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玩宋》/春溪笛晓
第六十章
王雱多了个考试任务, 一点都没着急。他在忙活他爹的《杜甫诗选》, 他爹极其龟毛, 样书弄了几回都不满意, 要他翻来覆去地换设计换排版。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雱也是在这时候才发现他爹不仅是个文手, 还是个画手, 竟亲自给书画插图、给杜甫画画像!
这一拖,发行的日子拖到了九月九。这日子不错,适合文人雅士们登高望远。王安石坚决拒绝在青州搞事情, 他是要面子的,不搞自我吹嘘那套,要吹也是互吹或者别人吹他, 自己吹自己算什么事?
王雱也不介意, 他很照顾他爹的脸面,把搞事情的任务转交给方洪。
这是王安石的新书啊!方洪自然是大力支持, 错过了七夕、错过了中秋, 这不还有个重阳吗?
方洪提前派人占据几个“重阳登高热门地点”的山脚和山顶, 沿途搞些杜甫诗谜竞猜游戏、派送些《杜甫诗选》周边, 宣发搞得非常到位, 书的封设又是王安石要求退回的多次重制版,光是重阳这天就把印刷出来的第一批书给卖了大半。
这书虽然不如《黄金国》、《蹴鞠少年》通俗易懂, 但胜在装帧优美、文学性强,不少文人拿在手上感觉这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书”, 要是自己写的书也能印成这样该多好!
当然, 也有人喷这书是迷弟视角,不客观,不高端,心思全花在装帧上,压根没把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写出来!有趣的是这些人喷完之后原本对这书没什么兴趣的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掏钱买了一本回去品读。
方洪让胡管事传消息给王雱,说书快卖断货了,要不再多印些吗?一同送过来的还有王安石的高额版税。
王安石都没看一眼那些银子,直接把它交给了吴氏,自己则抱着一箱子的“读者来信”回书房去了。
王雱给方洪写了封回信,继续和方洪密谋搞事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唐朝诗坛优秀选手那么多,怎么能只红杜甫一个!李白大大这个诗仙不帅气吗?王维大大这个佛系美男子不吸引人吗?还有什么白居易啊元稹啊李商隐啊杜牧啊~
写诗这事儿过了这么多年还没被踢出科举行列,可见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每个人心里大多都会像王安石一样有个喜欢的诗人。王雱的信一到,方洪马上开始张罗新活动:选出你最喜欢的诗人,唐朝限定。
只要有人投票就会进入候选栏,但凡某位诗人票数达到一千,就会有专人绘制诗人画像印刷成海报,投票者可以免费领取一张——最终按票数选出唐朝三大诗人。
活动开始当天,方氏书房门口就竖起了三个等身高度的背影立牌,旁边还有活动宣传:“希望你喜爱的诗人为你转身吗?投出你重要的一票吧~”
这唐朝三大诗人投票活动,很快在开封城文人之间掀起了腥风血雨。
刚出版《杜甫诗选》为杜甫狠狠拉了一波票的王安石对此一无所知。
司马光最近心情不大好,尤其是听到同僚们都在议论“唐朝三大诗人”活动的时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诗文上的事怎么选得出排行?王安石的《杜甫诗选》他也买了,内容很不错,与他读过的众多史籍没有出入,却又深入浅出、简单易懂。
好是好,可司马光喜欢的诗人是杜牧,人称“小李杜”中的小杜。
小杜写的诗气俊思活,既有晚唐独有的轻倩艳丽,比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又有针砭时弊的俊爽豪迈,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常还会有别具情致的佳作,比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要是王雱知晓的话,会评价说:“这是一个许多诗文都被选入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牛逼诗人。”
司马光不知道后世的事,他是个好面子的文人,哪怕觉得杜牧的票数不高也不好意思给杜牧拉票。
司马光憋了几天,念头不通达,心情不舒畅。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绝不能能为了自己的偏好和人争执,有辱斯文!
可当听到有人评价说“杜牧忆妓多于忆民”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憋不住了,对同在京城的好友范镇说:“我要写《杜牧选集》!”
读书人的风流,能叫风流吗!人家写出忧国忧民的《阿房宫赋》时,你还没出生呢!
