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前车
念珠儿和木鱼儿的心里其实比卫蘅更担惊受怕,两个丫头知道这件事情若是被其他人知晓了,她们主子就只有送寺庙一途了,而她们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
尤其是念珠儿,心细一些,她见卫蘅出来见情郎,这会儿脸上却丝毫喜色都没有,而当时陆湛的脸上也是面无表情,念珠儿完全不知道这里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害怕陆湛始乱弃终,哪怕这件事没人知道,自家姑娘肯定也难受得不得了,万一想不开,可就惨了。
主仆三人就这样一直沉默到下马车。
“今日的事情你们就只当什么也没发生,谁也不许说。”卫蘅一脸沉肃地道。
念珠儿和木鱼儿不是不知道轻重的,借她们一百个胆子,也绝不敢透露半分,所以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卫蘅一回兰义堂,何氏就急声问道:“怎么去这么久,让人去找你也没找见。”
卫蘅心虚地道:“看书看入迷了,就多看了会儿。”
何氏气得戳了戳卫蘅的脑袋,“也不知道叫人回来说一声,不知道家里人会担心啊?”
卫蘅不想说谎,但是又不可能对何氏坦白,这会儿她浑身都没有力气,只觉得头重脚轻,更是没有精神再应付何氏,所以抱了何氏的手臂,软软地靠在她肩上,也不说话。
何氏也察觉到了卫蘅心情的低沉,只叹息地摸了摸卫蘅的脑袋,“是不是困了?”何氏轻轻抚摸着卫蘅的背。
卫蘅摇了摇头,却顺势躺在了何氏的腿上。
何氏低声问道:“是不是担心你爹了?”她其实是自己心里担心,便觉得卫蘅肯定也在担心。
“也不知道你爹到了没有?”何氏叹息一声,越想越觉得心慌,又担心卫峻在路上出事,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氏自己忍不住就开始抹泪了。
卫蘅赶紧爬起来坐好,“你别担心爹,他没事儿。”
何氏听不进去,只当卫蘅是安慰她,哭得越发凶了起来。
卫蘅没有办法,便将陆湛的话重新说了一遍,不过没提陆湛说她爹这会儿走了还更好的那一番话,只是说皇爷是因为眷顾卫家,这才派了卫峻去四川。
何氏听了半信半疑,也不哭了,只是不明白卫蘅怎么懂这么多。
“珠珠儿说得对,娘你别担心了。”卫栎从外头进来,今日他刚好也是休沐,卫栎十分赞赏地看了卫蘅一眼,“真是没想到,咱们珠珠儿还有这样的见识。”
卫蘅的脸又快羞红了,她这完全是照搬陆湛的话。
何氏自然是相信自己大儿子的,忙地问卫栎道:“这么说,皇爷真是为了你大伯父才将你爹派过去的,并不是恼了咱们家?”
卫栎道:“我也是刚听了珠珠儿的话,觉得她分析得有道理。若皇爷真是恼了咱们家,绝不会这样轻拿轻放的,不过,这还得看大伯父和父亲能不能把西羌的叛乱平了。不过娘也别担心,祖父心里肯定有法子帮大伯父的,你就放宽心吧。”
何氏的精神这才好了一些,“只求他们都平平安安的才好。”
晚上何氏和卫蘅先去了瑞云堂,何氏将卫蘅和卫栎说的话同老太太和木夫人都说了一遍,叫一家人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一半。
老太太好几日没睡个囫囵觉了,也不让何氏她们伺候,自己吃了饭先歇着了,何氏这才领了卫蘅回兰义堂和卫栎小俩口一起用晚饭。
“你五嫂也不知怎么了,进门前相看的时候,我瞧着明明健健康康的,怎么进了咱们家三天两头都在吃药?”何氏皱了皱眉头道,原本一家人吃饭,就缺了她。
“我明日去看看她。”卫蘅道。
次日,一大早卫蘅就去了王茹的屋里,一进门就是一股子浓烈的药味儿,大夏天的闻着格外让人不舒坦,王茹这会儿正斜靠在榻上喝药,见卫蘅进来,就坐起身来。
卫蘅也不客气地坐在了王茹的对面,看着她喝完药、漱了口,开口道:“是要三分毒,身体是越吃药越弱,你喝了这么久李大夫的药都没有好转,要不然换个大夫吧?”
王茹虚弱地笑了笑,“这都换了好几个大夫了,懒得再麻烦了。”
卫蘅叹息一声道:“嫂嫂这是说什么话,家里的人只盼着你身子赶紧好起来,换个大夫有什么麻烦的,可是大嫂说什么了?”卫蘅口里的大嫂就是如今管家的大奶奶蒋氏。
王茹摇摇头:“大嫂挺好的,是我不想麻烦。”
依卫蘅看来,王茹这根本就是心病。可是卫蘅又实在看不出来,王茹的心病为何会病得如此厉害。若卫蘅不是卫家的女儿,她都恨不能嫁进自己家来。何氏是最通情达理的婆婆,从来不苛责儿媳妇,对王茹更是宽容,葛氏这个妯娌又是个省心无害的,卫蘅自己也是一心只想王茹好的,偏偏王茹还成日里悲春伤秋,不就是嫌弃卫杨没将她捧在手心里头哄着么?
