万贯家产?可就算有好了,依着律法,也是长子继承至少七成家业的。
杨冬燕苦口婆心的劝魏大嫂想开点儿,还勇敢的拿自己举例子。
“你看我家,大牛媳妇不就是处处比二牛媳妇强?你要想一个家里太太平平的过日子,长房就必须比其他几房强,将来这个家也是由长房来当的。你要是找个特厉害的,这不是故意想折腾的阖家不安吗?”
魏大嫂沉默了半晌,若说她完全不懂这个道理是不可能的,可她就是觉得真这么做了,委屈了她小儿子。
“可我觉得,我幺儿比我大儿强啊!”
杨冬燕真是没忍住,偷偷的翻了她一个大白眼,考虑到魏大嫂以前总是帮衬自家,她这才忍住了,继续劝:“就照你说的,你大儿不如你幺儿。那你应该咋做呢?给你大儿娶个好媳妇,多给机会让你大儿历练,实在要是扶不起来,你就扶你大儿的孩子!”
魏大嫂听不进去的,她怎么想都觉得是自家幺儿吃了大亏。
又片刻后,魏大嫂蹦出一句话:“我想分家了。”
“分呗。”杨冬燕是无所谓的,南陵郡的世家大族是没有分家的习惯,可那是世家大族,跟乡下地头的习惯本来就不一样。
像老魏家当初,不就是杨冬燕的公婆都还在世时,就做主分家的。还是那种相当公平的分法,房屋田产几乎都是对半分的,给长房略多的那一些,也是因为长房到时候要负责养老送终。
杨冬燕以为,魏大嫂也想学公婆那种分法。
这种分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哪怕上一辈辛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份不薄的家当,几房一分,又都成了穷人。
在南陵郡的世家大族里,是几乎不能想象的。但在乡下地头,却是最常见的分法,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家当一共也就那么一点,若是分少了,只怕分出去单过的那一房都活不下去。
结果没过多久,杨冬燕就被一个消息震住了。
隔壁家啊,是要分家了,可魏大嫂根本就不按牌理出牌!
别家就算分了家,那也是留长房在家,由长房赡养父母,将来给老人办后事送终。就算财产平分好了,起码当爹娘的,都是跟着大儿子过日子的。
结果,隔壁家是把大的几个全轰出去,只留小儿子在身边。
杨冬燕:……???
原来,活得久了真能见到很多稀罕事儿。
不过在这个事情上,杨冬燕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隔壁家的请了老叔过来商谈,其他族里的长辈也都过来了,一时间热闹得跟个菜市场似的。
杨冬燕就很烦。
她本来就是那种喜欢清静的,宅且讨厌一切热闹的环境。
结果隔壁家冷不丁的就搞了事儿,连着好多天,都是热闹非凡,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更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来。除了没打起来,吵架啥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就他娘的烦人!
隔壁吵成这样,老魏家这边肯定不得安宁的。兼又有人往这边来,指望她也过去劝一劝。
劝?劝个屁!
该说的能说的,她老早就跟魏大嫂说过了。眼下过去,劝啥?是劝隔壁几个大的老老实实的带着媳妇孩子分家单过,还是劝魏大嫂依着正常模式分家?
可眼下都闹成这样了,真要是按着正常模式分家,魏大哥和魏大嫂还能跟大儿子一家处得好吗?如今兴许看着还不显,等以后呢?等老得走不动了呢?
所以是劝不动的。
劝那几个大的就更扯淡了,明摆着是吃大亏的事情,咋办啊?如果今个儿是老大老二老三闹着要分家,趁此机会当爹娘的给几个大的一个教训,倒也合适。可眼下,是当爹娘的不要几个大的了。
就怎么着都不占理,偏不讲道理的还是爹娘,能咋办?
