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〇四章 偏袒与质疑
朱厚照来了。
时间比沈溪预想中早许多。
朱厚照亲自带的人不多,除了钱宁、张苑外,就只有一些侍卫,从豹房过来没几步路,他一路优哉游哉慢步而来。
“参见陛下!”众人出来迎驾,尚未走到前面院子,便见朱厚照进了月门,大臣们只能原地行礼请安。
朱厚照手里拿着一柄折扇,无意识地扇着,精神有些恍惚,突然看到一堆人向自己行礼,将他吓了一大跳。
朱厚照一怔,打量面前黑压压一片弓腰行礼的人群,尴尬地招呼:“诸位都在?哈,这不是英国公和国舅吗……这位是……”
朱厚照看到张懋身旁的夏儒,感觉很陌生。
场面非常尴尬,女儿早早便嫁入宫中,但却一直没被皇帝宠幸,夏儒这个国丈当得名不副实。
张懋经验丰富,笑着说道:“陛下,这便是国丈,当日匆忙一见,怕是认不出来了吧?”
朱厚照皱眉,他不喜欢夏皇后,自然也就不喜欢夏皇后的家人,好在他不想在大臣面前失去威仪,顺口道:
“原来是夏国丈啊……今日前来的都是大明栋梁,前方军情紧急,朕不跟诸位多说,到里面叙话吧!”
“陛下请!”
沈溪出列后在前引路,带着朱厚照进入会议大厅。
文臣武将跟在后面,与朱厚照一起步入其中。
朱厚照进了会议大厅,看到里面别具一格的布局,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嘿,沈尚书已将会场布置好了?连军事图都挂上了,还真细致……”
说着,朱厚照往之前饱受张延龄抨击的军事图走过去,仰头仔细端详,好像非常内行,指着军事图中一些标注,点了点头,道:“还做有标尺,那不是从京城到边关各城池距离,可以一目了然?”
在场的人听到皇帝的话,不由把目光往张延龄身上瞄。
你建昌侯不是说,这地图没甚必要,是沈尚书公器私用为自己爱好浪费国库的钱吗?现在陛下对这东西有如此高的评价,你倒是站出来驳斥啊!
张延龄还真不甘心,走出来道:“陛下,这军事图跟以前的那些地图好似并无太大区别!”
朱厚照望了张延龄一眼,道:“国舅,这话你可就外行了,沈尚书绘制的军事图跟以前朕见过的地图区别实在是天差地别……以前那些地图,画得都很潦草,说是准确,但只是一个大概方位和标注,哪里能跟眼前这幅军事图相比?”
“你看看,这上面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可以用尺子度量,然后根据比例尺详细算出实际距离……嗨,我跟你解释这个干什么?这可是高深的算术,你们不懂!”
这年头的人能习得四书五经就不错了,更别说是算术。
而比例尺和复杂的数学运算,必须要找专业人才,至于张延龄,由于只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其他的根本就没涉及过,就算给他一份精准地图,也算不出实际距离……
朱厚照则经过这方面的学习,他自小就聪明,听说这跟行军作战有关便用心学习,加之沈溪详细教授,造诣不低。
当朱厚照看到自己擅长而别人不会的东西,自然要拿出来显摆一番,间接也就将张延龄贬低。
换作别人,懂得人情世故,不会这么贬斥自己的亲舅舅,但朱厚照哪里管这一套?
沈溪恭谨地道:“陛下,军事图已按照您的吩咐画好,以后军事指挥所内谋臣,臣都会传授解军事图的标尺计算方法,以确保大家能对行军路线和时间进行计算,达到对战局了如指掌的目的……若陛下认为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请示下!”
“就算有,朕也不清楚。”
朱厚照转过头来,笑呵呵道,“朕觉得这军事图很好,回头,给朕也印上一份……朕准备挂在寝宫墙上好好研究!”
朱厚照很识货,知道沈溪所画军事图是好东西,有他的话打底,旁人想非议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张延龄涨红着脸,讷讷退下。
“沈先生,既然人差不多到齐了,别杵着了,开始议事吧,现在边关形势可谓急转直下……”
朱厚照上来便危言耸听,口气跟昨晚沈溪见他时一模一样。
在场文臣武将都神色紧张,毕竟前线战报他们所知甚少,对于居庸关和紫荆关以西到底发生什么,两眼一抹黑。
沈溪环视一圈,道:“既如此,那今日军事会议便正式召开,诸位请落座!”
