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权谋(一)
www.qb50.net,
林御史这一番话,如石破天惊,震得众臣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紧接着,萧尚书出列启奏:“臣恳请皇上早日行皇后娘娘的册封礼,如此,中宫归位,执掌凤印,方能拨乱反正。”
此言一出,众臣更是震惊不已。
萧尚书是萧语晗的亲爹!
萧语晗做了三年的憋屈皇后,有别的臣子曾上过奏折,奏请太后娘娘交还凤印之类。萧尚书却一直闭口不言。
谁能想到,新帝登基没几天,萧尚书倒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谢皇后奏请行册封礼。
这……
向帝后投诚之意太明显了吧!
萧尚书话音刚落,年迈的俞掌院便站了出来:“萧尚书此言,臣以为不太妥当。先帝下葬不久,萧皇后历经丧夫之痛,现在又要让出中宫皇后之位,岂不是在萧皇后的伤口上撒盐?”
“皇上对寡嫂,难道毫无敬重怜悯之心?”
众臣:“……”
萧尚书奏请为谢皇后行皇后册封礼,跳出来阻拦的竟是俞太后的亲爹。
今天大朝会唱的这出大戏,委实太精彩了!
紧接着,驸马顾清的亲爹顾大人也出马了,义正言辞冠冕堂皇地反驳萧尚书,支持俞掌院。
另有数名官员,纷纷出言附和俞掌院和顾大人。
已升迁做了礼部尚书的谢钧谢大人,说话自有分量:“兄终弟及,此事历朝罕见。如今皇上已登基,谢皇后的中宫皇后之位,理当正名。否则,拖延时日久了,岂不损了萧皇后的清名?”
“说句不中听的,便是在普通百姓家,小叔和寡嫂也得避嫌。如今皇上坐着龙椅,倒令寡嫂担着中宫皇后之名,这成何体统?如何对得住死去的先帝?”
不得不说,谢侍郎升做了谢尚书之后,词锋锐利更上一个台阶。这一番话,顿时令俞顾众人陷入被动。
盛鸿坐在龙椅上,不动声色地看着热闹,一边在心中暗暗偷乐。
谢钧这一番说辞,皆出自谢明曦的谋划。
一扯到萧皇后的清名和建安帝死后的帽子颜色问题,俞掌院顾大人也被噎得无话可说了。
而此时,随着谢钧的犀利反驳,赵阁老陆阁老也张口出声,赞成早日行皇后册封礼:“谢尚书言之有理。”
“老臣奏请皇上,早日下圣旨,行皇后册封礼。”
更出人意料的是,告病回了朝堂的李阁老,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谢皇后:“老臣也以为,此事不可再拖延。”
李湘如的尸首被送回李家,李阁老已知这是帝后在释放善意。偌大的李家,不能受宁夏王夫妇牵连。
更何况,谢皇后连着几日在慈宁宫伺疾,为李太皇太后做足了颜面。李家不能不领这份人情。
李阁老人老成精,思虑几日后,重回朝堂。一张口便向新帝示好。
几位阁老一张口,大势已定。
新帝终于张口道:“众爱卿所言,朕心中亦早有思量。朕为天子,朕的发妻,理当为中宫皇后。礼部尽早选定吉日,行皇后册封礼。”
说完,新帝又微妙地轻叹一声:“母后那边,朕亲自去椒房殿向母后言明。家事即国事,想来,母后也不会因这区区小事生朕的气,更不会母子离心。”
俞掌院和顾大人黯然对视,心中各自暗叹一声。
新帝虽然年轻,权谋之道却运用娴熟。今日朝堂之上的角逐争锋,便可窥见一斑。最后这一席话,更是厉害之极。
俞太后想阻拦拖延谢皇后的中宫册封礼,怕是枉费心机了。
更不妙的是,林御史今日弹劾的奏折太过犀利,当着众臣的面揭穿了俞太后的野心。只差没直说俞太后夺皇后之权了。
当日建安帝处处依仗俞太后,自动退让,萧皇后又性情软弱,被俞太后牢牢压了一头。
新帝显然不是好捏的软柿子。这位谢皇后,更是手段高明,善于操控舆论人心。如今在道义和孝道上皆占了上风,对俞太后十分不利……
朝堂之事传到俞太后耳中,不知俞太后会何等震怒!
