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诗人马罗
克莱芒·马罗是一位长相还算不错的年轻人。
他才31岁,是欧洲诗坛的健将,也是法兰西王国文学界的代表人物。
直到18世纪,他还是图书馆里读者群最大的诗人之一。
他之所以到哈布拉德王国来,不仅是因为他代表玛格丽特公主前来赠送礼物,同时也是因为这位殿下的劝说,让他避居新大陆躲避一下教廷的追索。
很难想像这位有诗才天赋的马罗先生,竟然是一位向往宗教改革的人。他对教廷的不满,通过他的大嘴巴传播到四方,因为诗人总是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很多时候,他都对政治这种东西表现得极其幼稚。
值得一提的是,马罗的父亲本身就是在修辞和韵律上颇有造诣的宫廷诗人,而且晚年就跟随在弗朗索瓦一世的宫中。马罗如今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也不能不说其特异之处。
至少玛格丽特公主对他是很不错的。这位公主殿下虽然私生活方面受人诟病,但她的文学素养却不亚须眉。
玛格丽特的周围,始终环绕着许许多多的作家和学者。
克莱芒·马罗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原本他对于登上新大陆的土地,还显得十分沮丧,潜意识中,法兰西宫廷抛弃了他,任他在咆哮的大海上自生自灭。他原以为自己登陆的地方,将是一片荒芜的所在,那里缺少人烟,死气沉沉,只有可怕的赤裸着*的蛮族,挥舞着枝干做成的长矛。
可是,当他在爱尔兰送出礼物,并且稍后不久到达圣胡安之时,他不禁改变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看法。
圣胡安作为最早一批新大陆城市,已经非常的欧洲化了,西班牙式小楼比比皆是,城市中心的议会大楼和广场,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堂和商铺,都向人展示出这个殖民城市的繁荣。
当他看到一群印第安孩子竟然和白人孩子一起走进某所学堂里的时候,他是真的震惊了!在出任使者并且享受外交特别待遇的情况下,他走访了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甚至还访问过古巴岛,结果所有的情况都惊人的一致。在哈布拉德王国的国境内,只要记载在册的印第安部落,都可以享受和白人一样的国民待遇,他们的孩子被要求就近入学,而且免费读七年。
当然,例如父母不准小孩上学的情况也很多,法律明文规定,对这样的家长将被强制劳动监禁。如果屡教不改,还会被课以巨额罚款。
这个国家竟然还有为印第安人专门服务的学校,这些学校开办在印第安人聚集地,教师是一些神甫和兼职人员。
在所有的城市里,印第安人都是非常热情的一群。他们已经有人穿起了白人的服装,也有人开办了各种作坊。也有许多人干脆地加入到白人经营的工厂里,看他们笑容满面的样子,比起欧洲人恐怕活得还要滋润些。
当克莱芒·马罗访问了国家艺术团之后,他的惊讶之情完全转变成了另一种敬意。
在整个欧洲,还没有哪位君主像特立尼达一世陛下这样,对艺术家的爱护达到如此的境地。他比起弗朗索瓦一世或者“豪华者”洛伦佐还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注重对潜力的挖掘。无数艺术家们正是有了国家艺术团这样一个宽松、舒适而又便于交流沟通的环境,才真正成为了大师。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通常技艺全面,像列奥纳多这样的人才虽然特殊,但并非没有可堪比较者。他们有的人精通绘画、雕塑、建筑和工程,有的还是著名的作曲家、诗人或作家。这些人与克莱芒·马罗等人无疑是有着共同语言的。在许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马罗在圣多明戈建立了一个沙龙,名字叫做“星辰”。
马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哈布拉德王国出了名。
他的诗集《短篇集》和《颂诗集》先后被引进王国再版,体现了他多年才华的积淀,也使得他很快跻身于王国一线诗人的群体之中。
但他似乎并不关注这些名誉,而是积极地想进入到特立尼达宫廷之中。
遗憾的是,他所接触到的人,并没有谁有这个能力。哈布拉德王国不同于法兰西,这里的主人一向低调,他们身边有大量来自东方的学者、顾问和军事专家,至多会有些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家进出,例如像列奥纳多和拉斐尔这种层次的其余的人便少得可怜。
索尼娅曾经的扈从骑士和私卫部队中,倒是出现过像法兰西人那样热情奔放的诗人,例如那个萨尔·里昂德纳斯。他的家族源于瑞士,他本人倒是长期居住在里昂,甚至还在里昂附近的格勒诺布尔大学里获得过神学学位。
里昂在16世纪初就出现过大批对于整个欧洲都很有影响的诗人,被称作“里昂诗派”。这里接近文艺复兴的火炬意大利,深受其文化的影响,里昂诗人中,不乏像莫里斯·塞夫这样的诗界旗手。
里昂在这个时代,因为印刷业的繁荣而被称作国际都市,文化方面甚至超过巴黎。
在萨尔活着的那段时期,特立尼达宫廷里充斥着大量法式或意式情调的诗人、作家或乐师。
