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8章
萧慕青的话立刻得到其他将帅们的一致赞同。梁启说道:“安军的军备在列国当中是最强的,安军的作风强硬起来,战力绝不会差。”
“没错,就拿丰阳之战来说,白晴将军统帅二十万安军,坚守孤城,能抵御住三十多万川军一个多月的强攻,堪称是一个奇迹啊!”
聂泽满脸的佩服之色,赞叹道:“要知道川军最擅长打的就是攻坚战,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换成我们风军,也未必得守得下来!”
萧慕青哈哈大笑,说道:“看样子聂将军对白晴又仰慕又心仪,等我国吞并安国之后,聂将军就收了她吧!”说着话,他又压低声音道:“据说白晴的夫君早就死了。”
聂泽老脸一红,非但未反驳,还托着下巴一本正经地说道:“此事,倒是值得考虑。”
邱真先是瞄了一眼唐寅,然后重重地咳了一声,提醒道:“两位,咱们现在是在商议国务呢,想唠家常回家去说。”
萧慕青和聂泽二人不好意思地干笑一声,不再言语了。不过被他俩这么一搅和,场上的气氛倒是轻松了许多。
唐寅一直没有说话,边听着众人的讨论,也边偷偷观察众人的表情。
在场的这些人中,表现得最轻松最从容的就属蔡圭,虽说他也是一言不发,但脸上一直保持着胸有成竹的微笑。
唐寅知道蔡圭这人甚有才华,他的头脑甚至可能比邱真和上官元吉都更胜一筹。
他清了清喉咙,示意众人先暂停讨论,而后,看向蔡圭,笑问道:“蔡圭,你怎么一直都不说话?对安用兵一事,你又是如何看待的?”
听大王问到自己的头上,蔡圭忙欠身施礼,说道:“大王,微臣以为,灭安不能一味的谋求动武,至少在动武之前,要先用计。”
“哦?”唐寅来了兴趣,问道:“那你说说,我们是用什么计谋为好?”
蔡圭沉思了片刻,扬头说道:“请大王给微臣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微臣必会给大王一条灭安之计!”
嗬,好大的口气啊!在场众人无不对蔡圭侧目。他们这么多人聚到一起都商议不出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蔡圭一个人,就能琢磨出灭安之计?
“蔡大人的口气可不小,你可知道,君前无戏言?”张鑫冷笑一声,满脸的鄙夷,斜眼睨视着他。
“下官当然知道。”蔡圭含笑道。
“若是一个月后,你给不出灭安之计,那可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
不等张鑫说完,蔡圭哈哈大笑道:“张大人,你我打个赌如何?”
张鑫一怔,疑问道:“赌赌什么?”
“一个月后,下官若给不出灭安之计,下官自裁谢罪,若是交出了灭安之计,你我二人的官职调换一下如何?”蔡圭笑吟吟地说道。
“岂岂有此理!这这不是儿戏吗?”张鑫气得满脸通红,扭头去看唐寅。
唐寅也乐了,摇头说道:“这样的赌注,确实太儿戏。这样吧,参政堂现在还缺一名总参事,蔡圭,你若真能说到做到,那么参政堂总参事一职就是你的了。”
在场众人闻言,脸色同是一变。现在参政堂和军政堂在风国的职权已越来越大,主掌参政堂和军政堂的人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参政堂总参事的职位一直都是空缺,觊觎这个位置的大臣不在少数,张鑫亦是其中之一。
唐寅话音刚落,蔡圭便起身叩首,大声说道:“微臣谢大王隆恩。”
“先别谢。”唐寅含笑说道:“先把事情办妥之后再说!”
