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敦如今必是想看北方与朝廷大战,他从中渔利,”杜曾思考道,“若北方胜,他出来力挽狂澜,若北方败,南朝势力也会被磨走大半,如此,他必会紧守在他的南昌大本营,等待时机。”
  “不错,可是,如果他带兵前来荆州呢?”肖妃指尖在地图中心腹地一点。
  “王敦不会来荆州,他若来,”杜曾冷笑一声,“你我定能让他有来无回,他若有失,我等水军可顺大江而下,直扑建邺,他担不起这罪过。”
  王敦的领军水平只能算是中等,且心胸狭窄,和陶侃、周访等大将皆不合,能一直统领大军,靠的更多的是他手下的势力网,本人内战甚行,外战嘛——遇到一点厉害,便立刻大败。
  “如果,陶侃在荆州屡战屡胜,你觉得,他会是来抢功劳,还是会坐在南昌城,等着陶侃立下大功呢?”
  这还用问吗?
  只要陶侃大败杜曾,王敦肯定会把陶侃调走,自己再来扫清的荆州,这种事情已经在周访身上发生过了。
  杜曾皱眉道:“此计虽好,但还需要陶侃配合啊。”
  否则以陶侃的眼光,是佯败还是真败,他一眼就看出来了。
  “陶侃那边,我来解决。”肖妃微笑道,“你只要愿意相助便可。”
  陶侃并不是傻子,王敦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已经让这位五旬老汉快要爆发了,历史上,他是没得选,只能隐忍。
  现在,她只需要再给陶侃一条方向,他会知道怎么做。
  毕竟,没开天眼他,不知道自己会比王敦活得长,也不知他有在南方将来会怎么发展。
  做为一名在青史留下美名的人物,谨慎,他有,决断,也绝不会缺。
  “既如此,便依你所言。”杜曾也是有决断的人物,若真能因此进入北方治下,这场,不亏。
  “先谢过了。”肖妃满意地举杯。
  只要把王敦的大军从南昌城诱出来灭掉,南朝的半条腿就瘸了,征南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可得抓紧了,一定要比秀儿的徐州大战快才行。
  第211章 各凭本事
  肖妃是说做就做的人物,她和杜曾商谈过后,便径自去找了陶侃。
  北方大军南下的消息早就传到这位名将案前,这种涉及天下、影响无数家族的生死大事,其中的选择拿捏,也落到陶侃面前。
  陶侃这些天与肖妃结识日久,算是近距离接触了很多的北方治政观念。
  但是,他还是一点需要确定。
  “北方取士,便真以吏为官,考核晋升,不以荫官、不派中正、不举孝廉?”陶侃手上揣着暖手炉,坐在船头,看肖妃随意地放下一颗棋子于盘间。
  “是如此。”肖妃非常直接地回答,“取士不以望,这是渤海公亲口所言。”
  陶侃沉默了。
  从先秦至今,权贵不提,寒门想要入仕,要么依附权贵,被推举入朝,要么就是宣传学说与自家道德,培养声望被朝廷征召,而先前的九品中正开局还算好,但还是很快被权贵控制。
  然而,这种局面的好处就是,一但晋升上位,便能保家族很长时间的荣华,这也是他至今追逐的目标。
  如今,若按北方取士之法,虽然时日久远免不了家族坐大,但是,失去土地的根基之后,上层家族的持续力与凝聚力,就会大大减少,好处是寒门上位必然比先前容易百倍,坏处便是世家很难再如先前那般长久把持朝政。
  他是明白人,自然能看出这种取士方法的好处,比起南方的一盘散沙,北方已经凝聚出自己的大势。
  而南方唯一能打败北方的办法,就是在先前渤海公清理土地时联合北地权贵北伐,集天下之力将他们绞杀。
  如今,北方已成气候,只要其内部不乱,司马家的天下,迟早都是渤海公的。
  想明白这一点,陶侃选择起来,心里的纠结便散去许多。
  他思考了一下自己若是选择南方的结果——若是他南朝主政,需要最快速度联合王家、皇家、江南世家,放弃荆州之地,全力抵抗北方南下,这样也许能多保持三十来年的局面。
  但放弃荆州,若北方夺得襄阳江陵等天险之地,顺江而下,那么最多十来年,南朝便无生机。
  所以,如何思考,都是死局。
  更何况他如今不过是王敦手下一名将领,王敦对他的忌惮,远比信任多,根本不会听他建议。
  罢了。
  他长叹息一声,抬头看着面前比芙蕖还美的容颜,眉宇间尽是疲乏,略有些无奈地问:“你需要帮你做什么?”
