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对抗与底线
天空中,宋宁带领着赵琳驾驶另一架歼10战斗机,告诉飞向海上。美军的强电子干扰正铺天盖地地笼罩这一带,虽然无法干扰到战斗机上的雷达,但是对通信仍然有极大的阻碍。他的编队没有携带反舰导弹,只负责第一轮的侦察,尽快找到印度登陆舰队的大致位置,然后由上级来决定是否进行打击。飞豹部队已经在机场待命,随时可以进行超地空抵近袭击。
编队出动前,地面人员已经分析了本轮电子干扰的特性,并进行了几次针对性对抗,发现咆哮者无论在干扰功率还是欺骗能力上都要高出印度干扰机一个数量级,具备破坏通用数据链,以及武器指令专用数据链的可能性,所以利用空对舰导弹进行超远距离的攻击并不可靠。
2架歼10战机一靠近海边,语音通讯以及通用数据链都变得不稳定起来,雷达可以发现一架美制战机正在不远处沿海岸大摇大摆地飞过,而强大的辐射源就来源于它;每当它靠近一些,语音通信就会相应受损,数据链也会出现问题;现在看起来,除非预警机抵近到失去安全意义的距离上,否则通讯能力很难抵消这个狗东西发出的强大功率。
“队长,真该把他打下来。”赵林通过甚高频通讯说道。
“我也想,不过不行。”宋宁回答道。这是升空前,国内下达的死命令——不能击落任何一架美机。
这一带的美国海、空军,拥有超过200架的战机(包括阿富汗的空军F16中队),而中国在这里只有区区30多架战机,用来抵挡印度空军尚不足够,显然不能再招惹他们了。
显示器上,一前一后两个闪烁的三角形在低空出现了一阵,目标识别为2架超级大黄蜂战机。然后目标就停滞不动了。显然预警机已经看到了什么,但是随后的目标信息,被美干扰机巨大的噪音淹没造成数据链丢帧。
“真他妈该死。他们可能绕道我们后面。”
宋宁进入巴基斯坦作战已经数月,领教过印度干扰机在区域外或者随队的干扰,通常那样的干扰对地面雷达有一些作用,但是对作战飞机间的通讯用处不大,对于数据链的干扰就更谈不上了。他估摸着,美国人躲在暗处观察这场战争时日已久,对中国数据链也早已有了一些心得,从他们今天漏出来的贱招看,至少是掌握了数据链的跳频范围,所以才能集中能量施加了宽带阻塞式干扰;得益于其吊舱功率,这种干扰显得十分有效,也许这还未必是他们掌握的全部手段。
“队长。2架大黄蜂,刚刚越过3点钟,5公里左右,可能想包抄我们。”
宋宁被迫放弃侦察,转向搜索美机,毕竟一转眼他们就可能会欺近到6点钟。这是避免美机占据有利位置的唯一办法,当然代价是被迫放弃了对海搜索。
果然飞机掉过头来,立即目视到2架敌机正在偷偷包抄。该拿他们怎么办?也许萨米会有办法,但是宋宁实在没辙,既不能交战,也不能掉头不管。从敌机的地空偷袭动作看,似乎来者不善,与不久前美机袭击巴空军时的情况颇为类似,偷偷占据优势位置,突然就开火。
2架大黄蜂眼见偷袭失败,转而强势转弯,试图靠机动能力强占有利位置,这期间双方都克制着没有迎头开火。超级大黄蜂的盘旋能力低于歼10,高度也吃着亏,渐渐落到下风。宋宁向预警机请求了几次开火,都没有得到回复。此时已经是早上4点,海滩水位正在迅猛上升中,如不出意外,印度舰队已经在大约30公里外集结完毕,其先头攻击的舰船,也应该已经出发多时了。
舍姆西出动的几波次侦察飞机都遇到了与宋宁类似的情况,美国海军战斗机采取一对一的紧迫跟踪,迫使所有飞机放弃预先布置的侦察方案,除了宋宁仍然在山区与敌机饶有兴致地追逐外,大部分巴基斯坦新手驾驶JF17战机,大都被美国飞机直接吓退。余振东派出的无人机倒是不惧怕美机盯梢,美机也没有真的设施硬打击。但是这些无人机在咆哮者的淫威下,也无法通过无线电侧向方式,测量到了敌人舰队的位置;甚至有2架无侦察机,因为脱离指挥方舱太远,数据链完全失效最后坠海。实际上,就算余振东能够测量到目标群的位置,也无法将该情报立即通知岸舰导弹部队,他与邱容成之间的联络早就中断了,根本就不知道邱容成的位置,而沿海岸所有永备工事内的人员早都逃光了,电话线路也早就被有计划地破坏殆尽了。
现在,在这一片区域内,唯一不受制于咆哮者的武器,尽然只有几枚谈不少有多先进的C802了;这些导弹它们不依靠数据链,也不完全依赖跟踪雷达指示目标;它们发射后不管,它们不受外界干扰。
