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514章 条约时代的海军竞赛
五大常任理事国之间悄然展开了空军军备竞赛,此举引发了全球姓的大规模空军军备竞赛。全球四十多个主权读力的国家受到五大国的刺激,也陆续卷入其中,纷纷自研或者从国外进口空军装备。
于是,在大规模空军军备竞赛的同时,五大国之间的军火销售竞赛也激烈展开。受条约限制,五大国之间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军力平衡,不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因此,五大国在条约时代里不敢贸然大规模扩军,也就不可能生产大规模的军事装备了。当然,各国的经济状况虽然开始好转,但是元气都还未恢复,因此整体上经济建设还是重点。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国为了避开条约限制,只能以对外出口军火来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同时通过地区局部战争来检验他们的新装备的实战能力,为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南非战争就是例子,成为中英德三[***]事装备的一次大角逐。
南非战争最终以联合[***]获胜,中华帝国的先进军事装备得到了全球各国的肯定,因此在南非战争之后,中华帝国的军火出口量激增。包括地狱火战斗机、雷电战斗机、H2N1轰炸机、M16战车、W16轮式步战车和Z16反坦克战车在内的大批先进武器装备成为出口主力,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全世界军火贸易额的80%,仅仅在1927年间获得了24亿龙币的巨额出口订单。其次是德国,其出口的He-100战斗机、BW-300轰炸机、一号坦克等武器装备在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同盟国阵营获得了大量的订单,约占当年全球军火贸易额的10%。再次是英国,主要是以前的F2B战斗机和O-400轰炸机等装备,出口对象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印度、加拿大等国,订单不高,约占总份额的5.5%左右,其他份额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瓜分,基本上都是廉价的轻武器的出口所得。
五大国除了在空军装备上进行军备竞赛外,海军和陆军同样不能避免。
战后十年间,欧洲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都没有财力进行海军装备革新,他们有心打造强国海军却苦于没钱,只能让大批老掉牙的战舰继续超龄服役。而战后唯一的超级军事强国中华帝国同样也是军备马放南山,有钱只顾着向海外输出资本,赚取更多的钱,同样也没有对海军进行大规模投入,反而大幅度削减经费,让海军放长假。
但到了1927年,各国的经济逐步恢复,十年的海军假期时间已经让各国的鹰派官僚们坐不住了,在他们的主导下,各国海军陆续开工建造条约型主力舰。
始作俑者的是德国海军,因为他们的最高长官换人了,由兴登堡的得意手下,时任德国参谋本部副总参谋长的希特勒中将兼任德国海军部新部长。尽管希特勒没有海军服役经历,对海军也不甚了解,但是他为了扩大在德[***]方的影响力,于是迎合德国海军大部分军官的扩张心态,主导海军军备革新计划。
在希特勒的主导下,沉浸了十年有余的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备大更新,也因此德国海军上下对希特勒大为赞赏,加上希特勒的“无敌”的演讲口才,很快希特勒便拉拢了一大批海军军官,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并成为骨干力量。
希特勒在雷德尔、柯兰凯等海军鹰派将领们的支持下,于1927年向德国国会提交海军装备更新计划。此时希特勒主导的纳粹党成员已经发展到了70万人,成为德国国会第二大党,掌握相当数量的国会席位,而此时国会第一大党党魁帕彭正跟第三大党党魁施莱歇尔正为了通过200亿德国马克的经济刺激计划而相互进行政治战争,为了拉拢希特勒的支持,帕彭跟希特勒达成了协议,许诺只要希特勒支持该议案通过,那么将会有20亿马克的资金交给他用于海军装备革新,于是希特勒同意了。
就这样,在德国国会第一大党和第二大党的同时支持下,用于海军装备更新的《1927年海军法案》获得通过,希特勒实现了他对德国海军的承诺,为德国海军争取到了20亿马克的资金,极大的提高了希特勒在德国海军的影响力和拥护程度。
此时的德国海军的主力舰当中,在役的只有四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五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和四艘兴登堡级战列巡洋舰,都是按照五国公约的要求最终保存下来的,最大吨位35000吨,最大主炮口径16英寸,都是服役十四五年的老舰了,因为资金关系常年无法出海和保养,大部分设备都老旧退化,只剩下了山一样大的舰体用来威慑敌人。
按照雷德尔的提议,希特勒同意德国海军委员会建造六艘新式主力舰。为了对抗中华帝国最强大的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将建造两艘排水量六万吨级的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作为跟中华帝国海军的清级战列巡洋舰的对抗,德国海军将建造四艘三万吨级的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
可以说,德国海军一直把自己列为世界第二强海军,对抗的目标自然就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中华帝国海军了。
尽管航空母舰已经在世界海军舞台上亮相十几年了,也发挥出了航母的巨大战斗力,但是由于中华帝国主导世界海军发展方向,各国海军都向中华帝国海军看齐,因此当中华帝国海军的主流思想还是巨舰大炮主义制胜论的情况下,各国海军也就继续奉行巨舰大炮主义论了。
当然,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海军不是没有研究过航母主义理论,但是中华帝国海军号称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台风级巡洋舰的出现,令各国坚持航母制胜论主义的军事家们彷徨了。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强悍防空火力在中美大海战和南非战争中表现最为引人瞩目,德国最先进的亨克尔战斗机在她面前也得变成被烤熟了的“火鸡”,这直接导致国际海军界认为主力战舰依然可以防护住空中的飞机的威胁,于是航空母舰的作用自然被削弱了,经过大规模防空改造的主力战列舰依然是未来海战的主导力量,各国海军都对此深信不疑。
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指引下,德国海军继续建造超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德国海军受到五国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德国海军经过十多年的裁减,剩下的空余总吨位还有八万吨左右,不够新造主力舰的吨位需求,因此在雷德尔的建议下,希特勒决定让五艘最老的德意志级战列舰退役,省下来的排水量用来建造新的主力舰。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将拥有18英寸主炮和17英寸主炮的一批超级战列舰和超级战列巡洋舰都封存了起来,对外宣称是退役解体了。这样,中华帝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炮最大口径只有16英寸,最大吨位只有40000吨左右,而且都已经服役十几年了。
按照常理,德国海军只要建造搭载16英寸主炮,排水量达到40000吨的新舰就足以跟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抗衡了,但是德国海军的真正目标是世界第一海军的位置,尽管他们不敢直接公开宣布向中华帝国发起挑战,但德国海军自己也会未雨绸缪。毕竟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建造18英寸巨炮,80000吨排水量的明级超级战列舰的技术储备和工业能力,想要在未来超过中华帝国海军,至少得超过明级战列舰。何况,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是在十几年前就完成了的强悍存在,十几年后的德国海军如果连这个都超不过,还何谈超越中华帝国海军成为世界海军霸主?