范镇对司马光的想法非常支持,左右他们现在没什么要事,著书是件不错的消遣。
司马光闭门搞创作,其他人也差不多,都对杜甫一骑绝尘的票数很是不满,决定也给自己喜欢的唐朝诗坛优秀选手写书正名。
有些本来就经常写这方面文章、又把稿子保存得很好的人直接把文稿整理整理,找上方洪表示自己也要出书,唯一的要求就是排版得照着《杜甫诗选》来!
收到不少优质稿件的方洪算是明白王雱为什么这么搞了,这投票完全是在拉仇恨啊!
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大宋第一书商的有志青年,方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卖力拉拢各方优质文手、优质画手,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会让他们的书大卖特卖。
……
始作俑者王雱,这会儿正背着他娘给做的小挎包,乖乖巧巧地去州学考试。
秋闱过去了,今年青州考得很不错,就是有一点比较特别:青州士子们所写的诗文都有一股子土味儿。
事情是这样的,州学的准毕业生们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要上考场,感觉十分紧张,一个个压力巨大。学官们怕他们发挥失常,就领他们去乡下小住几天,帮着农户们秋收。准毕业生的师弟们也跟着过去,他们都是下乡支教过的,有经验得很,把农耕事宜讲解得头头是道。
学官们表示今年考不上的话,明年也要一起来下乡,好好体验农家疾苦。苦了几天回到州学,准毕业生们全都扑到了书本上,被麦杆稻杆割得通红的手哪怕微微地发着抖,他们也坚持苦读不懈。
不行,一定要顺利考上举人,一定要顺利毕业!瞧瞧他们的师弟们吧,都被祸害成什么样了!
短短数天的苦日子,在士子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比起考不上被扔去种田,读读书写写文章算什么?
秋闱结果一出来,青州考生们的通过率奇异般比以前高。
可惜每州的录取名额是有限的,依然有一批人被刷掉。接下来,中了举人的毕业生庆祝过后便收拾东西,包袱款款地准备进京去备考,剩下的则要留下来复读,等待下一轮科举开考。
秋闱期间其他学生休沐了几天,学官们怕他们回来后会松懈,组织了一场突击的期中考试。
而王雱很不幸地被王安石强塞进去参加这场考试。
自从前段时间被范仲淹和王安石察觉他已经具备写文章的能力,王雱的生活就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写完司马光留的命题作文,又得写楼先生留的命题作文;写完楼先生留的命题作文,还得写范仲淹留的命题作文;好不容易把范仲淹留的命题作文也给写了吧,他爹更残忍,他爹直接说最近太忙了让他给代笔写两份调查报告……
总之,王雱感觉自己看到稿纸就要吐了,他明明是个理科生,为什么要让他天天写作文!
写作文就算了,现在他爹还让他去州学参加期中考,写写州学给出的命题作文。背地里让他写写就算了,居然还要搞公开处刑!
要是考砸了,他的面子往哪搁?
要是考好了,其他人的面子往哪搁?
这事儿啊,不好办。
王雱唉声叹气地走进最后一间考场,里头坐的大多是州学里的学渣,看到个不到十岁的小豆丁蔫耷耷地走进来,学渣们都对他投以注目礼。
今天早上上早课时先生们已经给王雱拉过仇恨:“今天有个八岁小童要来与你们一起考试,你们要是连他都考不过就收拾收拾东西下乡种地去吧!”
王雱平日里爱躲在背后暗搓搓出主意,与州学这边的交集比较少,有事儿都是范纯礼出面去办,州学里头认得他的人并不多。
本来听说有个八岁小童要过来打他们脸,学渣们都目露凶光等着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小神童呢。可见到王雱蔫得跟霜后茄子似的,学渣们顿时心生几分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
要不是家中父母逼得紧,谁想考这卵试?是蹴鞠不好玩,还是街上的小娘子不好看?
王雱依靠他无辜无害的长相成功获得学渣们的谅解,坐下之后旁边有个胖乎乎的圆胖小子还凑近对王雱说:“别怕,便是垫底也无妨,左右就是罚罚抄书,告知父母。”他显然垫底经验丰富,相当热心地开解王雱,“安心吧,不妨事的,自家爹娘还不知道儿子的能耐吗?”