“微臣明白。”蔡圭起身后,还特意感激地看眼张鑫,言下之意,多亏有你了。
张鑫看得清楚,鼻子都快气歪了,不过转念一想,他又在心中暗笑,他倒想见识一下,蔡圭究竟有什么的本事能在一个月内想出灭安的策略。
对安用兵之事,由于蔡圭夸下海口,暂时被拖延下来,趁着这段时间,唐寅一边处理桓地的事务,一边着手招收新兵,继续增强风军的军力和兵员储备。
随着风军兵力的进一步增加,唐寅也有了构建第十二支军团的打算。第十二支军团仍是以步兵为主的步兵军团,在兵力上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军团长的人选让唐寅颇为为难。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风国的诸多武将当中,要找出勇冠三军、骁勇善战的猛将太容易了,但想选出一名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并非易事。
唐寅为此事还特意征求邱真的意见,但事关重大,一军之统帅关系到全军将士的性命,邱真也不敢随意给出个人选。
他的意见是,目前朝廷当中还具备统帅之才的只有一个,就是都卫营的总头领雷震,可雷震又有足不出风国的忌讳,难以担此重任。
他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唐寅依旧为此事犯愁不已,有时候连他都想不明白,偌大的风国,人口数万万,怎么能被朝廷所用的人才就如此凋零呢。
针对此事他还真的苦心研究了一番,终于找到了答案,是风国的用人机制有问题。
现在风国用人还是以推荐制为主,由各地和朝廷的官员推荐人才,可其中难免有人存着私心,推荐的人才亦是良莠不齐。
至于唐寅所颁布的召贤令和召武令,并不是年年都有,即便颁布,所招收人才的名额也很有限。
风国的用人机制必须得改,而且还得大刀阔斧的改,唐寅想来想去,最后也只想到了科举制。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科举制是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放在眼下的这个时代,科举制是最实用、最适用又最能被推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至少比贵族继承制和官员推荐制要先进得多。
有了大致的构想,唐寅便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参政堂,由参政堂拟出具体的施行方案,先交由他过目,等他确认可行了再在朝堂上公布出来。
参政堂对唐寅提出的科举制惊讶不已,在他们的观念里,还从没见过这样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想要全盘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唐寅可没时间和参政堂耗,传令下去,十日之内,参政堂必须得交出具体的施行方案,若是逾期不交,便已抗令不遵论处。
他一句话,让参政堂的大臣们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忙碌。
十日后,参政堂终于给出了施行科举制的具体方案。在参政堂的方案中,风国各地全面兴建书院和灵武学院、军事学院,保证一郡之地至少要分别有一座高等的书院、灵武学院和军事学员,一城至少要分别有一座初级的书院、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
初级的书院、灵武学院、军事学院把优秀的人才输送到相对应的高级书院、灵武学院、军事学院当中,通过在高等级学院的学习和培养,最后再把人才输送给朝廷,由朝廷来统一筛选。
唐寅看过这个方案后,又仔细研究了好几遍,而后又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他把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合二为一,取名为灵武军事学院。要建一座学院,需要花费不少钱财,而且还要在全国各地修建,多一种类的学院,要多花费的银子就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在他看来,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没有必要分家,深造灵武的修灵者必须得学习军事,而学习军事的人则可以是非修灵者。另外,灵武军事学院召人的名额必须得有限制,要保证所有入学之人最终都能被军方所征用,不然,学了好多年的本事,花费大量的学费,最后又未被军方录用,那就太不公平了。
至于书院,则不需要名额限制,恰恰相反,在唐寅看来人人都应到书院学习。他甚至有计划施行书房赏罚制,凡本国的国民,来书院学习的有奖赏,不来学习的则要处罚,这么做,可能会让风国砸锅卖铁,国库空虚,但他心里明白,还从没有哪个国家因搞教育而亡国的,只有愚昧和落后才会被掠夺、被吞并。
当然,以目前风国的国力而言,还做不到开设那么多书院的程度,他也只能把这个计划暂时压下去。
他把自己修改完的方案发回给参政堂,再由参政堂做出商讨,确认没有修改之处,这才于朝堂之上公布出来。
此方案一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当场都傻了眼,接踵而至的是反对声一片。
首先,推荐制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唐寅搞出召贤令和召武令已让很多大臣不满,现在要彻底废除推荐制,大臣们哪能接受?
再者说,许多大臣就靠着推荐制来发家致富呢,也是俸禄之外的另一大财源收入,甚至靠推荐人才所收受的钱财比俸禄还要多,一旦这个特权被废除,生活要比以前穷困得多。
就连那些不受钱财也用心推荐人才的大臣同样反对这个方案,因为在这些大臣们看来,只有他们推荐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有才学又有品德的栋梁,而靠通过学院考试出头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良莠不齐呢!