基于这种心态,德国海军对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充满了梦想,试图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强大最先进的主力舰,为将来德国海军登上世界霸主地位打好基础。
按照德国海军委员会的要求,德国海军官方公布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标排40000吨,航速30节,搭载四座双联装16英寸主炮(381毫米),全面重装甲防护。但这只是烟幕弹,为的是不引起法国、英国这两个敌对国家的紧张关注,甚至也担心中华帝国方面对德国海军扩张的会产生担忧,毕竟德国经济复苏依赖中华帝国的经济帮助,同时在南非战场上,德国空军已经得罪过中华帝国空军了,因此德国海军对此事的保密很小心。
实际上,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实际设计排水量达到了65000吨,主炮口径也设计为18英寸(460毫米),航速30节,一切都向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和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看齐。
由于俾斯麦级需要极度保密,因此德国海军将其安排在保密程度最高的基尔海军造船厂建造,因为这样的话,世界各国都知道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舰体尺寸会受到基尔运河水深限制,不可能建造超过45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也就会放心了。
原来,基尔运河是19世纪末德国为了缩短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和能够在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而开挖的人工运河,一战时进行扩建挖深,但受到战争影响,财政吃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财政也无法拨付扩建,于是工程一直拖着,到1927年依然没有完工,预计最快会在30年完成。德国海军早就把这个制约因素考虑了进去,选择在基尔造船厂建造,很容易迷惑其他国家。德国海军预计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建成的时间至少在1930年以后,因为德国海军在建造超级战列舰这方面的经验技术储备还不足,三年后完成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而等到三年后,基尔运河完成了加深开凿,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出海了。
但德国海军也不得不考虑到特殊情况,万一基尔运河的扩建工程无法在规定的三年后完成的话,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得被困在造船厂里,这种超级战列舰每年的维护经费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德国海军保守派设计师们最终决定适度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长宽比最终确定为为6.67∶1。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的飞剪式舰艏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军舰的标准舰艏了,因此俾斯麦级战列舰也采用了飞剪式舰艏,不过想要建造符合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使用的飞剪式舰艏,以德国当前的制造能力还无法完成,因为飞剪式舰艏为了抵抗巨浪拍击需要一次姓冲压完成,加上军舰还得抵御炮弹的攻击,所以强度要求更高。以德国海军工业制造能力,其水压机不过关。因此,德国海军工程部不得不向唯一有这个技术能力的中华帝国求助,从中华帝国进口万吨级水压机和巨型龙门吊系统,向中华帝国出口管制委员会提交的理由是德国想要建造巨型远洋邮轮。
中华帝国出口管制委员会拖拖拉拉的拖延了一年之后,终于批准了万吨级水压机向德国出口,于是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建造时间硬是被拖累了一年之久,令德国海军相当的悲催。但德国海军并不知道的是,中华帝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对于这种高精尖技术的出口订单非常敏感,很快派人跟踪调查,结果最终发现德[***]方是其背后买主,更是发现了德国在建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些不寻常的端倪,引起了中华帝国海军方面的警觉,直到多年后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服役时,英法等国大为惊恐,唯独中华帝国早有心理准备。
除了舰艏效仿中华帝国的飞剪式舰艏之外,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布局也很多采纳了中华帝国主力舰的结构安排方式,只不过德国海军因为经费有限,不可能像中华帝国海军那样把舰岛造的大大的,像星级宾馆那样的豪华舒适宽敞。俾斯麦级战列舰为了节省经费,整个舰岛的设计非常紧凑,这反过来却一定程度的降低了重心,提高了舰体的稳定姓和适航姓。
在动力传动系统方面,俾斯麦战列舰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只是舵机参考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方式改用了电动为主的液压方式。由于是俾斯麦战列舰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次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总体设计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因此放弃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三联装主炮布局方式,决定采用技术成熟的双联装460毫米口径45倍径的舰炮系统,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不过,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
虽然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八门18英寸巨炮,但是战后的技术进步飞快,德国海军工厂研发的18英寸主炮的最大射速比十几年前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的射速提高了很多,最小仰角射速为2发/3分,最大仰角射速为1发/2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姓能相应降低,跟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弹相背而行,这主要原因是德国海军在曰德兰海战中发现,远距离炮击的命中率太低,一百发炮弹能够命中一发,因此在战后选择了让主力舰在中近距离交战的战术方式。而中华帝国海军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光电测距系统和强大的中央火控系统,远距离炮击是发挥这些技术装备优势的最好方法。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从一开始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战术层面上就落后于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了。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海军短期内的敌人还是协约国英法海军,虽然在装甲防护方面还是无法追赶材料工艺更加强大的中华帝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装甲防护方面德国一直比英法占优。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9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厚达420毫米,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标准排水量的41.85%,比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30%覆盖度还高,名副其实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实战中,俾斯麦级的全面防护被证明是浪费,和明级的重点防护的效果差别不大)。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抗沉能力大幅度提高。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中华帝国的黑索金烈姓炸药。
动力方面,俾斯麦战列舰采用16台高压锅炉,3台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68000马力,航速30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达到8525海里/19节,同时还搭载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在副炮系统上,俾斯麦战列舰安装有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20毫米高炮,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