邱容成气定神闲坐在指挥车的顶上,直紧盯着漆黑一片的瓜达尔港。他躲在瓜达尔港十里开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预见到自己会成为失去外部情报来源的睁眼瞎,也预见到登陆前敌人的第五纵队会在城内捣乱,对于他来说,城里要是打起来,好歹也算是登陆前的预警,对于他掌握宝贵的开机机会有一定的作用。几个小时以来,他一直提心吊胆地等待着美机对他的阵地发起攻击,不过攻击一直没有降临。美国航母战斗群只将舍姆西的攻击机当做主要的威胁,并没有把地面上的岸舰导弹部队放在眼里,甚至没有对沿岸公路地带展开侦察。事实上,他们依据错误的情报来源,已经判定这一带的海岸设施已经全部被破坏了。
早上4点30分,瓜达尔方向燃起大火,随即传来飘渺的枪声。一直坐在车顶打坐的邱容成,立即举起望远镜。他去过瓜达尔港两次,知道那交火的地点是警察局大楼,目前有一支负责最后爆破工作的工程兵部队驻扎在那里,显然是印度海军登陆行动前必须铲除的关键。
“太好了,雷达车调平,启动电源车。”
邱容成终于下达了命令,之前他一直让雷达车处于行军状态,就是准备在敌人空军或者游击队偷袭时,好让这些车辆优先逃跑。不过这样的顾虑显然多余,美国也好,印度人也罢,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即便是子夜时分,有好几队本地民兵从公路一侧快速经过,扑向瓜达尔,也没有停下来多看他们一眼。
邱容成不可能知道,所有针对岸舰导弹阵地的破坏,都是在印度情报局与中情局的指导下完成的,当地武装人员不愿意使用炸药,因为他们计划独立后还要接受这些阵地和武器,于是中情局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套自以为巧妙的办法,来对导弹的破坏加以指导。其后的评估结果认为,即使有专业人员修理和足够的零备件,这些阵地在一年内也不可能恢复如初。这样的判断完全是基于常识做出的,如果按照美军的三级维修体制,关键部位损毁的设备必须返厂大修,在阵地上进行修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印度军队的维修保障能力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人修理导弹的效率,不知道老邱从国内调来的一批老军工,是怎么将多、快、好、省,四个字发挥到极限的。
所有的8辆导弹发射车,沿着弧形部署,发射车的液压支腿并没有放下,也未调平,因为邱容成并不想按照余振东的意思,以一个扇面草草发射导弹(导弹驾驶仪并不具备180度内调整航线能力,发射车上也没有随动发射架,攻击目标能力,受限于发射车进入阵地时的角度)。不过老邱也知道,余振东至少有一个说法是对的——敌人登陆前无论雷达是否能够发现敌舰队,这24枚导弹都必须发射出去,否则它们就是废铁。按照余振东的想法,即使没有雷达指引,总会有几枚运气好的导弹能瞎猫撞上死耗子,实际上他对这些修修补补的导弹并不寄予厚望;他更希望敌人能在瓜达尔城外,以密集的队形,落入他的火箭炮覆盖范围。
搜索雷达经过漫长的预热后,终于开始搜索海面。其小角度扇形波束扫过海面,就被100公里外的一架咆哮者感知到了。这架电子干扰机立即调转机头从伊朗方向扑来,同时对辐射源位置做出精确的测量,仅仅几秒钟后期干扰吊舱就以极高的精度,将干扰波束指向了C802的搜索雷达天线。干扰波束从副瓣进入,方舱内的显示器上一片雪花。雷达操作员处变不惊,立即按照预先计划实施对抗措施(邱容成早就预料到雷达会受到干扰,并有对抗预案,不过谁也没想到敌人的反制会这么快)。
原则上这部90年代生产的外贸型雷达并不具备与咆哮者过招的实力,并且按照战争规律,美机可能会同时发射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打击,不过岗位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惊慌失措而逃离。
雷达以自适应跳频方式迅速摆脱干扰,完成了几个周期的水平搜索,正在从瓜达尔正南二十公里外快速接近的小型舰队整个暴露了出来,路线基本在预料之内。如果敌人没有耍花招的话,更大的船队应该就在这支登陆舰队后方的海面上待命。