王雱对这心宽体胖的胖小子很有好感,双方一交换姓名,他晓得了这胖小子叫冯茂,家里是经商的。宋朝不禁商贾子弟参加科举,是以冯小胖子这个学渣也能靠高额赞助费挤进州学念书。
只不过州学这地方大多是学霸,瞧不起冯茂这个商贾出身的学渣再正常不过。冯茂出手阔绰,为人爽利,狐朋狗友交了不少,整个州学的学渣都和他好。听听人家这话,当学渣当得多坦荡!
王雱这边和冯茂嘀嘀咕咕,先生已夹着卷子进来了。这先生天生一脸凶相,眉毛粗,眼睛大,瞪起人来跟铜铃似的,怪吓人。一干学渣显然很怕他,一下子静了下来,等着先生发卷子。
王雱个头小,隐匿在一群学渣之中本来不应该太惹眼,可他实在太小了,又坐在圆圆胖胖的冯茂身边,先生一眼瞧过去,他那位置等同于凹下去一块!
于是先生发完卷子后搬了张椅子坐在讲台上,目光直直地落到王雱身上。
王雱乖乖摊在考卷,摆出稿纸,开始审题。就像冯胖子说的那样,自家爹娘肯定知道自己儿子的水平,他要是敢胡编乱写王安石还真能让他到州学当旁听生!
现在问题来了,他要考几分好呢?这次期中考题目的难度是高呢,还是低呢,还是适中呢?
宋朝的考题,首先是经义。
所谓的经义就是找本书切一句话出来,让你联系上下文解释解释这话啥意思,讲讲你的见解。上下文在卷子上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王雱扫了几道经义题,发现自己脑子还算好使,几句话都能看懂。
其次是诗赋,诗歌体命题作文。
这个对王雱来说有点难,毕竟以他的文学水平写写打油诗还差不多,不过嘛,他还小,诗写得不好不要紧。他爹让他学写诗时还私底下拿曾叔父给他举例,说他曾叔父就是不会写诗吃了亏!
王雱听了更加心安理得了,看看,曾叔父不会写诗都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会写诗还得了!得给别人留点后路!
还有个对许多人来说比较难的就是策论了。
策和论其实是两种东西,策是针对考官提出的某个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论则是针对考官给出的某个典故或者某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议论文最容易看出考生的政治倾向,是以策论考核的除了文化水平之外,还有考生的立场!这决定了考生们除了埋头苦读之外,还得把握朝廷风向,看看这科考官看重什么,别在破题的时候取了与考官相反的立意。
王雱愁眉苦脸,瞅着题目犹豫着要不要开始答题。他的烦恼是,这些题目他好像都能答,根本摸不清它们对正常学生来说难不难啊!
王雱抬头环视一周,周围的学渣们或银牙紧咬,或悄悄抠脚,或仰头灌水,总之一个两个都急得抓耳挠腮,显见这题目对他们而言是挺难的。
不过,这可是学渣班,几乎都是走后门进来的高价生。
王雱眼睛转了一圈,冷不丁地对上先生凶气腾腾的鹰目,他一激灵,乖乖开始答题去了。
王雱答题答得溜,刷刷刷地把经义题完成了,这场期中考没考作诗,剩下的就是策论。
王雱看了看题目,发现这次考的是试论,写议论文来着,简单得很。先破题,后立意,然后绕着立意列一二三点论点,最好能旁征博引,化用一些名人名言之类的。
王雱想了想,捏着鼻子慢腾腾地对着题目写自己的第一篇应试议论文。他不想表现得太突出,所以等其他人都陆陆续续交卷了才把自己的卷子交上去。
小胖子冯茂考完试立刻放飞了,呼朋唤友要一起去吃顿好的庆祝庆祝,王雱也被他拉了过去,用的还是那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
周文一直侯在外头,见王雱和一群看着就不怎么靠谱的州学学渣走出来,默不作声地上前跟到王雱身后去。
冯茂自己身边也有俩随从跟着,因此也没在意周文的出现,拉着王雱就往青州最好的酒楼走。
宋朝饮食行业非常发达,开封就有七十二正店——所谓的正店,意思就是挂牌经营的正经酒楼,有资格自己酿酒的那种。其他的店叫脚店,得从正店买酒去卖。
青州虽不如开封繁华,正店也有许多家,冯茂一行人到了酒楼了,叫了不少好菜上来。
因着还没到休沐日,明儿还是得去上学的,冯茂没敢要酒。他把蔫耷耷的小白菜王雱当成学渣同道,坐下就把王雱引荐给其他人,还豪气地对王雱说:“这酒楼是我家开的,你不必与我客气,想吃什么尽管点。”
出来吃饭当然是人多好,人多嘛,能点的菜就多!王雱也没推辞,差遣周文回家去和吴氏说一声,他与州学的学生们在外头吃饭。
饭菜还没上,学渣们就着噩梦般的期中考对起了答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没记住考题出自哪本书,大家一起全军覆没。
冯茂读书天赋不高,打探情报的本领一溜,喝了口茶就开始吐槽:“听说这月试之风是从太学那边传开的,国子学随后效仿,近年来各地州学县学也跟着学了。”他压低声音和座上的同窗们分享自己的第一手消息,“知道当初一力推行这事儿的是谁吗?”