众大臣很快围坐在中央沙盘前,就好像后世圆桌会议一样,将领们可以根据获悉的情报各抒己见。
至于谁有能力,不需沈溪判定,朱厚照便会有清楚的认识,事后,沈溪会跟朱厚照商议,决定下次与会人员名单。
朱厚照坐在中间的主座上,沈溪没有落座,作为会议主持,他需要站着全程引导会议进行。
此番与会者主要以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官员为主,朝中阁老和其他五部尚书一个都没来……当然内阁被邀请的只有首辅谢迁,但他却没有履约。
一切就绪,沈溪朗声道:“昨日得到前线急报,如今鞑靼兵马分成数路,犯我大明边境,三边和宣大一线多处告急……”
沈溪将昨晚对朱厚照说过的话重复一遍。
在场将领得知鞑靼人出兵十几万时,全都紧张起来,心里嘀咕,这应该是弘治十六年以后规模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对外战役。
等沈溪最后分析,认定鞑靼主力人马仍旧是以达延汗部为主,且其数量只有三万上下时,在场人等才松了口气。
沈溪发言结束,张懋作为在场将领中地位最高的存在,率先起身向朱厚照行礼,道:“哎呀,陛下,这局势可有些吃紧啊……宣大一线守军数量应该够了,之前还有一场胜利作为支撑,但鞑靼人这两年都在养精蓄锐,如今突然来犯,怕是早有预谋。”
“以有心算无心,若我边军有一处守备不当,怕是鞑靼人又有入侵我中原腹地、重演弘治十六年祸事的可能!”
这话基本为套话。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太过浅显,任何人出来都能说出跟张懋相似的话来。在场文武官员听到张懋的发言,基本都在点头,只有对张懋有成见的人才选择冷眼以对。
朱厚照皱眉:“英国公,你说的这些,朕能看到,你能否提一点有建树的意见?”
张懋本以为自己积极发言可以获得皇帝赞赏,至少以前在弘治皇帝面前他说相同的话,一定是会得到朱祐樘赞同。
但万万没想到,朱厚照对手下大臣的要求明显比他老爹高,问题就在于朱厚照尚武,他仗着自己对军事有一定了解,所以要求文臣武将必须跟他的水平看齐,不能是混吃等死的熊包。
而张懋这样的勋贵,世袭来的官位,一般都坐镇京师,讲究政治和权威,从未正式踏足战场,要他跟沈溪一样在朱厚照面前侃侃而谈,有些不太现实。
张懋被朱厚照所呛,咳嗽两声,只能继续自己的高论:“回陛下,老臣以为,受到袭扰的边关各镇守军当坚守不出,让鞑靼兵马在我大明军队面前碰壁。只要鞑靼人无法如愿攻陷我城池,便不敢孤军深入,过个一两个月,等天气严寒,其兵马必退!”
张懋话音刚落,朱厚照“啪”的一声,一巴掌重重拍在面前的木桌上。
就算张懋心智坚韧,也被朱厚照这一举动给吓了一大跳。
朱厚照道:“张老公爷,按照您的意思,我大明军队坚守不出,让鞑子在我大明边境地区肆意横行?若如此,那修筑城塞目的是为什么?难道就为等鞑子来攻城,任其捣毁城池外那些民舍和良田,待来年朝廷拨款重建?”
在场一片安静。
没人愿意出来说话,因为张懋所言正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任何时候,大明文武官员心中都在想如何防守,而朱厚照一向对坚壁清野的战略不感冒,之前他便已呈现这种倾向,在场官员并不是不知道,所以当朱厚照生气后,现场一面寂静。
朱厚照站起身,打量在场官员,问道:“怎么,让你们来参议军机,得出的结论就是坚守不出,等着鞑子自行撤兵?”
张懋不知该怎么面对眼前发狠耍泼的小皇帝,他发现这位主子脾性比他之前经历的那些个皇帝都要难缠,尤其涉及军略,简直跟个战争狂人一般让人无奈。
朱厚照冷声道:“算了,朕不奢求你们都跟沈尚书一样,对于军事有真知灼见!沈尚书,朕今天不想听太多废话,不如由你来分析一下战局,朕想听到一个正确答案!”