不管是有私心的还是没私心的大臣,这时候全都抱成一团,一致反对,这也让唐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观念上的差异有多么的可怕。
“没错,就拿丰阳之战来说,白晴将军统帅二十万安军,坚守孤城,能抵御住三十多万川军一个多月的强攻,堪称是一个奇迹啊!”
聂泽满脸的佩服之色,赞叹道:“要知道川军最擅长打的就是攻坚战,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即便换成我们风军,也未必得守得下来!”
萧慕青哈哈大笑,说道:“看样子聂将军对白晴又仰慕又心仪,等我国吞并安国之后,聂将军就收了她吧!”说着话,他又压低声音道:“据说白晴的夫君早就死了。”
聂泽老脸一红,非但未反驳,还托着下巴一本正经地说道:“此事,倒是值得考虑。”
邱真先是瞄了一眼唐寅,然后重重地咳了一声,提醒道:“两位,咱们现在是在商议国务呢,想唠家常回家去说。”
萧慕青和聂泽二人不好意思地干笑一声,不再言语了。不过被他俩这么一搅和,场上的气氛倒是轻松了许多。
唐寅一直没有说话,边听着众人的讨论,也边偷偷观察众人的表情。
在场的这些人中,表现得最轻松最从容的就属蔡圭,虽说他也是一言不发,但脸上一直保持着胸有成竹的微笑。
唐寅知道蔡圭这人甚有才华,他的头脑甚至可能比邱真和上官元吉都更胜一筹。
他清了清喉咙,示意众人先暂停讨论,而后,看向蔡圭,笑问道:“蔡圭,你怎么一直都不说话?对安用兵一事,你又是如何看待的?”
听大王问到自己的头上,蔡圭忙欠身施礼,说道:“大王,微臣以为,灭安不能一味的谋求动武,至少在动武之前,要先用计。”
“哦?”唐寅来了兴趣,问道:“那你说说,我们是用什么计谋为好?”
蔡圭沉思了片刻,扬头说道:“请大王给微臣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微臣必会给大王一条灭安之计!”
嗬,好大的口气啊!在场众人无不对蔡圭侧目。他们这么多人聚到一起都商议不出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蔡圭一个人,就能琢磨出灭安之计?
“蔡大人的口气可不小,你可知道,君前无戏言?”张鑫冷笑一声,满脸的鄙夷,斜眼睨视着他。
“下官当然知道。”蔡圭含笑道。
“若是一个月后,你给不出灭安之计,那可是欺君之罪,是要掉脑袋”
不等张鑫说完,蔡圭哈哈大笑道:“张大人,你我打个赌如何?”
张鑫一怔,疑问道:“赌赌什么?”
“一个月后,下官若给不出灭安之计,下官自裁谢罪,若是交出了灭安之计,你我二人的官职调换一下如何?”蔡圭笑吟吟地说道。
“岂岂有此理!这这不是儿戏吗?”张鑫气得满脸通红,扭头去看唐寅。
唐寅也乐了,摇头说道:“这样的赌注,确实太儿戏。这样吧,参政堂现在还缺一名总参事,蔡圭,你若真能说到做到,那么参政堂总参事一职就是你的了。”
在场众人闻言,脸色同是一变。现在参政堂和军政堂在风国的职权已越来越大,主掌参政堂和军政堂的人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参政堂总参事的职位一直都是空缺,觊觎这个位置的大臣不在少数,张鑫亦是其中之一。
唐寅话音刚落,蔡圭便起身叩首,大声说道:“微臣谢大王隆恩。”
“先别谢。”唐寅含笑说道:“先把事情办妥之后再说!”