杨冬燕两边都不想帮,索性承担了送窝头去上学的重任,她还找了个结实的竹篓子,用来装猪崽。
猪崽沉啊,入手都是坠着的,所以竹篓子必须结实。
搞定以后杨冬燕就开始了两头奔波,背着猪崽去上学……咳咳,送窝头上学。
这一送就送了半拉月,隔壁家也总算消停了。
杨冬燕都懒得去打听到底接下来要咋办,她只忙着追问家里人各项任务的进展。
还真挺不错的。
大牛连着跑了好多地方收货,得亏他前阵子就因为想买地的缘故,接触了不少人。这回要收获了,又是秋收以后,本来好多人家就是要卖掉部分粮食的,因为大牛给的价格比镇上粮店的收购价也不差多少了,为了省事,不少人选择直接将粮食卖给大牛。
当然,老魏家是吃不下那么多粮食的,再说这不是要掩人耳目吗?就将其中大半又拖到了镇上卖掉。
虽说收购价跟卖价是没差多少,但有牛车在,一趟能运送几百斤的粮食,这么一算,差价就算再少,总得来说还是有赚头的。
一来一去的,老魏家里囤了不少粮食。
二牛那头,初时是放了话出去,若是有人需要驴子推磨的,就唤他过去。不过,礁磬村这边还是穷人家多,多半舍不得出这个钱,因此生意也就那样。哪怕他后来领着驴子各个村里都逛了一圈,舍得钱的还是在少数。
干了一阵子后,他就索性隔天出门,不出门的那一天,就留在家中后院挖地窖。
隔壁就算再咋闹腾,最多也就是跑来前院瞅瞅,发现没人后,也不会特地往后院去的。再说老魏家还养了一只大黄狗,真要是像魏大嫂那种经常来串门子的熟人倒是还好,碰上眼神的,它一准瞎叫唤,就是不怕狗的,这么瞎嚷嚷,也挺吓人的。
只这般,杨冬燕开溜了半拉月,家里其他人倒是将事情都完成了个七七八八。
像囤的粮食,已经堆满了一间屋,这就很多了,足够他们老魏家吃上两三年的了。
还有地窖,就差个收尾工作了,最多三五天,就彻底完工了。
所以二牛是真能耐,木讷是不假,但凡是卖力气的活儿,他一准儿干得格外漂亮。
杨冬燕寻思着,自家都明知道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灾荒,那得提醒一下亲戚家吧?
大牛道:“老叔那头,早在我怀疑地里收成有问题的时候,就跟他提过了。老叔说他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上心的。还说,就算咱们猜错了,粮食这玩意儿耐放,多留一些也不亏。”
“那他岂不是知道咱们家囤了粮?”
“不知道啊,他只叮嘱我今年收上来的粮食别卖了。”
杨冬燕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大不了等地窖挖好之后,将别处收上来的粮食放到地窖里,自家地里的收成就还是堆在粮仓里。
“娘,那大伯家……”大牛欲言又止。
“提醒是肯定要提醒的,不过也得挑时候。你不是说,明年应该不会太差吗?索性过阵子吧,再说我看他们今年收上来的粮食也没卖,应该没事儿的。大不了等过年那会儿,我再跟你们大伯娘提一嘴。”
杨冬燕觉得问题不大,地里的收成要是真出大问题,最早也该是来年的秋收前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作准备。
这么一想,她就淡定了。
……
又过了一段时日,先是地窖的收尾工作完成了,不过还不能立刻使用,得再晾一阵子。
晾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哭笑不得事情,有只母鸡跌了下去,倒是没摔死,而是随着天气突然转冷,第二天发现的时候,已经冻得够呛,没死也差不多了。
那还能咋样呢?杀掉吃了呗。
这事儿也给家里人提了个醒,本来洞口是草草的用木板遮住的,母鸡是从缝隙处跌进去的。
可这回是母鸡,下回是孩子怎么办?
