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一章 规划好的路
刘大夏隔三差五就来拜访,为谢迁府上添加了一丝活力。
以前谢迁很少归家,但现在因为他受到刘健、李东阳等人排挤,在朝中负责的事情大幅减少,不用放太多心思在朝事上,终于有空余时间照顾一下家人,尤其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
家里有妻有妾,再加上谢家原本就是大家族,就算京城族人不多,但当官和当差的可不少,这全归功于谢迁内阁大学士那恐怖的影响力。
谢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出几个举人,不是什么稀罕事。
眼看会试又要来临,谢迁准备把儿子谢丕培养成为新科进士,最好殿试时能进一榜或者考取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如此一来他的事业就有了继承人,先是孙女婿,再就是儿子……不过这顺序总让他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很快,沈溪祖母李氏亡故的消息传到京城,在谢迁看来,这是足以影响孙女婿前程的大事件。
沈溪的祖母是寡居带儿子、孙子,算是沈家实际上的主事者,之前皇帝敕封沈溪身边女眷诰命,但只封到周氏和谢韵儿,并未论及李氏,但绝不会因此而抹杀李氏的功劳。如今李氏过世,真要较真儿的话,沈溪就得放下手里的差事返乡守孝,以后能否起复是个未知数。故此,谢迁把刘大夏叫到府中商议。
谢府书房,谢迁神色凝重,向神色迷惘的刘大夏道:
“……沈溪小儿这几日内想必也会收到消息,或许会影响他在西南领兵,若因此分心,对剿匪大局不利。再者,如今朝中必然有人试图让沈溪卸职回乡举丧,你看如何是好?”
刘大夏沉思了一会儿,心中有了定计,这才笑着对谢迁道:“于乔现在才想起,我能帮你出谋划策?”
谢迁冷笑不已:“你爱说不说,就像谁逼你一样。沈溪回宁化举孝可不是好事,难道你认为有人能接替他在西南领兵?”
刘大夏道:“沈溪连战皆捷,如今湖广南部和西部的叛军已经被官军灭掉了威风,接下来战事的难度不高,朝中能接替沈溪的人不在少数,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沈溪身上,而是陛下是否同意他回乡守制。”
“以目前情况看,朝中必然有人会以沈溪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为借口,将沈溪调离西南六省,避免他坐大,影响朝局稳固。其实在我看来,即便沈溪奉诏守制也未必就是坏事,可以让他把锋芒收敛一下……于乔以为呢?”
谢迁破口大骂:“狗屁锋芒,你刘时雍也不看看,沈溪小儿今日今时的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满朝上下都在贬低他的功劳,好似他做的事,旁人都能做出来一般……想想他在东南时的困顿,粮草皆自筹,还打得有声有色,匪寇绝迹;再看看他领兵西北,宣府土木堡之战和其后的京师保卫战,何等惊心动魄?即便这次西南剿灭叛匪,也存在深入不毛之地人生地不熟的困难……但他哪次没有漂漂亮亮地完成朝廷交予的重任?”
“现在不过是祖母亡故,沈溪又非儿子或者长房长孙,非要以守制的名义剥夺他的官职,那我大明朝官岂非每个人都要辞官回乡守制多回?这件事无成例在前,没有任何商议的余地!”
谢迁不会让沈溪回福建守制,因为在他看来,这根本不合规矩,毕竟不是沈溪的亲生父母亡故,他也不是沈家这个大家族的长孙,怎么都轮不到他守孝。
但文官集团却绝对不会放过这个让沈溪卸职的绝佳机会,非要拿李氏孤寡带孩子,且曾立过贞节牌坊这条来说事,谢迁只能坚决地顶回去,他需要找一个政治上的盟友,帮自己说话,刘大夏便是最好的人选。
刘大夏见谢迁反应如此强烈,皱着眉头思考良久,在心底评估沈溪守制对朝局带来的影响。最后他道:
“西南战事紧急,我等向陛下据实以陈,陛下自会权衡得失,料想不允沈溪守制,致帅位空缺,剿匪出现变故。于乔,沈家丧事你我装作不知,且看朝中大臣如何应对,你我再行决议!”