王雱心里咯噔一跳,觉得这话题有点不妙。
其他人则摇头表示不知晓。
冯茂揭露谜底:“是咱们知州!”
王雱:“……”
冯茂又起了另一个话题:“让我们到各个村学去给那些个小孩开蒙的也是咱们知州!范师兄就是知州的儿子!哦,还有另一个人也出了力,就是咱们的王通判!哎,要换了别人我肯定不服气,可我爹说人家王通判都已经这么牛逼了,还经常亲自下乡去——上回不是有个地方闹眼疾吗?我爹说王通判为了帮那边的百姓治病,亲自汲了好几天水给神医做药引!”
其他学渣听了,都表示很服气王通判这做法,人家不是坐在府衙里说“你们给我下乡去”,人家自己也去呢!
王雱听着他们吹王安石,心里美滋滋的。不过吹归吹,这群走后门进州学的小纨绔对下乡这事儿还是心有余悸,都觉得范仲淹和王安石给他们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按冯茂的说法,那就是苦得他掉了足足好几斤肉。
听着他们开始交流起下乡时遇到的种种苦事难事奇葩事,王雱聪明地决定先不告诉他们王安石是他爹以及这件事还是他撺掇范纯礼去牵的头。
说了,这饭可能就蹭不成啦!
第六十章
王雱多了个考试任务, 一点都没着急。他在忙活他爹的《杜甫诗选》, 他爹极其龟毛, 样书弄了几回都不满意, 要他翻来覆去地换设计换排版。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王雱也是在这时候才发现他爹不仅是个文手, 还是个画手, 竟亲自给书画插图、给杜甫画画像!
这一拖,发行的日子拖到了九月九。这日子不错,适合文人雅士们登高望远。王安石坚决拒绝在青州搞事情, 他是要面子的,不搞自我吹嘘那套,要吹也是互吹或者别人吹他, 自己吹自己算什么事?
王雱也不介意, 他很照顾他爹的脸面,把搞事情的任务转交给方洪。
这是王安石的新书啊!方洪自然是大力支持, 错过了七夕、错过了中秋, 这不还有个重阳吗?
方洪提前派人占据几个“重阳登高热门地点”的山脚和山顶, 沿途搞些杜甫诗谜竞猜游戏、派送些《杜甫诗选》周边, 宣发搞得非常到位, 书的封设又是王安石要求退回的多次重制版,光是重阳这天就把印刷出来的第一批书给卖了大半。
这书虽然不如《黄金国》、《蹴鞠少年》通俗易懂, 但胜在装帧优美、文学性强,不少文人拿在手上感觉这就是自己的“梦中情书”, 要是自己写的书也能印成这样该多好!