卫杨是何氏的小儿子,又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儿子,从小难免娇惯,他自己也是个粗心的,成日里只爱耍枪弄棍,和一帮子同僚厮混,对王茹难免就没那么耐心,偏偏王茹又是个心高气傲兼且心眼儿小的,两个人成亲以来就没有好好儿过过,卫杨如今更是跑去了西羌。
但是卫蘅也不觉得为了这么点儿事,王茹就该把她自己折腾成这幅病怏怏的样子。
这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在过,有人通达明理,窄路都能走成大道,有人爱钻牛角尖,大道也能成了羊肠小道。
卫蘅不由想起卫萱来,也想起了当初的自己来。要是把王茹放到陆家,或者放到范家,那她简直可以买个豆腐撞死了算了。
“嫂嫂还是多出去走走吧,省得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身子反而更弱。或是下棋,或是作画,咱们都可以一起啊,人多才有趣儿。若是嫂嫂想回娘家住几日,那也行啊,反正五哥也不在。嫂嫂养胖些才好,免得五哥回来看见了,还以为我这个小姑子欺负你了呢。”卫蘅语气活泼地道。
王茹听见“回娘家”几个字后,眼睛一亮,可旋即又低下了头,“出嫁女哪有回娘家住几日的道理。”
卫蘅道:“这有什么,嫂嫂尽管放心回去,我去跟娘说,她一准儿同意。”卫蘅知道王茹肯定是想回娘家住一段日子的,只是不好意思开口,她也知道王茹就是在等自己说这句话,可是卫蘅并不介意帮王茹去说情,她只希望亲家太太能开导开导王茹,可别一条道走到黑,和上辈子一样,同她五哥成了怨侣,闹得家里乌烟瘴气的。
卫蘅从王茹屋里离开后,就直接去了何氏的上房。
“娘,我看不如让五嫂回娘家住几日吧,反正五哥也不在,让她回去散散心也好。”卫蘅道。
何氏已经被王茹这“病”弄得火冒三丈了,“她散心?我看我该散散心才是。你说,她嫁到咱们家,我们是怎么待她的,这倒好,宠出了个祖宗,成日病歪歪的,跟我们虐待了她一样,还装病不来给我请安,这样的媳妇,让她回去,回去了就别再回来。”
卫蘅没想到何氏的火气这么大,其实王茹不来给何氏请安,还不是何氏怜惜她生病,发话让她不来的,不然以王茹的教养,是不可能不来给婆母请安的。
卫蘅伸手替何氏顺了顺胸口的气,“娘生这么大的气做什么,不是五嫂想回去,是我想的主意。我这是将心比心,比如我今后嫁了人,也会想常回娘家看看啊,这人生了病,心里难免郁郁,总是要在亲人身边才好得快呀。”
何氏摸了摸卫蘅的脸蛋儿道:“放心,娘一定给你挑一门最好的亲事。”不过何氏听了卫蘅的话,将心比心,万一今后卫蘅生了病,她当然也是希望卫蘅回娘家来养病的,不管怎么样,有自己亲娘照看,肯定比在婆家好。
“去告诉你五嫂吧,说我准了,她想住几天就住几天。”何氏叹息一声,想着早知道还不如再找一个葛氏那样出身的儿媳妇,身子又健康,性子也好,也不会动不动就想回娘家。
那王茹得了卫蘅的消息,精神便好了一大半,第三日上头就回了她娘家。回去之前,何氏还让葛氏给王茹娘家准备了厚礼,连王茹生病用的稍微贵重一些的药材都备了不少,省得外头的人说嘴,以为自己家是养不起王茹的病才让她回娘家的。
王茹也算是风风光光地回了她那在榆林巷的娘家。
王茹的娘见王茹回娘家自然高兴,又见跟着王茹进门的厚礼,就知道王茹在靖宁侯府还算有脸面,只是她瞧着王茹的脸色不太好,担忧地道:“怎么脸色这么差?”
王茹笑道:“病了几日,这还没好全呢。”
王茹的娘盛氏忙道:“怎么病着还回来,来回折腾也不怕病得更严重,可吃药了,吃的是那个大夫的药?”
“吃的是长阳大街李大夫的药。”王茹道。
盛氏一听就放心了,那李大夫的医术还是信得过的,“哎,那你坐一会儿就回去吧,病了就该好好休息才是。”
王茹道:“娘,我回来住几天。”
盛氏一愣,拉了王茹的手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你婆婆对你不好?下头的人伺候得不好?”
王茹摇了摇头,“不是,我就是想家了。”
盛氏可是过来人,“靖宁侯府才是你家。你生着病还回来,如果不是你婆家苛待你,那又是为什么?”