  “我需要你联合杜曾,把杜弢拿下。”肖妃微笑道,“小小的荆州三股势力,有些太多了。”
  和杜曾这种本地荆州叛军不同,杜弢的叛军多是巴蜀来的流民,他们对在荆州种田这事选没有杜曾需求大,抢掠起来没有一点克制,而且巴蜀流民因为距离远难以回乡,更容易被她接收控制。
  再者说,杜弢和她的合作程度远比不过杜曾和陶侃,用他当诱饵,好过损杜曾的兵力。
  陶侃沉默了一下,他政治嗅觉极为敏锐,思考数息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拒绝,这事对自己有利,不但能洗刷当初的失败,还能让王敦——
  他眉目猛然一厉,如老朽的眸中仿佛有一团火烧了起来,狠狠地看着面前美貌的女子。
  一但他打败杜弢,王敦必定会西出抢夺功劳,所以,肖晓晓的目标,不是杜弢,而是王敦。
  四目相对间,肖妃只是含笑回望,不闪不避。
  是选择忠于上司、救其于水火,还是选择家族前程?
  终于,数息过后,陶侃移开了目光,他沉默道:“如你所愿。”
  罢了,这并不难选。
  ……
  有了陶侃的加入,这个计划就很好办了。
  荆州如今就是陶侃、杜曾、杜弢三大势力,其它的势力都是如肖妃这种,几千人的小势力,对局势的左右程度很小。
  杜弢的势力更多在长江沿岸,他以才学出众闻名,治军手段差杜曾一些,原本他在荆州还有点人望,但流民需要生活,掠劫过后,那位曾经有才名的醴陵县令杜弢已经消失了,大家记得的,只是杀人如麻的流民帅杜弢。
  如今的荆州,汉族的势力都在沿长江分布的河谷平原县城一带,余地都是深山沼泽,是蛮夷的势力,而肖妃如今在荆州蛮夷中的声望,足够让她得到杜弢的各种消息。
  这种帮助,加上杜曾那能征善战的水军,配合陶侃一起出手,几乎可以说是无往不利。
  杜弢的手下不过两万人,在一个月内,与杜曾、陶侃激战四次的,第一次水战,杜弢的部众以桔槔去击打陶侃部下的船支,陶侃部用粪叉阻止对方木棒破坏己方的船,两方随后靠着芦苇打了遭遇战,如火如荼时,杜曾军加入战局,杜弢部因此大败,部下张彦身死被杀,他也因此退守百里外的庐陵县城。
  于是陶侃部又追击至庐陵,双方大战一场,杜弢军士气低下,大败而归,此战让杜弢不敢出城,陶侃则围而不攻。
  第三战便是杜弢突围,被陶侃部下追击,虽然逃掉了,但损失惨重。
  第四战便是杜弢千辛万苦终于突围了,结果遇到了杜曾军,又是一番大战,后者得到了大量鞍马、铠杖,收获极丰。
  而杜弢在这三场在战之后,终于回到了湘城(长沙郡郡治),这一战从湖北打到湖南,杜弢的兵力大减,内部分裂,其地盘飞快被陶侃和杜曾瓜分,两方都甚是满意。
  而这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远在南昌的王敦耳中。
  -
  陶侃大败杜弢,将其的势力压缩到湘城之地,这几乎意味着大半个荆州都已经是晋朝的范围,而且只剩下杜曾一支叛军,解决起来便不用再担心杜曾与杜弢联手,几乎是放着的功勋。
  王敦收到消息时,感觉这些日子的憋闷瞬间雨过天晴,整个人都阳光起来。
  这些天,族弟王导亲自来到南昌,劝他为家族做计,不要再违抗司马睿那匹夫,应精诚合作,共抗北地。
  但在王敦看来,族弟就是太过妇人之仁,如今他手下的士卒,才是王氏家族的根基,如今司马睿重用刁协等名士,眼看着就是不想他们王氏一族独大,若是他将手下尽数派去抵抗北方,胜了会势力大减,被司马氏蚕食兵权,若是败了,更不会有好下场。
  再者,若北方当真南下,他们也不通水军,只要有水军与北方隔江而治,照样还是能保住王氏一门的权势。
  王导见劝说不了他,留下一句不足以谋的痛呼后,遗憾地退回建邺,去说服其它世家出人出力。
