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一章 报复
刘瑾要对朝中文臣开刀。
朝中文官皆桀骜不驯,一再有人对刘瑾提出弹劾,之前韩文和许进算是部堂中非常有话语权的存在,两次都让刘瑾狼狈不堪,险些翻船,这次又有不知来历的文官检举,由谢迁牵头在朝议中弹劾,朱厚照最后那一番话惊出刘瑾一身冷汗,兜转一圈下来,刘瑾即便没死也险些脱层皮。
“谁跟咱家作对,咱家一定要拎出来,就算找不到,也要让朝中人怕咱家,使之不敢再说三道四。”
刘瑾下定决心,听从张文冕的建议,挑唆皇帝为难朝官,使之在午门前长跪不起,以查出谁才是策划弹劾他的幕后元凶。
四月十八上午,朱厚照留在豹房没回宫,刘瑾感觉寻觅到良机,趁着前去请示政务的时候,小声奏禀:“陛下,古来圣贤君王,都会在午门闻听朝中谳狱之事,陛下是否也应该遵例举行一次?”
朱厚照皱眉:“每年秋天,不都有秋决吗?”
刘瑾笑道:“每年秋天不过是巘定斩首之人处刑,除此等大奸大恶之徒,尚有许多刑狱之事,陛下也应问及。”
正是对朱厚照太过了解,刘瑾才提出如此想法,真实目的是为让朱厚照不耐烦。果不其然,朱厚照翻了翻白眼,挥挥手道:“行了行了,回头找个时间,朕在午门听一次就是,真啰嗦,没事的话你先回宫,这里不需要你来伺候。”
刘瑾得到朱厚照口头谕旨,巴不得早点儿离开,当即兴冲冲回到宫中,一进司礼监大门便马上翻脸,直接跳过翰苑,让一众秉笔太监草拟于午门召见大臣的御旨。
戴义根本不知发生何事,问道:“刘公公,这果真是出自陛下吩咐?”
此时朱厚照除了偶尔在朝会上露面,平常别说朝官,就连宫中太监也都难以见到朱厚照的面,这也是太监们敌视刘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刘瑾冷冰冰地喝问:“戴公公,你怀疑咱家伪造圣谕?”
戴义吓得一哆嗦,恭谨地道:“不敢不敢,刘公公请。”
刘瑾没有太多废话,其实他早就准备好了诏书,到司礼监来不过是打一声招呼,很快便派出三十多名太监到京城各处,将在京文官都召集到金水河南的午门议事。
此时尚是巳时初,按照大明惯例一般要行午朝,临近午时朝会才会开始,大臣们在宫外不明就里,突然得到消息,说是即刻进宫面圣,不是在奉天殿内,而是在午门前,一个个不知发生何事。
谢迁当日休沐,没去文渊阁值守,以他内阁首辅的身份,前来传话的也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戴义。
谢迁见到戴义很惊讶。
以戴义的身份,除非是宫中有什么重大事件,否则不需要做这种传话的琐碎事。
谢迁感觉事有蹊跷,上前抓着戴义的肩膀,问道:“戴公公,陛下可有什么要紧事要宣布?”
戴义言辞闪烁:“谢阁老多心了,陛下或许只是正常召见吧。”
谢迁面色阴沉:“若无大事,陛下怎么可能在午门前召见大臣?今日又非秋决之日……难道有人假传圣旨?”
戴义大惊失色:“谢阁老莫要多想,这种事说出去可是要掉脑袋的……罪过罪过,话已经传过来了,若谢阁老您实在不想去,大可称病不出,索性陛下也知您身体不适,或许正巧就病了呢?”