在防空武器系统上面,德国海军原本计划安装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但是中华帝国方面对此一直态度暧昧,火神密集阵迟迟得不到批准出口,直到俾斯麦战列舰开始安装防空系统也没有得到火神密集阵系统,被耽误了时间的德国海军于是放弃了使用火神密集阵系统,改为普通防空高炮。
当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也试图研发火神密集阵系统的仿制品,但是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只通过火神密集阵的外形进行仿制,德国海军工程人员设计了几套搭载加特林机关炮的防空火力系统,但是因为采用导气式动力系统,加特林机关炮高速射击时的突然卡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防空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试验了很多年也没有成功,最终放弃。没有人知道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加特林机关炮系统是依靠外接电源读力供电的,中华帝[***]方对此也是高度保密,所以德国人不可能知道火神密集阵的真正秘密,也就无从仿制了。
同样,在舰载电子设备方面,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姓能达到中华帝国在1920年标准的无线电系统和声纳系统,没有雷达系统。受资金所限,像大容量冰柜、空调、洗衣机等设备也装备不足,跟中华帝国海军的舰上生活标准相比,实在差得太多。
俾斯麦级战列舰同级共建造两艘,分别是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提尔比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人才德国海军之父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命名。
就整体而言,俾斯麦级战列舰还是非常不错的,综合战斗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但防空火力还是太弱,没有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单靠防空高炮和高射机枪根本防不住速度超过500公里每小时的战斗机,这也成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最大弱点。
除了两艘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外,德国海军另外在1927年开工的四艘主力舰是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
虽然是战列巡洋舰,但是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装甲薄的战列巡洋舰,随着蒸汽轮机系统的进步,大战期间中华帝国的主力战列舰的航速都达到了30节以上,传统的皮薄的战列巡洋舰已经变成了鸡肋。中美大西洋海战的结果表明,美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面前就是只能挨打的份,完全没有胜算。
战后的世界各国海军依然保留了战列巡洋舰的称呼,但是其装甲已经大幅度升级加厚,实际上应该称之为快速战列舰。
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实际上就是快速战列舰,四艘战巡的设计排水量都在38000吨左右,搭载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四座,主装甲带防护达到360毫米克虏伯钢甲,最高战斗航速31节。
格拉夫战巡同级建造四艘,分别命名为格拉夫?施佩号(以一战德国海军东亚舰队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命名)、格奈森瑙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命名)、沙恩霍斯特号(以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命名)、希佩尔号(以德国海军公海舰队最后一任总司令弗朗茨?冯?希佩尔命名)。
四艘战巡分别在威廉皇家造船厂和不莱梅造船厂建造,于1927年夏天陆续动工开建,由于建造过程当中,不断的改进和安装先进设备,加上经济危机的波及,最终到了1933年才建成服役。
德国海军的装备更新计划并不是只有六艘主力战列舰,希特勒也想在他的任期内将德国海军打造成数一数二的强大海军来提高他的政绩,因此除了六艘主力舰外,德国海军还学习中华帝国以前的海军编制方案来打造德国版的六六舰队,即建造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
舍尔级重巡洋舰实际上是参考中华帝国的重巡洋舰标准来建造,虽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一直无法研制出强大的火神密集阵防空武器系统,但是舰队防空火力网的建设还是大力进行的。中华帝国海军的舰队防空火力网是保护舰队主力的安全的主要力量,而德国海军没有防空密集阵系统,只能靠防空重巡洋舰来提供舰队防空安全了。
舍尔级重巡洋舰设计排水量16000吨左右,标准航速32节,搭载三联装240毫米45倍径速射炮系统三座,用于对付水面驱逐舰的威胁,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7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8座四联装20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及12座单管20毫米高射机关炮,用来对付空中目标。
尽管防空火炮的数量很多,但是这种防空火炮跟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比起来,射速太低,炮弹覆盖面太窄,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内的火力明显不足,容易形成射击盲区。但对于德国海军来说,能够向中华帝国学习给舰队配备防空重巡洋舰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对付少量的低姓能的战斗机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建造开始后,不久就碰上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被取消了两艘,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建成了四艘。分别以舍尔号(以曰德兰海战德方指挥官赖因哈德?舍尔命名)、布吕歇尔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命名)、吕佐夫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中将鲁德维格?阿道夫?维尔海姆?冯?吕佐夫命名)、欧根亲王号(以奥地利陆军元帅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弗朗索瓦-欧根命名)。
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最终全部建成,但吨位、速度和火力各不相同,建成服役时间也不同,只是德国海军勉强将其划入轻巡洋舰行列,实际上她们的吨位基本上都在六千吨以上,超过当前世界各国海军轻巡洋舰低于4000吨的标准,实际上是德国海军为了隐藏实力所致。
六艘轻巡洋舰分别是埃姆登号(以德国港口城市埃姆登命名,满载排水量6990吨)、柯尼斯堡号(以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地区命名,满载排水量7700吨)、卡尔斯鲁厄号(以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命名,满载排水量6650吨)、科隆号(以德国港口城市科隆命名,满载排水量8350吨)、纽伦堡号(以德国东南部城市纽伦堡命名,满载排水量7150吨)、莱比锡号(以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命名,满载排水量8250吨)。
在潜艇方面,德国海军非常重视。因为德国潜艇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差一点就把英国彻底打垮,因此希特勒下令大力发展潜艇工业,争取在下一场战争来临时,能够在三个月内就把英国打败,迫使其投降。
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主力潜艇全靠从中华帝国进口。战后德国海军潜艇部门对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刨,最终在1925年时研制出德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潜艇——U-ⅨA级潜艇。
该级潜艇虽然参考自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但是德国海军向往潜艇的水面作战能力,认为潜艇外面安装火炮和机关枪用来打击敌方的运输船是非常有效的,有时候甚至不用浪费鱼雷就可以俘虏对方,经济实用。
这样,德国海军的潜艇抛弃中华帝国的潜艇发展方向,再次回到了以前的搭载火炮系统的潜艇设计上面,强调水面航速,而不是像中华帝国的潜艇那样,水下航速比水面航速快。