张懋斜眼打量沈溪,发现这个原本应该趾高气扬的年轻人此时神色非常谨慎。
很快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沈溪身上,他们都想知道这位兵部尚书能否说出令大家信服的“真知灼见”来。
沈溪当即行礼:“以臣看来,张老公爷所提坚壁清野的战略实为上策!”
“嘶……”
朱厚照满心期待,谁想却听到沈溪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自然非常不满,他吸了口气,不知该如何驳斥。
话是他让说的,还点名让沈溪说,现在沈溪只是随着张懋的话补充了个“坚壁清野”,实在让人无语。
张延龄见这架势,不由带着几分幸灾乐祸,问道:“沈尚书,坚壁清野?那你就是赞同英国公所说战略咯?”
沈溪微微行礼:“九边之地,除宣府、大同一线,其余之地自然要坚壁清野,概因其非鞑靼入侵主要目标,只要守住城塞,鞑靼犯边人马便会自动停住进攻步伐!”
“但宣大一线,朝廷既已派兵部王守仁和监军太监刘瑾前往,自然不能固守城池,待贼军自行撤去……”
朱厚照握紧拳头:“朕就知道沈尚书绝不会赞同龟缩死守的战术,那宣府和大同这场仗怎么打?!”
听说要打仗,朱厚照的气势又起来了,就好像他会亲自上战场一样。
沈溪移步到北面墙壁前,对着上方悬挂的军事地图,拿起根竹棍,指着宣府的位置,朗声道:
“鞑靼犯境兵马以达延部中军为主,主攻方向跟三年前相同,以张家口堡和宣府为重心,此番鞑靼并无包抄后路人马从延绥过来,也就是说,这场战事,只要能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达延部主力瓦解便可!”
张延龄道:“三万鞑子,还是鞑子中最精锐的力量,说瓦解就瓦解,你当大明将士是神仙么?”
朱厚照听了很不满,反问道:“国舅,你难道忘了三年前,鞑子十万大军,不一样土崩瓦解?那时沈尚书可在前线亲自领兵,你这么说,便是对先皇认定的功绩有怀疑?既如此,你出来说个所以然!”
张延龄终于知道朱厚照对沈溪的偏袒到了什么地步。但凡质疑沈溪的声音,不用沈溪自己出解释,朱厚照就会先给驳回去。
张延龄涨红着脸,无言以对,在张鹤龄严厉的目光示意下,只能憋屈地坐下,郁闷地生气。
沈溪道:“若是利用传统战略,想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鞑子数万骑兵击败,有些不太现实。”
“但如今鞑靼内部出现纷争,蒙古国师亦思马因所部跟达延汗部不和,已为达延部驱逐,一路向西,若是可以利用草原民族内部矛盾,分化离间,利用亦思马因部偷袭王庭,或许此战可轻松获胜!”
朱厚照瞪大眼睛:“沈先生,你这么说是否太过曲折离奇?还要利用鞑靼国师的人马?谁知道这些人到底能否帮上大明的忙?再者说了,就算能利用,一去一回需要太长时间,而现在宣府战事却是迫在眉睫!”
之前朱厚照力挺沈溪,但现在却开始表达不满。
朱厚照是个急性子,在他看来,所有问题应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既然鞑子来犯,就该带兵与其正面交战,取得胜利。
任何违背这个原则的策略都不可取。
沈溪道:“宣府之战,当以稳重为主,若急于求成,必然会面临落败风险!”
沈溪平时说什么,朱厚照都会无条件采信,但这次沈溪说联合亦思马因部跟鞑靼一战,却无法得到朱厚照支持。
朱厚照急于求成,之前宣府地方虚报战功,给他带来不小影响,所以才想在大臣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彰显自己帝王威严。
朱厚照摆手:“就算沈尚书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朕仍旧以为,此战不宜拖太久,速战速决为好……实在不行的话,朕亲率京营数万兵马北上,跟达延部主力决战!如此,沈尚书是否同意?”
不等沈溪回答,张懋赶紧站起身劝说:“陛下请三思!”