EA-18G遇到了小小的挫折,立即还以颜色,当然它也不能突破底线,发射两枚反辐射导弹直接将雷达彻底端掉。事实上,区区的跳频技术绝对难不倒它。它在几秒钟内截获并分析了对手频率的变化,随即在跟踪到的跳频范围内,再次实施压制,并随时跟踪新的变化。随着这架咆哮者距离的接近,外加其分配到每个频段的干扰功率非常之大,这部雷达就此完全致盲,没有翻盘的余地了。
此刻邱容成早已回到指挥车内。他根据已知的第一波登陆舰的运动轨迹,对敌方大舰队的位置做出了相应的判断。显然,敌人大舰队不可能离得太远,也不可能太近。他在地图上草草划了一个圈,估摸着八九不离十。C802导弹具备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能力,其单脉冲雷达的搜索范围还非常之大,没有什么主动的干扰可以破坏这种搜索。
他下令几辆不在攻击角度的内的发射车立即调整方向,随后调平车体,进行发射前准备。2架超级大黄蜂从不知道哪里冒了出来,就在阵地上空盘旋。邱容成豁出去了,完全不加以理会。敌机无奈只能不断地请求上级,当然上级的回答是绝对不允许攻击,因为搞不清下面是巴基斯坦人还是中国人。
邱容成在指挥仪上为各辆车划分了发射批次,并分配了目标。他用6枚导弹对第一波小型登陆舰进行打击,余下的18枚则向猜测中的敌舰队机集结区方向发射。
最先完成发射准备的2辆发射车,在美机的监视下发射了所有6枚导弹。它们将要面对的大部分是500至1000吨级的通用登陆舰,其中最大的一艘是5600吨的埃拉瓦特号登陆舰,它携带者4辆主战坦克,这批吃水不大的登陆舰艇拥有抢滩能力,正气势汹汹地扑向海滩。其目标是瓜达尔以东的一处海滩。美军的干扰同样使得这些印度舰只失去联络能力,不过好在岸上的内应早已点起了火堆为他们指引了方位。
兴奋的印度海军陆战队员们都站立在船舷边上,观看者西面火光冲天的瓜达尔港,看来一切正在按着剧本进行。自己干到那里时,或许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一个光点如同启明星般从瓜达尔港的一侧冒了出来,它紧贴着海面轻微抖动着,看上去不怎么动弹,随后又有几个类似的光点出现在海面上,不明真相的陆战队员们纷纷指指点点起来。正在驾驶室内紧盯四周舰长也看到了这个情况,他警惕地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光亮正在变强。他并不是糊涂虫,知道这些光点之所以不动,只是因为它们正在飞向自己。
编队出动前,地面人员已经分析了本轮电子干扰的特性,并进行了几次针对性对抗,发现咆哮者无论在干扰功率还是欺骗能力上都要高出印度干扰机一个数量级,具备破坏通用数据链,以及武器指令专用数据链的可能性,所以利用空对舰导弹进行超远距离的攻击并不可靠。
2架歼10战机一靠近海边,语音通讯以及通用数据链都变得不稳定起来,雷达可以发现一架美制战机正在不远处沿海岸大摇大摆地飞过,而强大的辐射源就来源于它;每当它靠近一些,语音通信就会相应受损,数据链也会出现问题;现在看起来,除非预警机抵近到失去安全意义的距离上,否则通讯能力很难抵消这个狗东西发出的强大功率。
“队长,真该把他打下来。”赵林通过甚高频通讯说道。
“我也想,不过不行。”宋宁回答道。这是升空前,国内下达的死命令——不能击落任何一架美机。
这一带的美国海、空军,拥有超过200架的战机(包括阿富汗的空军F16中队),而中国在这里只有区区30多架战机,用来抵挡印度空军尚不足够,显然不能再招惹他们了。
显示器上,一前一后两个闪烁的三角形在低空出现了一阵,目标识别为2架超级大黄蜂战机。然后目标就停滞不动了。显然预警机已经看到了什么,但是随后的目标信息,被美干扰机巨大的噪音淹没造成数据链丢帧。
“真他妈该死。他们可能绕道我们后面。”
宋宁进入巴基斯坦作战已经数月,领教过印度干扰机在区域外或者随队的干扰,通常那样的干扰对地面雷达有一些作用,但是对作战飞机间的通讯用处不大,对于数据链的干扰就更谈不上了。他估摸着,美国人躲在暗处观察这场战争时日已久,对中国数据链也早已有了一些心得,从他们今天漏出来的贱招看,至少是掌握了数据链的跳频范围,所以才能集中能量施加了宽带阻塞式干扰;得益于其吊舱功率,这种干扰显得十分有效,也许这还未必是他们掌握的全部手段。
“队长。2架大黄蜂,刚刚越过3点钟,5公里左右,可能想包抄我们。”
宋宁被迫放弃侦察,转向搜索美机,毕竟一转眼他们就可能会欺近到6点钟。这是避免美机占据有利位置的唯一办法,当然代价是被迫放弃了对海搜索。