王茹赶紧解释了一通,她就是再没良心也绝不敢说她婆家苛待她。不过她的小女儿心思也没有瞒自己的亲娘。
盛氏听了简直气得只哆嗦,“哎呀呀,我怎么就教出了你这个不懂事的丫头,亏你还念了几年女学。”
王茹委屈地瘪嘴道:“娘!”
“你,你真是不懂事啊,茹姐儿。”盛氏道:“娘当初费了多少心思才给你挑了这样一门亲事?婆母宽厚,妯娌出身低好相处,再说你的小姑子,也是知书达理的,姑爷如今年纪轻,自然要为前程打拼,哪怕他真如你说的那样,对你不上心,可卫家的规矩也顶好的,你看你公公,再看他们家的大房,那都不是宠妾灭妻的人,你还要如何?”
王茹不开口,可心里对盛氏的话还是不以为然,只觉得她娘是年纪大了,可是她才多大年纪,就要守着个心里没有他的男人过日子,多么可悲,她一直期盼的是琴瑟和鸣的那种神仙日子,哪怕就是家里穷些,婆母凶一些,她也甘之如饴。
盛氏一看王茹的脸色,就知道自己的女儿还没有被点醒,忽然也就知道为何卫家要让王茹回家住几日了,盛氏不由感叹道:“以前只觉得卫氏双姝的名头是卫萱一个人顶起来的,如今才知道,你那小姑子也实在当得这个称号。”
王茹想起卫蘅,心里其实也是感激她的,对于这个小姑子,王茹的感情很复杂,她一方面感激卫蘅经常陪她说话开导她,可另一方面又讨厌她那张脸,她总是想,如果她生得有卫蘅那样好,那卫杨就不会不喜欢她了。
“她也就是生得漂亮而已。”王茹言不由衷地道。
盛氏不由气道:“什么只是漂亮而已?你的心性儿能有她半般,娘就放心了。你小姑子为人厚道,若是放在别人家,你就是病死,你婆母也未必让你回娘家养病,更不用说你小姑子还主动帮你去说。要是被外头的人知道了,还以为你婆母苛待媳妇呢。”
盛氏拍了拍王茹的手,缓和了口气道:“你小姑子心好,是真怕你病出毛病来,让你回娘家来养着,坏名声都是人家替你背了。可是,茹姐儿,你也不想想,你婆家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你公公去了四川,虽然品级没降,可都知道这是下放,靖宁侯世子又在前线,前途未卜,这时候你不说给你婆母宽心,反而还让她们担心你,你自己想想,你做得对不对?”
王茹没想到还有这件事,惊奇地道:“娘,我公公怎么了?”
盛氏简直叹息得不能再叹息,她没料到王茹对她婆家不上心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大的事儿,她居然一点儿不清楚。
王茹听盛氏讲了之后,才知道卫家如今的处境,她毕竟不是傻子,只是心里的坎儿没过去而已,听了这话之后,就急着想要回侯府,但盛氏毕竟疼爱自己的孩子,“好了,既然让你回来住几天,你就住几天,把身子养好了再回去。”
王茹在王家住了五天后,是盛氏亲自把她送回靖宁侯府的。
盛氏一见卫蘅,眼睛就是一亮,怨不得王茹对这位小姑子心情复杂,实在是卫蘅生得太好了,盛氏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卫蘅,可是也不知怎么的,每回见这个小姑娘,都会重新惊艳一次。
盛氏拉着卫蘅的手,对着何氏道:“蘅姐儿越发水灵了,我见过那么多小姑娘,就觉得她身上有灵气,难怪绝缘大师说她是个福缘深厚的。”
这话何氏爱听,嘴上却道:“快别夸她了。”
盛氏拉着卫蘅说了好一会儿话,又送了她一副水头十足的翡翠镯子,瞧着就价值不菲。
何氏道:“亲家太太今日上门做客,我们求都求不来,这样贵重的东西,她一个小姑娘哪里当得起。”
盛氏被何氏这番话说得更是不好意思了,有些讪讪,可见她的亲家母对茹姐儿还是很有意见的。
卫蘅是个机灵的,与王茹一起找了个托辞就出了门,留下盛氏和何氏单独说话。
王茹这几日在她家里没少被盛氏说,虽然脑子的弯儿还不算完全转了过来,但对着卫蘅也有了真心的笑脸。卫蘅见她身子好了不少,就拉她去了园子里摘花做香膏。
王茹以前也是清莲先生的高徒,对调香十分擅长,同卫蘅你来我往地聊着,彼此都有不少进益。王茹心道,她自己还是小看了卫蘅,没想到这个小姑子,灵气十足,在调香上面不论是心得还是手法,都比她只高不低。
