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章 化危为安
第1446章 化危为安
时郁听后郁闷的看向弟弟,“喜客来光明正大做生意,他们不但跟着市场指导价来做生意,甚至还处处为百姓着想,其他走商说价格低做不了的,那也是他们没有本事,岂能怪在喜客来的身上,所以即使这样的文章呈给了父皇,父皇也不会说什么的。”
时烨却仍旧不舒服,他知道不能私扣才子的文章,相府送了几篇文章也都是有数的,于是时烨将文章放了回去。
兄弟二人看完文章,终于能出宫了,天色却是晚了,时郁仍旧跟着弟弟去了王府。
王府内,苏义从官衙里出来就直接来王府,今个儿他带着妻儿一起,在姐姐家里噌饭吃。
这会儿一家人坐一起,苏义说起今年科举之事,苏宛平和傅氏听得认真。
苏义说道:“今年科举试题经过三位大官重审过,比历届要难些,我虽没有参与,却猜测着今年怕是要增加一些算术的难度,皇上对商户开恩,只要不是一心图利的商人,按着市场价格律令执行的商户,是可以参与科举的。”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商户还是盼着家中子辈能通过这一次的科考脱离商户户籍,所以今年的竞争也会很激烈呢。”
苏宛平听着心里替这些学子们捏了一把汗,每届科考,能高中的人数不多,拔尖的更少,何况还分南北中三处试题,可想而知今年的难度。
这些商户个个家中有钱,以前受到限制,商户地位低下不得参与科举考试,所以他们想要家中子孙能走上官途却是件难事,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又因家中有钱,必定请最好的夫子,书本也置办好的,指不定有些心思的商户还能买到某些大儒的注解,与这些寒门相比,他们高中的机会更多。
苏义又接着说起京城里因为科考一事,不少官员已经率先收到文章了,先是从这些文章中找出拔尖的几位呈给皇上看,算是有了一个印象。
苏宛平忍不住看向弟弟,含笑问道:“那弟弟可有收到文章。”
还别说,苏义收到一些,不过他向来严谨,里头比较出彩的不多,他会很有耐心的指出问题所在,并召他们入府,告诫他们多留意京中邸报,多思考多为百姓着想。
苏义不曾呈文章上去,不过投入苏府文章的几位才子却得到苏义的提点,进步了不少。
正好一家人聊得起劲时,时烨带着兄长一同回来了。
苏宛平看到太子殿子,连忙起身行礼。
几人皆数行了礼,时郁抬手,随即移步厅前,准备开饭。
好久不曾吃烧鹅了,时郁忍不住食欲大动。
一顿饭吃得很热闹,味道都很好,不免吃多了。
入夜,时郁要回去了,苏宛平立即叫小令给太子送上一些小零嘴带上,是她自己做的,太子妃很喜欢吃她做的零嘴。
时郁上马车前,他朝苏宛平看来一眼,忽然问道:“你平素可有熏香?”
苏宛平摇头。
时郁皱眉,她身上总是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苏宛平随即想到了什么,说道:“我带了香囊,我母亲做的,我平素往里头加入一些丹桂,长年佩带,可能是这味道了。”
丹桂么?似乎又不像。
时郁上了马车走了。
时烨朝苏宛平身上闻了闻,随即笑道:“真香,难怪总能闻到你身上的香味儿。”
苏宛平却是笑了,拍下时烨的手,夫妻两人回了院里。
时烨与兄长呈上去的文章到了凤帝的手中,凤帝看了这么多的应试才子文章,第一次看到闵志的文章,倒不是闵志此人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他的文章里提及了喜客来,似乎也说的没错,做生意最忌讳垄断与一方强大。
于是凤帝将这一篇文章单独拿了出来,他没有要见闵志的意思,却是叫刘公公将苏氏传入宫中。
那会儿时烨还在御书房里,正好宁相与苏义一同前来求见皇上,说着朝堂上的事。
苏宛平看到刘公公过来传话,父皇要见她,她很有些奇怪,第一次被传入御书房的,平素多半是去凤栖宫见母后。
苏宛平随即穿上宫服,匆匆上了马车。
进入东华门,到了御书房前,刘公公进去禀报,宁相与苏义商量完国家大事正要离去,忽然听到苏氏过来了,苏义的脚步一顿,不走了。
宁相也有些奇怪,御书房重地,怎么会召王妃苏氏过来。
苏宛平进入书房,看到里头的人,她也很意外,莫非今个儿要对她三司会审了?她被自己突出其来的想法弄得有些想笑,她又没有做错什么,为何要怕。
苏宛平上前行礼,抬头就看到时烨看着她,似乎在安慰她,想来这一次入宫不是她做错了事儿。
凤帝见宁相和苏义还没有走,于是说道:“你们两人也留下听听,当初市场指导价是苏大人的提议,宁相你也很支持,朕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今日却有才子说出一些隐情,听说民间喜客来独揽生意,使不少走商没有生意可做,可有此事?”
