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4章 延英殿
“秦相,刘仆射病逝了。”
扬州,还在负责江南善后事务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秦孝忠正埋头处理公务,检校扬州府尹李思文进来便说道。
秦孝忠抬起头,停下手中事务。
“大唐又失一柱国矣!”
刘仁轨是朝中出名的能文能武的大将,也算是六朝老臣了,出身河南汴州尉氏县刘氏家族,也算是士族出身,不过他自少孤贫,却是跟马周的出身经历极类似。
少小孤贫,却积极向上,恭谨好学。后来武德朝时,河南安抚大使任瑰镇河南,起草奏疏议论国事,身为地方小吏的刘仁轨看到后,替任瑰修改了几句话,却使的文章大好,任瑰发现后大为惊讶,于是以安抚大使的特权,破格提拔他为息州参军。
此后刘仁轨正式步入仕途,还曾在并州总管李绩麾下任职,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南下入侵,饮马渭水河畔,刘仁轨奉李绩命入长安通传河东军情,在皇帝李世民面前留下好印象。
从此仕途顺畅,不过后来刘仁轨调任陈仓县尉时,把当地骄纵不法的折冲都尉给杖杀了,这件事情惹的李世民极为不满,甚至要杀他,说一个小小九品县尉也敢杀我四品折冲都尉。
这件事后来还是秦琅在皇帝面前替他求情,说他刚毅正直,是维护朝廷法纪,之后秦琅南巡的时候,还特意把刘仁轨调到自己幕府任职。
再后来刘仁轨在朝鲜半岛呆了十几年,州刺史、都督长史、都督,甚至是经略使,积累了不少军功。
“刘公刚毅正直,敢谏直言,更兼文武双全,在两府宰执十几年了。”
李思文道,“刘仆射毕竟九十四岁高龄了,两府里也算少有的。”
论辈份,李思文那是秦孝忠的姑父,不过论公,得到秦琅亲自上书朝廷为李思文辩解脱罪,还成功让李思文继承了英国公爵位和世封,又让他一把年纪起复检校扬州府尹,但现在秦孝忠是宰相,又是江南宣慰大使,所以论公李思文还是妻侄秦孝忠的部下。
“我接到我叔父来信,他说朝廷有意请秦相回去任右仆射之职。”
政事堂七位宰相中,秦孝忠只是中书侍郎,排在三省的四位长官之后。刘仁轨九十四岁高龄病逝于左仆射任上,秦孝忠当然是有资格再进一步的。
他虽然是今年才刚从西域回来政事堂任宰相,但不论资历功绩还是能力,也都不错,更何况刚刚还迅速的平定了扬润楚三州的叛乱呢。
右仆射岑长倩进一步为左仆射,由秦孝忠顺位晋升右仆射也是很合理的。中书侍郎虽然也是中枢要臣,但毕竟上面还有个中书令,又还有个没入政事堂的中书侍郎,所以秦孝忠现在的中书侍郎肯定不如入政事堂的右仆射的。
秦孝忠当然也愿意再进一步,反正进一步也只是右仆射,政事堂排第四,又不是中书令或侍中,所以一时倒不用避让。
“江南这边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呢。”
“叛乱已经平定,接下来都是点善后的小事情了,我相信朝廷肯定很快就有诏令下来,召秦相回朝了。”李思文很肯定的道,毕竟他也曾在枢密院呆过多年,后来甚至还进入政事堂做过一任黄门侍郎的,虽然当时也只是补位的临时过渡,但好歹也是当过两年宰相的。
要不是因为出了侄子叛乱这等要命的事,他也用不着一把年纪了,还又重新出山来做这扬州府尹,还是检校的,不也是为了能够将功赎罪嘛。
几天后,洛阳果然来了使者。
皇帝诏敕宣读,朝廷对三州叛乱事件的大多数人都宣布赦免,甚至对三州今年的税赋也减免了不少。
朝廷诏秦孝忠进京,晋尚书右仆射。
李思文加江南宣慰大使,兼扬州府尹。