另一头何氏和盛氏也是相谈甚欢,当然这种“甚欢”是建立在盛氏的低声下气上的。何氏心里对王茹的意见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失的,她当初之所以给卫杨聘了王茹,其实泰半还是因为盛氏,何氏觉得有盛氏这样的母亲,女儿肯定差不了,结果哪知道到了王茹这里就是老母鸡变鸭。
卫蘅这厢见王茹的脸上总算有了些血色,人也不再只关在屋子里,放心了许多,女学马上就要开学了,她在家里的时间就不多了,她也是怕何氏为王茹操心,最后弄得婆媳关系不好,以后王茹和卫杨就更难相处,折腾的还不是自己家里人,这才费了许多心神去帮王茹。
七月三十日那天是女学下半年开学的日子,卫栎这个做哥哥的刚好休沐,主动提出了要送卫蘅和卫萱去女学,其他女学生家里大约也是一样的情形。
卫栎骑马,卫蘅和卫萱坐马车,到女学门口时,正好遇到陆家的马车也刚到。
卫蘅刚下马车,就听见卫栎朗声道:“子澄兄,今儿真是巧。”
卫蘅抬眼一看,对面的人不是陆湛又是谁,没想到他这个大忙人,还有时间来送陆怡元和陆怡贞。
陆湛的亲事到现在都还没定下来,大家都猜测,陆家是有意等女学的结业礼之后再定儿媳妇的人选,所以今年十月的结业礼竞争肯定更为激烈。
不过陆湛这会儿出现在女学门口,卫蘅觉得他的行为简直就是招蜂引蝶,旁边除了卫栎以外,已经好几个来送妹妹的哥哥跟陆湛打了招呼。
卫栎抬步就往陆湛那边去,陆湛主动帮卫峻的事情,卫栎肯定是一清二楚的,私下里他已经谢过陆湛好几次了,如今碰见了,自然更是要热情一些。
卫萱也向对面的陆怡元和陆怡贞笑了笑,领着卫蘅往对面走去。只有卫蘅表现得有些失常,她微微低着头,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陆湛,或者说怎么面对众人,心头一片心虚之感。
陆湛一眼扫过去,只能看见卫蘅的额发,心里难免好笑,这丫头的性子太直了一些,看来是没有做贼的天赋的。
陆湛也没有为难卫蘅,同卫栎简单聊了几句就告了辞。
卫蘅见陆湛走了,这才松了口气,同众人聊起了暑假的趣事,好在她平日在女学也不是多话之人,许多小姑娘见了陆湛,也都是低头害羞没话说,所以大家也见怪不怪。
八月里,上京城里歌舞升平,女学生们一心只惦记着自己的学业,但是北方鞑靼的铁蹄却已经踏平了宁夏卫,一支向南跨过了长城,另一支则绵延向东,直逼大同。
如果大同失守,那上京城可就危在旦夕了。
今年夏季雨水少,北方大面积干旱,有些地方地都干得裂成了豆腐块,北方的鞑靼粮食不够吃,自然只能南下抢掠,生存的压力逼得他们这一次比任何一次的南侵都更为彪悍和凶残。
北方守军连连败退,西羌那边的战事也还在胶着,大夏朝武将凋敝,老一辈的已经白发苍苍,年轻一辈的却还没有可以独担重任的。朝廷上上下下顿时愁眉苦脸一片,有主战的,也有主和的。
永和帝的性子压根儿就听不得“和”字,朝廷已经连派了两名大将去宁夏卫,还是没有守住,鞑靼一路烧杀抢掠,势如破竹。
三日之后,永和帝下令,封已经年过花甲的齐国公为镇北大元帅,领京营五千人马,前去宁夏卫。
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没想到连年过花甲的齐国公都披甲上阵了。好在永和帝也知道,齐国公已经年迈,但是齐国公有个好孙子——陆湛,陆湛自动请缨,由文官转成了武职,去齐国公的帐下当了副将,人家是上阵父子兵,他们家却是上阵祖孙兵了。
周阁老只在私下里说这事办得糊涂,陆湛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居然成了副将督军,虽然陆湛名气大,才气高,但周阁老见人总要叹息,就怕陆湛学了赵括,“纸上谈兵”。
卫蘅听见陆湛要带兵出征后,却没有任何惊讶,上辈子陆湛走的路线和这辈子一样,别人都不看好他,但偏偏这一次陆湛是一战成名,成了大夏朝有名的“陆阎王”。
不过“陆阎王”都是吓破胆子的鞑靼给陆湛取的诨号,大夏朝的百姓却称他为“玉将军”。
大家都以为这一战之后,陆湛会投笔从戎,从此在武将的道上一条路走到顶,结果人家一回来立即就交了兵权,安安稳稳地又开始走文官之路,这样文武兼修又忠心耿耿的“国宝级”能臣,升职能不快么?