当然, 也有人喷这书是迷弟视角,不客观,不高端,心思全花在装帧上,压根没把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写出来!有趣的是这些人喷完之后原本对这书没什么兴趣的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掏钱买了一本回去品读。
方洪让胡管事传消息给王雱,说书快卖断货了,要不再多印些吗?一同送过来的还有王安石的高额版税。
王安石都没看一眼那些银子,直接把它交给了吴氏,自己则抱着一箱子的“读者来信”回书房去了。
王雱给方洪写了封回信,继续和方洪密谋搞事情。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唐朝诗坛优秀选手那么多,怎么能只红杜甫一个!李白大大这个诗仙不帅气吗?王维大大这个佛系美男子不吸引人吗?还有什么白居易啊元稹啊李商隐啊杜牧啊~
写诗这事儿过了这么多年还没被踢出科举行列,可见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每个人心里大多都会像王安石一样有个喜欢的诗人。王雱的信一到,方洪马上开始张罗新活动:选出你最喜欢的诗人,唐朝限定。
只要有人投票就会进入候选栏,但凡某位诗人票数达到一千,就会有专人绘制诗人画像印刷成海报,投票者可以免费领取一张——最终按票数选出唐朝三大诗人。
活动开始当天,方氏书房门口就竖起了三个等身高度的背影立牌,旁边还有活动宣传:“希望你喜爱的诗人为你转身吗?投出你重要的一票吧~”
这唐朝三大诗人投票活动,很快在开封城文人之间掀起了腥风血雨。
刚出版《杜甫诗选》为杜甫狠狠拉了一波票的王安石对此一无所知。
司马光最近心情不大好,尤其是听到同僚们都在议论“唐朝三大诗人”活动的时候。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诗文上的事怎么选得出排行?王安石的《杜甫诗选》他也买了,内容很不错,与他读过的众多史籍没有出入,却又深入浅出、简单易懂。
好是好,可司马光喜欢的诗人是杜牧,人称“小李杜”中的小杜。
小杜写的诗气俊思活,既有晚唐独有的轻倩艳丽,比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又有针砭时弊的俊爽豪迈,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常还会有别具情致的佳作,比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要是王雱知晓的话,会评价说:“这是一个许多诗文都被选入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牛逼诗人。”
司马光不知道后世的事,他是个好面子的文人,哪怕觉得杜牧的票数不高也不好意思给杜牧拉票。
司马光憋了几天,念头不通达,心情不舒畅。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绝不能能为了自己的偏好和人争执,有辱斯文!
可当听到有人评价说“杜牧忆妓多于忆民”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憋不住了,对同在京城的好友范镇说:“我要写《杜牧选集》!”
读书人的风流,能叫风流吗!人家写出忧国忧民的《阿房宫赋》时,你还没出生呢!
范镇对司马光的想法非常支持,左右他们现在没什么要事,著书是件不错的消遣。
司马光闭门搞创作,其他人也差不多,都对杜甫一骑绝尘的票数很是不满,决定也给自己喜欢的唐朝诗坛优秀选手写书正名。
有些本来就经常写这方面文章、又把稿子保存得很好的人直接把文稿整理整理,找上方洪表示自己也要出书,唯一的要求就是排版得照着《杜甫诗选》来!
收到不少优质稿件的方洪算是明白王雱为什么这么搞了,这投票完全是在拉仇恨啊!
作为一个立志成为大宋第一书商的有志青年,方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卖力拉拢各方优质文手、优质画手,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会让他们的书大卖特卖。
……
始作俑者王雱,这会儿正背着他娘给做的小挎包,乖乖巧巧地去州学考试。
秋闱过去了,今年青州考得很不错,就是有一点比较特别:青州士子们所写的诗文都有一股子土味儿。
事情是这样的,州学的准毕业生们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要上考场,感觉十分紧张,一个个压力巨大。学官们怕他们发挥失常,就领他们去乡下小住几天,帮着农户们秋收。准毕业生的师弟们也跟着过去,他们都是下乡支教过的,有经验得很,把农耕事宜讲解得头头是道。
学官们表示今年考不上的话,明年也要一起来下乡,好好体验农家疾苦。苦了几天回到州学,准毕业生们全都扑到了书本上,被麦杆稻杆割得通红的手哪怕微微地发着抖,他们也坚持苦读不懈。
不行,一定要顺利考上举人,一定要顺利毕业!瞧瞧他们的师弟们吧,都被祸害成什么样了!
短短数天的苦日子,在士子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比起考不上被扔去种田,读读书写写文章算什么?