苏宛平一听,心头一惊,她随即接了话,“父皇,儿媳冤枉,喜客来向来不曾违法,生意全是按着市场指导价来做的,各地所定价位也是适合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有些地区的生意一直都是亏损的,我也不曾撤走。”
凤帝一听,便说道:“既然是亏损的,你为何还能在做?苏氏,你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莫非是为了做善事不成?”
苏宛平一听,终于明白问题的所在,于是解释道:“父皇,有几处地区,百姓生活困难,可我喜客来名声在外,不能因为亏本而坏了喜客来的名声,我做的也是全国连锁的,这一处不赚却博得名声,那一处赚了便能填平,而且因为各区都有生意,我所销售的量比较大,自然走商队的成本也减少,从来不会有商队走空趟的迹像,每一趟必须带上货物。”
“我知道喜各来的这种物流行为会影响别的走商,毕竟他们还是以前的生意方式,带一趟货,往往再回来便是空着手回去的,自然这押运的成本变成了一来一回两趟的成本。”
时郁听后郁闷的看向弟弟,“喜客来光明正大做生意,他们不但跟着市场指导价来做生意,甚至还处处为百姓着想,其他走商说价格低做不了的,那也是他们没有本事,岂能怪在喜客来的身上,所以即使这样的文章呈给了父皇,父皇也不会说什么的。”
时烨却仍旧不舒服,他知道不能私扣才子的文章,相府送了几篇文章也都是有数的,于是时烨将文章放了回去。
兄弟二人看完文章,终于能出宫了,天色却是晚了,时郁仍旧跟着弟弟去了王府。
王府内,苏义从官衙里出来就直接来王府,今个儿他带着妻儿一起,在姐姐家里噌饭吃。
这会儿一家人坐一起,苏义说起今年科举之事,苏宛平和傅氏听得认真。
苏义说道:“今年科举试题经过三位大官重审过,比历届要难些,我虽没有参与,却猜测着今年怕是要增加一些算术的难度,皇上对商户开恩,只要不是一心图利的商人,按着市场价格律令执行的商户,是可以参与科举的。”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商户还是盼着家中子辈能通过这一次的科考脱离商户户籍,所以今年的竞争也会很激烈呢。”
苏宛平听着心里替这些学子们捏了一把汗,每届科考,能高中的人数不多,拔尖的更少,何况还分南北中三处试题,可想而知今年的难度。
这些商户个个家中有钱,以前受到限制,商户地位低下不得参与科举考试,所以他们想要家中子孙能走上官途却是件难事,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又因家中有钱,必定请最好的夫子,书本也置办好的,指不定有些心思的商户还能买到某些大儒的注解,与这些寒门相比,他们高中的机会更多。
苏义又接着说起京城里因为科考一事,不少官员已经率先收到文章了,先是从这些文章中找出拔尖的几位呈给皇上看,算是有了一个印象。
苏宛平忍不住看向弟弟,含笑问道:“那弟弟可有收到文章。”
还别说,苏义收到一些,不过他向来严谨,里头比较出彩的不多,他会很有耐心的指出问题所在,并召他们入府,告诫他们多留意京中邸报,多思考多为百姓着想。
苏义不曾呈文章上去,不过投入苏府文章的几位才子却得到苏义的提点,进步了不少。
正好一家人聊得起劲时,时烨带着兄长一同回来了。
苏宛平看到太子殿子,连忙起身行礼。
几人皆数行了礼,时郁抬手,随即移步厅前,准备开饭。
好久不曾吃烧鹅了,时郁忍不住食欲大动。
一顿饭吃得很热闹,味道都很好,不免吃多了。
入夜,时郁要回去了,苏宛平立即叫小令给太子送上一些小零嘴带上,是她自己做的,太子妃很喜欢吃她做的零嘴。
时郁上马车前,他朝苏宛平看来一眼,忽然问道:“你平素可有熏香?”