……
椒房殿。
俞太后听完芷兰的禀报后,一张脸孔铁青,冰冷而愤怒。
然而,满腔的怒火,却只能隐忍,无法吐出口。
她将谢明曦打发去慈宁宫,本是一招妙棋。以一个孝字困住谢明曦,令谢明曦出不了慈宁宫,自然也就无力和她相争。
没想到,谢明曦来了个将计就计,借着此事以退为进,大肆渲染,操控流言和人心。
她不得不承认,谢明曦的精明难缠远胜萧语晗,谢明曦的奸诈阴险出乎她意料。
她高估了自己对朝堂的影响力,却低估了盛鸿和谢明曦夫妻的能耐。
这一局博弈,她已经输了。
椒房殿里的空气如凝滞一般,一旁伺候的宫女们,连大气也不敢出。
玉乔战战兢兢地来禀报:“启禀太后娘娘,魏公公前来送信,皇上散朝后便会来椒房殿,陪太后娘娘一起用午膳。。”
俞太后没有大发雷霆,反而缓和了面色,笑了起来:“你去御膳房吩咐一声,准备一席丰盛的菜肴。”
又吩咐芷兰:“传哀家口谕,召萧氏前来。再去一趟慈宁宫,请谢氏也过来。”
玉乔芷兰迅速对视一眼,颇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心惊肉跳之感,应声而退。
过了片刻,盛鸿来了。
进了椒房殿,盛鸿便拱手告罪:“今日朝中,林御史弹劾母后。儿臣已训斥了林御史。萧尚书和谢尚书等人皆奏请行皇后册封礼,儿臣退却不过,便应下了。恳请母后不要见怪!”
俞太后片刻前的愤怒已不见了踪影,和颜悦色地说道:“皇上登基,理当行皇后册封礼。此事天经地义,哀家何怪之有。莫非在皇上心中,哀家便是那等不慈的婆婆,喜好弄权的太后?”
盛鸿只得再次张口告罪:“儿臣绝无此意。母后对儿臣和明曦的关爱呵护之心,日月可鉴。”
俞太后似未听出新帝语气中的丝丝讥讽之意,温和笑道:“你能明白,哀家也就放心了。”
林御史这一番话,如石破天惊,震得众臣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紧接着,萧尚书出列启奏:“臣恳请皇上早日行皇后娘娘的册封礼,如此,中宫归位,执掌凤印,方能拨乱反正。”
此言一出,众臣更是震惊不已。
萧尚书是萧语晗的亲爹!
萧语晗做了三年的憋屈皇后,有别的臣子曾上过奏折,奏请太后娘娘交还凤印之类。萧尚书却一直闭口不言。
谁能想到,新帝登基没几天,萧尚书倒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为谢皇后奏请行册封礼。
这……
向帝后投诚之意太明显了吧!
萧尚书话音刚落,年迈的俞掌院便站了出来:“萧尚书此言,臣以为不太妥当。先帝下葬不久,萧皇后历经丧夫之痛,现在又要让出中宫皇后之位,岂不是在萧皇后的伤口上撒盐?”
“皇上对寡嫂,难道毫无敬重怜悯之心?”
众臣:“……”
萧尚书奏请为谢皇后行皇后册封礼,跳出来阻拦的竟是俞太后的亲爹。
今天大朝会唱的这出大戏,委实太精彩了!
紧接着,驸马顾清的亲爹顾大人也出马了,义正言辞冠冕堂皇地反驳萧尚书,支持俞掌院。
另有数名官员,纷纷出言附和俞掌院和顾大人。
已升迁做了礼部尚书的谢钧谢大人,说话自有分量:“兄终弟及,此事历朝罕见。如今皇上已登基,谢皇后的中宫皇后之位,理当正名。否则,拖延时日久了,岂不损了萧皇后的清名?”
“说句不中听的,便是在普通百姓家,小叔和寡嫂也得避嫌。如今皇上坐着龙椅,倒令寡嫂担着中宫皇后之名,这成何体统?如何对得住死去的先帝?”
