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重提改革(二更,创世首发)
“陛下大才,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蕴涵道家真理,臣没想到陛下对于道家学说如此精通。”
在念完这二十八个字后,领会了其中含义的刘姓道士连忙对着李晔行了一个大礼。
“刘爱卿倒是挺会说话,不过朕连道家的书籍都没看过几本,对道家学说了解不多。”李晔笑着道,比较开心,然后才看向裴荣,“裴爱卿以为如何?”
听到圣上的话,还在愣神中裴荣回过神来,当即双手合在一起行礼,“圣上的才华,臣不及。这二十八个字虽然简短、普通,但合在一起却是饱含深意,臣不敢妄自揣测圣意。”
“没意思。”李晔放下笔,面色无趣,“一首诗而已,你们都不能说实话。”
“陛下!”刘姓道士拱手道,“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这首诗留在这崇圣观。崇圣观之名乃陛下所取,但观中并无陛下之物,这首诗饱含道家思想,又是陛下亲笔所书,正好适合。”
看到自己随手的墨笔让对方这么看重,李晔笑了笑,大手一挥,“刘爱卿要就那去吧!张威,后面让人把这首诗裱起来,转交给刘爱卿。”
“老奴明白!”张威回答道。
“刘爱卿,你知道朕为何让你来这管理这崇圣观,而不是让你去朝中为官?”李晔用着审视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人。
此人全名叫刘义云,本身是个终南山隐士,之前有次李晔去终南山恰巧偶遇了这位隐士。
对于李晔来说是巧,但对于这位刘义云来说却是蓄谋已久,在得知李晔会到终南山游玩,这才在上山的必经之路来了一场偶遇。
当然,差点被监门卫士兵当成刺客给就地处决了。
这人自称是初唐刘文静后人,不过李晔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这么攀关系。
刘文静这位李唐的开国功臣,在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就被李渊处死。
虽说李世民继位后,为刘文静平反,但其两个儿子因为其父被诬谋反被诛充满怨恨,后来两兄弟又一起造反了,结果自然是凉凉。
对于其是不是刘文静后人,李晔不想去查,这都快三百年了,能不能查到还一说,也没必要去浪费人力物力。
刘义云的想法,李晔大致知道,唐朝的人都喜欢在深山当隐士,来博得名声,并以此为资历谋得仕途。
李白就这么干过。
一番交谈之后,李晔发现这刘义云肚子里倒是有些墨水,不过并没有因此就重用他,而是让其在礼部当了个从八品下的主事。在崇圣观开观之后,又被调到崇圣观,还是从八品下的小官。
虽然他有权把一个人从一介白衣变成朝中重臣,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不可能因为三言两语就重用一个陌生人。
若不是这刘义云有点墨水,估计早就被李晔赶出长安了,让他当个主事,更多是一时兴起。
“臣不知!”提起此事,刘义云心中有些不满。
他自诩自己又先祖刘文静之才,可他却只能当个从八品下的底层官吏,自然这是在埋没人才。
“看来爱卿还是要在崇圣观继续待一段时间,你先下去吧!”李晔挥手道。
在刘义云退下后,李晔来到所处这座钟楼的外廊上,看着这崇圣观和整个长安城。
崇圣观里,不少道士也看到了李晔,但都忍不住看了过来。
李晔看着这长安城,侧过头问着裴荣,“裴爱卿,你和张威是跟随朕最久的一批人,遥想当初被黄巢逼着逃离长安,还是有些记忆犹新。
裴爱卿可记得当初朕说过这么两句话,‘给我二十年,我将还天下一个盛世大唐’?”
本来有些感触的裴荣听到这话,神色有些奇怪,回道,“回陛下,这话,臣自然记得。当时臣只是一不受待见的寿王府长史,而陛下当时也只是一个刚刚开府的亲王。
当时内有田令孜、杨复恭等人专权,外有黄巢叛乱和藩镇割据。那个时候臣虽然有些惊讶当初陛下的那两句话,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只是陛下一时冲动之语。”
“张威,你呢?当时朕还记得骂过你不少次。”李晔道。
“当时老奴不懂事,陛下责骂的是!”张威连忙道。
“你这老家伙。”李晔笑骂道,也知道对方不敢向裴荣这么大胆敢言,“二十年时间,只剩下十年,能否让大唐重现盛世,朕也不敢说。不过也该做些事了,这大唐的制度延续近三百年,有些地方已经不合适继续存在了。
该改改了!”
