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八八章 绝地反击
朝廷上下,重新关注西北战事,只是注意的重点不在内外长城间的宣府镇,也不在张家口堡,更不在居庸关或者是土木堡这些地方,而是在三边的宁夏镇。
此时得到奏报说宁夏镇发现鞑靼主力,是真是假没人讨论,因为鞑靼主力在战场上失踪很长时间,大明朝野都觉得这场战事该结束了,那么宁夏镇这场战事,就被看作势在必行。
或许鞑靼人已经北撤,宁夏镇奏报的鞑靼主力,只是由守军编撰出来,为的是让朝廷更加体面一些。
刘大夏领兵往宁夏镇去了,因为刘大夏不想做大明罪人,跟鞑靼在正面战场的交战中没有获胜,后续总需要拿出点儿成绩来,如此对朝廷也好交待,朝廷也能对大明将士和百姓有所交待。
看,我大明虽然在战事开局遭遇“些许不利”,但最后还是力挽狂澜,打了一场大胜仗。
到那时就不会有人再计较,其实这点儿小小的“不利”折损了数万大明将士,而最后的一场“大胜仗”其实只是斩杀了几十个鞑靼人的脑袋,还要算算这些脑袋中有多少是杀良冒功。
朝廷上下都在等这样一场“大胜仗”,他们不知道,此时就在京畿防卫之地的眼皮子底下,宣府镇辖地正在上演的几场血腥而残酷的战事中,就包括即将开启的土木堡血战。
兵家之事上,此等情况被称之为“灯下黑”,灯虽然可以照亮整个屋舍,但灯台之下却是黑暗。
九月二十四日,黎明曙光出现。
沈溪站在土木堡城塞西侧城墙上,面对蓝黄色相间的地平线,他在观察那些昨夜刚刚升起的白色帐篷,那里是鞑靼人驻扎的营区,距离土木堡大约有五里,城头上的火炮可没有能力打击那么远的地方。
“大人,刚派人出去查探过,鞑子在前往居庸关和宣府的所有道路上设下陷阱,即便成功突围,咱们也得走荒山野岭,怕是难以如愿撤兵!”
胡嵩跃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告知沈溪。
“嗯。”
沈溪微微点头,看着远处的天空,“胡将军,问你件事,你上过战场吗?”
胡嵩跃摇头苦笑:“末将以前曾在黔南带兵剿匪,杀过几个贼寇,立下功劳,上下打点一番,好不容易从西南之地调到京营,本以为就此能享受安逸,家眷也能从偏僻之地到京城过上好日子,谁知道……”
“唉,京营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除了练兵,根本就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昨日带兵出去抢水,乃是末将到京营后经历的第一场战事。”
沈溪点头:“明白了,或者我在战场上的经历,比你丰富些,不但经历过生死只在一线,也经历过战场上逃命,或者是拼死搏杀,跟鞑靼人面对面相向,最后我侥幸活下来,现在想起都有些后怕……或许我的运气一直不错,这才能留下条命到现在!”
胡嵩跃想了想问道:“大人以前去过西北,经历过战事?”
沈溪道:“是,那是弘治十三年,先是在榆林卫城下,当时也是千钧一发,差点儿就被鞑靼骑兵追上,血战一番下来,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其后是榆溪河血战,生死只在一线间,我亲眼看着我的护卫从身边倒下,那时我为了保命,甚至钻到了牛车下面。多亏刘尚书派来兵马,将我救下来。”
胡嵩跃听到“牛车”,心里有些发怵,他作为大明京营将领,对于“牛车破阵”的故事听闻不少,西北各地,也都会时常拿弘治十三年冬天那场战事中如何用看似不起眼的牛车破敌阵来振奋军心。
胡嵩跃来西北有一段时间,他之前只是觉得,既然弘治十三年的那场战争是刘大夏领兵打出来的,那设计“牛车破阵”的人就是刘大夏。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沈溪当时就在场,而且还钻到牛车下面,听上去窝囊了些,但能在大明破敌制胜最关键的牛车旁,沈溪在那一战中的地位一定很高。
胡嵩跃道:“大人能在短短几年间从状元郎,成为延绥巡抚,也是末将钦佩有加的。”
“没什么好钦佩的,就是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一场仗一场仗打下来,一战功成万古枯,到那时还能活着,自然就能建功立业……当然,更多的人却只能战死沙场,永远也没机会离开!”
沈溪颇有感触地说道,“老胡,再过几个时辰,战事就要打响,我需要一路人马,助我一战功成,你能胜任吗?”