窝头当然没那么傻,他压根就不往后院跑的。早出晚归的上学,哪怕回来也都是待在前头的。再说了,叮嘱过一遍他就记住了,不怕有啥问题。
可猪崽……
猪崽平常是懒得很,有时候却会突然勤快了,譬如偶尔会跑去后院的鸡窝里摸鸡蛋。
鸡窝跟地窖入口当然不在一起,可谁也不能保证这小屁孩子会不会突然心血来潮的跑过去。
“那木板太薄了,这回是鸡一不留神从缝隙里掉下去,这要是猪崽跑过去了……”
杨冬燕脑补了一个画面,木板的缝隙是肯定不够塞猪崽的,但就猪崽那个份量,只怕能把木板给踩塌了。
就很吓人。
当下,杨冬燕就吩咐二牛,在前后院搞个篱笆。
“也不用太夸张了,反正就是防着猪崽的,你比着你闺女的身高,弄个间隙大一些的篱笆就好了。”
篱笆要高,防止猪崽跃过去。
但缝隙却要大一些,因为后院的鸡有时候是要跑到前院来吃虫子啥的,所以要允许鸡通过,不允许猪通过。
虽然要求比较多,但二牛还是充分的发挥了他的能耐,只一天工夫就将篱笆装好了。
碰巧过来串门子闲聊的人看着拿矮篱笆还纳闷呢,问杨冬燕干啥搞这个,看着也不能防贼啊!
“不是防贼的,是防猪崽的,她老跑去后头鸡窝里摸鸡蛋。”杨冬燕笑眯眯的把一口锅准确无误的扣在了猪崽头上。
猪崽一脸懵逼,吮着手指头想了一会儿,怒指杨冬燕:“奶坏!”
实力拒绝背锅的猪崽,最后还是没能拧得过她奶,成功的背上了小黑锅。
而此时,冬日已经到来,年关也在冲着人们招手。
在初雪到来的这一天,大牛二牛合力将地窖打扫干净后,又将大部分的粮食放到了地窖里保存。明面上的粮食还是蛮多的,反正吃个一年是没问题的。
这主要还是因为,老魏家吃肉吃得多了,哪怕平常吃素菜,也习惯了添上一些猪油。肚子里的油水多了,粮食就吃得少了。再一个,大牛二牛今年出去了四五个月,来年估计也是,少了这俩食量大的,可不就是节省了粮食吗?
也因为年关将近,方氏那头的生意却是好了不少。
有钱没钱都要过年的,哪怕一年到头没吃过几顿油水,临到过年前,还不得多吃两顿?
有大牛在,他索性直接去各村收出栏的猪,拉回来后,找二牛以及几个堂兄弟帮忙,杀猪分肉,再转手卖掉。
在乡下地头,杀猪匠也是个好活儿,只是杀猪匠一般都是做镇上的买卖,收了乡下的猪拉到镇上去卖。当然,如果乡里乡亲的跟他预定,他还是会特地留出一些,略便宜点儿卖给村里人的。
像大牛这样的,看似是抢了人家生意,实则却不是这样的,反而更像是合作一般。
杀猪匠是跟镇上合作的,附近好多村民都习惯了年前去一趟镇上,年关前夕,是猪肉铺子最忙碌的时候。
搁在往年,杀猪匠还要抽出空去别家收猪,再杀掉,切割分开,随后才运到镇上去。而今年,大牛就帮他省了事儿,由大牛赶着牛车去各个村子里收猪,跟兄弟们一起杀猪分好了送到镇上去。
钱肯定是要给人家赚的,事实上大牛赚得还不少。不过相对的,杀猪匠的活儿也少了,他在镇上是有个铺子的,这下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安心做买卖了。
当然,要说担心也不是没有,毕竟只有年关前,猪肉铺子的生意才那么好。
这么说吧,过年前夕,铺子里一天能卖出去十来头猪,而平日里,只怕一头猪都卖不完。
郡王的爵位!
想到这里,杨冬燕看魏大嫂的眼神都不对了,找个小儿媳妇还那么麻烦,真想怼她一句,您配吗?
小儿子不就是随便找个差不多的就成了吗?