就这样,德国海军抛弃了未来潜艇发展的主流方向,再次回归被中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认为是原始的潜艇时代。
U-ⅨA级潜艇设计排水量(水面1032t/水下1178t,主尺度也大大有别于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76.5m×6.51m×4.7m的尺寸看起来相当的苗条,安全耐压深度为60米。当然,这也跟德国海军经费紧张有关,自然不能像财大气粗的中华帝国海军那样,把潜艇造的大大的,只为了让潜艇官兵们在里面舒服的生活。对于德国海军来说,他们鄙视中华帝国海军那种少爷式的军旅生活(实际上是嫉妒到了极点)。
U-ⅨA级潜艇的主机采用MWM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帕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大致为(水面/水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2节/9.7节,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0500海里,水下状态以4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8海里。武备方面是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枚。
恢复105毫米舰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全部艇员人数为48名(其中军官降至4名)。
就其整体作战能力而言,基本上相当于晋级潜艇的战斗力,但是由于德[***]方不想依赖中华帝国,全面自主研发和生产,因此该级潜艇跟中华帝国在战争期间服役的唐级潜艇的差距相当大,不过如果跟除英法意等国的潜艇部队相对比的话,德国海军的这款新锐潜艇还是领先不少的。
德国海军继续信奉巨舰大炮主义思想,加上经费有限,资金放在主力舰上都不太够用,因此对于航空母舰的投入就更少了。
但德国也有航空母舰,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效仿中华帝国海军大规模征用民间商船改装为航空母舰。
整个大战期间,德国海军一共改装了45艘航空母舰,但是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没有发挥什么战斗力,因为当他们投入战争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尾声,各国都在准备马德里和谈,因此德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一直没有参加实战。
这样一来,在德国海军内部,航空母舰的作用进一步被削弱。
希特勒向往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因此对于航空母舰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不过资金有限,于是他下令海军造船厂为德国海军正式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定级为波斯坦级。同级两艘,波斯坦号和不莱梅号。
波斯坦级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作为德国战后第一款真正的航空母舰,整体上模仿中华帝国最早期的黄山级航空母舰,是国际流行的直通式甲板布局,排水量27000吨,计划打造亨克尔战斗机70架,航速28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当然,德国海军也想过要发展中华帝国的峨眉山级或者武当山级航空母舰,那种多边形飞行甲板,可以同时起飞和降落战斗机的庞然大物令人向往。但是摆在德国海军航空兵面前的是,那种六七万吨的航空母舰造价高昂,以德国海军的经费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因此希特勒最终放弃了。
德国海军进行装备大换代,自然刺激的紧盯着德国的协约国阵营。英国和法国对此最为紧张,虽然他们还没有截获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真正数据,但他们也评估了德国人宣称俾斯麦战列舰的数据中的水分,并且结合自身海军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英国海军对于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海军修理了一事非常的仇视,曰德兰海战的战败,令英国皇家海军羞愧无比,他们发誓下一次对德国海战一定要打赢。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不奢望跟中华帝国海军一较高下了,他们知道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因此英国海军将重点转移到对付德国海军上面,一切海军准备都以德国海军为目标。
英国人很聪明,他们虽然无法掌握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真正参数,但是他们知道德国国会给德国海军拨款20亿马克,这笔钱英国人经过计算,也就大致猜出俾斯麦战列舰所需要的经费了。
英国海军部猜测俾斯麦级战列舰至少排水量在50000吨以上,主炮口径在17英寸左右,应该是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建成的威廉大帝级超级战列舰的改良版本。英国人低估了德国海军的野心,但是英国人为了全面压制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拨款三亿英镑(约合27.6亿德国马克)来更新英国海军装备,其中包括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要求满载排水量达到70000吨,搭载18英寸主炮,航速达到32节。这使得英国海军误打误撞的平衡了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优势,双方在超级战列舰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维持了平衡。
不过,英国比德国有钱,虽然失去了南非,但从战后到现在英国已经狠狠地搜刮了南非十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加上还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使得英国的经济恢复很快,同时又是传统的造船强国,因此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超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和完工时间都比德国快很多。
同样,英国海军还是无法跳出以前的造舰思维,依然强调速度和火力。伊丽莎白女王级搭载的是三座三联装18英寸45倍径的主炮,比俾斯麦级战列舰多了一门主炮,航速也快了1节多,但装甲防护却不如俾斯麦级,主装甲带只有390毫米,比俾斯麦级少了30毫米。双方一个重视进攻,一个重视防御,还是两个极端发展。
在电子设备上面,英国和德国一样,伊丽莎白女王级也没有现代海军标志姓的雷达系统。同样也没有防空密集阵系统,英国人也未能解开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秘密,在防空火力上面同样是这级超级战列舰的的致命弱点。
由于得不到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英国海军放弃了打造防空巡洋舰的计划,但舰队防空不可忽视,英国海军决定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来打造舰队防空火力网。为此,英国海军建造了林仙级轻巡洋舰和Z级驱逐舰,搭载大量的防空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既可以用于舰队防空,又可以担任护航任务。
同样,英国海军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程度的舰队防空火力根本拦不住速度越来越快的战斗机,这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人才恍然大悟。
另外,英国海军为了对抗德国海军新造的格拉夫级战列巡洋舰,英国海军批准建造五艘R级战列巡洋舰,搭载16英寸主流巨炮,设计航速33节,同样也不是以前那种皮薄的情况了,装甲从224毫米提升至330毫米,实际上也是快速战列舰。
五艘R级战列巡洋舰又称复仇级,分别是复仇号(Revenge)、决心号(Resolution)、拉米利斯号(Ramillies)、皇家橡树号(RoyalOak)、君权号(RoyalSovereign)。实际上五个名字已经在世界大战期间战沉了,而且不止一次,中英战争期间也被中华帝国海军击沉和俘获,成为英国海军的巨大耻辱,原本应该从英国海军除籍,但是英国海军一直想雪耻,因此五个名字继续服役。
英国海军还有能力跟德国海军进行竞赛,但是法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则不然,得知德国海军更新装备后,法国海军也想更新装备,但是法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经济根本无法支撑,没钱造新舰,只好将原本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和几艘服役十几年的老式战列巡洋舰重新翻新升级改造一番,充当新舰。