胡嵩跃身体一颤:“大人您……”
沈溪道:“昨夜我尝试过在城塞中掘井,但至今没有任何效果,只要我们被围城三日以上,由于缺水,土木堡内的将士将损失六成以上的战力,不如趁现在士兵还有精气神,跟鞑子做殊死一战。”
“若能功成,我们便可趁机杀回居庸关,完成战略防备。即便功败垂成,也只是一条命,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胡嵩跃从军这么多年,从来没人跟他说过这么感性的话,面对沈溪这些言语,他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你怕了?”沈溪问道。
“没……大人,可是……鞑子的骑兵,实在是凶悍,这人马……出了城塞,也无法一战,为何……”
胡嵩跃脑袋嗡嗡作响,沈溪这种主动出击找死的策略,为他所不能接受。
沈溪道:“我说过,如果守在城塞内,必然一死,而且死得窝囊,大丈夫终有一死,或者轰轰烈烈,或者碌碌无为,难道我们要做那缩头乌龟,死在城塞里,被鞑靼人笑话?”
胡嵩跃无言以对。
沈溪再道:“午时过后,三军发起攻击,先将骡车拼凑一起,将二十门炮架上去。骑兵开路,火铳兵掩护。待鞑靼骑兵正面冲锋时,我骑兵两翼散开,利用鞑靼骑兵冲势无法顿止,开炮迎击。若敌人骑兵近前,则用火铳射击。等鞑子骑兵溃散,则骑兵主动冲上去,趁机掩杀!”
胡嵩跃听的云里雾里,大概意思他听懂了,但对于这种血腥的战斗,他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他宁可躲在城塞里等死,也不愿出城去跟鞑靼人用最直接的方式作战。
沈溪道:“本官观察各处鞑靼人的数量,确定鞑靼围城兵马数量约在六千之数,刨除鞑靼人一人双骑或者三骑,我们当前面对的兵力或许只有两千左右。”
这下子胡嵩跃来了精神,问道:“大人,才两千鞑子?”
沈溪虽然知道这数字不对,但还是点头,把鞑靼人的数量说少一些,却是为了振奋军中士气。
鞑靼两千人就追得我们八千人跟兔子一样,现在有新式火炮和火铳助阵,为了颜面还不去拼命?
沈溪道:“鞑靼人数量不过两千,且分守四方,若我方集中所有兵马杀出,鞑靼人措手不及,必然要以三方援救一方,那时便形成添油战术,我军只需要专门对付一路,你觉得我们有几成胜算!”
胡嵩跃心想:“这倒是个好主意,先攻击一边,鞑子人不多,必然是将另外三边的鞑子抽调过去,到位的时间有先后,每次只需要面对几百鞑子,同时城堡另外三个方向也会陷入空白状态,那时说不一定有逃命的机会!”
转念又一想:“鞑子既然在土木堡前进和后退的道路上设置陷阱,恐怕也想到了这一点,还不如拼尽全力一口气将鞑子消灭了,不就每次只对付几百鞑子吗?若是不专心对敌,光顾着逃命,即便能离开土木堡二十里,也无法返回居庸关,始终会被鞑子骑兵追上!”
“大人,您如何能确保鞑子会倾巢而动往您主攻方向而去?”胡嵩跃疑惑地问道。
沈溪笑道:“就因为我的存在……鞑靼要除我而后快,当初便是我指挥牛车火炮阵破了鞑靼数万兵马,如今若我指挥骡车火炮阵出击,鞑靼必然来寻仇。鞑靼将驻防的重点放在东侧回居庸关方向,而西侧往宣府方向是他们防备的弱点,我们就从西门出城。”
“老胡,我希望你能带两千骑兵,从侧翼杀出!”
胡嵩跃赶紧提醒道:“大人,城中骑兵数量……最多不过三五百之数,而且……军马良莠不齐,很多都是喜欢尥蹶子的马,未必能派上用场!”
沈溪道:“不是还有骡子和驴吗?”
“嗯?”
胡嵩跃被沈溪一句话说得目瞪口呆。
军中的骡子和驴向来都是用作运送物资,根本就不会在战场上作为坐骑使用,但沈溪似乎觉得骡子和驴也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胡嵩跃脑海中浮现明军官兵骑着驴,挥舞马刀跟骑着高头大马的鞑靼骑兵交战的情景,感觉十分地古怪。
“老胡,你要记得,我们要充分利用手头所有资源来完成这一战,因为我们已被逼上绝境,难道我们要跟鞑靼人客气吗?”
沈溪道,“我说的骡子和驴,并不是作为骑兵所用,虽然骡子和驴根本无法跟战马相比,但若是用来作为自杀式武器……威力还是不小!”