杨冬燕的小儿子……呃,确切的说,王府的三老爷是个庶出,找的亲事倒还真是门当户对的,也是异姓王的女儿,当然同样是个庶出。对方之所以答应这门亲事,完全是因为闺女长相随爹,高嫁是不可能的,这才成了这桩好事。
可就算是嫡子好了,刘二老爷娶的媳妇,单从家世方面看,那也是远不如王妃的。
就有病。
拿长媳的标准去给小儿子娶媳妇,人家好姑娘图啥啊?图你家有万贯家产?可就算有好了,依着律法,也是长子继承至少七成家业的。
杨冬燕苦口婆心的劝魏大嫂想开点儿,还勇敢的拿自己举例子。
“你看我家,大牛媳妇不就是处处比二牛媳妇强?你要想一个家里太太平平的过日子,长房就必须比其他几房强,将来这个家也是由长房来当的。你要是找个特厉害的,这不是故意想折腾的阖家不安吗?”
魏大嫂沉默了半晌,若说她完全不懂这个道理是不可能的,可她就是觉得真这么做了,委屈了她小儿子。
“可我觉得,我幺儿比我大儿强啊!”
杨冬燕真是没忍住,偷偷的翻了她一个大白眼,考虑到魏大嫂以前总是帮衬自家,她这才忍住了,继续劝:“就照你说的,你大儿不如你幺儿。那你应该咋做呢?给你大儿娶个好媳妇,多给机会让你大儿历练,实在要是扶不起来,你就扶你大儿的孩子!”
魏大嫂听不进去的,她怎么想都觉得是自家幺儿吃了大亏。
又片刻后,魏大嫂蹦出一句话:“我想分家了。”
“分呗。”杨冬燕是无所谓的,南陵郡的世家大族是没有分家的习惯,可那是世家大族,跟乡下地头的习惯本来就不一样。
像老魏家当初,不就是杨冬燕的公婆都还在世时,就做主分家的。还是那种相当公平的分法,房屋田产几乎都是对半分的,给长房略多的那一些,也是因为长房到时候要负责养老送终。
杨冬燕以为,魏大嫂也想学公婆那种分法。
这种分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哪怕上一辈辛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份不薄的家当,几房一分,又都成了穷人。
在南陵郡的世家大族里,是几乎不能想象的。但在乡下地头,却是最常见的分法,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家当一共也就那么一点,若是分少了,只怕分出去单过的那一房都活不下去。
结果没过多久,杨冬燕就被一个消息震住了。
隔壁家啊,是要分家了,可魏大嫂根本就不按牌理出牌!
别家就算分了家,那也是留长房在家,由长房赡养父母,将来给老人办后事送终。就算财产平分好了,起码当爹娘的,都是跟着大儿子过日子的。
结果,隔壁家是把大的几个全轰出去,只留小儿子在身边。
杨冬燕:……???
原来,活得久了真能见到很多稀罕事儿。
不过在这个事情上,杨冬燕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隔壁家的请了老叔过来商谈,其他族里的长辈也都过来了,一时间热闹得跟个菜市场似的。
杨冬燕就很烦。
她本来就是那种喜欢清静的,宅且讨厌一切热闹的环境。
结果隔壁家冷不丁的就搞了事儿,连着好多天,都是热闹非凡,有人同意有人反对,更有不少人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来。除了没打起来,吵架啥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就他娘的烦人!
隔壁吵成这样,老魏家这边肯定不得安宁的。兼又有人往这边来,指望她也过去劝一劝。
劝?劝个屁!
该说的能说的,她老早就跟魏大嫂说过了。眼下过去,劝啥?是劝隔壁几个大的老老实实的带着媳妇孩子分家单过,还是劝魏大嫂依着正常模式分家?
可眼下都闹成这样了,真要是按着正常模式分家,魏大哥和魏大嫂还能跟大儿子一家处得好吗?如今兴许看着还不显,等以后呢?等老得走不动了呢?
所以是劝不动的。
劝那几个大的就更扯淡了,明摆着是吃大亏的事情,咋办啊?如果今个儿是老大老二老三闹着要分家,趁此机会当爹娘的给几个大的一个教训,倒也合适。可眼下,是当爹娘的不要几个大的了。
就怎么着都不占理,偏不讲道理的还是爹娘,能咋办?