秋闱结果一出来,青州考生们的通过率奇异般比以前高。
可惜每州的录取名额是有限的,依然有一批人被刷掉。接下来,中了举人的毕业生庆祝过后便收拾东西,包袱款款地准备进京去备考,剩下的则要留下来复读,等待下一轮科举开考。
秋闱期间其他学生休沐了几天,学官们怕他们回来后会松懈,组织了一场突击的期中考试。
而王雱很不幸地被王安石强塞进去参加这场考试。
自从前段时间被范仲淹和王安石察觉他已经具备写文章的能力,王雱的生活就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写完司马光留的命题作文,又得写楼先生留的命题作文;写完楼先生留的命题作文,还得写范仲淹留的命题作文;好不容易把范仲淹留的命题作文也给写了吧,他爹更残忍,他爹直接说最近太忙了让他给代笔写两份调查报告……
总之,王雱感觉自己看到稿纸就要吐了,他明明是个理科生,为什么要让他天天写作文!
写作文就算了,现在他爹还让他去州学参加期中考,写写州学给出的命题作文。背地里让他写写就算了,居然还要搞公开处刑!
要是考砸了,他的面子往哪搁?
要是考好了,其他人的面子往哪搁?
这事儿啊,不好办。
王雱唉声叹气地走进最后一间考场,里头坐的大多是州学里的学渣,看到个不到十岁的小豆丁蔫耷耷地走进来,学渣们都对他投以注目礼。
今天早上上早课时先生们已经给王雱拉过仇恨:“今天有个八岁小童要来与你们一起考试,你们要是连他都考不过就收拾收拾东西下乡种地去吧!”
王雱平日里爱躲在背后暗搓搓出主意,与州学这边的交集比较少,有事儿都是范纯礼出面去办,州学里头认得他的人并不多。
本来听说有个八岁小童要过来打他们脸,学渣们都目露凶光等着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小神童呢。可见到王雱蔫得跟霜后茄子似的,学渣们顿时心生几分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
要不是家中父母逼得紧,谁想考这卵试?是蹴鞠不好玩,还是街上的小娘子不好看?
王雱依靠他无辜无害的长相成功获得学渣们的谅解,坐下之后旁边有个胖乎乎的圆胖小子还凑近对王雱说:“别怕,便是垫底也无妨,左右就是罚罚抄书,告知父母。”他显然垫底经验丰富,相当热心地开解王雱,“安心吧,不妨事的,自家爹娘还不知道儿子的能耐吗?”
王雱对这心宽体胖的胖小子很有好感,双方一交换姓名,他晓得了这胖小子叫冯茂,家里是经商的。宋朝不禁商贾子弟参加科举,是以冯小胖子这个学渣也能靠高额赞助费挤进州学念书。
只不过州学这地方大多是学霸,瞧不起冯茂这个商贾出身的学渣再正常不过。冯茂出手阔绰,为人爽利,狐朋狗友交了不少,整个州学的学渣都和他好。听听人家这话,当学渣当得多坦荡!
王雱这边和冯茂嘀嘀咕咕,先生已夹着卷子进来了。这先生天生一脸凶相,眉毛粗,眼睛大,瞪起人来跟铜铃似的,怪吓人。一干学渣显然很怕他,一下子静了下来,等着先生发卷子。
王雱个头小,隐匿在一群学渣之中本来不应该太惹眼,可他实在太小了,又坐在圆圆胖胖的冯茂身边,先生一眼瞧过去,他那位置等同于凹下去一块!
于是先生发完卷子后搬了张椅子坐在讲台上,目光直直地落到王雱身上。
王雱乖乖摊在考卷,摆出稿纸,开始审题。就像冯胖子说的那样,自家爹娘肯定知道自己儿子的水平,他要是敢胡编乱写王安石还真能让他到州学当旁听生!
现在问题来了,他要考几分好呢?这次期中考题目的难度是高呢,还是低呢,还是适中呢?
宋朝的考题,首先是经义。
所谓的经义就是找本书切一句话出来,让你联系上下文解释解释这话啥意思,讲讲你的见解。上下文在卷子上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王雱扫了几道经义题,发现自己脑子还算好使,几句话都能看懂。
其次是诗赋,诗歌体命题作文。
这个对王雱来说有点难,毕竟以他的文学水平写写打油诗还差不多,不过嘛,他还小,诗写得不好不要紧。他爹让他学写诗时还私底下拿曾叔父给他举例,说他曾叔父就是不会写诗吃了亏!
王雱听了更加心安理得了,看看,曾叔父不会写诗都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会写诗还得了!得给别人留点后路!