不得不说,谢侍郎升做了谢尚书之后,词锋锐利更上一个台阶。这一番话,顿时令俞顾众人陷入被动。
盛鸿坐在龙椅上,不动声色地看着热闹,一边在心中暗暗偷乐。
谢钧这一番说辞,皆出自谢明曦的谋划。
一扯到萧皇后的清名和建安帝死后的帽子颜色问题,俞掌院顾大人也被噎得无话可说了。
而此时,随着谢钧的犀利反驳,赵阁老陆阁老也张口出声,赞成早日行皇后册封礼:“谢尚书言之有理。”
“老臣奏请皇上,早日下圣旨,行皇后册封礼。”
更出人意料的是,告病回了朝堂的李阁老,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谢皇后:“老臣也以为,此事不可再拖延。”
李湘如的尸首被送回李家,李阁老已知这是帝后在释放善意。偌大的李家,不能受宁夏王夫妇牵连。
更何况,谢皇后连着几日在慈宁宫伺疾,为李太皇太后做足了颜面。李家不能不领这份人情。
李阁老人老成精,思虑几日后,重回朝堂。一张口便向新帝示好。
几位阁老一张口,大势已定。
新帝终于张口道:“众爱卿所言,朕心中亦早有思量。朕为天子,朕的发妻,理当为中宫皇后。礼部尽早选定吉日,行皇后册封礼。”
说完,新帝又微妙地轻叹一声:“母后那边,朕亲自去椒房殿向母后言明。家事即国事,想来,母后也不会因这区区小事生朕的气,更不会母子离心。”
俞掌院和顾大人黯然对视,心中各自暗叹一声。
新帝虽然年轻,权谋之道却运用娴熟。今日朝堂之上的角逐争锋,便可窥见一斑。最后这一席话,更是厉害之极。
俞太后想阻拦拖延谢皇后的中宫册封礼,怕是枉费心机了。
更不妙的是,林御史今日弹劾的奏折太过犀利,当着众臣的面揭穿了俞太后的野心。只差没直说俞太后夺皇后之权了。
当日建安帝处处依仗俞太后,自动退让,萧皇后又性情软弱,被俞太后牢牢压了一头。
新帝显然不是好捏的软柿子。这位谢皇后,更是手段高明,善于操控舆论人心。如今在道义和孝道上皆占了上风,对俞太后十分不利……
朝堂之事传到俞太后耳中,不知俞太后会何等震怒!
……
椒房殿。
俞太后听完芷兰的禀报后,一张脸孔铁青,冰冷而愤怒。
然而,满腔的怒火,却只能隐忍,无法吐出口。
她将谢明曦打发去慈宁宫,本是一招妙棋。以一个孝字困住谢明曦,令谢明曦出不了慈宁宫,自然也就无力和她相争。
没想到,谢明曦来了个将计就计,借着此事以退为进,大肆渲染,操控流言和人心。
她不得不承认,谢明曦的精明难缠远胜萧语晗,谢明曦的奸诈阴险出乎她意料。
她高估了自己对朝堂的影响力,却低估了盛鸿和谢明曦夫妻的能耐。
这一局博弈,她已经输了。
椒房殿里的空气如凝滞一般,一旁伺候的宫女们,连大气也不敢出。
玉乔战战兢兢地来禀报:“启禀太后娘娘,魏公公前来送信,皇上散朝后便会来椒房殿,陪太后娘娘一起用午膳。。”
俞太后没有大发雷霆,反而缓和了面色,笑了起来:“你去御膳房吩咐一声,准备一席丰盛的菜肴。”
又吩咐芷兰:“传哀家口谕,召萧氏前来。再去一趟慈宁宫,请谢氏也过来。”
玉乔芷兰迅速对视一眼,颇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心惊肉跳之感,应声而退。
过了片刻,盛鸿来了。
进了椒房殿,盛鸿便拱手告罪:“今日朝中,林御史弹劾母后。儿臣已训斥了林御史。萧尚书和谢尚书等人皆奏请行皇后册封礼,儿臣退却不过,便应下了。恳请母后不要见怪!”
俞太后片刻前的愤怒已不见了踪影,和颜悦色地说道:“皇上登基,理当行皇后册封礼。此事天经地义,哀家何怪之有。莫非在皇上心中,哀家便是那等不慈的婆婆,喜好弄权的太后?”
盛鸿只得再次张口告罪:“儿臣绝无此意。母后对儿臣和明曦的关爱呵护之心,日月可鉴。”
俞太后似未听出新帝语气中的丝丝讥讽之意,温和笑道:“你能明白,哀家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