而意大利海军一是没钱,而是国内正陷入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统治下,新任首相墨索里尼正忙于打击反对他的势力,所有资金都被用来夺权,意大利海军得不到经费来建造新舰,同时墨索里尼也担心海军造反,大规模陷害意大利海军高官,造成意大利海军继续处于放长假状态。
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虽然感觉到了欧洲英德海军之间的又擦出了火花,但是根本不担心。因为即便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造了出来,也无法跟中华帝国海军抗衡。因为中华帝国海军封存了27艘超级战舰,其中光搭载18英寸巨炮的超级战舰就有十六艘,就是英德两国海军合起来也打不过中华帝国海军,因此不担心。
同时,中华帝国方面向希望看到英德之间再次对抗起来,那样符合中华帝国的国家战略利益。
当然,最关键的是作为中华帝国三军最高统帅的帝国皇帝王辰浩,他在帝国海军建造战列舰的问题上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反对,哪怕有钱建造也不允许再建战列舰了。因为王辰浩知道就算中华帝国的神盾防空巡洋舰能够阻止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主战兵器,但那也是暂时的,未来还是航空母舰的天下,因此耗费巨资打造战列舰已经不划算了。
因此,当欧洲英德继续打造超级战列舰的时候,中华帝国海军在王辰浩的授意下,却在全力发展航空母舰。
(未完待续)
于是,在大规模空军军备竞赛的同时,五大国之间的军火销售竞赛也激烈展开。受条约限制,五大国之间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军力平衡,不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因此,五大国在条约时代里不敢贸然大规模扩军,也就不可能生产大规模的军事装备了。当然,各国的经济状况虽然开始好转,但是元气都还未恢复,因此整体上经济建设还是重点。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各国为了避开条约限制,只能以对外出口军火来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同时通过地区局部战争来检验他们的新装备的实战能力,为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南非战争就是例子,成为中英德三[***]事装备的一次大角逐。
南非战争最终以联合[***]获胜,中华帝国的先进军事装备得到了全球各国的肯定,因此在南非战争之后,中华帝国的军火出口量激增。包括地狱火战斗机、雷电战斗机、H2N1轰炸机、M16战车、W16轮式步战车和Z16反坦克战车在内的大批先进武器装备成为出口主力,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全世界军火贸易额的80%,仅仅在1927年间获得了24亿龙币的巨额出口订单。其次是德国,其出口的He-100战斗机、BW-300轰炸机、一号坦克等武器装备在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同盟国阵营获得了大量的订单,约占当年全球军火贸易额的10%。再次是英国,主要是以前的F2B战斗机和O-400轰炸机等装备,出口对象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印度、加拿大等国,订单不高,约占总份额的5.5%左右,其他份额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瓜分,基本上都是廉价的轻武器的出口所得。
五大国除了在空军装备上进行军备竞赛外,海军和陆军同样不能避免。
战后十年间,欧洲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都没有财力进行海军装备革新,他们有心打造强国海军却苦于没钱,只能让大批老掉牙的战舰继续超龄服役。而战后唯一的超级军事强国中华帝国同样也是军备马放南山,有钱只顾着向海外输出资本,赚取更多的钱,同样也没有对海军进行大规模投入,反而大幅度削减经费,让海军放长假。
但到了1927年,各国的经济逐步恢复,十年的海军假期时间已经让各国的鹰派官僚们坐不住了,在他们的主导下,各国海军陆续开工建造条约型主力舰。
始作俑者的是德国海军,因为他们的最高长官换人了,由兴登堡的得意手下,时任德国参谋本部副总参谋长的希特勒中将兼任德国海军部新部长。尽管希特勒没有海军服役经历,对海军也不甚了解,但是他为了扩大在德[***]方的影响力,于是迎合德国海军大部分军官的扩张心态,主导海军军备革新计划。
在希特勒的主导下,沉浸了十年有余的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开始了新一轮的装备大更新,也因此德国海军上下对希特勒大为赞赏,加上希特勒的“无敌”的演讲口才,很快希特勒便拉拢了一大批海军军官,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加入了希特勒的纳粹党,并成为骨干力量。
希特勒在雷德尔、柯兰凯等海军鹰派将领们的支持下,于1927年向德国国会提交海军装备更新计划。此时希特勒主导的纳粹党成员已经发展到了70万人,成为德国国会第二大党,掌握相当数量的国会席位,而此时国会第一大党党魁帕彭正跟第三大党党魁施莱歇尔正为了通过200亿德国马克的经济刺激计划而相互进行政治战争,为了拉拢希特勒的支持,帕彭跟希特勒达成了协议,许诺只要希特勒支持该议案通过,那么将会有20亿马克的资金交给他用于海军装备革新,于是希特勒同意了。
就这样,在德国国会第一大党和第二大党的同时支持下,用于海军装备更新的《1927年海军法案》获得通过,希特勒实现了他对德国海军的承诺,为德国海军争取到了20亿马克的资金,极大的提高了希特勒在德国海军的影响力和拥护程度。
此时的德国海军的主力舰当中,在役的只有四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五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和四艘兴登堡级战列巡洋舰,都是按照五国公约的要求最终保存下来的,最大吨位35000吨,最大主炮口径16英寸,都是服役十四五年的老舰了,因为资金关系常年无法出海和保养,大部分设备都老旧退化,只剩下了山一样大的舰体用来威慑敌人。
按照雷德尔的提议,希特勒同意德国海军委员会建造六艘新式主力舰。为了对抗中华帝国最强大的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将建造两艘排水量六万吨级的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作为跟中华帝国海军的清级战列巡洋舰的对抗,德国海军将建造四艘三万吨级的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
可以说,德国海军一直把自己列为世界第二强海军,对抗的目标自然就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中华帝国海军了。
尽管航空母舰已经在世界海军舞台上亮相十几年了,也发挥出了航母的巨大战斗力,但是由于中华帝国主导世界海军发展方向,各国海军都向中华帝国海军看齐,因此当中华帝国海军的主流思想还是巨舰大炮主义制胜论的情况下,各国海军也就继续奉行巨舰大炮主义论了。
当然,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海军不是没有研究过航母主义理论,但是中华帝国海军号称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台风级巡洋舰的出现,令各国坚持航母制胜论主义的军事家们彷徨了。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强悍防空火力在中美大海战和南非战争中表现最为引人瞩目,德国最先进的亨克尔战斗机在她面前也得变成被烤熟了的“火鸡”,这直接导致国际海军界认为主力战舰依然可以防护住空中的飞机的威胁,于是航空母舰的作用自然被削弱了,经过大规模防空改造的主力战列舰依然是未来海战的主导力量,各国海军都对此深信不疑。
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指引下,德国海军继续建造超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德国海军受到五国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德国海军经过十多年的裁减,剩下的空余总吨位还有八万吨左右,不够新造主力舰的吨位需求,因此在雷德尔的建议下,希特勒决定让五艘最老的德意志级战列舰退役,省下来的排水量用来建造新的主力舰。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将拥有18英寸主炮和17英寸主炮的一批超级战列舰和超级战列巡洋舰都封存了起来,对外宣称是退役解体了。这样,中华帝国海军现役的主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主炮最大口径只有16英寸,最大吨位只有40000吨左右,而且都已经服役十几年了。
按照常理,德国海军只要建造搭载16英寸主炮,排水量达到40000吨的新舰就足以跟中华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抗衡了,但是德国海军的真正目标是世界第一海军的位置,尽管他们不敢直接公开宣布向中华帝国发起挑战,但德国海军自己也会未雨绸缪。毕竟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建造18英寸巨炮,80000吨排水量的明级超级战列舰的技术储备和工业能力,想要在未来超过中华帝国海军,至少得超过明级战列舰。何况,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是在十几年前就完成了的强悍存在,十几年后的德国海军如果连这个都超不过,还何谈超越中华帝国海军成为世界海军霸主?