原本刘大夏想的是,沈溪守不守制问题不大,守制的话正好可以让他摆脱地方上的烂摊子,回家修身养性,侍机而起。但由于谢迁脾气执拗,跟刘健、李东阳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很可能沈溪没事,谢迁倒先把自己的仕途给葬送了。
谢迁在朝中的地位可比沈溪高多了,刘大夏需要内阁中有一个政治盟友,为他提供决策上的便利。至于未来沈溪几时能进入内阁,那不是刘大夏感兴趣的,他只知道,以他跟谢迁之间的关系,谢迁在很多事情上必然站在他一边,如此他在朝中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谢迁倒下,他在内阁这个权力核心便没了影响力,对于朝局动向一抹黑,只能乖乖地听话办事,这绝非他希望看到的一幕。
听了刘大夏的话,谢迁冷静下来,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来:“沈溪小儿将来发展如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不加干涉。但若他在朝中遇到阻力,你我都应该义无反顾扶他一把,若你不帮他是出于要保护他的心思,那便是对他的不公。”
“你曾说过,少年得志若不加历练,将来或许会走上歧途,但你可曾想过,若他就此沉沦,是否会走上更加极端的歧路?光是打压没有任何意义,我在朝中地位每况愈下,内阁我已逐渐失去话语权,日后助力只会更少。你不帮他我不勉强,但若将来他有什么事,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想说的话出口,谢迁顿时感觉心中好受许多,不再考虑沈溪前途如何,因为他知道,沈溪有真本事,将来成就必然很高,现在担心纯属多余,不如期望刘大夏等人能和自己一起多帮扶沈溪一把,不至于被朝中文官集团左右进而拉下官位。
刘大夏苦笑摇头:“于乔这么信任我?”
谢迁道:“若是换作以前,我作何信你?扶沈溪起来的是你,拉他下水的也是你,要让他多多历练的人还是你……你举荐他作为西南兵马提调,我信你是真心实意帮他,但也别因此而害他!”
“现在沈溪已经到如此高位,若你不管不问放任朝中之人令他致仕,便是亲手毁去你栽培的对象,令人不耻!你刘某人应该不想让沈溪就此折戟沉沙,在大明历史上连个名都挂不住吧?”
刘大夏想了想,最后点头:“我的确不想看到沈溪这样的人才就此埋没!”
谢迁冷声道:“大明朝的规矩,素来五花八门,对高位者来说哪条对己有利就用哪一条。咱们得为后人立个标尺,若有才之人非要被打压,那后来者恐怕都会明哲保身,光想如何讨好上官,不思进取,那时朝堂上就满是阿谀奉承之辈,这绝非你我希望看到的一幕。”
“你想想看,兵部现在除了王伯安,还有谁堪当大用?难道指望志大才疏立场又摇摆不定的熊汝明(熊绣字)?还是多想想怎么把沈溪培养起来吧!我在朝中时日不多,既然能留下薪火,作何要从此断绝朝堂之志,以至无人继承衣钵?”
刘大夏未再跟谢迁辩驳,诚恳地说:“既然于乔不肯静观其变,那我便听你的,你说要帮沈溪我就帮他到底,此番守制之事定不会作数,待他在西南领兵一段时间,我便设法调他去南京旧都,让他安心在六部衙门历练几年,锻炼一下政事处理以及官场交际应酬能力,你以为如何?”
谢迁连想都不想,满意点头:“妥!”