言语中透出一丝暗示,戴义其实已经明白无误提醒谢迁,这次召见没那么简单。谢迁绝顶聪明,略一沉吟便知道事情跟朱厚照关系不大,猜想这件事或许是由刘瑾策划,目的是为报复两天前遭遇弹劾之事。
谢迁道:“多谢戴公公提醒,老夫这两日的确感染风寒,加上年老体迈,身子骨弱,这一病不起,今日也是勉为其难出迎天使,这就继续养病。”
说完,谢迁送戴义出了院门,随后果真闭门,称病不出。
……
……
谢迁这边得到戴义提示,没有奉旨入宫,而别的大臣却懵懂无知,即便他们意识到事情不合逻辑,但还是遵照宫中所发御旨,一起来到午门前。
随着官员零零散散到来,这些官员最初还算轻松,凡事就怕自己被特殊化对待,现在知道大臣们一起前来,心里多少有底。
一群人过了承天门、端门,来到午门前。
这里是从大明门前往紫禁城三大殿的必经之路,大臣们在这条路上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少许人不明就里,抵达后有说有笑,更多的人则在担忧,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此事或许跟刘瑾报复有关。
巳时三刻,刘瑾从保宁门、右顺门过来,出现在午门前,大臣们皆不言语,以吏部尚书刘宇和内阁大学士焦芳为代表,过去问询刘瑾发生了何事。
此时刘瑾一脸庄严,气势不凡,手上拿着一份诏谕,走到午门前,将圣旨高举,大臣们即便对刘瑾有意见,也只能按照自己的品阶排次,整整齐齐在午门前列了十六排,跪下来听旨。
出席大臣数量在三百人左右,除内阁首辅谢迁外,朝中文臣几乎到齐。
刘瑾不急着宣旨,手上擎着圣旨站在那儿,活像一尊雕像。
大臣们等了半晌,抬起头来,便见到刘瑾还在那儿站着,此时这些文臣已经有些厌烦,在他们看来,自己可以面见天子而不跪,现在居然要对一个太监下跪,可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
前面几名老臣,当即要站起身来,刘瑾见状,突然扯高嗓门喝斥:“哪个允许你们站起来的?”
几名老臣面面相觑,其中以兵部侍郎熊绣最为恼火,他本就因之前马文升调派他为两广总督而郁闷不已,以他想来,自己虚岁已经六十六,俗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这把年纪怎么都应该留在京城享福。
这半年来熊绣一直托词,留在兵部侍郎的位子上不肯挪窝,现在一介阉人居然在他这个三朝元老面前耀武扬威,一下子爆发出来。
熊绣直起身子,厉声喝斥:“老夫上跪天地,下跪君亲师,未曾跪过阉人。”
一句话便将刘瑾惹怒,暴喝一声:“熊汝明,好你个乱臣贼子,咱家今日前来传陛下圣旨,便是陛下使臣,对陛下使臣不敬便是对陛下不敬……来人,杖责!”
在场大臣都没料到刘瑾敢当众廷杖一个兵部侍郎,并且刘瑾根本就没资格下这命令,但他早有应对之策,准备好了人手。
随着刘瑾令出,从阙左门和阙右门各冲出十名身着黑衣的锦衣卫。众人这才想起,刘瑾如今靠内行厂已获得监察百官的权力,刘瑾真要行廷杖,礼法上似乎说得过去,但前提是必须得到皇帝准允。
刘瑾似乎根本没有向朱厚照请示的意思,直接要廷杖熊绣,在场大臣虽然觉得于理不合,但因畏惧刘瑾的权势,竟无一人肯站出来为熊绣说话。
当然,还有可能便是熊绣平时做事不得人心,见利忘义,当初他一再上疏弹劾马文升就让很多人觉得此人不可深交。
锦衣卫一拥而上,将熊绣擒住。
熊绣破口大骂,人却被拖到午门侧的一方长凳上,随即熊绣被人扒开朝服,这也是大明廷杖的规矩,必须每一下都打在肉上,不能有衣衫衬替。
“打!”
刘瑾正在气头上,根本就不管眼前是谁,此时的他就好像一条疯狗,见谁咬谁,既然熊绣冲上来,他也就顺势张开獠牙。
可怜熊绣年老体衰,居然临老遭遇廷杖,当锦衣卫一杖一杖打在熊绣后臀上时,他每一声厉喝都让在场大臣心惊肉跳。
因为刘瑾没说打多少下,锦衣卫不敢怠慢,每一下都很用力,一连打了十几下,已是皮开肉绽。
熊绣痛得晕厥过去,几名锦衣卫停下,一人上前请示:“公公,是否继续?”
刘瑾见熊绣晕了过去,走过去,啐一口痰在熊绣后背朝服上,不屑地道:“若还有不识相之人,便是这般下场……说,谁敢对咱家不敬?”