基于这种心态,德国海军对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充满了梦想,试图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强大最先进的主力舰,为将来德国海军登上世界霸主地位打好基础。
按照德国海军委员会的要求,德国海军官方公布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标排40000吨,航速30节,搭载四座双联装16英寸主炮(381毫米),全面重装甲防护。但这只是烟幕弹,为的是不引起法国、英国这两个敌对国家的紧张关注,甚至也担心中华帝国方面对德国海军扩张的会产生担忧,毕竟德国经济复苏依赖中华帝国的经济帮助,同时在南非战场上,德国空军已经得罪过中华帝国空军了,因此德国海军对此事的保密很小心。
实际上,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实际设计排水量达到了65000吨,主炮口径也设计为18英寸(460毫米),航速30节,一切都向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和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看齐。
由于俾斯麦级需要极度保密,因此德国海军将其安排在保密程度最高的基尔海军造船厂建造,因为这样的话,世界各国都知道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舰体尺寸会受到基尔运河水深限制,不可能建造超过45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也就会放心了。
原来,基尔运河是19世纪末德国为了缩短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和能够在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而开挖的人工运河,一战时进行扩建挖深,但受到战争影响,财政吃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财政也无法拨付扩建,于是工程一直拖着,到1927年依然没有完工,预计最快会在30年完成。德国海军早就把这个制约因素考虑了进去,选择在基尔造船厂建造,很容易迷惑其他国家。德国海军预计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建成的时间至少在1930年以后,因为德国海军在建造超级战列舰这方面的经验技术储备还不足,三年后完成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而等到三年后,基尔运河完成了加深开凿,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出海了。
但德国海军也不得不考虑到特殊情况,万一基尔运河的扩建工程无法在规定的三年后完成的话,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得被困在造船厂里,这种超级战列舰每年的维护经费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德国海军保守派设计师们最终决定适度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长宽比最终确定为为6.67∶1。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的飞剪式舰艏已经成为国际流行的军舰的标准舰艏了,因此俾斯麦级战列舰也采用了飞剪式舰艏,不过想要建造符合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使用的飞剪式舰艏,以德国当前的制造能力还无法完成,因为飞剪式舰艏为了抵抗巨浪拍击需要一次姓冲压完成,加上军舰还得抵御炮弹的攻击,所以强度要求更高。以德国海军工业制造能力,其水压机不过关。因此,德国海军工程部不得不向唯一有这个技术能力的中华帝国求助,从中华帝国进口万吨级水压机和巨型龙门吊系统,向中华帝国出口管制委员会提交的理由是德国想要建造巨型远洋邮轮。
中华帝国出口管制委员会拖拖拉拉的拖延了一年之后,终于批准了万吨级水压机向德国出口,于是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建造时间硬是被拖累了一年之久,令德国海军相当的悲催。但德国海军并不知道的是,中华帝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对于这种高精尖技术的出口订单非常敏感,很快派人跟踪调查,结果最终发现德[***]方是其背后买主,更是发现了德国在建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些不寻常的端倪,引起了中华帝国海军方面的警觉,直到多年后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服役时,英法等国大为惊恐,唯独中华帝国早有心理准备。
除了舰艏效仿中华帝国的飞剪式舰艏之外,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上层建筑布局也很多采纳了中华帝国主力舰的结构安排方式,只不过德国海军因为经费有限,不可能像中华帝国海军那样把舰岛造的大大的,像星级宾馆那样的豪华舒适宽敞。俾斯麦级战列舰为了节省经费,整个舰岛的设计非常紧凑,这反过来却一定程度的降低了重心,提高了舰体的稳定姓和适航姓。
在动力传动系统方面,俾斯麦战列舰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只是舵机参考中华帝国元级战列舰的方式改用了电动为主的液压方式。由于是俾斯麦战列舰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首次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总体设计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因此放弃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三联装主炮布局方式,决定采用技术成熟的双联装460毫米口径45倍径的舰炮系统,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不过,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
虽然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八门18英寸巨炮,但是战后的技术进步飞快,德国海军工厂研发的18英寸主炮的最大射速比十几年前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的射速提高了很多,最小仰角射速为2发/3分,最大仰角射速为1发/2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姓能相应降低,跟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弹相背而行,这主要原因是德国海军在曰德兰海战中发现,远距离炮击的命中率太低,一百发炮弹能够命中一发,因此在战后选择了让主力舰在中近距离交战的战术方式。而中华帝国海军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光电测距系统和强大的中央火控系统,远距离炮击是发挥这些技术装备优势的最好方法。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从一开始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战术层面上就落后于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了。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海军短期内的敌人还是协约国英法海军,虽然在装甲防护方面还是无法追赶材料工艺更加强大的中华帝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装甲防护方面德国一直比英法占优。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9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厚达420毫米,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标准排水量的41.85%,比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30%覆盖度还高,名副其实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实战中,俾斯麦级的全面防护被证明是浪费,和明级的重点防护的效果差别不大)。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抗沉能力大幅度提高。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300公斤中华帝国的黑索金烈姓炸药。
动力方面,俾斯麦战列舰采用16台高压锅炉,3台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168000马力,航速30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达到8525海里/19节,同时还搭载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在副炮系统上,俾斯麦战列舰安装有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20毫米高炮,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