“恭喜大郎了!”李思文笑着恭贺,秦孝忠事先有心理准备,所以倒也还算平静。
收拾东西,随使者返回洛阳。
沿运河乘船一路返回洛阳,倒也一帆风顺,但刚进洛阳,才知道同签署枢密院事程务挺也病逝了。
这位是国初大将程名振的儿子,跟秦家也是关系不错的。
“圣人派使者去河中招节度使李秀回朝,加签署枢密院事。”
燕国公李秀是李谨行的儿子,靺鞨族人,其父李谨行当年喊秦琅叔父的,实际上李谨行当年比秦琅年纪大多了,甚至李谨行的父亲老燕国公突地稽就是被秦琅给气死的。
但这并不妨碍二人不打不相识,后来关系密切。当年安西大都督府司马秦珪带兵奔袭葱岭时,李秀是疏勒镇将,之后久镇西域,做过昆仑镇将,安西司马、长史、节度使,现任河中节度使。
大唐十三节度中排名第一的大镇节帅。
他入朝接任程务挺留下的空位也很合理。
“因为李帅入朝,所以现在卫王他们已经举荐黑齿常之直接出任河中节度使了,兵部尚书魏元忠授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
黑齿常之原本是要去做节度副使的,现在一步到位了,魏元忠向有知兵之名,这次则是接替秦孝忠留下的位置。
秦孝忠回到洛阳后,便立马入宫谢恩。
“同签署枢密院事彭国公刘审礼病逝!”
又一员帅臣病逝。
皇帝在延英殿召开两府联席会议。
刘审礼也是近九十岁的人了,在枢密院中资历很老,仅排在一正三副四帅后面,还在王孝杰高仙芝等人前面。
延英殿中。
年轻的天子李昊有些憔悴,这刚继位还不过几个月,就出了这么多事情,先是江南扬润楚三州叛乱,接着又接连病逝了三位宰执,甚至最近洛阳还接连太白昼现。
搞的人心惶惶,传出许多不好的议论谣言。
“诸公以为,是否再召一位节帅入京,升入枢府?”
自中宗李烨朝起,因为太师秦琅的建议,朝廷保留了枢密院,但文武却不再分的那么清楚。
政事堂的宰相们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而枢密院的执政则例加参知政事衔,朝廷军国大事,文武大政,一般都是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同商议的。
这就形成了如今两府宰执共同执政的局面,宰相可议论军事,执政也可参与决策政事。
只不过平时各有侧重,政事堂宰相地位也高于枢密院执政一些。
枢密院一般有七到九人,有一正二副是固定的文臣,还往往是由政事堂的宰相出任,一般是由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或吏部尚书长任枢密使或副使的。
比如秦孝忠原是政事堂宰相、中书侍郎,若枢密使或副使出缺,他就可以出任。
枢密院里武将的位置,只有四到六个,基本上都得由十三节度使升任。
现在枢密院刚补了李秀,却又少了刘审礼,只有七人,朝廷最多还可以补两位节度使入枢府,也可以不补。
在河中节度使李秀入枢府后,若是再晋一到两位节帅入枢密,则按目前各镇节帅的资历、功绩等,最有资格入枢府的将是两位秦家节帅,分别是秦琅的六第秦彦道,现任滇越道节度使,其统领的滇越道近年表现出色,不仅稳固了大雪山以南,藏河以东到大黑山的所有地区,还征服了东天竺十几个小藩国土邦。
并在去年高原上吐蕃发生叛乱后,第一时间带滇越军翻越高原北上,迅速平定了卫藏地区的吐蕃叛乱,并把在西昌道响应的一些高原部落也都迅速镇压。
秦彦道不论是年龄还是资历又或是功绩,甚至是家世等,都足够升入中枢的,六十八岁的秦彦道身体健壮,年纪也还不算高,反正刘仁轨九十四岁都还被拜左仆射。