果然飞机掉过头来,立即目视到2架敌机正在偷偷包抄。该拿他们怎么办?也许萨米会有办法,但是宋宁实在没辙,既不能交战,也不能掉头不管。从敌机的地空偷袭动作看,似乎来者不善,与不久前美机袭击巴空军时的情况颇为类似,偷偷占据优势位置,突然就开火。
2架大黄蜂眼见偷袭失败,转而强势转弯,试图靠机动能力强占有利位置,这期间双方都克制着没有迎头开火。超级大黄蜂的盘旋能力低于歼10,高度也吃着亏,渐渐落到下风。宋宁向预警机请求了几次开火,都没有得到回复。此时已经是早上4点,海滩水位正在迅猛上升中,如不出意外,印度舰队已经在大约30公里外集结完毕,其先头攻击的舰船,也应该已经出发多时了。
舍姆西出动的几波次侦察飞机都遇到了与宋宁类似的情况,美国海军战斗机采取一对一的紧迫跟踪,迫使所有飞机放弃预先布置的侦察方案,除了宋宁仍然在山区与敌机饶有兴致地追逐外,大部分巴基斯坦新手驾驶JF17战机,大都被美国飞机直接吓退。余振东派出的无人机倒是不惧怕美机盯梢,美机也没有真的设施硬打击。但是这些无人机在咆哮者的淫威下,也无法通过无线电侧向方式,测量到了敌人舰队的位置;甚至有2架无侦察机,因为脱离指挥方舱太远,数据链完全失效最后坠海。实际上,就算余振东能够测量到目标群的位置,也无法将该情报立即通知岸舰导弹部队,他与邱容成之间的联络早就中断了,根本就不知道邱容成的位置,而沿海岸所有永备工事内的人员早都逃光了,电话线路也早就被有计划地破坏殆尽了。
现在,在这一片区域内,唯一不受制于咆哮者的武器,尽然只有几枚谈不少有多先进的C802了;这些导弹它们不依靠数据链,也不完全依赖跟踪雷达指示目标;它们发射后不管,它们不受外界干扰。
邱容成气定神闲坐在指挥车的顶上,直紧盯着漆黑一片的瓜达尔港。他躲在瓜达尔港十里开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预见到自己会成为失去外部情报来源的睁眼瞎,也预见到登陆前敌人的第五纵队会在城内捣乱,对于他来说,城里要是打起来,好歹也算是登陆前的预警,对于他掌握宝贵的开机机会有一定的作用。几个小时以来,他一直提心吊胆地等待着美机对他的阵地发起攻击,不过攻击一直没有降临。美国航母战斗群只将舍姆西的攻击机当做主要的威胁,并没有把地面上的岸舰导弹部队放在眼里,甚至没有对沿岸公路地带展开侦察。事实上,他们依据错误的情报来源,已经判定这一带的海岸设施已经全部被破坏了。
早上4点30分,瓜达尔方向燃起大火,随即传来飘渺的枪声。一直坐在车顶打坐的邱容成,立即举起望远镜。他去过瓜达尔港两次,知道那交火的地点是警察局大楼,目前有一支负责最后爆破工作的工程兵部队驻扎在那里,显然是印度海军登陆行动前必须铲除的关键。
“太好了,雷达车调平,启动电源车。”
邱容成终于下达了命令,之前他一直让雷达车处于行军状态,就是准备在敌人空军或者游击队偷袭时,好让这些车辆优先逃跑。不过这样的顾虑显然多余,美国也好,印度人也罢,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即便是子夜时分,有好几队本地民兵从公路一侧快速经过,扑向瓜达尔,也没有停下来多看他们一眼。
邱容成不可能知道,所有针对岸舰导弹阵地的破坏,都是在印度情报局与中情局的指导下完成的,当地武装人员不愿意使用炸药,因为他们计划独立后还要接受这些阵地和武器,于是中情局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套自以为巧妙的办法,来对导弹的破坏加以指导。其后的评估结果认为,即使有专业人员修理和足够的零备件,这些阵地在一年内也不可能恢复如初。这样的判断完全是基于常识做出的,如果按照美军的三级维修体制,关键部位损毁的设备必须返厂大修,在阵地上进行修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印度军队的维修保障能力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人修理导弹的效率,不知道老邱从国内调来的一批老军工,是怎么将多、快、好、省,四个字发挥到极限的。