还有个对许多人来说比较难的就是策论了。
策和论其实是两种东西,策是针对考官提出的某个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论则是针对考官给出的某个典故或者某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议论文最容易看出考生的政治倾向,是以策论考核的除了文化水平之外,还有考生的立场!这决定了考生们除了埋头苦读之外,还得把握朝廷风向,看看这科考官看重什么,别在破题的时候取了与考官相反的立意。
王雱愁眉苦脸,瞅着题目犹豫着要不要开始答题。他的烦恼是,这些题目他好像都能答,根本摸不清它们对正常学生来说难不难啊!
王雱抬头环视一周,周围的学渣们或银牙紧咬,或悄悄抠脚,或仰头灌水,总之一个两个都急得抓耳挠腮,显见这题目对他们而言是挺难的。
不过,这可是学渣班,几乎都是走后门进来的高价生。
王雱眼睛转了一圈,冷不丁地对上先生凶气腾腾的鹰目,他一激灵,乖乖开始答题去了。
王雱答题答得溜,刷刷刷地把经义题完成了,这场期中考没考作诗,剩下的就是策论。
王雱看了看题目,发现这次考的是试论,写议论文来着,简单得很。先破题,后立意,然后绕着立意列一二三点论点,最好能旁征博引,化用一些名人名言之类的。
王雱想了想,捏着鼻子慢腾腾地对着题目写自己的第一篇应试议论文。他不想表现得太突出,所以等其他人都陆陆续续交卷了才把自己的卷子交上去。
小胖子冯茂考完试立刻放飞了,呼朋唤友要一起去吃顿好的庆祝庆祝,王雱也被他拉了过去,用的还是那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
周文一直侯在外头,见王雱和一群看着就不怎么靠谱的州学学渣走出来,默不作声地上前跟到王雱身后去。
冯茂自己身边也有俩随从跟着,因此也没在意周文的出现,拉着王雱就往青州最好的酒楼走。
宋朝饮食行业非常发达,开封就有七十二正店——所谓的正店,意思就是挂牌经营的正经酒楼,有资格自己酿酒的那种。其他的店叫脚店,得从正店买酒去卖。
青州虽不如开封繁华,正店也有许多家,冯茂一行人到了酒楼了,叫了不少好菜上来。
因着还没到休沐日,明儿还是得去上学的,冯茂没敢要酒。他把蔫耷耷的小白菜王雱当成学渣同道,坐下就把王雱引荐给其他人,还豪气地对王雱说:“这酒楼是我家开的,你不必与我客气,想吃什么尽管点。”
出来吃饭当然是人多好,人多嘛,能点的菜就多!王雱也没推辞,差遣周文回家去和吴氏说一声,他与州学的学生们在外头吃饭。
饭菜还没上,学渣们就着噩梦般的期中考对起了答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没记住考题出自哪本书,大家一起全军覆没。
冯茂读书天赋不高,打探情报的本领一溜,喝了口茶就开始吐槽:“听说这月试之风是从太学那边传开的,国子学随后效仿,近年来各地州学县学也跟着学了。”他压低声音和座上的同窗们分享自己的第一手消息,“知道当初一力推行这事儿的是谁吗?”
王雱心里咯噔一跳,觉得这话题有点不妙。
其他人则摇头表示不知晓。
冯茂揭露谜底:“是咱们知州!”
王雱:“……”
冯茂又起了另一个话题:“让我们到各个村学去给那些个小孩开蒙的也是咱们知州!范师兄就是知州的儿子!哦,还有另一个人也出了力,就是咱们的王通判!哎,要换了别人我肯定不服气,可我爹说人家王通判都已经这么牛逼了,还经常亲自下乡去——上回不是有个地方闹眼疾吗?我爹说王通判为了帮那边的百姓治病,亲自汲了好几天水给神医做药引!”
其他学渣听了,都表示很服气王通判这做法,人家不是坐在府衙里说“你们给我下乡去”,人家自己也去呢!
王雱听着他们吹王安石,心里美滋滋的。不过吹归吹,这群走后门进州学的小纨绔对下乡这事儿还是心有余悸,都觉得范仲淹和王安石给他们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按冯茂的说法,那就是苦得他掉了足足好几斤肉。
听着他们开始交流起下乡时遇到的种种苦事难事奇葩事,王雱聪明地决定先不告诉他们王安石是他爹以及这件事还是他撺掇范纯礼去牵的头。
说了,这饭可能就蹭不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