除了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外,还有一个最有资格晋入枢府的便是朝鲜道节度使秦侠秦十三郎了。
这位秦孝忠的十三叔,打小就有侠气,年轻时也是个刺头,后来还曾经跑到黑水都护府巨碑港呆过几年,不仅扩建了巨碑港,还沿着黑水河上溯,深入内地,在黑水河沿线建立了十几座大小要塞,硬是修起了一条流通到黑水中上游鲜卑都护府的驿路线,跟鲜卑都护府的室韦诸部打出了交情。
在秦琅的诸子中,除了秦俊以外,秦十三是最能打的。
他十年前接任朝鲜镇节度使一职,把有所抬头的高句丽和三韩遗民的复国叛乱,清剿的是一点苗头都没了,硬是从半岛以及与辽东、渤海的那些交界的山区里,给清剿搜捕出三十多万叛军,既有三韩人,也有高句丽人,还有一些靺鞨人。
这些人统统被秦侠给发卖为奴,一个不留的让奴隶商人运走了。
甚至有些倭国内斗失败的地方豪强、贵族们,跑到海上做倭寇海贼,有时也会跑到朝鲜去抢劫,这种事情本也不能怪倭国,毕竟他们也是倭国朝廷的敌人。
可秦侠可不管这些,也不管倭国这些年一直跟吕宋秦家关系极好,直接就带着兵,杀到倭寇们的老家去了,倭王都被打的一头雾水,十分委屈。
可秦侠才不管倭王的委屈,只要让他查到倭寇的身份,就直接打到对方老家去,要么倭国交出倭寇们的家人,要么他直接自己带兵去抓。
这么搞了几次之后,倭寇们再也不敢跑到朝鲜沿海劫掠了,甚至倭王还特意花了笔钱从吕宋那里加急订制了一些船,专门负责扫荡这些海盗,尤其是不能让他们有机会跑到朝鲜去打劫,宁愿倭国自己的海岸线巡逻不过来被打劫袭扰,也不能让他们去惹秦十三。
这样的狠人,年纪跟秦六郎秦彦道却是差不多年纪,这叔侄两个家伙,一个在东天竺使劲折腾,一个在朝鲜道四处清剿,并称大唐双煞。
而且这两人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做事不太按规矩来,比如说两人都有暗里搞走私,也铸私钱,甚至贩卖人口,动不动就喜欢故意挑起边衅,越界制造事端,甚至是劫掠别人的人口,抢夺别国。
尤其是秦十三,在朝鲜本镇境内折腾的没事可干后,动不动去倭国转一圈,也经常跑到渤海都护府那里去找靺鞨人的麻烦,胆大妄为。
弄的许多朝廷羁糜的蛮夷胡虏们,经常跑到洛阳朝廷来哭诉。
但朝廷对这两家伙也不好过于苛责,毕竟两人身份特殊,一个是秦琅的兄弟,一个是秦琅的儿子,另一方面,两人镇守边境,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镇守滇越和朝鲜两镇,地方服服贴贴,甚至朝廷的军事开支都减少了许多,因为他们自己比较能创收。
两人也不吃兵血,相反两镇的士兵经常自己搞点创收项目,分红还不错,加上军屯等,小日子甚至很惬意,他们镇守边地,不给朝廷添半点麻烦,也不会跟禁军一样经常索要赏赐福利这些,还能给朝廷守好边,这样的将领,朝廷当然得用。
所以那些小问题,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毕竟真要细论起来,朝廷十三个边镇,没有一个干净清白的,大家在那遥远的边荒守边,那也是十分辛苦,甚至是冒险的,没半点好处谁愿意干?
就算是京畿地区的禁军,烂事也是一堆的。
现在枢密院里那几位武将,如高仙芝、王孝杰,甚至已逝的程务挺、刘审礼,还有秦琅嫡次子秦伦他们以前为节度使时,也都差不多。
对朝廷来说,武臣能够守好边,能够对朝廷忠心,不搞谋反叛乱,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满意放心了,还想他们成圣人么?
