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章 恩师
中军处办事很得力,襄阳城中现在汇集了大批的文官武将,宅邸被租用了很多,中军找的这宅子是一个告老京官所居,这几天这个京官带着家人女眷避让到城外的别墅去了,借了这座十几进院落带后花园的大宅出来,事先言明,不需张守仁花费一金,只是临走的时候,需要大将军留下墨宝一幅。
“他也不怕我的字见不得人。”
张守仁安顿下来,内卫开始在内宅和外围布控,李灼然自行布置,也不需要请示,内卫做这样的事是驾轻就熟,根本没有什么要请示的地方。
特务和中军处开始建立通信网络渠道,布置人手随时听用,营务处的随行秘书们随行进来,在外堂侍立等候,一有命令,便入内听命行事。
各部门各有职掌,雷厉风行,条例和公文往还式的管理对军人来说并无什么不适,反正军人应该适应这些精细化的管理。
至于叫大明文官接受这样的管理方法,还不如叫他们去死。
在退职文官的书房坐下,一道绸幔将内外隔开,外间是两排圈椅对列,中间条几,放茶碗以备客用,内间则是书架,陈列极满,张守仁略翻几本,都是一些经义笔记之类的东西,十分艰涩,令他望之而不喜。
倒是东面墙边的多宝搁架上颇有几件珍品,周商鼎器和秦当汉瓦,唐宋瓷彩应有尽有,不乏精品,可令人解闷消乏。
这个时代,除了人力的享受是无节制的之外,士大夫的娱乐大约也就是饮酒吟诗作对,或是于书房中把玩古董了。
张守仁无心考察这个致仕京官的品位,叫人摆开笔墨写了条幅之后,就算完了差事,然后他随口吩咐道:“一会等贺人龙来了再摆饭!”
“大人为何对这副将青眼有加?”
要说现在张守仁麾下的将领眼界都是开了,进过京城,打过东虏,和督师辅臣当年都较过劲,一个副将,在百姓心里还算个官,在他们眼中,也真的和普通的路人没有什么分别了。
现在浮山的将领,参将以上,最少都能升任副将一级,甚至尤有过之,一个直领才两千人的副将,还真的不大被放在心上。
“此事我自有主张。”
张守仁摆了摆手,不加解释,张世强和王云峰等人便悄然退下,自去忙自己的公务。而张守仁自己摊开桌上信纸,悬腕提笔,笔走龙蛇的开始写起信来。
他的毛笔字原本不甚看得,大明似乎是在嘉靖年间始有武举,允许世袭卫所武官之外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军伍中来,并且可以有军官的身份为起点。
那个时候北方有河套之乱,南边有倭寇为患,士大夫也知道旧有一套维持不下去,再不进行军制改革有危及自身的危险,所以先开武举,后在地方上开设武学,不过这武举也好,武学也罢,后人都不知道其有何用处,武学讲授的不是兵书兵法,更无关现实的军伍之事,而是叫老粗军汉们去学习儒学经典,而且规定每一段时间授课只授二百字……
张守仁的文学素养,在武官中已经算是高绝了!
自他身体力行,在浮山军中提倡识字之后,几年功夫下来,每个哨官以上最少都识得两三千字,背得百来首诗词,最要紧的是看过十本八本兵书了。
就是他自己,一笔字也写的中规中矩,字大饱满,是当时公函往来最正经不过的馆阁体。
今日提笔用墨,一字字下去,却是十分用心,显然受信之人不便叫人代笔,而且就算自己书写,也得毕恭毕敬才行。
私信写完,盖上私信用的印信,再召中军处的人来,交代下去,虽然临近黄昏,但还是交代人将书信连夜送了出去,信封上写好日期落款,限定时日送至,而沿途并没有浮山自己的驿传,要仰赖官府的急递铺和驿站,所以送信人不敢怠慢,出城之前买了十几张大饼,卷了猪头肉风卷残云般的大吃一通,剩下的装好,然后精神抖擞的趁着月色赶路去了。
……
……
七日之后,风尘仆仆的信差赶到了凤阳城下。