何氏听到消息后,又忍不住叹息,“哎,真是多事之秋啊,只但愿陆三郎祖孙能平安回来,不然你姨婆肯定要伤心了。”
卫蘅却是一点儿也不担心齐国公府这对祖孙的,人家天大的富贵还在后头哩,卫蘅打心底是希望陆湛走得越远越好。
只可惜天不从人愿,朝廷用兵十万火急,陆湛这边却又通过木鱼儿将信送到了卫蘅的桌上。
尤其是念珠儿,心细一些,她见卫蘅出来见情郎,这会儿脸上却丝毫喜色都没有,而当时陆湛的脸上也是面无表情,念珠儿完全不知道这里头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害怕陆湛始乱弃终,哪怕这件事没人知道,自家姑娘肯定也难受得不得了,万一想不开,可就惨了。
主仆三人就这样一直沉默到下马车。
“今日的事情你们就只当什么也没发生,谁也不许说。”卫蘅一脸沉肃地道。
念珠儿和木鱼儿不是不知道轻重的,借她们一百个胆子,也绝不敢透露半分,所以重重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卫蘅一回兰义堂,何氏就急声问道:“怎么去这么久,让人去找你也没找见。”
卫蘅心虚地道:“看书看入迷了,就多看了会儿。”
何氏气得戳了戳卫蘅的脑袋,“也不知道叫人回来说一声,不知道家里人会担心啊?”
卫蘅不想说谎,但是又不可能对何氏坦白,这会儿她浑身都没有力气,只觉得头重脚轻,更是没有精神再应付何氏,所以抱了何氏的手臂,软软地靠在她肩上,也不说话。
何氏也察觉到了卫蘅心情的低沉,只叹息地摸了摸卫蘅的脑袋,“是不是困了?”何氏轻轻抚摸着卫蘅的背。
卫蘅摇了摇头,却顺势躺在了何氏的腿上。
何氏低声问道:“是不是担心你爹了?”她其实是自己心里担心,便觉得卫蘅肯定也在担心。
“也不知道你爹到了没有?”何氏叹息一声,越想越觉得心慌,又担心卫峻在路上出事,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氏自己忍不住就开始抹泪了。
卫蘅赶紧爬起来坐好,“你别担心爹,他没事儿。”
何氏听不进去,只当卫蘅是安慰她,哭得越发凶了起来。
卫蘅没有办法,便将陆湛的话重新说了一遍,不过没提陆湛说她爹这会儿走了还更好的那一番话,只是说皇爷是因为眷顾卫家,这才派了卫峻去四川。
何氏听了半信半疑,也不哭了,只是不明白卫蘅怎么懂这么多。
“珠珠儿说得对,娘你别担心了。”卫栎从外头进来,今日他刚好也是休沐,卫栎十分赞赏地看了卫蘅一眼,“真是没想到,咱们珠珠儿还有这样的见识。”
卫蘅的脸又快羞红了,她这完全是照搬陆湛的话。
何氏自然是相信自己大儿子的,忙地问卫栎道:“这么说,皇爷真是为了你大伯父才将你爹派过去的,并不是恼了咱们家?”
卫栎道:“我也是刚听了珠珠儿的话,觉得她分析得有道理。若皇爷真是恼了咱们家,绝不会这样轻拿轻放的,不过,这还得看大伯父和父亲能不能把西羌的叛乱平了。不过娘也别担心,祖父心里肯定有法子帮大伯父的,你就放宽心吧。”
何氏的精神这才好了一些,“只求他们都平平安安的才好。”
晚上何氏和卫蘅先去了瑞云堂,何氏将卫蘅和卫栎说的话同老太太和木夫人都说了一遍,叫一家人提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一半。
老太太好几日没睡个囫囵觉了,也不让何氏她们伺候,自己吃了饭先歇着了,何氏这才领了卫蘅回兰义堂和卫栎小俩口一起用晚饭。
“你五嫂也不知怎么了,进门前相看的时候,我瞧着明明健健康康的,怎么进了咱们家三天两头都在吃药?”何氏皱了皱眉头道,原本一家人吃饭,就缺了她。
“我明日去看看她。”卫蘅道。
次日,一大早卫蘅就去了王茹的屋里,一进门就是一股子浓烈的药味儿,大夏天的闻着格外让人不舒坦,王茹这会儿正斜靠在榻上喝药,见卫蘅进来,就坐起身来。
卫蘅也不客气地坐在了王茹的对面,看着她喝完药、漱了口,开口道:“是要三分毒,身体是越吃药越弱,你喝了这么久李大夫的药都没有好转,要不然换个大夫吧?”
王茹虚弱地笑了笑,“这都换了好几个大夫了,懒得再麻烦了。”
卫蘅叹息一声道:“嫂嫂这是说什么话,家里的人只盼着你身子赶紧好起来,换个大夫有什么麻烦的,可是大嫂说什么了?”卫蘅口里的大嫂就是如今管家的大奶奶蒋氏。
王茹摇摇头:“大嫂挺好的,是我不想麻烦。”
依卫蘅看来,王茹这根本就是心病。可是卫蘅又实在看不出来,王茹的心病为何会病得如此厉害。若卫蘅不是卫家的女儿,她都恨不能嫁进自己家来。何氏是最通情达理的婆婆,从来不苛责儿媳妇,对王茹更是宽容,葛氏这个妯娌又是个省心无害的,卫蘅自己也是一心只想王茹好的,偏偏王茹还成日里悲春伤秋,不就是嫌弃卫杨没将她捧在手心里头哄着么?