至于那些什么附庸羁縻的蛮夷,甚至是不相干的外国的不满,管他做甚么。
河中节度使李秀升入枢府,黑齿常之接任河中节度使。
想到秦彦道和秦侠这黑白双煞入京,大家就头痛。而且,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位秦家人了,秦琅庶长孙武安郡王秦孝忠,刚升任右仆射。秦琅的嫡次子卫王秦伦现任枢密院排名第三的副使。
这要再来两秦家人,可就不太合适了。
哪怕再来一个,也不合适啊。
皇帝的妻祖父卫王、枢密副使秦伦主动的站出来说政事堂现有七位宰相,枢密院现也有七位枢密,可以暂不加人。
秦孝忠也很清楚若要再从节帅中升一两位入枢府,最有资格的就是他的叔祖秦彦道和叔父秦侠,因此也认为不必再晋升节帅入枢府。
秦家叔侄带头表态,大家自然也就附和支持。
秦孝忠其实比他二十一叔秦伦还要大一岁,他们两人一致都表示不让自家人入两府,倒不是出于内斗或妒忌什么的,而是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个秦家人,还位置都是排第四。
不可能再安排秦家人进来,要进人只能两府的秦家人让位。
现在秦彦道和秦侠都是担任大镇节帅,若是现在入朝,等于就要空出这一个或两镇节帅的位置了,这就是减法不是加法了。
现在这样,秦孝忠在政事堂做右仆射,秦伦在枢密院做副使,秦彦道和秦侠分任滇越镇节帅和朝鲜道节帅,就很好了,加上刚出任河中镇节帅的黑齿常之也是自己人,根本没必要调整。
“既然诸位爱卿都是这个意见,那么就这样决定吧。”年轻的天子从谏如流的下了最终决定。
扬州,还在负责江南善后事务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秦孝忠正埋头处理公务,检校扬州府尹李思文进来便说道。
秦孝忠抬起头,停下手中事务。
“大唐又失一柱国矣!”
刘仁轨是朝中出名的能文能武的大将,也算是六朝老臣了,出身河南汴州尉氏县刘氏家族,也算是士族出身,不过他自少孤贫,却是跟马周的出身经历极类似。
少小孤贫,却积极向上,恭谨好学。后来武德朝时,河南安抚大使任瑰镇河南,起草奏疏议论国事,身为地方小吏的刘仁轨看到后,替任瑰修改了几句话,却使的文章大好,任瑰发现后大为惊讶,于是以安抚大使的特权,破格提拔他为息州参军。
此后刘仁轨正式步入仕途,还曾在并州总管李绩麾下任职,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大举南下入侵,饮马渭水河畔,刘仁轨奉李绩命入长安通传河东军情,在皇帝李世民面前留下好印象。
从此仕途顺畅,不过后来刘仁轨调任陈仓县尉时,把当地骄纵不法的折冲都尉给杖杀了,这件事情惹的李世民极为不满,甚至要杀他,说一个小小九品县尉也敢杀我四品折冲都尉。
这件事后来还是秦琅在皇帝面前替他求情,说他刚毅正直,是维护朝廷法纪,之后秦琅南巡的时候,还特意把刘仁轨调到自己幕府任职。
再后来刘仁轨在朝鲜半岛呆了十几年,州刺史、都督长史、都督,甚至是经略使,积累了不少军功。
“刘公刚毅正直,敢谏直言,更兼文武双全,在两府宰执十几年了。”
李思文道,“刘仆射毕竟九十四岁高龄了,两府里也算少有的。”
论辈份,李思文那是秦孝忠的姑父,不过论公,得到秦琅亲自上书朝廷为李思文辩解脱罪,还成功让李思文继承了英国公爵位和世封,又让他一把年纪起复检校扬州府尹,但现在秦孝忠是宰相,又是江南宣慰大使,所以论公李思文还是妻侄秦孝忠的部下。