朱厚照不耐烦了:“如果张老公爷觉得朕亲征不合适,那就不妨由你来领兵……若张老公爷自信可一举将鞑靼兵马所灭,那朕便将这职责交给你!”
张懋无比着急,自己一把老骨头,这会儿能否骑马、搭弓射箭都成问题,若是带兵去宣府,必定惨淡收场。
张懋本身就不以领兵打仗能力高而著称,此时他只能无助地看着沈溪,眼中大概意思是,是到你沈之厚主动请缨了。
旁人不行,你沈之厚肯定行啊。
以前打鞑子,给你几千兵马,你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给你比鞑子数量还多的军队,取胜岂非手到擒来?
沈溪道:“陛下不宜御驾亲征。”
“为何?”
朱厚照很生气,“难道你们都认为朕没能力带兵取胜?你们……真是太让朕失望了。”此时的正德皇帝完全就是个任性的孩子,蛮不讲理,他不管别人意见是对是错,只是一门心思要领兵出征成就大业。
沈溪道:“陛下亲征,军中将领得陛下威严,必然拼死效忠,要取得一两场战事胜利,并非难事。不过长久之计,陛下还是应该等两年,届时兵精粮足,出兵出塞直捣黄龙,封狼居胥。反之,要在军事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彻底平息鞑靼之患,实在是强人所难。”
“最后再谈一点,陛下过早露出锋芒,鞑靼人之后便会有所防备,那时陛下再想建立不世功业,恐怕就难了!”
在场文武官员听到沈溪这番话,身上不由起了层鸡皮疙瘩。
所有人都在想,沈之厚这马匹拍得有水平啊。
朱厚照之前的确很心急,听到沈溪的话后脸色稍有好转,但还是有些不耐烦:“总是让朕等等等,一等还要两年,两年后,我大明对鞑子就一定能大获全胜?大明兵马一定能踏平草原?”
这个问题,除了沈溪外谁都没法给朱厚照承诺。
沈溪道:“若陛下不信,实在没必要任命微臣为兵部尚书,在其位谋其政,臣认为可以,是建立在对大明军政体系了若指掌的情况下,若是陛下信不过,可以让旁人来为陛下制定更完善的国策,平定草原!”
时间比沈溪预想中早许多。
朱厚照亲自带的人不多,除了钱宁、张苑外,就只有一些侍卫,从豹房过来没几步路,他一路优哉游哉慢步而来。
“参见陛下!”众人出来迎驾,尚未走到前面院子,便见朱厚照进了月门,大臣们只能原地行礼请安。
朱厚照手里拿着一柄折扇,无意识地扇着,精神有些恍惚,突然看到一堆人向自己行礼,将他吓了一大跳。
朱厚照一怔,打量面前黑压压一片弓腰行礼的人群,尴尬地招呼:“诸位都在?哈,这不是英国公和国舅吗……这位是……”
朱厚照看到张懋身旁的夏儒,感觉很陌生。
场面非常尴尬,女儿早早便嫁入宫中,但却一直没被皇帝宠幸,夏儒这个国丈当得名不副实。
张懋经验丰富,笑着说道:“陛下,这便是国丈,当日匆忙一见,怕是认不出来了吧?”
朱厚照皱眉,他不喜欢夏皇后,自然也就不喜欢夏皇后的家人,好在他不想在大臣面前失去威仪,顺口道:
“原来是夏国丈啊……今日前来的都是大明栋梁,前方军情紧急,朕不跟诸位多说,到里面叙话吧!”
“陛下请!”
沈溪出列后在前引路,带着朱厚照进入会议大厅。
文臣武将跟在后面,与朱厚照一起步入其中。
朱厚照进了会议大厅,看到里面别具一格的布局,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嘿,沈尚书已将会场布置好了?连军事图都挂上了,还真细致……”
说着,朱厚照往之前饱受张延龄抨击的军事图走过去,仰头仔细端详,好像非常内行,指着军事图中一些标注,点了点头,道:“还做有标尺,那不是从京城到边关各城池距离,可以一目了然?”
在场的人听到皇帝的话,不由把目光往张延龄身上瞄。
你建昌侯不是说,这地图没甚必要,是沈尚书公器私用为自己爱好浪费国库的钱吗?现在陛下对这东西有如此高的评价,你倒是站出来驳斥啊!