“自杀式武器?”胡嵩跃又听到了一个新名词。
沈溪笑了笑,道:“对。说白了,就是让骡子和驴,尾巴或者屁股上绑上草料或者布条,撒上桐油以及火药,让其往鞑靼骑兵队伍发起冲锋,虽然未必能伤到鞑靼人和他们的坐骑,但鞑靼的马匹见到此等状况,,必然自乱阵脚不敢迎战,那时……便是你带兵马掩杀的良机!”(未完待续。)
此时得到奏报说宁夏镇发现鞑靼主力,是真是假没人讨论,因为鞑靼主力在战场上失踪很长时间,大明朝野都觉得这场战事该结束了,那么宁夏镇这场战事,就被看作势在必行。
或许鞑靼人已经北撤,宁夏镇奏报的鞑靼主力,只是由守军编撰出来,为的是让朝廷更加体面一些。
刘大夏领兵往宁夏镇去了,因为刘大夏不想做大明罪人,跟鞑靼在正面战场的交战中没有获胜,后续总需要拿出点儿成绩来,如此对朝廷也好交待,朝廷也能对大明将士和百姓有所交待。
看,我大明虽然在战事开局遭遇“些许不利”,但最后还是力挽狂澜,打了一场大胜仗。
到那时就不会有人再计较,其实这点儿小小的“不利”折损了数万大明将士,而最后的一场“大胜仗”其实只是斩杀了几十个鞑靼人的脑袋,还要算算这些脑袋中有多少是杀良冒功。
朝廷上下都在等这样一场“大胜仗”,他们不知道,此时就在京畿防卫之地的眼皮子底下,宣府镇辖地正在上演的几场血腥而残酷的战事中,就包括即将开启的土木堡血战。
兵家之事上,此等情况被称之为“灯下黑”,灯虽然可以照亮整个屋舍,但灯台之下却是黑暗。
九月二十四日,黎明曙光出现。
沈溪站在土木堡城塞西侧城墙上,面对蓝黄色相间的地平线,他在观察那些昨夜刚刚升起的白色帐篷,那里是鞑靼人驻扎的营区,距离土木堡大约有五里,城头上的火炮可没有能力打击那么远的地方。
“大人,刚派人出去查探过,鞑子在前往居庸关和宣府的所有道路上设下陷阱,即便成功突围,咱们也得走荒山野岭,怕是难以如愿撤兵!”
胡嵩跃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告知沈溪。
“嗯。”
沈溪微微点头,看着远处的天空,“胡将军,问你件事,你上过战场吗?”
胡嵩跃摇头苦笑:“末将以前曾在黔南带兵剿匪,杀过几个贼寇,立下功劳,上下打点一番,好不容易从西南之地调到京营,本以为就此能享受安逸,家眷也能从偏僻之地到京城过上好日子,谁知道……”
“唉,京营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除了练兵,根本就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昨日带兵出去抢水,乃是末将到京营后经历的第一场战事。”
沈溪点头:“明白了,或者我在战场上的经历,比你丰富些,不但经历过生死只在一线,也经历过战场上逃命,或者是拼死搏杀,跟鞑靼人面对面相向,最后我侥幸活下来,现在想起都有些后怕……或许我的运气一直不错,这才能留下条命到现在!”
胡嵩跃想了想问道:“大人以前去过西北,经历过战事?”
沈溪道:“是,那是弘治十三年,先是在榆林卫城下,当时也是千钧一发,差点儿就被鞑靼骑兵追上,血战一番下来,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其后是榆溪河血战,生死只在一线间,我亲眼看着我的护卫从身边倒下,那时我为了保命,甚至钻到了牛车下面。多亏刘尚书派来兵马,将我救下来。”
胡嵩跃听到“牛车”,心里有些发怵,他作为大明京营将领,对于“牛车破阵”的故事听闻不少,西北各地,也都会时常拿弘治十三年冬天那场战事中如何用看似不起眼的牛车破敌阵来振奋军心。
胡嵩跃来西北有一段时间,他之前只是觉得,既然弘治十三年的那场战争是刘大夏领兵打出来的,那设计“牛车破阵”的人就是刘大夏。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沈溪当时就在场,而且还钻到牛车下面,听上去窝囊了些,但能在大明破敌制胜最关键的牛车旁,沈溪在那一战中的地位一定很高。
胡嵩跃道:“大人能在短短几年间从状元郎,成为延绥巡抚,也是末将钦佩有加的。”
“没什么好钦佩的,就是在战场上舍生忘死,一场仗一场仗打下来,一战功成万古枯,到那时还能活着,自然就能建功立业……当然,更多的人却只能战死沙场,永远也没机会离开!”
沈溪颇有感触地说道,“老胡,再过几个时辰,战事就要打响,我需要一路人马,助我一战功成,你能胜任吗?”