“我接到我叔父来信,他说朝廷有意请秦相回去任右仆射之职。”
政事堂七位宰相中,秦孝忠只是中书侍郎,排在三省的四位长官之后。刘仁轨九十四岁高龄病逝于左仆射任上,秦孝忠当然是有资格再进一步的。
他虽然是今年才刚从西域回来政事堂任宰相,但不论资历功绩还是能力,也都不错,更何况刚刚还迅速的平定了扬润楚三州的叛乱呢。
右仆射岑长倩进一步为左仆射,由秦孝忠顺位晋升右仆射也是很合理的。中书侍郎虽然也是中枢要臣,但毕竟上面还有个中书令,又还有个没入政事堂的中书侍郎,所以秦孝忠现在的中书侍郎肯定不如入政事堂的右仆射的。
秦孝忠当然也愿意再进一步,反正进一步也只是右仆射,政事堂排第四,又不是中书令或侍中,所以一时倒不用避让。
“江南这边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呢。”
“叛乱已经平定,接下来都是点善后的小事情了,我相信朝廷肯定很快就有诏令下来,召秦相回朝了。”李思文很肯定的道,毕竟他也曾在枢密院呆过多年,后来甚至还进入政事堂做过一任黄门侍郎的,虽然当时也只是补位的临时过渡,但好歹也是当过两年宰相的。
要不是因为出了侄子叛乱这等要命的事,他也用不着一把年纪了,还又重新出山来做这扬州府尹,还是检校的,不也是为了能够将功赎罪嘛。
几天后,洛阳果然来了使者。
皇帝诏敕宣读,朝廷对三州叛乱事件的大多数人都宣布赦免,甚至对三州今年的税赋也减免了不少。
朝廷诏秦孝忠进京,晋尚书右仆射。
李思文加江南宣慰大使,兼扬州府尹。
“恭喜大郎了!”李思文笑着恭贺,秦孝忠事先有心理准备,所以倒也还算平静。
收拾东西,随使者返回洛阳。
沿运河乘船一路返回洛阳,倒也一帆风顺,但刚进洛阳,才知道同签署枢密院事程务挺也病逝了。
这位是国初大将程名振的儿子,跟秦家也是关系不错的。
“圣人派使者去河中招节度使李秀回朝,加签署枢密院事。”
燕国公李秀是李谨行的儿子,靺鞨族人,其父李谨行当年喊秦琅叔父的,实际上李谨行当年比秦琅年纪大多了,甚至李谨行的父亲老燕国公突地稽就是被秦琅给气死的。
但这并不妨碍二人不打不相识,后来关系密切。当年安西大都督府司马秦珪带兵奔袭葱岭时,李秀是疏勒镇将,之后久镇西域,做过昆仑镇将,安西司马、长史、节度使,现任河中节度使。
大唐十三节度中排名第一的大镇节帅。
他入朝接任程务挺留下的空位也很合理。
“因为李帅入朝,所以现在卫王他们已经举荐黑齿常之直接出任河中节度使了,兵部尚书魏元忠授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
黑齿常之原本是要去做节度副使的,现在一步到位了,魏元忠向有知兵之名,这次则是接替秦孝忠留下的位置。
秦孝忠回到洛阳后,便立马入宫谢恩。
“同签署枢密院事彭国公刘审礼病逝!”
又一员帅臣病逝。
皇帝在延英殿召开两府联席会议。
刘审礼也是近九十岁的人了,在枢密院中资历很老,仅排在一正三副四帅后面,还在王孝杰高仙芝等人前面。
延英殿中。
年轻的天子李昊有些憔悴,这刚继位还不过几个月,就出了这么多事情,先是江南扬润楚三州叛乱,接着又接连病逝了三位宰执,甚至最近洛阳还接连太白昼现。
搞的人心惶惶,传出许多不好的议论谣言。
“诸公以为,是否再召一位节帅入京,升入枢府?”