杨冬燕两边都不想帮,索性承担了送窝头去上学的重任,她还找了个结实的竹篓子,用来装猪崽。
猪崽沉啊,入手都是坠着的,所以竹篓子必须结实。
搞定以后杨冬燕就开始了两头奔波,背着猪崽去上学……咳咳,送窝头上学。
这一送就送了半拉月,隔壁家也总算消停了。
杨冬燕都懒得去打听到底接下来要咋办,她只忙着追问家里人各项任务的进展。
还真挺不错的。
大牛连着跑了好多地方收货,得亏他前阵子就因为想买地的缘故,接触了不少人。这回要收获了,又是秋收以后,本来好多人家就是要卖掉部分粮食的,因为大牛给的价格比镇上粮店的收购价也不差多少了,为了省事,不少人选择直接将粮食卖给大牛。
当然,老魏家是吃不下那么多粮食的,再说这不是要掩人耳目吗?就将其中大半又拖到了镇上卖掉。
虽说收购价跟卖价是没差多少,但有牛车在,一趟能运送几百斤的粮食,这么一算,差价就算再少,总得来说还是有赚头的。
一来一去的,老魏家里囤了不少粮食。
二牛那头,初时是放了话出去,若是有人需要驴子推磨的,就唤他过去。不过,礁磬村这边还是穷人家多,多半舍不得出这个钱,因此生意也就那样。哪怕他后来领着驴子各个村里都逛了一圈,舍得钱的还是在少数。
干了一阵子后,他就索性隔天出门,不出门的那一天,就留在家中后院挖地窖。
隔壁就算再咋闹腾,最多也就是跑来前院瞅瞅,发现没人后,也不会特地往后院去的。再说老魏家还养了一只大黄狗,真要是像魏大嫂那种经常来串门子的熟人倒是还好,碰上眼神的,它一准瞎叫唤,就是不怕狗的,这么瞎嚷嚷,也挺吓人的。
只这般,杨冬燕开溜了半拉月,家里其他人倒是将事情都完成了个七七八八。
像囤的粮食,已经堆满了一间屋,这就很多了,足够他们老魏家吃上两三年的了。
还有地窖,就差个收尾工作了,最多三五天,就彻底完工了。
所以二牛是真能耐,木讷是不假,但凡是卖力气的活儿,他一准儿干得格外漂亮。
杨冬燕寻思着,自家都明知道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灾荒,那得提醒一下亲戚家吧?
大牛道:“老叔那头,早在我怀疑地里收成有问题的时候,就跟他提过了。老叔说他经历的事情多了,会上心的。还说,就算咱们猜错了,粮食这玩意儿耐放,多留一些也不亏。”
“那他岂不是知道咱们家囤了粮?”
“不知道啊,他只叮嘱我今年收上来的粮食别卖了。”
杨冬燕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大不了等地窖挖好之后,将别处收上来的粮食放到地窖里,自家地里的收成就还是堆在粮仓里。
“娘,那大伯家……”大牛欲言又止。
“提醒是肯定要提醒的,不过也得挑时候。你不是说,明年应该不会太差吗?索性过阵子吧,再说我看他们今年收上来的粮食也没卖,应该没事儿的。大不了等过年那会儿,我再跟你们大伯娘提一嘴。”
杨冬燕觉得问题不大,地里的收成要是真出大问题,最早也该是来年的秋收前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作准备。
这么一想,她就淡定了。
……
又过了一段时日,先是地窖的收尾工作完成了,不过还不能立刻使用,得再晾一阵子。
晾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哭笑不得事情,有只母鸡跌了下去,倒是没摔死,而是随着天气突然转冷,第二天发现的时候,已经冻得够呛,没死也差不多了。
那还能咋样呢?杀掉吃了呗。
这事儿也给家里人提了个醒,本来洞口是草草的用木板遮住的,母鸡是从缝隙处跌进去的。
可这回是母鸡,下回是孩子怎么办?