听到这话,裴荣心中一凛,神色立即严肃起来,“对于陛下的旨意,臣会毫不犹豫地执行。”
“不是让你表忠心的!”李晔淡淡道,“走吧,没想到这崇圣观一行,倒是让朕做了一个决定。”
看着圣上的离去,裴荣知道,过不了多久,这长安的官场恐怕又要风起云涌了。
就是不知道这年轻的圣上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希望不要太激进,太激进并不是好事。
。。。。。。
“下官(末将)参见梁王殿下!”
在宣旨的宦官把圣旨交给朱温后,一众宣武文官官员纷纷行礼高呼,对朱温的称呼也由东平王变成了梁王。
看着这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朱温突然有些沉迷于这种感觉,他看了看身后的座位,突然不太满意了。
矮了、小了、太过简单了。
想到他当初见过的太极宫和大明宫的那宫殿中的那最高处的位置,突然有些向往了。
“哈哈,众位平身。来人,带宣旨的公公们前去休息,一定要好好招待着。”朱温开怀大笑道。
“是,梁王殿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没想到从宿州回来就迎来这么一个好消息,不过他总觉得差点什么。
旁边的朱友恭则是趁机说道,“如今义父获封梁王,岂能没有文章歌颂义父。敬翔先生有大才,不知可否现场展示一下笔墨?”
敬翔看了一眼朱友恭,再看了看看向自己的朱温,连忙行礼,“启禀梁王殿下,敬翔才疏学浅,手中之笔谢谢书信还行,作诗却是不擅长。不过这汴州城中倒是有一处地方可以找到为梁王殿下作诗一首的人!”
“在何处?”朱温有些感兴趣了。
“宾客楼。那里有不少因梁王殿下的威名而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找他们作一首让殿下满意的诗作想来也不是难事。”
这样的事,敬翔怎么可能自己动笔,万一这位喜怒无常的梁王不满意,自己岂不是因此被责罚?
宾客楼有着上百名来自四方的文人雅士,不乏会写诗作词的。
即便是有人做的诗词不如梁王的意而被冤杀,那跟他有什么干系?
那么多人,总能找到一个能做出让梁王满意诗词的人。
只要有这么一个人,那他就不会被责罚,反而还会被奖赏,自己也不用陷入其中,岂不是两全其美。
不过朱友恭这小子有些过分了啊,居然想让自己去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不会是因为朱友裕被贬,对方有些膨胀了吧?
可这世子的位置,再怎么轮,也轮不到朱友恭才是。
看来他需要给朱友恭找个对手了!
在念完这二十八个字后,领会了其中含义的刘姓道士连忙对着李晔行了一个大礼。
“刘爱卿倒是挺会说话,不过朕连道家的书籍都没看过几本,对道家学说了解不多。”李晔笑着道,比较开心,然后才看向裴荣,“裴爱卿以为如何?”
听到圣上的话,还在愣神中裴荣回过神来,当即双手合在一起行礼,“圣上的才华,臣不及。这二十八个字虽然简短、普通,但合在一起却是饱含深意,臣不敢妄自揣测圣意。”
“没意思。”李晔放下笔,面色无趣,“一首诗而已,你们都不能说实话。”
“陛下!”刘姓道士拱手道,“臣斗胆请陛下允许这首诗留在这崇圣观。崇圣观之名乃陛下所取,但观中并无陛下之物,这首诗饱含道家思想,又是陛下亲笔所书,正好适合。”
看到自己随手的墨笔让对方这么看重,李晔笑了笑,大手一挥,“刘爱卿要就那去吧!张威,后面让人把这首诗裱起来,转交给刘爱卿。”
“老奴明白!”张威回答道。
“刘爱卿,你知道朕为何让你来这管理这崇圣观,而不是让你去朝中为官?”李晔用着审视的目光看着眼前的人。
此人全名叫刘义云,本身是个终南山隐士,之前有次李晔去终南山恰巧偶遇了这位隐士。
对于李晔来说是巧,但对于这位刘义云来说却是蓄谋已久,在得知李晔会到终南山游玩,这才在上山的必经之路来了一场偶遇。
当然,差点被监门卫士兵当成刺客给就地处决了。
这人自称是初唐刘文静后人,不过李晔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这么攀关系。
刘文静这位李唐的开国功臣,在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就被李渊处死。
虽说李世民继位后,为刘文静平反,但其两个儿子因为其父被诬谋反被诛充满怨恨,后来两兄弟又一起造反了,结果自然是凉凉。
对于其是不是刘文静后人,李晔不想去查,这都快三百年了,能不能查到还一说,也没必要去浪费人力物力。
刘义云的想法,李晔大致知道,唐朝的人都喜欢在深山当隐士,来博得名声,并以此为资历谋得仕途。
李白就这么干过。
一番交谈之后,李晔发现这刘义云肚子里倒是有些墨水,不过并没有因此就重用他,而是让其在礼部当了个从八品下的主事。在崇圣观开观之后,又被调到崇圣观,还是从八品下的小官。
虽然他有权把一个人从一介白衣变成朝中重臣,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不可能因为三言两语就重用一个陌生人。
若不是这刘义云有点墨水,估计早就被李晔赶出长安了,让他当个主事,更多是一时兴起。
“臣不知!”提起此事,刘义云心中有些不满。
他自诩自己又先祖刘文静之才,可他却只能当个从八品下的底层官吏,自然这是在埋没人才。
“看来爱卿还是要在崇圣观继续待一段时间,你先下去吧!”李晔挥手道。
在刘义云退下后,李晔来到所处这座钟楼的外廊上,看着这崇圣观和整个长安城。
崇圣观里,不少道士也看到了李晔,但都忍不住看了过来。
李晔看着这长安城,侧过头问着裴荣,“裴爱卿,你和张威是跟随朕最久的一批人,遥想当初被黄巢逼着逃离长安,还是有些记忆犹新。
裴爱卿可记得当初朕说过这么两句话,‘给我二十年,我将还天下一个盛世大唐’?”