在场大臣无一人敢吭声,倒不是他们惧怕刘瑾,很多人义愤填膺都想站起来喝斥,但见识到刘瑾的凶残,体会当出头鸟的恶果后,这些人都不想出来挡枪口,而是等别人出来说话,自己从众即可。
正是带着这种心理,全场静默,所有大臣都跪在原地一动不动。
此时很多人在想:“陛下很快就要出来,不跟刘瑾这阉人一般见识,等陛下见到熊侍郎的惨况,自然会惩戒刘瑾。”
朝中文官皆桀骜不驯,一再有人对刘瑾提出弹劾,之前韩文和许进算是部堂中非常有话语权的存在,两次都让刘瑾狼狈不堪,险些翻船,这次又有不知来历的文官检举,由谢迁牵头在朝议中弹劾,朱厚照最后那一番话惊出刘瑾一身冷汗,兜转一圈下来,刘瑾即便没死也险些脱层皮。
“谁跟咱家作对,咱家一定要拎出来,就算找不到,也要让朝中人怕咱家,使之不敢再说三道四。”
刘瑾下定决心,听从张文冕的建议,挑唆皇帝为难朝官,使之在午门前长跪不起,以查出谁才是策划弹劾他的幕后元凶。
四月十八上午,朱厚照留在豹房没回宫,刘瑾感觉寻觅到良机,趁着前去请示政务的时候,小声奏禀:“陛下,古来圣贤君王,都会在午门闻听朝中谳狱之事,陛下是否也应该遵例举行一次?”
朱厚照皱眉:“每年秋天,不都有秋决吗?”
刘瑾笑道:“每年秋天不过是巘定斩首之人处刑,除此等大奸大恶之徒,尚有许多刑狱之事,陛下也应问及。”
正是对朱厚照太过了解,刘瑾才提出如此想法,真实目的是为让朱厚照不耐烦。果不其然,朱厚照翻了翻白眼,挥挥手道:“行了行了,回头找个时间,朕在午门听一次就是,真啰嗦,没事的话你先回宫,这里不需要你来伺候。”
刘瑾得到朱厚照口头谕旨,巴不得早点儿离开,当即兴冲冲回到宫中,一进司礼监大门便马上翻脸,直接跳过翰苑,让一众秉笔太监草拟于午门召见大臣的御旨。
戴义根本不知发生何事,问道:“刘公公,这果真是出自陛下吩咐?”
此时朱厚照除了偶尔在朝会上露面,平常别说朝官,就连宫中太监也都难以见到朱厚照的面,这也是太监们敌视刘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刘瑾冷冰冰地喝问:“戴公公,你怀疑咱家伪造圣谕?”
戴义吓得一哆嗦,恭谨地道:“不敢不敢,刘公公请。”
刘瑾没有太多废话,其实他早就准备好了诏书,到司礼监来不过是打一声招呼,很快便派出三十多名太监到京城各处,将在京文官都召集到金水河南的午门议事。
此时尚是巳时初,按照大明惯例一般要行午朝,临近午时朝会才会开始,大臣们在宫外不明就里,突然得到消息,说是即刻进宫面圣,不是在奉天殿内,而是在午门前,一个个不知发生何事。
谢迁当日休沐,没去文渊阁值守,以他内阁首辅的身份,前来传话的也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戴义。
谢迁见到戴义很惊讶。
以戴义的身份,除非是宫中有什么重大事件,否则不需要做这种传话的琐碎事。
谢迁感觉事有蹊跷,上前抓着戴义的肩膀,问道:“戴公公,陛下可有什么要紧事要宣布?”
戴义言辞闪烁:“谢阁老多心了,陛下或许只是正常召见吧。”
谢迁面色阴沉:“若无大事,陛下怎么可能在午门前召见大臣?今日又非秋决之日……难道有人假传圣旨?”
戴义大惊失色:“谢阁老莫要多想,这种事说出去可是要掉脑袋的……罪过罪过,话已经传过来了,若谢阁老您实在不想去,大可称病不出,索性陛下也知您身体不适,或许正巧就病了呢?”
