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感悟之论
两日之后,当陈枫终于将最后一抹雷电化去的时候,他精疲力尽地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他浑身的肌肤已经被炽焰灭雷击打得半焦半熟。尽管他的恢复能力让叶留雨也暗暗心惊,但是他所承受的创痛却委实难以忍受。假若再来一次,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扛得住。
身处雷光的包围之中,他第一次感觉到突破一道薄薄的壁障竟然如此艰难。什么方法都用了,就是没有效果,只能靠自己的阴雷一点点将炽焰灭雷磨掉。他几乎没有枯竭的秘力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就像一个人面对着一扇没有锁却关得很严密的铁门,空有钥匙也插不进去。
陈枫体内的阴雷和青、红、蓝二色火焰一样,都不是源源不尽的。它们进入陈枫的身体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陈枫给他们提供了壮大的土壤。不过,它们还没有壮大到秘力的程度。他的阴雷来自雷核,雷核虽然可以源源不断提供阴雷,但在一定时间内却不可能任他支配。他拼命地压榨着自己的身体,最终才得以脱困。
“还不错,一天多点的时间就出来了。感觉怎么样?”叶留雨说。
“你觉得呢?拜你所赐,我觉得自己还可以。”陈枫的语气虽然有些愤愤,但是他心中却由衷承认,此次磨砺给他的益处多多。对于雷电,他的免疫力更强;对于阴雷的驾驭,他更加娴熟;对于自己恢复能力的提升,有得到了益处;对于秘术对决的攻防,他也多出了一些心得。
歇息了一会,陈枫终于能够坐直,他盯着叶留雨的脸庞,想不出来这样一个让多数人都自惭形秽的女子是怎样成为一个强大秘宗的。她是怎么修炼的呢?
斜阳的余晖洒在叶留雨的脸颊上,无比圣洁。她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闪着一抹淡淡的金色。大概是发现陈枫在盯着她看,她有些气恼:“看什么?”
“我在想,你是怎么修炼的?难道也像我现在一样?若是天天如此,恐怕很多人宁愿去做凡人,也不愿去做秘者。”
“各人自有各自的方法,各人自有各自的缘法。若是我猜得不错,你应该是依靠不凡的机遇才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吧?”
“单靠机遇,你觉得可能吗?没有拼搏,什么也不是。”
“那就是了。运气好并不是全部,你刚才所受的苦,可能就是你接下来享的福。当然,也有一些人修炼更轻松,可是要求却更高,你暂时还做不到。”
“这些人用的是什么方法?”
“感悟!”
“感悟?”陈枫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实际上,他曾多次因感悟而获益。
“你是不是觉得感悟很简单?你是不是认为你自己也有感悟,感悟不足为奇?”
陈枫默然不语,他的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
“其实,只要是秘者,都需要去感悟。不过,大多数秘者的感悟落脚点还在秘术和修为境界上。这样的感悟虽然难得,但是毕竟狭隘。为了得而悟,得之甚少,这是必然的规律。”
“那应该怎么感悟?”
“你读过《三字经》吗?”
“读过。”
“《三字经》开头的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简单的一句话,本是儿童入学发蒙所用。可是我在典籍中曾看到,一位秘尊以这句话入圣。这就是感悟的力量。”
“你的是,秘者要去感悟,但是感悟不能单单放在秘术和修为上,而是应该感悟人生?”
“对。现在所知,感悟最高的是天道,岂不知天道就是人道?人活着,就要有思。秘者只要不死,也要有思。个人、人生、苍穹宇宙,都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所想。要知道,思想才是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你知道在俗世之中,除了帝王之家,生活得最好的是哪类人吗?”
“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最富裕。百姓因为衣食捉襟见肘,常常想快乐也快乐不出来。”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可知道?”
“都有机会读书,是吗?”
“对了。读书的人,有了知识,更善于思考,也就更善于感悟。一个读书人,哪怕是一介布衣,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文章鱼跃龙门,改变命运。读书人思考的或者是经时济世,说着是独善其身。所有有以为以儒成圣的秘者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是一个吃不上饭的穷人,纵然有感悟,也会被他们忽略的。”
“感悟人生,对于秘者有什么作用?”
“这个我也说不出很清楚。不过在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功法论述中,我看到过只言片语的论述,说秘者修炼只有两种途径,顺应天地或者是反乎天地。前者追求平静,后者追求征服。要真正走上这样的路途,只有感悟才能打通紧封的那扇门。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秘者正是这群欲望最强烈的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炼时很艰难的事情。有秘界的前辈曾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肉身是灵魂的监狱。这就是所谓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秘者最终要的还是脱离现在的生,去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可是,这种境界秘者看不到,只能通过感悟去获取冥冥中的那一丝启示。我说得这些你懂吗?”
陈枫点点头,又摇摇头。
谁想到叶留雨却说:“这就对了。有所知,有所不知,这才是秘者的求索之道。我说得这些,也不过是我的理解或是前人的理解。对你可能有帮助,但不能替代你的感悟。只有你自己的,才是最宝贵的。”
陈枫点点头。叶留雨的这番话粗听可能与修炼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对陈枫的帮助却比学习了一个秘术要大得多。看起来,这个宗主真的把自己当成弟子对待了。
“现在,我们有一件要事要去办。”叶留雨站起身,遥望着天边的云朵说。
“什么事?”