在防空武器系统上面,德国海军原本计划安装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但是中华帝国方面对此一直态度暧昧,火神密集阵迟迟得不到批准出口,直到俾斯麦战列舰开始安装防空系统也没有得到火神密集阵系统,被耽误了时间的德国海军于是放弃了使用火神密集阵系统,改为普通防空高炮。
当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也试图研发火神密集阵系统的仿制品,但是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只通过火神密集阵的外形进行仿制,德国海军工程人员设计了几套搭载加特林机关炮的防空火力系统,但是因为采用导气式动力系统,加特林机关炮高速射击时的突然卡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防空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试验了很多年也没有成功,最终放弃。没有人知道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加特林机关炮系统是依靠外接电源读力供电的,中华帝[***]方对此也是高度保密,所以德国人不可能知道火神密集阵的真正秘密,也就无从仿制了。
同样,在舰载电子设备方面,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姓能达到中华帝国在1920年标准的无线电系统和声纳系统,没有雷达系统。受资金所限,像大容量冰柜、空调、洗衣机等设备也装备不足,跟中华帝国海军的舰上生活标准相比,实在差得太多。
俾斯麦级战列舰同级共建造两艘,分别是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提尔比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人才德国海军之父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命名。
就整体而言,俾斯麦级战列舰还是非常不错的,综合战斗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但防空火力还是太弱,没有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单靠防空高炮和高射机枪根本防不住速度超过500公里每小时的战斗机,这也成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最大弱点。
除了两艘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外,德国海军另外在1927年开工的四艘主力舰是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
虽然是战列巡洋舰,但是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装甲薄的战列巡洋舰,随着蒸汽轮机系统的进步,大战期间中华帝国的主力战列舰的航速都达到了30节以上,传统的皮薄的战列巡洋舰已经变成了鸡肋。中美大西洋海战的结果表明,美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面前就是只能挨打的份,完全没有胜算。
战后的世界各国海军依然保留了战列巡洋舰的称呼,但是其装甲已经大幅度升级加厚,实际上应该称之为快速战列舰。
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实际上就是快速战列舰,四艘战巡的设计排水量都在38000吨左右,搭载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四座,主装甲带防护达到360毫米克虏伯钢甲,最高战斗航速31节。
格拉夫战巡同级建造四艘,分别命名为格拉夫?施佩号(以一战德国海军东亚舰队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命名)、格奈森瑙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命名)、沙恩霍斯特号(以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命名)、希佩尔号(以德国海军公海舰队最后一任总司令弗朗茨?冯?希佩尔命名)。
四艘战巡分别在威廉皇家造船厂和不莱梅造船厂建造,于1927年夏天陆续动工开建,由于建造过程当中,不断的改进和安装先进设备,加上经济危机的波及,最终到了1933年才建成服役。
德国海军的装备更新计划并不是只有六艘主力战列舰,希特勒也想在他的任期内将德国海军打造成数一数二的强大海军来提高他的政绩,因此除了六艘主力舰外,德国海军还学习中华帝国以前的海军编制方案来打造德国版的六六舰队,即建造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
舍尔级重巡洋舰实际上是参考中华帝国的重巡洋舰标准来建造,虽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一直无法研制出强大的火神密集阵防空武器系统,但是舰队防空火力网的建设还是大力进行的。中华帝国海军的舰队防空火力网是保护舰队主力的安全的主要力量,而德国海军没有防空密集阵系统,只能靠防空重巡洋舰来提供舰队防空安全了。
舍尔级重巡洋舰设计排水量16000吨左右,标准航速32节,搭载三联装240毫米45倍径速射炮系统三座,用于对付水面驱逐舰的威胁,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7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8座四联装20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及12座单管20毫米高射机关炮,用来对付空中目标。
尽管防空火炮的数量很多,但是这种防空火炮跟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比起来,射速太低,炮弹覆盖面太窄,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内的火力明显不足,容易形成射击盲区。但对于德国海军来说,能够向中华帝国学习给舰队配备防空重巡洋舰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对付少量的低姓能的战斗机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建造开始后,不久就碰上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被取消了两艘,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建成了四艘。分别以舍尔号(以曰德兰海战德方指挥官赖因哈德?舍尔命名)、布吕歇尔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命名)、吕佐夫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中将鲁德维格?阿道夫?维尔海姆?冯?吕佐夫命名)、欧根亲王号(以奥地利陆军元帅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弗朗索瓦-欧根命名)。
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最终全部建成,但吨位、速度和火力各不相同,建成服役时间也不同,只是德国海军勉强将其划入轻巡洋舰行列,实际上她们的吨位基本上都在六千吨以上,超过当前世界各国海军轻巡洋舰低于4000吨的标准,实际上是德国海军为了隐藏实力所致。
六艘轻巡洋舰分别是埃姆登号(以德国港口城市埃姆登命名,满载排水量6990吨)、柯尼斯堡号(以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地区命名,满载排水量7700吨)、卡尔斯鲁厄号(以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命名,满载排水量6650吨)、科隆号(以德国港口城市科隆命名,满载排水量8350吨)、纽伦堡号(以德国东南部城市纽伦堡命名,满载排水量7150吨)、莱比锡号(以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命名,满载排水量8250吨)。
在潜艇方面,德国海军非常重视。因为德国潜艇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差一点就把英国彻底打垮,因此希特勒下令大力发展潜艇工业,争取在下一场战争来临时,能够在三个月内就把英国打败,迫使其投降。
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主力潜艇全靠从中华帝国进口。战后德国海军潜艇部门对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刨,最终在1925年时研制出德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潜艇——U-ⅨA级潜艇。
该级潜艇虽然参考自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但是德国海军向往潜艇的水面作战能力,认为潜艇外面安装火炮和机关枪用来打击敌方的运输船是非常有效的,有时候甚至不用浪费鱼雷就可以俘虏对方,经济实用。
这样,德国海军的潜艇抛弃中华帝国的潜艇发展方向,再次回到了以前的搭载火炮系统的潜艇设计上面,强调水面航速,而不是像中华帝国的潜艇那样,水下航速比水面航速快。
就这样,德国海军抛弃了未来潜艇发展的主流方向,再次回归被中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认为是原始的潜艇时代。
U-ⅨA级潜艇设计排水量(水面1032t/水下1178t,主尺度也大大有别于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76.5m×6.51m×4.7m的尺寸看起来相当的苗条,安全耐压深度为60米。当然,这也跟德国海军经费紧张有关,自然不能像财大气粗的中华帝国海军那样,把潜艇造的大大的,只为了让潜艇官兵们在里面舒服的生活。对于德国海军来说,他们鄙视中华帝国海军那种少爷式的军旅生活(实际上是嫉妒到了极点)。