言语中透出一丝暗示,戴义其实已经明白无误提醒谢迁,这次召见没那么简单。谢迁绝顶聪明,略一沉吟便知道事情跟朱厚照关系不大,猜想这件事或许是由刘瑾策划,目的是为报复两天前遭遇弹劾之事。
谢迁道:“多谢戴公公提醒,老夫这两日的确感染风寒,加上年老体迈,身子骨弱,这一病不起,今日也是勉为其难出迎天使,这就继续养病。”
说完,谢迁送戴义出了院门,随后果真闭门,称病不出。
……
……
谢迁这边得到戴义提示,没有奉旨入宫,而别的大臣却懵懂无知,即便他们意识到事情不合逻辑,但还是遵照宫中所发御旨,一起来到午门前。
随着官员零零散散到来,这些官员最初还算轻松,凡事就怕自己被特殊化对待,现在知道大臣们一起前来,心里多少有底。
一群人过了承天门、端门,来到午门前。
这里是从大明门前往紫禁城三大殿的必经之路,大臣们在这条路上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少许人不明就里,抵达后有说有笑,更多的人则在担忧,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此事或许跟刘瑾报复有关。
巳时三刻,刘瑾从保宁门、右顺门过来,出现在午门前,大臣们皆不言语,以吏部尚书刘宇和内阁大学士焦芳为代表,过去问询刘瑾发生了何事。
此时刘瑾一脸庄严,气势不凡,手上拿着一份诏谕,走到午门前,将圣旨高举,大臣们即便对刘瑾有意见,也只能按照自己的品阶排次,整整齐齐在午门前列了十六排,跪下来听旨。
出席大臣数量在三百人左右,除内阁首辅谢迁外,朝中文臣几乎到齐。
刘瑾不急着宣旨,手上擎着圣旨站在那儿,活像一尊雕像。
大臣们等了半晌,抬起头来,便见到刘瑾还在那儿站着,此时这些文臣已经有些厌烦,在他们看来,自己可以面见天子而不跪,现在居然要对一个太监下跪,可说是受到极大的侮辱。
前面几名老臣,当即要站起身来,刘瑾见状,突然扯高嗓门喝斥:“哪个允许你们站起来的?”
几名老臣面面相觑,其中以兵部侍郎熊绣最为恼火,他本就因之前马文升调派他为两广总督而郁闷不已,以他想来,自己虚岁已经六十六,俗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这把年纪怎么都应该留在京城享福。
这半年来熊绣一直托词,留在兵部侍郎的位子上不肯挪窝,现在一介阉人居然在他这个三朝元老面前耀武扬威,一下子爆发出来。
熊绣直起身子,厉声喝斥:“老夫上跪天地,下跪君亲师,未曾跪过阉人。”
一句话便将刘瑾惹怒,暴喝一声:“熊汝明,好你个乱臣贼子,咱家今日前来传陛下圣旨,便是陛下使臣,对陛下使臣不敬便是对陛下不敬……来人,杖责!”
在场大臣都没料到刘瑾敢当众廷杖一个兵部侍郎,并且刘瑾根本就没资格下这命令,但他早有应对之策,准备好了人手。
随着刘瑾令出,从阙左门和阙右门各冲出十名身着黑衣的锦衣卫。众人这才想起,刘瑾如今靠内行厂已获得监察百官的权力,刘瑾真要行廷杖,礼法上似乎说得过去,但前提是必须得到皇帝准允。
刘瑾似乎根本没有向朱厚照请示的意思,直接要廷杖熊绣,在场大臣虽然觉得于理不合,但因畏惧刘瑾的权势,竟无一人肯站出来为熊绣说话。
当然,还有可能便是熊绣平时做事不得人心,见利忘义,当初他一再上疏弹劾马文升就让很多人觉得此人不可深交。
锦衣卫一拥而上,将熊绣擒住。
熊绣破口大骂,人却被拖到午门侧的一方长凳上,随即熊绣被人扒开朝服,这也是大明廷杖的规矩,必须每一下都打在肉上,不能有衣衫衬替。
“打!”
刘瑾正在气头上,根本就不管眼前是谁,此时的他就好像一条疯狗,见谁咬谁,既然熊绣冲上来,他也就顺势张开獠牙。
可怜熊绣年老体衰,居然临老遭遇廷杖,当锦衣卫一杖一杖打在熊绣后臀上时,他每一声厉喝都让在场大臣心惊肉跳。
因为刘瑾没说打多少下,锦衣卫不敢怠慢,每一下都很用力,一连打了十几下,已是皮开肉绽。
熊绣痛得晕厥过去,几名锦衣卫停下,一人上前请示:“公公,是否继续?”
刘瑾见熊绣晕了过去,走过去,啐一口痰在熊绣后背朝服上,不屑地道:“若还有不识相之人,便是这般下场……说,谁敢对咱家不敬?”
在场大臣无一人敢吭声,倒不是他们惧怕刘瑾,很多人义愤填膺都想站起来喝斥,但见识到刘瑾的凶残,体会当出头鸟的恶果后,这些人都不想出来挡枪口,而是等别人出来说话,自己从众即可。
正是带着这种心理,全场静默,所有大臣都跪在原地一动不动。
此时很多人在想:“陛下很快就要出来,不跟刘瑾这阉人一般见识,等陛下见到熊侍郎的惨况,自然会惩戒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