所有的8辆导弹发射车,沿着弧形部署,发射车的液压支腿并没有放下,也未调平,因为邱容成并不想按照余振东的意思,以一个扇面草草发射导弹(导弹驾驶仪并不具备180度内调整航线能力,发射车上也没有随动发射架,攻击目标能力,受限于发射车进入阵地时的角度)。不过老邱也知道,余振东至少有一个说法是对的——敌人登陆前无论雷达是否能够发现敌舰队,这24枚导弹都必须发射出去,否则它们就是废铁。按照余振东的想法,即使没有雷达指引,总会有几枚运气好的导弹能瞎猫撞上死耗子,实际上他对这些修修补补的导弹并不寄予厚望;他更希望敌人能在瓜达尔城外,以密集的队形,落入他的火箭炮覆盖范围。
搜索雷达经过漫长的预热后,终于开始搜索海面。其小角度扇形波束扫过海面,就被100公里外的一架咆哮者感知到了。这架电子干扰机立即调转机头从伊朗方向扑来,同时对辐射源位置做出精确的测量,仅仅几秒钟后期干扰吊舱就以极高的精度,将干扰波束指向了C802的搜索雷达天线。干扰波束从副瓣进入,方舱内的显示器上一片雪花。雷达操作员处变不惊,立即按照预先计划实施对抗措施(邱容成早就预料到雷达会受到干扰,并有对抗预案,不过谁也没想到敌人的反制会这么快)。
原则上这部90年代生产的外贸型雷达并不具备与咆哮者过招的实力,并且按照战争规律,美机可能会同时发射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打击,不过岗位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惊慌失措而逃离。
雷达以自适应跳频方式迅速摆脱干扰,完成了几个周期的水平搜索,正在从瓜达尔正南二十公里外快速接近的小型舰队整个暴露了出来,路线基本在预料之内。如果敌人没有耍花招的话,更大的船队应该就在这支登陆舰队后方的海面上待命。
EA-18G遇到了小小的挫折,立即还以颜色,当然它也不能突破底线,发射两枚反辐射导弹直接将雷达彻底端掉。事实上,区区的跳频技术绝对难不倒它。它在几秒钟内截获并分析了对手频率的变化,随即在跟踪到的跳频范围内,再次实施压制,并随时跟踪新的变化。随着这架咆哮者距离的接近,外加其分配到每个频段的干扰功率非常之大,这部雷达就此完全致盲,没有翻盘的余地了。
此刻邱容成早已回到指挥车内。他根据已知的第一波登陆舰的运动轨迹,对敌方大舰队的位置做出了相应的判断。显然,敌人大舰队不可能离得太远,也不可能太近。他在地图上草草划了一个圈,估摸着八九不离十。C802导弹具备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能力,其单脉冲雷达的搜索范围还非常之大,没有什么主动的干扰可以破坏这种搜索。
他下令几辆不在攻击角度的内的发射车立即调整方向,随后调平车体,进行发射前准备。2架超级大黄蜂从不知道哪里冒了出来,就在阵地上空盘旋。邱容成豁出去了,完全不加以理会。敌机无奈只能不断地请求上级,当然上级的回答是绝对不允许攻击,因为搞不清下面是巴基斯坦人还是中国人。
邱容成在指挥仪上为各辆车划分了发射批次,并分配了目标。他用6枚导弹对第一波小型登陆舰进行打击,余下的18枚则向猜测中的敌舰队机集结区方向发射。
最先完成发射准备的2辆发射车,在美机的监视下发射了所有6枚导弹。它们将要面对的大部分是500至1000吨级的通用登陆舰,其中最大的一艘是5600吨的埃拉瓦特号登陆舰,它携带者4辆主战坦克,这批吃水不大的登陆舰艇拥有抢滩能力,正气势汹汹地扑向海滩。其目标是瓜达尔以东的一处海滩。美军的干扰同样使得这些印度舰只失去联络能力,不过好在岸上的内应早已点起了火堆为他们指引了方位。
兴奋的印度海军陆战队员们都站立在船舷边上,观看者西面火光冲天的瓜达尔港,看来一切正在按着剧本进行。自己干到那里时,或许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一个光点如同启明星般从瓜达尔港的一侧冒了出来,它紧贴着海面轻微抖动着,看上去不怎么动弹,随后又有几个类似的光点出现在海面上,不明真相的陆战队员们纷纷指指点点起来。正在驾驶室内紧盯四周舰长也看到了这个情况,他警惕地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光亮正在变强。他并不是糊涂虫,知道这些光点之所以不动,只是因为它们正在飞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