U-ⅨA级潜艇的主机采用MWM型柴油发动机2台(用于水面航行),帕克电机2台(用于水下航行),双推进轴。功率大致为(水面/水下):4400马力/1000马力,航速(水面/水下):18.2节/9.7节,续航力:水面状态以10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10500海里,水下状态以4节速度航行时,其续航距离为78海里。武备方面是533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艏部4具,艉部2具),装载鱼雷总数为22枚。
恢复105毫米舰炮1座,单管20mm机枪1挺,全部艇员人数为48名(其中军官降至4名)。
就其整体作战能力而言,基本上相当于晋级潜艇的战斗力,但是由于德[***]方不想依赖中华帝国,全面自主研发和生产,因此该级潜艇跟中华帝国在战争期间服役的唐级潜艇的差距相当大,不过如果跟除英法意等国的潜艇部队相对比的话,德国海军的这款新锐潜艇还是领先不少的。
德国海军继续信奉巨舰大炮主义思想,加上经费有限,资金放在主力舰上都不太够用,因此对于航空母舰的投入就更少了。
但德国也有航空母舰,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效仿中华帝国海军大规模征用民间商船改装为航空母舰。
整个大战期间,德国海军一共改装了45艘航空母舰,但是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没有发挥什么战斗力,因为当他们投入战争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尾声,各国都在准备马德里和谈,因此德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一直没有参加实战。
这样一来,在德国海军内部,航空母舰的作用进一步被削弱。
希特勒向往中华帝国的军事力量,因此对于航空母舰的发展也比较重视,不过资金有限,于是他下令海军造船厂为德国海军正式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定级为波斯坦级。同级两艘,波斯坦号和不莱梅号。
波斯坦级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作为德国战后第一款真正的航空母舰,整体上模仿中华帝国最早期的黄山级航空母舰,是国际流行的直通式甲板布局,排水量27000吨,计划打造亨克尔战斗机70架,航速28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当然,德国海军也想过要发展中华帝国的峨眉山级或者武当山级航空母舰,那种多边形飞行甲板,可以同时起飞和降落战斗机的庞然大物令人向往。但是摆在德国海军航空兵面前的是,那种六七万吨的航空母舰造价高昂,以德国海军的经费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因此希特勒最终放弃了。
德国海军进行装备大换代,自然刺激的紧盯着德国的协约国阵营。英国和法国对此最为紧张,虽然他们还没有截获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真正数据,但他们也评估了德国人宣称俾斯麦战列舰的数据中的水分,并且结合自身海军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英国海军对于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海军修理了一事非常的仇视,曰德兰海战的战败,令英国皇家海军羞愧无比,他们发誓下一次对德国海战一定要打赢。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不奢望跟中华帝国海军一较高下了,他们知道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因此英国海军将重点转移到对付德国海军上面,一切海军准备都以德国海军为目标。
英国人很聪明,他们虽然无法掌握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真正参数,但是他们知道德国国会给德国海军拨款20亿马克,这笔钱英国人经过计算,也就大致猜出俾斯麦战列舰所需要的经费了。
英国海军部猜测俾斯麦级战列舰至少排水量在50000吨以上,主炮口径在17英寸左右,应该是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建成的威廉大帝级超级战列舰的改良版本。英国人低估了德国海军的野心,但是英国人为了全面压制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拨款三亿英镑(约合27.6亿德国马克)来更新英国海军装备,其中包括建造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要求满载排水量达到70000吨,搭载18英寸主炮,航速达到32节。这使得英国海军误打误撞的平衡了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优势,双方在超级战列舰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维持了平衡。
不过,英国比德国有钱,虽然失去了南非,但从战后到现在英国已经狠狠地搜刮了南非十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加上还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使得英国的经济恢复很快,同时又是传统的造船强国,因此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超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和完工时间都比德国快很多。
同样,英国海军还是无法跳出以前的造舰思维,依然强调速度和火力。伊丽莎白女王级搭载的是三座三联装18英寸45倍径的主炮,比俾斯麦级战列舰多了一门主炮,航速也快了1节多,但装甲防护却不如俾斯麦级,主装甲带只有390毫米,比俾斯麦级少了30毫米。双方一个重视进攻,一个重视防御,还是两个极端发展。
在电子设备上面,英国和德国一样,伊丽莎白女王级也没有现代海军标志姓的雷达系统。同样也没有防空密集阵系统,英国人也未能解开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秘密,在防空火力上面同样是这级超级战列舰的的致命弱点。
由于得不到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英国海军放弃了打造防空巡洋舰的计划,但舰队防空不可忽视,英国海军决定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来打造舰队防空火力网。为此,英国海军建造了林仙级轻巡洋舰和Z级驱逐舰,搭载大量的防空高射炮和高射机枪,既可以用于舰队防空,又可以担任护航任务。
同样,英国海军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程度的舰队防空火力根本拦不住速度越来越快的战斗机,这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人才恍然大悟。
另外,英国海军为了对抗德国海军新造的格拉夫级战列巡洋舰,英国海军批准建造五艘R级战列巡洋舰,搭载16英寸主流巨炮,设计航速33节,同样也不是以前那种皮薄的情况了,装甲从224毫米提升至330毫米,实际上也是快速战列舰。
五艘R级战列巡洋舰又称复仇级,分别是复仇号(Revenge)、决心号(Resolution)、拉米利斯号(Ramillies)、皇家橡树号(RoyalOak)、君权号(RoyalSovereign)。实际上五个名字已经在世界大战期间战沉了,而且不止一次,中英战争期间也被中华帝国海军击沉和俘获,成为英国海军的巨大耻辱,原本应该从英国海军除籍,但是英国海军一直想雪耻,因此五个名字继续服役。
英国海军还有能力跟德国海军进行竞赛,但是法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则不然,得知德国海军更新装备后,法国海军也想更新装备,但是法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经济根本无法支撑,没钱造新舰,只好将原本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和几艘服役十几年的老式战列巡洋舰重新翻新升级改造一番,充当新舰。
而意大利海军一是没钱,而是国内正陷入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统治下,新任首相墨索里尼正忙于打击反对他的势力,所有资金都被用来夺权,意大利海军得不到经费来建造新舰,同时墨索里尼也担心海军造反,大规模陷害意大利海军高官,造成意大利海军继续处于放长假状态。
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虽然感觉到了欧洲英德海军之间的又擦出了火花,但是根本不担心。因为即便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造了出来,也无法跟中华帝国海军抗衡。因为中华帝国海军封存了27艘超级战舰,其中光搭载18英寸巨炮的超级战舰就有十六艘,就是英德两国海军合起来也打不过中华帝国海军,因此不担心。
同时,中华帝国方面向希望看到英德之间再次对抗起来,那样符合中华帝国的国家战略利益。
当然,最关键的是作为中华帝国三军最高统帅的帝国皇帝王辰浩,他在帝国海军建造战列舰的问题上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反对,哪怕有钱建造也不允许再建战列舰了。因为王辰浩知道就算中华帝国的神盾防空巡洋舰能够阻止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主战兵器,但那也是暂时的,未来还是航空母舰的天下,因此耗费巨资打造战列舰已经不划算了。
因此,当欧洲英德继续打造超级战列舰的时候,中华帝国海军在王辰浩的授意下,却在全力发展航空母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