一句话,二人的矛盾就此化解。
谢迁和刘大夏为沈溪规划好了将来的道路,先在西南领兵,然后去南京当个六部堂官,至于将来沈溪是入阁还是回朝任六部尚书,现在并未定下来,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私心,想把沈溪留在自己身边,而不是遵循对方规划的道路走。
以前谢迁很少归家,但现在因为他受到刘健、李东阳等人排挤,在朝中负责的事情大幅减少,不用放太多心思在朝事上,终于有空余时间照顾一下家人,尤其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
家里有妻有妾,再加上谢家原本就是大家族,就算京城族人不多,但当官和当差的可不少,这全归功于谢迁内阁大学士那恐怖的影响力。
谢家这样的书香门第,出几个举人,不是什么稀罕事。
眼看会试又要来临,谢迁准备把儿子谢丕培养成为新科进士,最好殿试时能进一榜或者考取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如此一来他的事业就有了继承人,先是孙女婿,再就是儿子……不过这顺序总让他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很快,沈溪祖母李氏亡故的消息传到京城,在谢迁看来,这是足以影响孙女婿前程的大事件。
沈溪的祖母是寡居带儿子、孙子,算是沈家实际上的主事者,之前皇帝敕封沈溪身边女眷诰命,但只封到周氏和谢韵儿,并未论及李氏,但绝不会因此而抹杀李氏的功劳。如今李氏过世,真要较真儿的话,沈溪就得放下手里的差事返乡守孝,以后能否起复是个未知数。故此,谢迁把刘大夏叫到府中商议。
谢府书房,谢迁神色凝重,向神色迷惘的刘大夏道:
“……沈溪小儿这几日内想必也会收到消息,或许会影响他在西南领兵,若因此分心,对剿匪大局不利。再者,如今朝中必然有人试图让沈溪卸职回乡举丧,你看如何是好?”
刘大夏沉思了一会儿,心中有了定计,这才笑着对谢迁道:“于乔现在才想起,我能帮你出谋划策?”
谢迁冷笑不已:“你爱说不说,就像谁逼你一样。沈溪回宁化举孝可不是好事,难道你认为有人能接替他在西南领兵?”
刘大夏道:“沈溪连战皆捷,如今湖广南部和西部的叛军已经被官军灭掉了威风,接下来战事的难度不高,朝中能接替沈溪的人不在少数,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沈溪身上,而是陛下是否同意他回乡守制。”
“以目前情况看,朝中必然有人会以沈溪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为借口,将沈溪调离西南六省,避免他坐大,影响朝局稳固。其实在我看来,即便沈溪奉诏守制也未必就是坏事,可以让他把锋芒收敛一下……于乔以为呢?”
谢迁破口大骂:“狗屁锋芒,你刘时雍也不看看,沈溪小儿今日今时的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满朝上下都在贬低他的功劳,好似他做的事,旁人都能做出来一般……想想他在东南时的困顿,粮草皆自筹,还打得有声有色,匪寇绝迹;再看看他领兵西北,宣府土木堡之战和其后的京师保卫战,何等惊心动魄?即便这次西南剿灭叛匪,也存在深入不毛之地人生地不熟的困难……但他哪次没有漂漂亮亮地完成朝廷交予的重任?”
“现在不过是祖母亡故,沈溪又非儿子或者长房长孙,非要以守制的名义剥夺他的官职,那我大明朝官岂非每个人都要辞官回乡守制多回?这件事无成例在前,没有任何商议的余地!”
谢迁不会让沈溪回福建守制,因为在他看来,这根本不合规矩,毕竟不是沈溪的亲生父母亡故,他也不是沈家这个大家族的长孙,怎么都轮不到他守孝。
但文官集团却绝对不会放过这个让沈溪卸职的绝佳机会,非要拿李氏孤寡带孩子,且曾立过贞节牌坊这条来说事,谢迁只能坚决地顶回去,他需要找一个政治上的盟友,帮自己说话,刘大夏便是最好的人选。
刘大夏见谢迁反应如此强烈,皱着眉头思考良久,在心底评估沈溪守制对朝局带来的影响。最后他道:
“西南战事紧急,我等向陛下据实以陈,陛下自会权衡得失,料想不允沈溪守制,致帅位空缺,剿匪出现变故。于乔,沈家丧事你我装作不知,且看朝中大臣如何应对,你我再行决议!”