这座城池是在朱元璋为帝时下令修筑的,前后用时超过十年,用工超过百万,当时号称中都,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嫌金陵地势低洼,而且在此定都的多为偏安小朝廷,意头不美,所以老皇帝一心想着要迁都。
不过朱元璋一直没有考虑过当时的北平,也就是元大都城,毕竟感觉为胡人久据,膻腥味道较重,而且距离蒙古草原太近,算是边塞军事重镇,不宜为都。
当时考虑的先是迁都开封或是西安,开封有易攻难守四通八达的弊端,赵匡胤这个北宋的开国君主都不满意,更不提朱元璋这样的君主了,开封不成,西安则久不为帝都,荒凉已久,且关中残破,地力用尽,水利不修,要迁都的话,光是水利工程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工程了。
凤阳这里毕竟是祖陵所在的地方,既然别处不合适,朱元璋索性就下令建此大都城,以为迁移京城的后备。
当时用了不少人力,修成方圆五十余里的庞大城池,论起规模来,只在当时的南京之下,什么姑苏扬州开封西安皆是比不上了。
但毕竟凤阳这里地处皖北,虽然军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于经济文教道路情况来说都不宜为都,加上当时的皇太子早逝,给老皇帝的打击犹为深重,一腔心血便为之轻掷了。
饶是如此,中都也成为要紧所在,有中都留守司这样的陪都级衙门,还有凤阳高墙,专门圈禁不法宗室,还有几处祖陵,都是十分要紧。
前些年,张献忠与高迎祥等人打破凤阳,焚中都建筑,焚毁皇陵,砍伐皇陵四周树木,朱家脸面被打的啪啪直响,掉落一地,后来凤阳收复,朝廷不敢再怠慢其事,对凤阳总督的人选十分慎重,凤阳督标兵马的建设也是紧锣密鼓的建设着,再被攻破一次祖陵和中都,这脸就没地方搁了呀……
在城门处验看了文书关防之后,见信使是给自己的总督下书,守城门的城守营官兵也是不敢怠慢,立刻便挥手放行。
进入城中之后,赶到总督衙前下马石下马,拴马桩前拴马,沿途所见,百姓和商人不少,各色人等亦多,独少束甲军士,就是在专于军务的总督府衙门之前,明盔亮甲的军人也是十分稀少,倒是穿着吏服的小吏来往不绝,在衙门内外进进出出个不停。
投帖之后,不过盏茶功夫,总督衙门的门子便奔了出来,将这送信人赶紧请了进去。
过大门,照壁,从仪门边上绕道而过,入二门,到二堂阶下时,头戴乌纱,束玉带,穿红袍佩饰二品补服的总督大人已经急不可耐,就在阶前候着了。
“标下登州镇中军旗牌官郑二阳叩见总督大人!”
“你起来罢!”
其实称标下是不对的,不过这折差是个熟脸,显然是以前浮山营往登州城跑的常客之一,张守仁这个弟子说是武人,心细之处却比士大夫还要强过十倍百倍,连派个信差都是熟脸,其心细如发,一点也不夸张。
这位新上任的总督正是刘景曜,由于江北和湖广、勋阳,加上英、霍山的紧张情形,明廷是在崇祯十四年设立了凤阳总督这个临时的总督职位,用来统驭凤阳和安庆两个巡抚的辖区,位置十分重要,先是朱大典这个名臣,然后是高光斗等人,最后一位总督则是赫赫有名的马士英,也是南明的首辅大臣,其在凤阳总督任上带兵征伐,多次击败大股流贼,也练出不少兵马,实力十分强劲。
由凤阳总督任上拥立福王,马士英一跃成为南明的首辅大臣,掌握大权,凤阳总督这个官职,也是因此为世人所熟知。
在本历史时空之内,这个官职出现早了一年多,当然南方的紧张局面在刘景曜上任之前也是一样的紧张,湖广到勋阳这一带的大山,也就是后世湖北和河南等中国中部地区绵延千里的大别山地区,往东就是凤阳和皖北地界,群贼在这千里大山中转战腾跃,谁能说的清楚流贼何时再度杀至凤阳?