胡嵩跃身体一颤:“大人您……”
沈溪道:“昨夜我尝试过在城塞中掘井,但至今没有任何效果,只要我们被围城三日以上,由于缺水,土木堡内的将士将损失六成以上的战力,不如趁现在士兵还有精气神,跟鞑子做殊死一战。”
“若能功成,我们便可趁机杀回居庸关,完成战略防备。即便功败垂成,也只是一条命,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胡嵩跃从军这么多年,从来没人跟他说过这么感性的话,面对沈溪这些言语,他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
“你怕了?”沈溪问道。
“没……大人,可是……鞑子的骑兵,实在是凶悍,这人马……出了城塞,也无法一战,为何……”
胡嵩跃脑袋嗡嗡作响,沈溪这种主动出击找死的策略,为他所不能接受。
沈溪道:“我说过,如果守在城塞内,必然一死,而且死得窝囊,大丈夫终有一死,或者轰轰烈烈,或者碌碌无为,难道我们要做那缩头乌龟,死在城塞里,被鞑靼人笑话?”
胡嵩跃无言以对。
沈溪再道:“午时过后,三军发起攻击,先将骡车拼凑一起,将二十门炮架上去。骑兵开路,火铳兵掩护。待鞑靼骑兵正面冲锋时,我骑兵两翼散开,利用鞑靼骑兵冲势无法顿止,开炮迎击。若敌人骑兵近前,则用火铳射击。等鞑子骑兵溃散,则骑兵主动冲上去,趁机掩杀!”
胡嵩跃听的云里雾里,大概意思他听懂了,但对于这种血腥的战斗,他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他宁可躲在城塞里等死,也不愿出城去跟鞑靼人用最直接的方式作战。
沈溪道:“本官观察各处鞑靼人的数量,确定鞑靼围城兵马数量约在六千之数,刨除鞑靼人一人双骑或者三骑,我们当前面对的兵力或许只有两千左右。”
这下子胡嵩跃来了精神,问道:“大人,才两千鞑子?”
沈溪虽然知道这数字不对,但还是点头,把鞑靼人的数量说少一些,却是为了振奋军中士气。
鞑靼两千人就追得我们八千人跟兔子一样,现在有新式火炮和火铳助阵,为了颜面还不去拼命?
沈溪道:“鞑靼人数量不过两千,且分守四方,若我方集中所有兵马杀出,鞑靼人措手不及,必然要以三方援救一方,那时便形成添油战术,我军只需要专门对付一路,你觉得我们有几成胜算!”
胡嵩跃心想:“这倒是个好主意,先攻击一边,鞑子人不多,必然是将另外三边的鞑子抽调过去,到位的时间有先后,每次只需要面对几百鞑子,同时城堡另外三个方向也会陷入空白状态,那时说不一定有逃命的机会!”
转念又一想:“鞑子既然在土木堡前进和后退的道路上设置陷阱,恐怕也想到了这一点,还不如拼尽全力一口气将鞑子消灭了,不就每次只对付几百鞑子吗?若是不专心对敌,光顾着逃命,即便能离开土木堡二十里,也无法返回居庸关,始终会被鞑子骑兵追上!”
“大人,您如何能确保鞑子会倾巢而动往您主攻方向而去?”胡嵩跃疑惑地问道。
沈溪笑道:“就因为我的存在……鞑靼要除我而后快,当初便是我指挥牛车火炮阵破了鞑靼数万兵马,如今若我指挥骡车火炮阵出击,鞑靼必然来寻仇。鞑靼将驻防的重点放在东侧回居庸关方向,而西侧往宣府方向是他们防备的弱点,我们就从西门出城。”
“老胡,我希望你能带两千骑兵,从侧翼杀出!”
胡嵩跃赶紧提醒道:“大人,城中骑兵数量……最多不过三五百之数,而且……军马良莠不齐,很多都是喜欢尥蹶子的马,未必能派上用场!”
沈溪道:“不是还有骡子和驴吗?”
“嗯?”
胡嵩跃被沈溪一句话说得目瞪口呆。
军中的骡子和驴向来都是用作运送物资,根本就不会在战场上作为坐骑使用,但沈溪似乎觉得骡子和驴也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胡嵩跃脑海中浮现明军官兵骑着驴,挥舞马刀跟骑着高头大马的鞑靼骑兵交战的情景,感觉十分地古怪。
“老胡,你要记得,我们要充分利用手头所有资源来完成这一战,因为我们已被逼上绝境,难道我们要跟鞑靼人客气吗?”
沈溪道,“我说的骡子和驴,并不是作为骑兵所用,虽然骡子和驴根本无法跟战马相比,但若是用来作为自杀式武器……威力还是不小!”
“自杀式武器?”胡嵩跃又听到了一个新名词。
沈溪笑了笑,道:“对。说白了,就是让骡子和驴,尾巴或者屁股上绑上草料或者布条,撒上桐油以及火药,让其往鞑靼骑兵队伍发起冲锋,虽然未必能伤到鞑靼人和他们的坐骑,但鞑靼的马匹见到此等状况,,必然自乱阵脚不敢迎战,那时……便是你带兵马掩杀的良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