卫杨是何氏的小儿子,又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儿子,从小难免娇惯,他自己也是个粗心的,成日里只爱耍枪弄棍,和一帮子同僚厮混,对王茹难免就没那么耐心,偏偏王茹又是个心高气傲兼且心眼儿小的,两个人成亲以来就没有好好儿过过,卫杨如今更是跑去了西羌。
但是卫蘅也不觉得为了这么点儿事,王茹就该把她自己折腾成这幅病怏怏的样子。
这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在过,有人通达明理,窄路都能走成大道,有人爱钻牛角尖,大道也能成了羊肠小道。
卫蘅不由想起卫萱来,也想起了当初的自己来。要是把王茹放到陆家,或者放到范家,那她简直可以买个豆腐撞死了算了。
“嫂嫂还是多出去走走吧,省得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身子反而更弱。或是下棋,或是作画,咱们都可以一起啊,人多才有趣儿。若是嫂嫂想回娘家住几日,那也行啊,反正五哥也不在。嫂嫂养胖些才好,免得五哥回来看见了,还以为我这个小姑子欺负你了呢。”卫蘅语气活泼地道。
王茹听见“回娘家”几个字后,眼睛一亮,可旋即又低下了头,“出嫁女哪有回娘家住几日的道理。”
卫蘅道:“这有什么,嫂嫂尽管放心回去,我去跟娘说,她一准儿同意。”卫蘅知道王茹肯定是想回娘家住一段日子的,只是不好意思开口,她也知道王茹就是在等自己说这句话,可是卫蘅并不介意帮王茹去说情,她只希望亲家太太能开导开导王茹,可别一条道走到黑,和上辈子一样,同她五哥成了怨侣,闹得家里乌烟瘴气的。
卫蘅从王茹屋里离开后,就直接去了何氏的上房。
“娘,我看不如让五嫂回娘家住几日吧,反正五哥也不在,让她回去散散心也好。”卫蘅道。
何氏已经被王茹这“病”弄得火冒三丈了,“她散心?我看我该散散心才是。你说,她嫁到咱们家,我们是怎么待她的,这倒好,宠出了个祖宗,成日病歪歪的,跟我们虐待了她一样,还装病不来给我请安,这样的媳妇,让她回去,回去了就别再回来。”
卫蘅没想到何氏的火气这么大,其实王茹不来给何氏请安,还不是何氏怜惜她生病,发话让她不来的,不然以王茹的教养,是不可能不来给婆母请安的。
卫蘅伸手替何氏顺了顺胸口的气,“娘生这么大的气做什么,不是五嫂想回去,是我想的主意。我这是将心比心,比如我今后嫁了人,也会想常回娘家看看啊,这人生了病,心里难免郁郁,总是要在亲人身边才好得快呀。”
何氏摸了摸卫蘅的脸蛋儿道:“放心,娘一定给你挑一门最好的亲事。”不过何氏听了卫蘅的话,将心比心,万一今后卫蘅生了病,她当然也是希望卫蘅回娘家来养病的,不管怎么样,有自己亲娘照看,肯定比在婆家好。
“去告诉你五嫂吧,说我准了,她想住几天就住几天。”何氏叹息一声,想着早知道还不如再找一个葛氏那样出身的儿媳妇,身子又健康,性子也好,也不会动不动就想回娘家。
那王茹得了卫蘅的消息,精神便好了一大半,第三日上头就回了她娘家。回去之前,何氏还让葛氏给王茹娘家准备了厚礼,连王茹生病用的稍微贵重一些的药材都备了不少,省得外头的人说嘴,以为自己家是养不起王茹的病才让她回娘家的。
王茹也算是风风光光地回了她那在榆林巷的娘家。
王茹的娘见王茹回娘家自然高兴,又见跟着王茹进门的厚礼,就知道王茹在靖宁侯府还算有脸面,只是她瞧着王茹的脸色不太好,担忧地道:“怎么脸色这么差?”
王茹笑道:“病了几日,这还没好全呢。”
王茹的娘盛氏忙道:“怎么病着还回来,来回折腾也不怕病得更严重,可吃药了,吃的是那个大夫的药?”
“吃的是长阳大街李大夫的药。”王茹道。
盛氏一听就放心了,那李大夫的医术还是信得过的,“哎,那你坐一会儿就回去吧,病了就该好好休息才是。”
王茹道:“娘,我回来住几天。”
盛氏一愣,拉了王茹的手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你婆婆对你不好?下头的人伺候得不好?”
王茹摇了摇头,“不是,我就是想家了。”
盛氏可是过来人,“靖宁侯府才是你家。你生着病还回来,如果不是你婆家苛待你,那又是为什么?”