张延龄还真不甘心,走出来道:“陛下,这军事图跟以前的那些地图好似并无太大区别!”
朱厚照望了张延龄一眼,道:“国舅,这话你可就外行了,沈尚书绘制的军事图跟以前朕见过的地图区别实在是天差地别……以前那些地图,画得都很潦草,说是准确,但只是一个大概方位和标注,哪里能跟眼前这幅军事图相比?”
“你看看,这上面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都可以用尺子度量,然后根据比例尺详细算出实际距离……嗨,我跟你解释这个干什么?这可是高深的算术,你们不懂!”
这年头的人能习得四书五经就不错了,更别说是算术。
而比例尺和复杂的数学运算,必须要找专业人才,至于张延龄,由于只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其他的根本就没涉及过,就算给他一份精准地图,也算不出实际距离……
朱厚照则经过这方面的学习,他自小就聪明,听说这跟行军作战有关便用心学习,加之沈溪详细教授,造诣不低。
当朱厚照看到自己擅长而别人不会的东西,自然要拿出来显摆一番,间接也就将张延龄贬低。
换作别人,懂得人情世故,不会这么贬斥自己的亲舅舅,但朱厚照哪里管这一套?
沈溪恭谨地道:“陛下,军事图已按照您的吩咐画好,以后军事指挥所内谋臣,臣都会传授解军事图的标尺计算方法,以确保大家能对行军路线和时间进行计算,达到对战局了如指掌的目的……若陛下认为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请示下!”
“就算有,朕也不清楚。”
朱厚照转过头来,笑呵呵道,“朕觉得这军事图很好,回头,给朕也印上一份……朕准备挂在寝宫墙上好好研究!”
朱厚照很识货,知道沈溪所画军事图是好东西,有他的话打底,旁人想非议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张延龄涨红着脸,讷讷退下。
“沈先生,既然人差不多到齐了,别杵着了,开始议事吧,现在边关形势可谓急转直下……”
朱厚照上来便危言耸听,口气跟昨晚沈溪见他时一模一样。
在场文臣武将都神色紧张,毕竟前线战报他们所知甚少,对于居庸关和紫荆关以西到底发生什么,两眼一抹黑。
沈溪环视一圈,道:“既如此,那今日军事会议便正式召开,诸位请落座!”
众大臣很快围坐在中央沙盘前,就好像后世圆桌会议一样,将领们可以根据获悉的情报各抒己见。
至于谁有能力,不需沈溪判定,朱厚照便会有清楚的认识,事后,沈溪会跟朱厚照商议,决定下次与会人员名单。
朱厚照坐在中间的主座上,沈溪没有落座,作为会议主持,他需要站着全程引导会议进行。
此番与会者主要以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官员为主,朝中阁老和其他五部尚书一个都没来……当然内阁被邀请的只有首辅谢迁,但他却没有履约。
一切就绪,沈溪朗声道:“昨日得到前线急报,如今鞑靼兵马分成数路,犯我大明边境,三边和宣大一线多处告急……”
沈溪将昨晚对朱厚照说过的话重复一遍。
在场将领得知鞑靼人出兵十几万时,全都紧张起来,心里嘀咕,这应该是弘治十六年以后规模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次对外战役。
等沈溪最后分析,认定鞑靼主力人马仍旧是以达延汗部为主,且其数量只有三万上下时,在场人等才松了口气。
沈溪发言结束,张懋作为在场将领中地位最高的存在,率先起身向朱厚照行礼,道:“哎呀,陛下,这局势可有些吃紧啊……宣大一线守军数量应该够了,之前还有一场胜利作为支撑,但鞑靼人这两年都在养精蓄锐,如今突然来犯,怕是早有预谋。”
“以有心算无心,若我边军有一处守备不当,怕是鞑靼人又有入侵我中原腹地、重演弘治十六年祸事的可能!”
这话基本为套话。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太过浅显,任何人出来都能说出跟张懋相似的话来。在场文武官员听到张懋的发言,基本都在点头,只有对张懋有成见的人才选择冷眼以对。
朱厚照皱眉:“英国公,你说的这些,朕能看到,你能否提一点有建树的意见?”