“微臣明白。”蔡圭起身后,还特意感激地看眼张鑫,言下之意,多亏有你了。
张鑫看得清楚,鼻子都快气歪了,不过转念一想,他又在心中暗笑,他倒想见识一下,蔡圭究竟有什么的本事能在一个月内想出灭安的策略。
对安用兵之事,由于蔡圭夸下海口,暂时被拖延下来,趁着这段时间,唐寅一边处理桓地的事务,一边着手招收新兵,继续增强风军的军力和兵员储备。
随着风军兵力的进一步增加,唐寅也有了构建第十二支军团的打算。第十二支军团仍是以步兵为主的步兵军团,在兵力上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军团长的人选让唐寅颇为为难。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风国的诸多武将当中,要找出勇冠三军、骁勇善战的猛将太容易了,但想选出一名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并非易事。
唐寅为此事还特意征求邱真的意见,但事关重大,一军之统帅关系到全军将士的性命,邱真也不敢随意给出个人选。
他的意见是,目前朝廷当中还具备统帅之才的只有一个,就是都卫营的总头领雷震,可雷震又有足不出风国的忌讳,难以担此重任。
他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唐寅依旧为此事犯愁不已,有时候连他都想不明白,偌大的风国,人口数万万,怎么能被朝廷所用的人才就如此凋零呢。
针对此事他还真的苦心研究了一番,终于找到了答案,是风国的用人机制有问题。
现在风国用人还是以推荐制为主,由各地和朝廷的官员推荐人才,可其中难免有人存着私心,推荐的人才亦是良莠不齐。
至于唐寅所颁布的召贤令和召武令,并不是年年都有,即便颁布,所招收人才的名额也很有限。
风国的用人机制必须得改,而且还得大刀阔斧的改,唐寅想来想去,最后也只想到了科举制。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科举制是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放在眼下的这个时代,科举制是最实用、最适用又最能被推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它至少比贵族继承制和官员推荐制要先进得多。
有了大致的构想,唐寅便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参政堂,由参政堂拟出具体的施行方案,先交由他过目,等他确认可行了再在朝堂上公布出来。
参政堂对唐寅提出的科举制惊讶不已,在他们的观念里,还从没见过这样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法,想要全盘接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唐寅可没时间和参政堂耗,传令下去,十日之内,参政堂必须得交出具体的施行方案,若是逾期不交,便已抗令不遵论处。
他一句话,让参政堂的大臣们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忙碌。
十日后,参政堂终于给出了施行科举制的具体方案。在参政堂的方案中,风国各地全面兴建书院和灵武学院、军事学院,保证一郡之地至少要分别有一座高等的书院、灵武学院和军事学员,一城至少要分别有一座初级的书院、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
初级的书院、灵武学院、军事学院把优秀的人才输送到相对应的高级书院、灵武学院、军事学院当中,通过在高等级学院的学习和培养,最后再把人才输送给朝廷,由朝廷来统一筛选。
唐寅看过这个方案后,又仔细研究了好几遍,而后又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他把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合二为一,取名为灵武军事学院。要建一座学院,需要花费不少钱财,而且还要在全国各地修建,多一种类的学院,要多花费的银子就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在他看来,灵武学院和军事学院没有必要分家,深造灵武的修灵者必须得学习军事,而学习军事的人则可以是非修灵者。另外,灵武军事学院召人的名额必须得有限制,要保证所有入学之人最终都能被军方所征用,不然,学了好多年的本事,花费大量的学费,最后又未被军方录用,那就太不公平了。
至于书院,则不需要名额限制,恰恰相反,在唐寅看来人人都应到书院学习。他甚至有计划施行书房赏罚制,凡本国的国民,来书院学习的有奖赏,不来学习的则要处罚,这么做,可能会让风国砸锅卖铁,国库空虚,但他心里明白,还从没有哪个国家因搞教育而亡国的,只有愚昧和落后才会被掠夺、被吞并。
当然,以目前风国的国力而言,还做不到开设那么多书院的程度,他也只能把这个计划暂时压下去。
他把自己修改完的方案发回给参政堂,再由参政堂做出商讨,确认没有修改之处,这才于朝堂之上公布出来。
此方案一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当场都傻了眼,接踵而至的是反对声一片。
首先,推荐制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唐寅搞出召贤令和召武令已让很多大臣不满,现在要彻底废除推荐制,大臣们哪能接受?
再者说,许多大臣就靠着推荐制来发家致富呢,也是俸禄之外的另一大财源收入,甚至靠推荐人才所收受的钱财比俸禄还要多,一旦这个特权被废除,生活要比以前穷困得多。
就连那些不受钱财也用心推荐人才的大臣同样反对这个方案,因为在这些大臣们看来,只有他们推荐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有才学又有品德的栋梁,而靠通过学院考试出头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良莠不齐呢!
不管是有私心的还是没私心的大臣,这时候全都抱成一团,一致反对,这也让唐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观念上的差异有多么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