窝头当然没那么傻,他压根就不往后院跑的。早出晚归的上学,哪怕回来也都是待在前头的。再说了,叮嘱过一遍他就记住了,不怕有啥问题。
可猪崽……
猪崽平常是懒得很,有时候却会突然勤快了,譬如偶尔会跑去后院的鸡窝里摸鸡蛋。
鸡窝跟地窖入口当然不在一起,可谁也不能保证这小屁孩子会不会突然心血来潮的跑过去。
“那木板太薄了,这回是鸡一不留神从缝隙里掉下去,这要是猪崽跑过去了……”
杨冬燕脑补了一个画面,木板的缝隙是肯定不够塞猪崽的,但就猪崽那个份量,只怕能把木板给踩塌了。
就很吓人。
当下,杨冬燕就吩咐二牛,在前后院搞个篱笆。
“也不用太夸张了,反正就是防着猪崽的,你比着你闺女的身高,弄个间隙大一些的篱笆就好了。”
篱笆要高,防止猪崽跃过去。
但缝隙却要大一些,因为后院的鸡有时候是要跑到前院来吃虫子啥的,所以要允许鸡通过,不允许猪通过。
虽然要求比较多,但二牛还是充分的发挥了他的能耐,只一天工夫就将篱笆装好了。
碰巧过来串门子闲聊的人看着拿矮篱笆还纳闷呢,问杨冬燕干啥搞这个,看着也不能防贼啊!
“不是防贼的,是防猪崽的,她老跑去后头鸡窝里摸鸡蛋。”杨冬燕笑眯眯的把一口锅准确无误的扣在了猪崽头上。
猪崽一脸懵逼,吮着手指头想了一会儿,怒指杨冬燕:“奶坏!”
实力拒绝背锅的猪崽,最后还是没能拧得过她奶,成功的背上了小黑锅。
而此时,冬日已经到来,年关也在冲着人们招手。
在初雪到来的这一天,大牛二牛合力将地窖打扫干净后,又将大部分的粮食放到了地窖里保存。明面上的粮食还是蛮多的,反正吃个一年是没问题的。
这主要还是因为,老魏家吃肉吃得多了,哪怕平常吃素菜,也习惯了添上一些猪油。肚子里的油水多了,粮食就吃得少了。再一个,大牛二牛今年出去了四五个月,来年估计也是,少了这俩食量大的,可不就是节省了粮食吗?
也因为年关将近,方氏那头的生意却是好了不少。
有钱没钱都要过年的,哪怕一年到头没吃过几顿油水,临到过年前,还不得多吃两顿?
有大牛在,他索性直接去各村收出栏的猪,拉回来后,找二牛以及几个堂兄弟帮忙,杀猪分肉,再转手卖掉。
在乡下地头,杀猪匠也是个好活儿,只是杀猪匠一般都是做镇上的买卖,收了乡下的猪拉到镇上去卖。当然,如果乡里乡亲的跟他预定,他还是会特地留出一些,略便宜点儿卖给村里人的。
像大牛这样的,看似是抢了人家生意,实则却不是这样的,反而更像是合作一般。
杀猪匠是跟镇上合作的,附近好多村民都习惯了年前去一趟镇上,年关前夕,是猪肉铺子最忙碌的时候。
搁在往年,杀猪匠还要抽出空去别家收猪,再杀掉,切割分开,随后才运到镇上去。而今年,大牛就帮他省了事儿,由大牛赶着牛车去各个村子里收猪,跟兄弟们一起杀猪分好了送到镇上去。
钱肯定是要给人家赚的,事实上大牛赚得还不少。不过相对的,杀猪匠的活儿也少了,他在镇上是有个铺子的,这下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安心做买卖了。
当然,要说担心也不是没有,毕竟只有年关前,猪肉铺子的生意才那么好。
这么说吧,过年前夕,铺子里一天能卖出去十来头猪,而平日里,只怕一头猪都卖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