张懋本以为自己积极发言可以获得皇帝赞赏,至少以前在弘治皇帝面前他说相同的话,一定是会得到朱祐樘赞同。
但万万没想到,朱厚照对手下大臣的要求明显比他老爹高,问题就在于朱厚照尚武,他仗着自己对军事有一定了解,所以要求文臣武将必须跟他的水平看齐,不能是混吃等死的熊包。
而张懋这样的勋贵,世袭来的官位,一般都坐镇京师,讲究政治和权威,从未正式踏足战场,要他跟沈溪一样在朱厚照面前侃侃而谈,有些不太现实。
张懋被朱厚照所呛,咳嗽两声,只能继续自己的高论:“回陛下,老臣以为,受到袭扰的边关各镇守军当坚守不出,让鞑靼兵马在我大明军队面前碰壁。只要鞑靼人无法如愿攻陷我城池,便不敢孤军深入,过个一两个月,等天气严寒,其兵马必退!”
张懋话音刚落,朱厚照“啪”的一声,一巴掌重重拍在面前的木桌上。
就算张懋心智坚韧,也被朱厚照这一举动给吓了一大跳。
朱厚照道:“张老公爷,按照您的意思,我大明军队坚守不出,让鞑子在我大明边境地区肆意横行?若如此,那修筑城塞目的是为什么?难道就为等鞑子来攻城,任其捣毁城池外那些民舍和良田,待来年朝廷拨款重建?”
在场一片安静。
没人愿意出来说话,因为张懋所言正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任何时候,大明文武官员心中都在想如何防守,而朱厚照一向对坚壁清野的战略不感冒,之前他便已呈现这种倾向,在场官员并不是不知道,所以当朱厚照生气后,现场一面寂静。
朱厚照站起身,打量在场官员,问道:“怎么,让你们来参议军机,得出的结论就是坚守不出,等着鞑子自行撤兵?”
张懋不知该怎么面对眼前发狠耍泼的小皇帝,他发现这位主子脾性比他之前经历的那些个皇帝都要难缠,尤其涉及军略,简直跟个战争狂人一般让人无奈。
朱厚照冷声道:“算了,朕不奢求你们都跟沈尚书一样,对于军事有真知灼见!沈尚书,朕今天不想听太多废话,不如由你来分析一下战局,朕想听到一个正确答案!”
张懋斜眼打量沈溪,发现这个原本应该趾高气扬的年轻人此时神色非常谨慎。
很快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沈溪身上,他们都想知道这位兵部尚书能否说出令大家信服的“真知灼见”来。
沈溪当即行礼:“以臣看来,张老公爷所提坚壁清野的战略实为上策!”
“嘶……”
朱厚照满心期待,谁想却听到沈溪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自然非常不满,他吸了口气,不知该如何驳斥。
话是他让说的,还点名让沈溪说,现在沈溪只是随着张懋的话补充了个“坚壁清野”,实在让人无语。
张延龄见这架势,不由带着几分幸灾乐祸,问道:“沈尚书,坚壁清野?那你就是赞同英国公所说战略咯?”
沈溪微微行礼:“九边之地,除宣府、大同一线,其余之地自然要坚壁清野,概因其非鞑靼入侵主要目标,只要守住城塞,鞑靼犯边人马便会自动停住进攻步伐!”
“但宣大一线,朝廷既已派兵部王守仁和监军太监刘瑾前往,自然不能固守城池,待贼军自行撤去……”
朱厚照握紧拳头:“朕就知道沈尚书绝不会赞同龟缩死守的战术,那宣府和大同这场仗怎么打?!”
听说要打仗,朱厚照的气势又起来了,就好像他会亲自上战场一样。
沈溪移步到北面墙壁前,对着上方悬挂的军事地图,拿起根竹棍,指着宣府的位置,朗声道:
“鞑靼犯境兵马以达延部中军为主,主攻方向跟三年前相同,以张家口堡和宣府为重心,此番鞑靼并无包抄后路人马从延绥过来,也就是说,这场战事,只要能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达延部主力瓦解便可!”
张延龄道:“三万鞑子,还是鞑子中最精锐的力量,说瓦解就瓦解,你当大明将士是神仙么?”
朱厚照听了很不满,反问道:“国舅,你难道忘了三年前,鞑子十万大军,不一样土崩瓦解?那时沈尚书可在前线亲自领兵,你这么说,便是对先皇认定的功绩有怀疑?既如此,你出来说个所以然!”