王茹赶紧解释了一通,她就是再没良心也绝不敢说她婆家苛待她。不过她的小女儿心思也没有瞒自己的亲娘。
盛氏听了简直气得只哆嗦,“哎呀呀,我怎么就教出了你这个不懂事的丫头,亏你还念了几年女学。”
王茹委屈地瘪嘴道:“娘!”
“你,你真是不懂事啊,茹姐儿。”盛氏道:“娘当初费了多少心思才给你挑了这样一门亲事?婆母宽厚,妯娌出身低好相处,再说你的小姑子,也是知书达理的,姑爷如今年纪轻,自然要为前程打拼,哪怕他真如你说的那样,对你不上心,可卫家的规矩也顶好的,你看你公公,再看他们家的大房,那都不是宠妾灭妻的人,你还要如何?”
王茹不开口,可心里对盛氏的话还是不以为然,只觉得她娘是年纪大了,可是她才多大年纪,就要守着个心里没有他的男人过日子,多么可悲,她一直期盼的是琴瑟和鸣的那种神仙日子,哪怕就是家里穷些,婆母凶一些,她也甘之如饴。
盛氏一看王茹的脸色,就知道自己的女儿还没有被点醒,忽然也就知道为何卫家要让王茹回家住几日了,盛氏不由感叹道:“以前只觉得卫氏双姝的名头是卫萱一个人顶起来的,如今才知道,你那小姑子也实在当得这个称号。”
王茹想起卫蘅,心里其实也是感激她的,对于这个小姑子,王茹的感情很复杂,她一方面感激卫蘅经常陪她说话开导她,可另一方面又讨厌她那张脸,她总是想,如果她生得有卫蘅那样好,那卫杨就不会不喜欢她了。
“她也就是生得漂亮而已。”王茹言不由衷地道。
盛氏不由气道:“什么只是漂亮而已?你的心性儿能有她半般,娘就放心了。你小姑子为人厚道,若是放在别人家,你就是病死,你婆母也未必让你回娘家养病,更不用说你小姑子还主动帮你去说。要是被外头的人知道了,还以为你婆母苛待媳妇呢。”
盛氏拍了拍王茹的手,缓和了口气道:“你小姑子心好,是真怕你病出毛病来,让你回娘家来养着,坏名声都是人家替你背了。可是,茹姐儿,你也不想想,你婆家现在正是困难的时候,你公公去了四川,虽然品级没降,可都知道这是下放,靖宁侯世子又在前线,前途未卜,这时候你不说给你婆母宽心,反而还让她们担心你,你自己想想,你做得对不对?”
王茹没想到还有这件事,惊奇地道:“娘,我公公怎么了?”
盛氏简直叹息得不能再叹息,她没料到王茹对她婆家不上心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大的事儿,她居然一点儿不清楚。
王茹听盛氏讲了之后,才知道卫家如今的处境,她毕竟不是傻子,只是心里的坎儿没过去而已,听了这话之后,就急着想要回侯府,但盛氏毕竟疼爱自己的孩子,“好了,既然让你回来住几天,你就住几天,把身子养好了再回去。”
王茹在王家住了五天后,是盛氏亲自把她送回靖宁侯府的。
盛氏一见卫蘅,眼睛就是一亮,怨不得王茹对这位小姑子心情复杂,实在是卫蘅生得太好了,盛氏以前也不是没见过卫蘅,可是也不知怎么的,每回见这个小姑娘,都会重新惊艳一次。
盛氏拉着卫蘅的手,对着何氏道:“蘅姐儿越发水灵了,我见过那么多小姑娘,就觉得她身上有灵气,难怪绝缘大师说她是个福缘深厚的。”
这话何氏爱听,嘴上却道:“快别夸她了。”
盛氏拉着卫蘅说了好一会儿话,又送了她一副水头十足的翡翠镯子,瞧着就价值不菲。
何氏道:“亲家太太今日上门做客,我们求都求不来,这样贵重的东西,她一个小姑娘哪里当得起。”
盛氏被何氏这番话说得更是不好意思了,有些讪讪,可见她的亲家母对茹姐儿还是很有意见的。
卫蘅是个机灵的,与王茹一起找了个托辞就出了门,留下盛氏和何氏单独说话。
王茹这几日在她家里没少被盛氏说,虽然脑子的弯儿还不算完全转了过来,但对着卫蘅也有了真心的笑脸。卫蘅见她身子好了不少,就拉她去了园子里摘花做香膏。
王茹以前也是清莲先生的高徒,对调香十分擅长,同卫蘅你来我往地聊着,彼此都有不少进益。王茹心道,她自己还是小看了卫蘅,没想到这个小姑子,灵气十足,在调香上面不论是心得还是手法,都比她只高不低。
另一头何氏和盛氏也是相谈甚欢,当然这种“甚欢”是建立在盛氏的低声下气上的。何氏心里对王茹的意见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失的,她当初之所以给卫杨聘了王茹,其实泰半还是因为盛氏,何氏觉得有盛氏这样的母亲,女儿肯定差不了,结果哪知道到了王茹这里就是老母鸡变鸭。