反正张献忠在历史上袭取襄阳后,确实有打造战船,沿江直下南京的打算,到时候压力就是在九江的江西巡抚和安庆的安庆巡抚身上,而南京一旦陷落,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设立总督,协调诸巡抚的军事调度,也是必然之事。
张守仁获取登莱两府的实权,刘景曜这个老师约束无能,不安于位,原本是打算挂冠还乡了……就在此时,张守仁经过运作,把总督这顶乌纱捧到了老师眼前。
历任封疆,封疆这二字,其实总督级别才更够资格,大明的巡抚因为地方糜烂,处处失火,已经十分泛滥,总督一级则仍然十分稀少,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为官一生,怕也真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了。
刘景曜捏着鼻子认了,就象是保定巡抚亦为张守仁所荐一样,这个弟子以一介武将干涉朝政,这使得刘大人心中不乏悲凉,大明的天下,似乎正在调个个儿呀……
“他也不怕我的字见不得人。”
张守仁安顿下来,内卫开始在内宅和外围布控,李灼然自行布置,也不需要请示,内卫做这样的事是驾轻就熟,根本没有什么要请示的地方。
特务和中军处开始建立通信网络渠道,布置人手随时听用,营务处的随行秘书们随行进来,在外堂侍立等候,一有命令,便入内听命行事。
各部门各有职掌,雷厉风行,条例和公文往还式的管理对军人来说并无什么不适,反正军人应该适应这些精细化的管理。
至于叫大明文官接受这样的管理方法,还不如叫他们去死。
在退职文官的书房坐下,一道绸幔将内外隔开,外间是两排圈椅对列,中间条几,放茶碗以备客用,内间则是书架,陈列极满,张守仁略翻几本,都是一些经义笔记之类的东西,十分艰涩,令他望之而不喜。
倒是东面墙边的多宝搁架上颇有几件珍品,周商鼎器和秦当汉瓦,唐宋瓷彩应有尽有,不乏精品,可令人解闷消乏。
这个时代,除了人力的享受是无节制的之外,士大夫的娱乐大约也就是饮酒吟诗作对,或是于书房中把玩古董了。
张守仁无心考察这个致仕京官的品位,叫人摆开笔墨写了条幅之后,就算完了差事,然后他随口吩咐道:“一会等贺人龙来了再摆饭!”
“大人为何对这副将青眼有加?”
要说现在张守仁麾下的将领眼界都是开了,进过京城,打过东虏,和督师辅臣当年都较过劲,一个副将,在百姓心里还算个官,在他们眼中,也真的和普通的路人没有什么分别了。
现在浮山的将领,参将以上,最少都能升任副将一级,甚至尤有过之,一个直领才两千人的副将,还真的不大被放在心上。
“此事我自有主张。”
张守仁摆了摆手,不加解释,张世强和王云峰等人便悄然退下,自去忙自己的公务。而张守仁自己摊开桌上信纸,悬腕提笔,笔走龙蛇的开始写起信来。
他的毛笔字原本不甚看得,大明似乎是在嘉靖年间始有武举,允许世袭卫所武官之外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军伍中来,并且可以有军官的身份为起点。
那个时候北方有河套之乱,南边有倭寇为患,士大夫也知道旧有一套维持不下去,再不进行军制改革有危及自身的危险,所以先开武举,后在地方上开设武学,不过这武举也好,武学也罢,后人都不知道其有何用处,武学讲授的不是兵书兵法,更无关现实的军伍之事,而是叫老粗军汉们去学习儒学经典,而且规定每一段时间授课只授二百字……
张守仁的文学素养,在武官中已经算是高绝了!
自他身体力行,在浮山军中提倡识字之后,几年功夫下来,每个哨官以上最少都识得两三千字,背得百来首诗词,最要紧的是看过十本八本兵书了。
就是他自己,一笔字也写的中规中矩,字大饱满,是当时公函往来最正经不过的馆阁体。
今日提笔用墨,一字字下去,却是十分用心,显然受信之人不便叫人代笔,而且就算自己书写,也得毕恭毕敬才行。
私信写完,盖上私信用的印信,再召中军处的人来,交代下去,虽然临近黄昏,但还是交代人将书信连夜送了出去,信封上写好日期落款,限定时日送至,而沿途并没有浮山自己的驿传,要仰赖官府的急递铺和驿站,所以送信人不敢怠慢,出城之前买了十几张大饼,卷了猪头肉风卷残云般的大吃一通,剩下的装好,然后精神抖擞的趁着月色赶路去了。
……
……
七日之后,风尘仆仆的信差赶到了凤阳城下。
这座城池是在朱元璋为帝时下令修筑的,前后用时超过十年,用工超过百万,当时号称中都,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嫌金陵地势低洼,而且在此定都的多为偏安小朝廷,意头不美,所以老皇帝一心想着要迁都。