本来有些感触的裴荣听到这话,神色有些奇怪,回道,“回陛下,这话,臣自然记得。当时臣只是一不受待见的寿王府长史,而陛下当时也只是一个刚刚开府的亲王。
当时内有田令孜、杨复恭等人专权,外有黄巢叛乱和藩镇割据。那个时候臣虽然有些惊讶当初陛下的那两句话,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只是陛下一时冲动之语。”
“张威,你呢?当时朕还记得骂过你不少次。”李晔道。
“当时老奴不懂事,陛下责骂的是!”张威连忙道。
“你这老家伙。”李晔笑骂道,也知道对方不敢向裴荣这么大胆敢言,“二十年时间,只剩下十年,能否让大唐重现盛世,朕也不敢说。不过也该做些事了,这大唐的制度延续近三百年,有些地方已经不合适继续存在了。
该改改了!”
听到这话,裴荣心中一凛,神色立即严肃起来,“对于陛下的旨意,臣会毫不犹豫地执行。”
“不是让你表忠心的!”李晔淡淡道,“走吧,没想到这崇圣观一行,倒是让朕做了一个决定。”
看着圣上的离去,裴荣知道,过不了多久,这长安的官场恐怕又要风起云涌了。
就是不知道这年轻的圣上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希望不要太激进,太激进并不是好事。
。。。。。。
“下官(末将)参见梁王殿下!”
在宣旨的宦官把圣旨交给朱温后,一众宣武文官官员纷纷行礼高呼,对朱温的称呼也由东平王变成了梁王。
看着这山呼海啸般的声音,朱温突然有些沉迷于这种感觉,他看了看身后的座位,突然不太满意了。
矮了、小了、太过简单了。
想到他当初见过的太极宫和大明宫的那宫殿中的那最高处的位置,突然有些向往了。
“哈哈,众位平身。来人,带宣旨的公公们前去休息,一定要好好招待着。”朱温开怀大笑道。
“是,梁王殿下!”
人逢喜事精神爽,没想到从宿州回来就迎来这么一个好消息,不过他总觉得差点什么。
旁边的朱友恭则是趁机说道,“如今义父获封梁王,岂能没有文章歌颂义父。敬翔先生有大才,不知可否现场展示一下笔墨?”
敬翔看了一眼朱友恭,再看了看看向自己的朱温,连忙行礼,“启禀梁王殿下,敬翔才疏学浅,手中之笔谢谢书信还行,作诗却是不擅长。不过这汴州城中倒是有一处地方可以找到为梁王殿下作诗一首的人!”
“在何处?”朱温有些感兴趣了。
“宾客楼。那里有不少因梁王殿下的威名而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找他们作一首让殿下满意的诗作想来也不是难事。”
这样的事,敬翔怎么可能自己动笔,万一这位喜怒无常的梁王不满意,自己岂不是因此被责罚?
宾客楼有着上百名来自四方的文人雅士,不乏会写诗作词的。
即便是有人做的诗词不如梁王的意而被冤杀,那跟他有什么干系?
那么多人,总能找到一个能做出让梁王满意诗词的人。
只要有这么一个人,那他就不会被责罚,反而还会被奖赏,自己也不用陷入其中,岂不是两全其美。
不过朱友恭这小子有些过分了啊,居然想让自己去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不会是因为朱友裕被贬,对方有些膨胀了吧?
可这世子的位置,再怎么轮,也轮不到朱友恭才是。
看来他需要给朱友恭找个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