自中宗李烨朝起,因为太师秦琅的建议,朝廷保留了枢密院,但文武却不再分的那么清楚。
政事堂的宰相们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而枢密院的执政则例加参知政事衔,朝廷军国大事,文武大政,一般都是东西两府联席会议,共同商议的。
这就形成了如今两府宰执共同执政的局面,宰相可议论军事,执政也可参与决策政事。
只不过平时各有侧重,政事堂宰相地位也高于枢密院执政一些。
枢密院一般有七到九人,有一正二副是固定的文臣,还往往是由政事堂的宰相出任,一般是由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或吏部尚书长任枢密使或副使的。
比如秦孝忠原是政事堂宰相、中书侍郎,若枢密使或副使出缺,他就可以出任。
枢密院里武将的位置,只有四到六个,基本上都得由十三节度使升任。
现在枢密院刚补了李秀,却又少了刘审礼,只有七人,朝廷最多还可以补两位节度使入枢府,也可以不补。
在河中节度使李秀入枢府后,若是再晋一到两位节帅入枢密,则按目前各镇节帅的资历、功绩等,最有资格入枢府的将是两位秦家节帅,分别是秦琅的六第秦彦道,现任滇越道节度使,其统领的滇越道近年表现出色,不仅稳固了大雪山以南,藏河以东到大黑山的所有地区,还征服了东天竺十几个小藩国土邦。
并在去年高原上吐蕃发生叛乱后,第一时间带滇越军翻越高原北上,迅速平定了卫藏地区的吐蕃叛乱,并把在西昌道响应的一些高原部落也都迅速镇压。
秦彦道不论是年龄还是资历又或是功绩,甚至是家世等,都足够升入中枢的,六十八岁的秦彦道身体健壮,年纪也还不算高,反正刘仁轨九十四岁都还被拜左仆射。
除了滇越道节度使秦彦道外,还有一个最有资格晋入枢府的便是朝鲜道节度使秦侠秦十三郎了。
这位秦孝忠的十三叔,打小就有侠气,年轻时也是个刺头,后来还曾经跑到黑水都护府巨碑港呆过几年,不仅扩建了巨碑港,还沿着黑水河上溯,深入内地,在黑水河沿线建立了十几座大小要塞,硬是修起了一条流通到黑水中上游鲜卑都护府的驿路线,跟鲜卑都护府的室韦诸部打出了交情。
在秦琅的诸子中,除了秦俊以外,秦十三是最能打的。
他十年前接任朝鲜镇节度使一职,把有所抬头的高句丽和三韩遗民的复国叛乱,清剿的是一点苗头都没了,硬是从半岛以及与辽东、渤海的那些交界的山区里,给清剿搜捕出三十多万叛军,既有三韩人,也有高句丽人,还有一些靺鞨人。
这些人统统被秦侠给发卖为奴,一个不留的让奴隶商人运走了。
甚至有些倭国内斗失败的地方豪强、贵族们,跑到海上做倭寇海贼,有时也会跑到朝鲜去抢劫,这种事情本也不能怪倭国,毕竟他们也是倭国朝廷的敌人。
可秦侠可不管这些,也不管倭国这些年一直跟吕宋秦家关系极好,直接就带着兵,杀到倭寇们的老家去了,倭王都被打的一头雾水,十分委屈。
可秦侠才不管倭王的委屈,只要让他查到倭寇的身份,就直接打到对方老家去,要么倭国交出倭寇们的家人,要么他直接自己带兵去抓。
这么搞了几次之后,倭寇们再也不敢跑到朝鲜沿海劫掠了,甚至倭王还特意花了笔钱从吕宋那里加急订制了一些船,专门负责扫荡这些海盗,尤其是不能让他们有机会跑到朝鲜去打劫,宁愿倭国自己的海岸线巡逻不过来被打劫袭扰,也不能让他们去惹秦十三。
这样的狠人,年纪跟秦六郎秦彦道却是差不多年纪,这叔侄两个家伙,一个在东天竺使劲折腾,一个在朝鲜道四处清剿,并称大唐双煞。