不过朱元璋一直没有考虑过当时的北平,也就是元大都城,毕竟感觉为胡人久据,膻腥味道较重,而且距离蒙古草原太近,算是边塞军事重镇,不宜为都。
当时考虑的先是迁都开封或是西安,开封有易攻难守四通八达的弊端,赵匡胤这个北宋的开国君主都不满意,更不提朱元璋这样的君主了,开封不成,西安则久不为帝都,荒凉已久,且关中残破,地力用尽,水利不修,要迁都的话,光是水利工程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工程了。
凤阳这里毕竟是祖陵所在的地方,既然别处不合适,朱元璋索性就下令建此大都城,以为迁移京城的后备。
当时用了不少人力,修成方圆五十余里的庞大城池,论起规模来,只在当时的南京之下,什么姑苏扬州开封西安皆是比不上了。
但毕竟凤阳这里地处皖北,虽然军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于经济文教道路情况来说都不宜为都,加上当时的皇太子早逝,给老皇帝的打击犹为深重,一腔心血便为之轻掷了。
饶是如此,中都也成为要紧所在,有中都留守司这样的陪都级衙门,还有凤阳高墙,专门圈禁不法宗室,还有几处祖陵,都是十分要紧。
前些年,张献忠与高迎祥等人打破凤阳,焚中都建筑,焚毁皇陵,砍伐皇陵四周树木,朱家脸面被打的啪啪直响,掉落一地,后来凤阳收复,朝廷不敢再怠慢其事,对凤阳总督的人选十分慎重,凤阳督标兵马的建设也是紧锣密鼓的建设着,再被攻破一次祖陵和中都,这脸就没地方搁了呀……
在城门处验看了文书关防之后,见信使是给自己的总督下书,守城门的城守营官兵也是不敢怠慢,立刻便挥手放行。
进入城中之后,赶到总督衙前下马石下马,拴马桩前拴马,沿途所见,百姓和商人不少,各色人等亦多,独少束甲军士,就是在专于军务的总督府衙门之前,明盔亮甲的军人也是十分稀少,倒是穿着吏服的小吏来往不绝,在衙门内外进进出出个不停。
投帖之后,不过盏茶功夫,总督衙门的门子便奔了出来,将这送信人赶紧请了进去。
过大门,照壁,从仪门边上绕道而过,入二门,到二堂阶下时,头戴乌纱,束玉带,穿红袍佩饰二品补服的总督大人已经急不可耐,就在阶前候着了。
“标下登州镇中军旗牌官郑二阳叩见总督大人!”
“你起来罢!”
其实称标下是不对的,不过这折差是个熟脸,显然是以前浮山营往登州城跑的常客之一,张守仁这个弟子说是武人,心细之处却比士大夫还要强过十倍百倍,连派个信差都是熟脸,其心细如发,一点也不夸张。
这位新上任的总督正是刘景曜,由于江北和湖广、勋阳,加上英、霍山的紧张情形,明廷是在崇祯十四年设立了凤阳总督这个临时的总督职位,用来统驭凤阳和安庆两个巡抚的辖区,位置十分重要,先是朱大典这个名臣,然后是高光斗等人,最后一位总督则是赫赫有名的马士英,也是南明的首辅大臣,其在凤阳总督任上带兵征伐,多次击败大股流贼,也练出不少兵马,实力十分强劲。
由凤阳总督任上拥立福王,马士英一跃成为南明的首辅大臣,掌握大权,凤阳总督这个官职,也是因此为世人所熟知。
在本历史时空之内,这个官职出现早了一年多,当然南方的紧张局面在刘景曜上任之前也是一样的紧张,湖广到勋阳这一带的大山,也就是后世湖北和河南等中国中部地区绵延千里的大别山地区,往东就是凤阳和皖北地界,群贼在这千里大山中转战腾跃,谁能说的清楚流贼何时再度杀至凤阳?
反正张献忠在历史上袭取襄阳后,确实有打造战船,沿江直下南京的打算,到时候压力就是在九江的江西巡抚和安庆的安庆巡抚身上,而南京一旦陷落,后果可是不堪设想,设立总督,协调诸巡抚的军事调度,也是必然之事。
张守仁获取登莱两府的实权,刘景曜这个老师约束无能,不安于位,原本是打算挂冠还乡了……就在此时,张守仁经过运作,把总督这顶乌纱捧到了老师眼前。
历任封疆,封疆这二字,其实总督级别才更够资格,大明的巡抚因为地方糜烂,处处失火,已经十分泛滥,总督一级则仍然十分稀少,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为官一生,怕也真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了。
刘景曜捏着鼻子认了,就象是保定巡抚亦为张守仁所荐一样,这个弟子以一介武将干涉朝政,这使得刘大人心中不乏悲凉,大明的天下,似乎正在调个个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