卫蘅这厢见王茹的脸上总算有了些血色,人也不再只关在屋子里,放心了许多,女学马上就要开学了,她在家里的时间就不多了,她也是怕何氏为王茹操心,最后弄得婆媳关系不好,以后王茹和卫杨就更难相处,折腾的还不是自己家里人,这才费了许多心神去帮王茹。
七月三十日那天是女学下半年开学的日子,卫栎这个做哥哥的刚好休沐,主动提出了要送卫蘅和卫萱去女学,其他女学生家里大约也是一样的情形。
卫栎骑马,卫蘅和卫萱坐马车,到女学门口时,正好遇到陆家的马车也刚到。
卫蘅刚下马车,就听见卫栎朗声道:“子澄兄,今儿真是巧。”
卫蘅抬眼一看,对面的人不是陆湛又是谁,没想到他这个大忙人,还有时间来送陆怡元和陆怡贞。
陆湛的亲事到现在都还没定下来,大家都猜测,陆家是有意等女学的结业礼之后再定儿媳妇的人选,所以今年十月的结业礼竞争肯定更为激烈。
不过陆湛这会儿出现在女学门口,卫蘅觉得他的行为简直就是招蜂引蝶,旁边除了卫栎以外,已经好几个来送妹妹的哥哥跟陆湛打了招呼。
卫栎抬步就往陆湛那边去,陆湛主动帮卫峻的事情,卫栎肯定是一清二楚的,私下里他已经谢过陆湛好几次了,如今碰见了,自然更是要热情一些。
卫萱也向对面的陆怡元和陆怡贞笑了笑,领着卫蘅往对面走去。只有卫蘅表现得有些失常,她微微低着头,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陆湛,或者说怎么面对众人,心头一片心虚之感。
陆湛一眼扫过去,只能看见卫蘅的额发,心里难免好笑,这丫头的性子太直了一些,看来是没有做贼的天赋的。
陆湛也没有为难卫蘅,同卫栎简单聊了几句就告了辞。
卫蘅见陆湛走了,这才松了口气,同众人聊起了暑假的趣事,好在她平日在女学也不是多话之人,许多小姑娘见了陆湛,也都是低头害羞没话说,所以大家也见怪不怪。
八月里,上京城里歌舞升平,女学生们一心只惦记着自己的学业,但是北方鞑靼的铁蹄却已经踏平了宁夏卫,一支向南跨过了长城,另一支则绵延向东,直逼大同。
如果大同失守,那上京城可就危在旦夕了。
今年夏季雨水少,北方大面积干旱,有些地方地都干得裂成了豆腐块,北方的鞑靼粮食不够吃,自然只能南下抢掠,生存的压力逼得他们这一次比任何一次的南侵都更为彪悍和凶残。
北方守军连连败退,西羌那边的战事也还在胶着,大夏朝武将凋敝,老一辈的已经白发苍苍,年轻一辈的却还没有可以独担重任的。朝廷上上下下顿时愁眉苦脸一片,有主战的,也有主和的。
永和帝的性子压根儿就听不得“和”字,朝廷已经连派了两名大将去宁夏卫,还是没有守住,鞑靼一路烧杀抢掠,势如破竹。
三日之后,永和帝下令,封已经年过花甲的齐国公为镇北大元帅,领京营五千人马,前去宁夏卫。
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没想到连年过花甲的齐国公都披甲上阵了。好在永和帝也知道,齐国公已经年迈,但是齐国公有个好孙子——陆湛,陆湛自动请缨,由文官转成了武职,去齐国公的帐下当了副将,人家是上阵父子兵,他们家却是上阵祖孙兵了。
周阁老只在私下里说这事办得糊涂,陆湛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居然成了副将督军,虽然陆湛名气大,才气高,但周阁老见人总要叹息,就怕陆湛学了赵括,“纸上谈兵”。
卫蘅听见陆湛要带兵出征后,却没有任何惊讶,上辈子陆湛走的路线和这辈子一样,别人都不看好他,但偏偏这一次陆湛是一战成名,成了大夏朝有名的“陆阎王”。
不过“陆阎王”都是吓破胆子的鞑靼给陆湛取的诨号,大夏朝的百姓却称他为“玉将军”。
大家都以为这一战之后,陆湛会投笔从戎,从此在武将的道上一条路走到顶,结果人家一回来立即就交了兵权,安安稳稳地又开始走文官之路,这样文武兼修又忠心耿耿的“国宝级”能臣,升职能不快么?
何氏听到消息后,又忍不住叹息,“哎,真是多事之秋啊,只但愿陆三郎祖孙能平安回来,不然你姨婆肯定要伤心了。”
卫蘅却是一点儿也不担心齐国公府这对祖孙的,人家天大的富贵还在后头哩,卫蘅打心底是希望陆湛走得越远越好。
只可惜天不从人愿,朝廷用兵十万火急,陆湛这边却又通过木鱼儿将信送到了卫蘅的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