张延龄终于知道朱厚照对沈溪的偏袒到了什么地步。但凡质疑沈溪的声音,不用沈溪自己出解释,朱厚照就会先给驳回去。
张延龄涨红着脸,无言以对,在张鹤龄严厉的目光示意下,只能憋屈地坐下,郁闷地生气。
沈溪道:“若是利用传统战略,想在张家口堡至宣府一线将鞑子数万骑兵击败,有些不太现实。”
“但如今鞑靼内部出现纷争,蒙古国师亦思马因所部跟达延汗部不和,已为达延部驱逐,一路向西,若是可以利用草原民族内部矛盾,分化离间,利用亦思马因部偷袭王庭,或许此战可轻松获胜!”
朱厚照瞪大眼睛:“沈先生,你这么说是否太过曲折离奇?还要利用鞑靼国师的人马?谁知道这些人到底能否帮上大明的忙?再者说了,就算能利用,一去一回需要太长时间,而现在宣府战事却是迫在眉睫!”
之前朱厚照力挺沈溪,但现在却开始表达不满。
朱厚照是个急性子,在他看来,所有问题应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
既然鞑子来犯,就该带兵与其正面交战,取得胜利。
任何违背这个原则的策略都不可取。
沈溪道:“宣府之战,当以稳重为主,若急于求成,必然会面临落败风险!”
沈溪平时说什么,朱厚照都会无条件采信,但这次沈溪说联合亦思马因部跟鞑靼一战,却无法得到朱厚照支持。
朱厚照急于求成,之前宣府地方虚报战功,给他带来不小影响,所以才想在大臣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彰显自己帝王威严。
朱厚照摆手:“就算沈尚书说得有几分道理,但朕仍旧以为,此战不宜拖太久,速战速决为好……实在不行的话,朕亲率京营数万兵马北上,跟达延部主力决战!如此,沈尚书是否同意?”
不等沈溪回答,张懋赶紧站起身劝说:“陛下请三思!”
朱厚照不耐烦了:“如果张老公爷觉得朕亲征不合适,那就不妨由你来领兵……若张老公爷自信可一举将鞑靼兵马所灭,那朕便将这职责交给你!”
张懋无比着急,自己一把老骨头,这会儿能否骑马、搭弓射箭都成问题,若是带兵去宣府,必定惨淡收场。
张懋本身就不以领兵打仗能力高而著称,此时他只能无助地看着沈溪,眼中大概意思是,是到你沈之厚主动请缨了。
旁人不行,你沈之厚肯定行啊。
以前打鞑子,给你几千兵马,你能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给你比鞑子数量还多的军队,取胜岂非手到擒来?
沈溪道:“陛下不宜御驾亲征。”
“为何?”
朱厚照很生气,“难道你们都认为朕没能力带兵取胜?你们……真是太让朕失望了。”此时的正德皇帝完全就是个任性的孩子,蛮不讲理,他不管别人意见是对是错,只是一门心思要领兵出征成就大业。
沈溪道:“陛下亲征,军中将领得陛下威严,必然拼死效忠,要取得一两场战事胜利,并非难事。不过长久之计,陛下还是应该等两年,届时兵精粮足,出兵出塞直捣黄龙,封狼居胥。反之,要在军事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彻底平息鞑靼之患,实在是强人所难。”
“最后再谈一点,陛下过早露出锋芒,鞑靼人之后便会有所防备,那时陛下再想建立不世功业,恐怕就难了!”
在场文武官员听到沈溪这番话,身上不由起了层鸡皮疙瘩。
所有人都在想,沈之厚这马匹拍得有水平啊。
朱厚照之前的确很心急,听到沈溪的话后脸色稍有好转,但还是有些不耐烦:“总是让朕等等等,一等还要两年,两年后,我大明对鞑子就一定能大获全胜?大明兵马一定能踏平草原?”
这个问题,除了沈溪外谁都没法给朱厚照承诺。
沈溪道:“若陛下不信,实在没必要任命微臣为兵部尚书,在其位谋其政,臣认为可以,是建立在对大明军政体系了若指掌的情况下,若是陛下信不过,可以让旁人来为陛下制定更完善的国策,平定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