“去取禁地之匙。”
他浑身的肌肤已经被炽焰灭雷击打得半焦半熟。尽管他的恢复能力让叶留雨也暗暗心惊,但是他所承受的创痛却委实难以忍受。假若再来一次,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扛得住。
身处雷光的包围之中,他第一次感觉到突破一道薄薄的壁障竟然如此艰难。什么方法都用了,就是没有效果,只能靠自己的阴雷一点点将炽焰灭雷磨掉。他几乎没有枯竭的秘力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就像一个人面对着一扇没有锁却关得很严密的铁门,空有钥匙也插不进去。
陈枫体内的阴雷和青、红、蓝二色火焰一样,都不是源源不尽的。它们进入陈枫的身体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陈枫给他们提供了壮大的土壤。不过,它们还没有壮大到秘力的程度。他的阴雷来自雷核,雷核虽然可以源源不断提供阴雷,但在一定时间内却不可能任他支配。他拼命地压榨着自己的身体,最终才得以脱困。
“还不错,一天多点的时间就出来了。感觉怎么样?”叶留雨说。
“你觉得呢?拜你所赐,我觉得自己还可以。”陈枫的语气虽然有些愤愤,但是他心中却由衷承认,此次磨砺给他的益处多多。对于雷电,他的免疫力更强;对于阴雷的驾驭,他更加娴熟;对于自己恢复能力的提升,有得到了益处;对于秘术对决的攻防,他也多出了一些心得。
歇息了一会,陈枫终于能够坐直,他盯着叶留雨的脸庞,想不出来这样一个让多数人都自惭形秽的女子是怎样成为一个强大秘宗的。她是怎么修炼的呢?
斜阳的余晖洒在叶留雨的脸颊上,无比圣洁。她长长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闪着一抹淡淡的金色。大概是发现陈枫在盯着她看,她有些气恼:“看什么?”
“我在想,你是怎么修炼的?难道也像我现在一样?若是天天如此,恐怕很多人宁愿去做凡人,也不愿去做秘者。”
“各人自有各自的方法,各人自有各自的缘法。若是我猜得不错,你应该是依靠不凡的机遇才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吧?”
“单靠机遇,你觉得可能吗?没有拼搏,什么也不是。”
“那就是了。运气好并不是全部,你刚才所受的苦,可能就是你接下来享的福。当然,也有一些人修炼更轻松,可是要求却更高,你暂时还做不到。”
“这些人用的是什么方法?”
“感悟!”
“感悟?”陈枫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实际上,他曾多次因感悟而获益。
“你是不是觉得感悟很简单?你是不是认为你自己也有感悟,感悟不足为奇?”
陈枫默然不语,他的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
“其实,只要是秘者,都需要去感悟。不过,大多数秘者的感悟落脚点还在秘术和修为境界上。这样的感悟虽然难得,但是毕竟狭隘。为了得而悟,得之甚少,这是必然的规律。”
“那应该怎么感悟?”
“你读过《三字经》吗?”
“读过。”
“《三字经》开头的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简单的一句话,本是儿童入学发蒙所用。可是我在典籍中曾看到,一位秘尊以这句话入圣。这就是感悟的力量。”
“你的是,秘者要去感悟,但是感悟不能单单放在秘术和修为上,而是应该感悟人生?”
“对。现在所知,感悟最高的是天道,岂不知天道就是人道?人活着,就要有思。秘者只要不死,也要有思。个人、人生、苍穹宇宙,都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所想。要知道,思想才是一个人最强大的力量。你知道在俗世之中,除了帝王之家,生活得最好的是哪类人吗?”
“王侯将相、达官显贵最富裕。百姓因为衣食捉襟见肘,常常想快乐也快乐不出来。”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可知道?”
“都有机会读书,是吗?”
“对了。读书的人,有了知识,更善于思考,也就更善于感悟。一个读书人,哪怕是一介布衣,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文章鱼跃龙门,改变命运。读书人思考的或者是经时济世,说着是独善其身。所有有以为以儒成圣的秘者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是一个吃不上饭的穷人,纵然有感悟,也会被他们忽略的。”
“感悟人生,对于秘者有什么作用?”
“这个我也说不出很清楚。不过在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功法论述中,我看到过只言片语的论述,说秘者修炼只有两种途径,顺应天地或者是反乎天地。前者追求平静,后者追求征服。要真正走上这样的路途,只有感悟才能打通紧封的那扇门。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秘者正是这群欲望最强烈的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炼时很艰难的事情。有秘界的前辈曾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肉身是灵魂的监狱。这就是所谓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秘者最终要的还是脱离现在的生,去提升自己的生存境界。可是,这种境界秘者看不到,只能通过感悟去获取冥冥中的那一丝启示。我说得这些你懂吗?”
陈枫点点头,又摇摇头。
谁想到叶留雨却说:“这就对了。有所知,有所不知,这才是秘者的求索之道。我说得这些,也不过是我的理解或是前人的理解。对你可能有帮助,但不能替代你的感悟。只有你自己的,才是最宝贵的。”
陈枫点点头。叶留雨的这番话粗听可能与修炼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对陈枫的帮助却比学习了一个秘术要大得多。看起来,这个宗主真的把自己当成弟子对待了。
“现在,我们有一件要事要去办。”叶留雨站起身,遥望着天边的云朵说。
“什么事?”
“去取禁地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