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我可以给予你一些参考!
“科举?!那陛下的困惑之处是?”林轩闻言一脸从容的问道。
“朕已经下令对天下学子开放此次秋闱考试的资格,让读书人皆可投牒自应。”
“朕在想,科举考试的科目,朕如何设置才算是对天下寒门学子公平以待?”
李世民皱着眉头,忍不住出声问道。
“眼下的这次秋闱,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朕该如何侧重取舍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的贤能之士呢?”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皆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也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要求极高,也选不出优秀之人来,朕打算就此废除了它。”
“所以,朕想,要不便将明经、进士两科设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晋王以为如何?”
李世民一脸困惑的好奇问道。
李世民已经广开了科举,他只是对考察贤能之士的方式有些犹豫不决。
林轩闻言摇了摇头,一脸泰然的淡淡说道:“对于人才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改革前隋朝的科举考试,这次要不就不要用《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分科取士吧?”
“四书五经只能选拔出文臣,而选不出理臣来。”
“如今朝堂上的文臣已经够多了,尸位素餐的也多,大唐的未来发展更需要一批精明强干,实践能力强的理臣!”
此话一出。
李世民一脸懵逼!
“何谓理臣?!”
李世民一脸不解的好奇问道。
“譬如农学,水利学,电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你懂吗?
林轩淡定的反问道。
此话一出。
李世民一脸懵的摇了摇头。
林轩见此继续问道:“比如,你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和一个漕公相比,谁更懂水利?”
李世民闻言摇了摇头,一脸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是漕公啊!”
“尚书和魏国公他们哪里懂什么水利啊?”
话音刚落。
随后,林轩闻言从容的淡淡说道:“是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精通擅长的领域。”
“但目前朝堂上大多数的大臣,除了通晓如何处理政务外,都是迂腐不变的。”
“陛下敢说太府寺和户部的大臣一定懂种田?都水监和水部的大臣一定懂水利?”
“但他们其中的大部分连自己所管辖治理领域之内的学识都不懂,谈何为陛下分忧解劳?”
林轩铿锵的朗声质问道。
此话一出。
李世民无奈的叹息了一声。
好吧,他无力反驳。
他其实才深受其害,才会励志改革科举考试,希望选拔出真正的贤能之臣为他分忧解劳啊!
林轩看着李世民一脸的无奈与惆怅,也明白他的难处,才会立志改革科举制度吧。
于是,他接着缓缓说道:“所谓理臣,就是精通各种技术,碰到现实中的实际难题,能够给予下面的人真正经验上的指导,甚至关键时刻能够自己撸起袖子上的真才实干之人!”
林轩欣然的朗声解释道。
“朝廷之中,太多的外行指挥内行了,这让朝廷的办事效率极为低下!”
“我的愿景是,一个部门的大领导,一定要是精通该部门职责的人!”
“太府寺的寺卿,就一定要会种田,都水监的监正,起码要会疏通水道!”
“唯有这样,下达的政令才不会弱智不堪,让下面执行的人看了哭笑不得。”
“陛下,你懂吗?”
林轩有点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李世民闻言眼睛发亮,若有所思起来。
理臣?
不让外行指点内行?
这些话,简直就像是拨开了李世民心中的迷雾,豁然开朗了起来。
李世民拍案叫绝,一脸激动的欣喜说道:“啊!若是如此,朝廷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好,这个提议好!”
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李世民又是一个问题冒了出来。
“只是晋王你所说的理臣,该如何选拔出来?”
“精通技术,但也不能一点文化都没有吧?”
“就好比房玄龄不如七旬老农会种田,但他也绝对不会让老农来当司农,因为他都不识字,更不会处理政务!”
李世民一脸不解的看向林轩质疑道。
“这个,我可以给予你一些参考。”林轩闻言不紧不慢的说道。
“朕已经下令对天下学子开放此次秋闱考试的资格,让读书人皆可投牒自应。”
“朕在想,科举考试的科目,朕如何设置才算是对天下寒门学子公平以待?”
李世民皱着眉头,忍不住出声问道。
“眼下的这次秋闱,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朕该如何侧重取舍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的贤能之士呢?”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皆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也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要求极高,也选不出优秀之人来,朕打算就此废除了它。”
“所以,朕想,要不便将明经、进士两科设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晋王以为如何?”
李世民一脸困惑的好奇问道。
李世民已经广开了科举,他只是对考察贤能之士的方式有些犹豫不决。
林轩闻言摇了摇头,一脸泰然的淡淡说道:“对于人才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
“陛下既然下定决心改革前隋朝的科举考试,这次要不就不要用《诗经》、《书经》、《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分科取士吧?”
“四书五经只能选拔出文臣,而选不出理臣来。”
“如今朝堂上的文臣已经够多了,尸位素餐的也多,大唐的未来发展更需要一批精明强干,实践能力强的理臣!”
此话一出。
李世民一脸懵逼!
“何谓理臣?!”
李世民一脸不解的好奇问道。
“譬如农学,水利学,电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你懂吗?
林轩淡定的反问道。
此话一出。
李世民一脸懵的摇了摇头。
林轩见此继续问道:“比如,你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和一个漕公相比,谁更懂水利?”
李世民闻言摇了摇头,一脸理所当然的说道:“当然是漕公啊!”
“尚书和魏国公他们哪里懂什么水利啊?”
话音刚落。
随后,林轩闻言从容的淡淡说道:“是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精通擅长的领域。”
“但目前朝堂上大多数的大臣,除了通晓如何处理政务外,都是迂腐不变的。”
“陛下敢说太府寺和户部的大臣一定懂种田?都水监和水部的大臣一定懂水利?”
“但他们其中的大部分连自己所管辖治理领域之内的学识都不懂,谈何为陛下分忧解劳?”
林轩铿锵的朗声质问道。
此话一出。
李世民无奈的叹息了一声。
好吧,他无力反驳。
他其实才深受其害,才会励志改革科举考试,希望选拔出真正的贤能之臣为他分忧解劳啊!
林轩看着李世民一脸的无奈与惆怅,也明白他的难处,才会立志改革科举制度吧。
于是,他接着缓缓说道:“所谓理臣,就是精通各种技术,碰到现实中的实际难题,能够给予下面的人真正经验上的指导,甚至关键时刻能够自己撸起袖子上的真才实干之人!”
林轩欣然的朗声解释道。
“朝廷之中,太多的外行指挥内行了,这让朝廷的办事效率极为低下!”
“我的愿景是,一个部门的大领导,一定要是精通该部门职责的人!”
“太府寺的寺卿,就一定要会种田,都水监的监正,起码要会疏通水道!”
“唯有这样,下达的政令才不会弱智不堪,让下面执行的人看了哭笑不得。”
“陛下,你懂吗?”
林轩有点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李世民闻言眼睛发亮,若有所思起来。
理臣?
不让外行指点内行?
这些话,简直就像是拨开了李世民心中的迷雾,豁然开朗了起来。
李世民拍案叫绝,一脸激动的欣喜说道:“啊!若是如此,朝廷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好,这个提议好!”
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李世民又是一个问题冒了出来。
“只是晋王你所说的理臣,该如何选拔出来?”
“精通技术,但也不能一点文化都没有吧?”
“就好比房玄龄不如七旬老农会种田,但他也绝对不会让老农来当司农,因为他都不识字,更不会处理政务!”
李世民一脸不解的看向林轩质疑道。
“这个,我可以给予你一些参考。”林轩闻言不紧不慢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