原本刘大夏想的是,沈溪守不守制问题不大,守制的话正好可以让他摆脱地方上的烂摊子,回家修身养性,侍机而起。但由于谢迁脾气执拗,跟刘健、李东阳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很可能沈溪没事,谢迁倒先把自己的仕途给葬送了。
谢迁在朝中的地位可比沈溪高多了,刘大夏需要内阁中有一个政治盟友,为他提供决策上的便利。至于未来沈溪几时能进入内阁,那不是刘大夏感兴趣的,他只知道,以他跟谢迁之间的关系,谢迁在很多事情上必然站在他一边,如此他在朝中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谢迁倒下,他在内阁这个权力核心便没了影响力,对于朝局动向一抹黑,只能乖乖地听话办事,这绝非他希望看到的一幕。
听了刘大夏的话,谢迁冷静下来,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来:“沈溪小儿将来发展如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不加干涉。但若他在朝中遇到阻力,你我都应该义无反顾扶他一把,若你不帮他是出于要保护他的心思,那便是对他的不公。”
“你曾说过,少年得志若不加历练,将来或许会走上歧途,但你可曾想过,若他就此沉沦,是否会走上更加极端的歧路?光是打压没有任何意义,我在朝中地位每况愈下,内阁我已逐渐失去话语权,日后助力只会更少。你不帮他我不勉强,但若将来他有什么事,我做鬼也不放过你!”
想说的话出口,谢迁顿时感觉心中好受许多,不再考虑沈溪前途如何,因为他知道,沈溪有真本事,将来成就必然很高,现在担心纯属多余,不如期望刘大夏等人能和自己一起多帮扶沈溪一把,不至于被朝中文官集团左右进而拉下官位。
刘大夏苦笑摇头:“于乔这么信任我?”
谢迁道:“若是换作以前,我作何信你?扶沈溪起来的是你,拉他下水的也是你,要让他多多历练的人还是你……你举荐他作为西南兵马提调,我信你是真心实意帮他,但也别因此而害他!”
“现在沈溪已经到如此高位,若你不管不问放任朝中之人令他致仕,便是亲手毁去你栽培的对象,令人不耻!你刘某人应该不想让沈溪就此折戟沉沙,在大明历史上连个名都挂不住吧?”
刘大夏想了想,最后点头:“我的确不想看到沈溪这样的人才就此埋没!”
谢迁冷声道:“大明朝的规矩,素来五花八门,对高位者来说哪条对己有利就用哪一条。咱们得为后人立个标尺,若有才之人非要被打压,那后来者恐怕都会明哲保身,光想如何讨好上官,不思进取,那时朝堂上就满是阿谀奉承之辈,这绝非你我希望看到的一幕。”
“你想想看,兵部现在除了王伯安,还有谁堪当大用?难道指望志大才疏立场又摇摆不定的熊汝明(熊绣字)?还是多想想怎么把沈溪培养起来吧!我在朝中时日不多,既然能留下薪火,作何要从此断绝朝堂之志,以至无人继承衣钵?”
刘大夏未再跟谢迁辩驳,诚恳地说:“既然于乔不肯静观其变,那我便听你的,你说要帮沈溪我就帮他到底,此番守制之事定不会作数,待他在西南领兵一段时间,我便设法调他去南京旧都,让他安心在六部衙门历练几年,锻炼一下政事处理以及官场交际应酬能力,你以为如何?”
谢迁连想都不想,满意点头:“妥!”
一句话,二人的矛盾就此化解。
谢迁和刘大夏为沈溪规划好了将来的道路,先在西南领兵,然后去南京当个六部堂官,至于将来沈溪是入阁还是回朝任六部尚书,现在并未定下来,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私心,想把沈溪留在自己身边,而不是遵循对方规划的道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