苏宛平摇头。
时郁皱眉,她身上总是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苏宛平随即想到了什么,说道:“我带了香囊,我母亲做的,我平素往里头加入一些丹桂,长年佩带,可能是这味道了。”
丹桂么?似乎又不像。
时郁上了马车走了。
时烨朝苏宛平身上闻了闻,随即笑道:“真香,难怪总能闻到你身上的香味儿。”
苏宛平却是笑了,拍下时烨的手,夫妻两人回了院里。
时烨与兄长呈上去的文章到了凤帝的手中,凤帝看了这么多的应试才子文章,第一次看到闵志的文章,倒不是闵志此人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他的文章里提及了喜客来,似乎也说的没错,做生意最忌讳垄断与一方强大。
于是凤帝将这一篇文章单独拿了出来,他没有要见闵志的意思,却是叫刘公公将苏氏传入宫中。
那会儿时烨还在御书房里,正好宁相与苏义一同前来求见皇上,说着朝堂上的事。
苏宛平看到刘公公过来传话,父皇要见她,她很有些奇怪,第一次被传入御书房的,平素多半是去凤栖宫见母后。
苏宛平随即穿上宫服,匆匆上了马车。
进入东华门,到了御书房前,刘公公进去禀报,宁相与苏义商量完国家大事正要离去,忽然听到苏氏过来了,苏义的脚步一顿,不走了。
宁相也有些奇怪,御书房重地,怎么会召王妃苏氏过来。
苏宛平进入书房,看到里头的人,她也很意外,莫非今个儿要对她三司会审了?她被自己突出其来的想法弄得有些想笑,她又没有做错什么,为何要怕。
苏宛平上前行礼,抬头就看到时烨看着她,似乎在安慰她,想来这一次入宫不是她做错了事儿。
凤帝见宁相和苏义还没有走,于是说道:“你们两人也留下听听,当初市场指导价是苏大人的提议,宁相你也很支持,朕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今日却有才子说出一些隐情,听说民间喜客来独揽生意,使不少走商没有生意可做,可有此事?”
苏宛平一听,心头一惊,她随即接了话,“父皇,儿媳冤枉,喜客来向来不曾违法,生意全是按着市场指导价来做的,各地所定价位也是适合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有些地区的生意一直都是亏损的,我也不曾撤走。”
凤帝一听,便说道:“既然是亏损的,你为何还能在做?苏氏,你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莫非是为了做善事不成?”
苏宛平一听,终于明白问题的所在,于是解释道:“父皇,有几处地区,百姓生活困难,可我喜客来名声在外,不能因为亏本而坏了喜客来的名声,我做的也是全国连锁的,这一处不赚却博得名声,那一处赚了便能填平,而且因为各区都有生意,我所销售的量比较大,自然走商队的成本也减少,从来不会有商队走空趟的迹像,每一趟必须带上货物。”
“我知道喜各来的这种物流行为会影响别的走商,毕竟他们还是以前的生意方式,带一趟货,往往再回来便是空着手回去的,自然这押运的成本变成了一来一回两趟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