而且这两人都还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做事不太按规矩来,比如说两人都有暗里搞走私,也铸私钱,甚至贩卖人口,动不动就喜欢故意挑起边衅,越界制造事端,甚至是劫掠别人的人口,抢夺别国。
尤其是秦十三,在朝鲜本镇境内折腾的没事可干后,动不动去倭国转一圈,也经常跑到渤海都护府那里去找靺鞨人的麻烦,胆大妄为。
弄的许多朝廷羁糜的蛮夷胡虏们,经常跑到洛阳朝廷来哭诉。
但朝廷对这两家伙也不好过于苛责,毕竟两人身份特殊,一个是秦琅的兄弟,一个是秦琅的儿子,另一方面,两人镇守边境,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镇守滇越和朝鲜两镇,地方服服贴贴,甚至朝廷的军事开支都减少了许多,因为他们自己比较能创收。
两人也不吃兵血,相反两镇的士兵经常自己搞点创收项目,分红还不错,加上军屯等,小日子甚至很惬意,他们镇守边地,不给朝廷添半点麻烦,也不会跟禁军一样经常索要赏赐福利这些,还能给朝廷守好边,这样的将领,朝廷当然得用。
所以那些小问题,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毕竟真要细论起来,朝廷十三个边镇,没有一个干净清白的,大家在那遥远的边荒守边,那也是十分辛苦,甚至是冒险的,没半点好处谁愿意干?
就算是京畿地区的禁军,烂事也是一堆的。
现在枢密院里那几位武将,如高仙芝、王孝杰,甚至已逝的程务挺、刘审礼,还有秦琅嫡次子秦伦他们以前为节度使时,也都差不多。
对朝廷来说,武臣能够守好边,能够对朝廷忠心,不搞谋反叛乱,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满意放心了,还想他们成圣人么?
至于那些什么附庸羁縻的蛮夷,甚至是不相干的外国的不满,管他做甚么。
河中节度使李秀升入枢府,黑齿常之接任河中节度使。
想到秦彦道和秦侠这黑白双煞入京,大家就头痛。而且,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位秦家人了,秦琅庶长孙武安郡王秦孝忠,刚升任右仆射。秦琅的嫡次子卫王秦伦现任枢密院排名第三的副使。
这要再来两秦家人,可就不太合适了。
哪怕再来一个,也不合适啊。
皇帝的妻祖父卫王、枢密副使秦伦主动的站出来说政事堂现有七位宰相,枢密院现也有七位枢密,可以暂不加人。
秦孝忠也很清楚若要再从节帅中升一两位入枢府,最有资格的就是他的叔祖秦彦道和叔父秦侠,因此也认为不必再晋升节帅入枢府。
秦家叔侄带头表态,大家自然也就附和支持。
秦孝忠其实比他二十一叔秦伦还要大一岁,他们两人一致都表示不让自家人入两府,倒不是出于内斗或妒忌什么的,而是现在两府里已经有两个秦家人,还位置都是排第四。
不可能再安排秦家人进来,要进人只能两府的秦家人让位。
现在秦彦道和秦侠都是担任大镇节帅,若是现在入朝,等于就要空出这一个或两镇节帅的位置了,这就是减法不是加法了。
现在这样,秦孝忠在政事堂做右仆射,秦伦在枢密院做副使,秦彦道和秦侠分任滇越镇节帅和朝鲜道节帅,就很好了,加上刚出任河中镇节帅的黑齿常之也是自己人,根本没必要调整。
“既然诸位爱卿都是这个意见,那么就这样决定吧。”年轻的天子从谏如流的下了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