  王敦因此被弄得压力甚大,他不是不知道王导的话有道理,但两人性格方针截然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次陶侃平乱,他的势力能再扩大一番,收拢的流民也可以充做士卒,前去北方抵抗,如此一举两得,也不必和族弟再起纷争。
  想到这一点,王敦就甚是满意,一边向朝廷请功,一边派自己的手下官吏,将去接手陶侃攻下的郡县。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陶侃居然已经将手下派去这些郡县,王敦为此大怒不已,写信质问。
  可是,还未等来陶侃的解释,晋帝的封赏,已经过来了。
  封赏里,晋帝大肆表扬了王敦指挥大败杜弢的功劳,加封王敦为统军元帅、拜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这些就算了,反正王敦不要这些虚名,还是有同样的权利。
  但下边的封赏,就让王敦怒了。
  陶侃为荆州刺史官复原职便罢了,和后边的一串加封头衔之外,晋帝在最后,也加了一句最为重点的“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
  这让王敦绝对不能接受,若接受了,将来荆州会很快诞生出一个新势力,而且以陶侃的能力,不用一年,便足可以与自己匹敌,且他还是周访的亲家,两者皆是南朝最能战之辈,一但崛起,司马氏便有了和王氏叫板的依仗。
  于是,王敦立刻给陶侃去信,让他暂停攻打叛军,回南昌接赏。
  陶侃已将在外为名拒绝了王敦的招回。
  王敦勃然大怒,见陶侃大军在外,带兵马水军从南昌出发,直奔陶侃的大本营武昌城,入城后,他将陶侃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让自己的堂弟任荆州刺史——广州还在敌人手里,他让人一个人去赴任,而这种封疆大吏的任命,竟都没给晋帝打个报告的。
  ……
  而同时,数百里外,巴陵县里,肖妃正请人喝酒。
  杜曾兴灾乐祸,一个劲地劝酒,陶侃苦笑不已,周围的陶侃属下将军个个面带怒容,恨不冲出去把王敦首级拿来。
  这次大功虽然有杜曾相助,但战功却是实打实的,结果陶侃部下的将领们一点功劳未得便算了,王敦还断了他们的粮草,让他们回武昌城听调。
  肖妃看着一杯又一杯灌酒的陶侃,又看向他的部下。
  这些部下们都非常不满,劝说老大别喝了,明主就在眼前,您就带大家投奔了吧——肖妃看得想笑,但却一点也不意外,历史上,陶侃大败杜弢被贬后,手下的丘八们转头就投奔杜曾,没带一点犹豫的。
  “肖校尉,”陶侃,这位五旬将军终于放下酒杯,凝视着这位北方重臣,拱手行了部下礼:“王敦已出南昌,如保计较,还请君吩咐。”
  “将军英明,”肖妃绽放出满意的笑颜,亲手扶起老将军,诚恳道:“您最清楚武昌城中防务,接下来,还要拜托将军出马,夺回武昌,拿下王敦了。”
  陶侃苦笑一声,这便是要投名状了,然事已至此,已无他途可选。
  杜曾在一边笑道:“将军若不愿,吾愿带兵临于城下,你在城中经营多年,必留有人手,只要派些探子,于城中里应外合,打开大门便是,如此,既保全了你之名声,也添了吾之功劳,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陶侃神色淡淡道:“此为吾之责也,岂敢劳烦将军,你静等消息便是。”
  既然已做下选择,又岂能为爱惜名声首鼠两端?
  再者,拿下王敦于北朝是何等大功,哪有拱手让人之理?
  说罢,陶侃拿起头盔,大步而出。
  ……
  肖妃凝视着陶侃的背影,满意地托起下巴。
  等拿下王敦,晋朝内部必然震动,但同时,也会前所未有地凝聚起来,扼住南昌,抵抗北方,必定会给秀儿增加无数困难。
  但比赛第一,友谊第二,大家凭本事吃饭,还要愿赌服输才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