他们的情诗莫以能比,一首接着一首的赞美不停。有一次甚至有人一晚上写出20首情诗,向索尼娅·德·美第奇表达他的爱慕之情。
可惜,那种年代一去不复返了。马罗感觉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可恶的塞拉弗·特立尼达干出了一件不名誉的事情,他竟然像小丑般处死了萨尔骑士,并且将宫廷里美好的东西一清而空。
现在,特立尼达宫廷里再没有缠绵动人的诗作,再没有低徊婉约的情歌,再没有向往自由的天空,以及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马罗先生甚至要怀着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那位令人枯燥乏味的,整天只知道发动战争的暴君了,他期待着这位既得利益者,能够稍稍地对文学尊重起来……
能够进入宫廷,进而影响到王室成员的决断,这不但是马罗先生的想法,还是玛格丽特·德·那伐尔公主殿下的想法。
马罗对她是极为爱慕和推崇的,如果没有玛格丽特的保护,马罗恐怕早就已经成为一堆枯骨,呆在某处不知名的荒芜墓园里了。因此,马罗对他自己的使命始终念念不忘,他想要告诉那位过于高傲的陛下,法兰西并不缺乏盟友,也不缺乏资金,她缺乏的,恰恰是一个可供驱策的部下。在马罗的认知中,哪怕哈布拉德王国再强大,也不能和法兰西相比,欧洲本土和蛮族的新大陆毕竟有很大的区别。
不能不说,这位马罗先生是个天生的政治低能儿。
但他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才31岁,是欧洲诗坛的健将,也是法兰西王国文学界的代表人物。
直到18世纪,他还是图书馆里读者群最大的诗人之一。
他之所以到哈布拉德王国来,不仅是因为他代表玛格丽特公主前来赠送礼物,同时也是因为这位殿下的劝说,让他避居新大陆躲避一下教廷的追索。
很难想像这位有诗才天赋的马罗先生,竟然是一位向往宗教改革的人。他对教廷的不满,通过他的大嘴巴传播到四方,因为诗人总是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在很多时候,他都对政治这种东西表现得极其幼稚。
值得一提的是,马罗的父亲本身就是在修辞和韵律上颇有造诣的宫廷诗人,而且晚年就跟随在弗朗索瓦一世的宫中。马罗如今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也不能不说其特异之处。
至少玛格丽特公主对他是很不错的。这位公主殿下虽然私生活方面受人诟病,但她的文学素养却不亚须眉。
玛格丽特的周围,始终环绕着许许多多的作家和学者。
克莱芒·马罗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原本他对于登上新大陆的土地,还显得十分沮丧,潜意识中,法兰西宫廷抛弃了他,任他在咆哮的大海上自生自灭。他原以为自己登陆的地方,将是一片荒芜的所在,那里缺少人烟,死气沉沉,只有可怕的赤裸着*的蛮族,挥舞着枝干做成的长矛。
可是,当他在爱尔兰送出礼物,并且稍后不久到达圣胡安之时,他不禁改变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看法。
圣胡安作为最早一批新大陆城市,已经非常的欧洲化了,西班牙式小楼比比皆是,城市中心的议会大楼和广场,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堂和商铺,都向人展示出这个殖民城市的繁荣。
当他看到一群印第安孩子竟然和白人孩子一起走进某所学堂里的时候,他是真的震惊了!在出任使者并且享受外交特别待遇的情况下,他走访了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甚至还访问过古巴岛,结果所有的情况都惊人的一致。在哈布拉德王国的国境内,只要记载在册的印第安部落,都可以享受和白人一样的国民待遇,他们的孩子被要求就近入学,而且免费读七年。
当然,例如父母不准小孩上学的情况也很多,法律明文规定,对这样的家长将被强制劳动监禁。如果屡教不改,还会被课以巨额罚款。
这个国家竟然还有为印第安人专门服务的学校,这些学校开办在印第安人聚集地,教师是一些神甫和兼职人员。
在所有的城市里,印第安人都是非常热情的一群。他们已经有人穿起了白人的服装,也有人开办了各种作坊。也有许多人干脆地加入到白人经营的工厂里,看他们笑容满面的样子,比起欧洲人恐怕活得还要滋润些。
当克莱芒·马罗访问了国家艺术团之后,他的惊讶之情完全转变成了另一种敬意。
在整个欧洲,还没有哪位君主像特立尼达一世陛下这样,对艺术家的爱护达到如此的境地。他比起弗朗索瓦一世或者“豪华者”洛伦佐还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注重对潜力的挖掘。无数艺术家们正是有了国家艺术团这样一个宽松、舒适而又便于交流沟通的环境,才真正成为了大师。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通常技艺全面,像列奥纳多这样的人才虽然特殊,但并非没有可堪比较者。他们有的人精通绘画、雕塑、建筑和工程,有的还是著名的作曲家、诗人或作家。这些人与克莱芒·马罗等人无疑是有着共同语言的。在许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马罗在圣多明戈建立了一个沙龙,名字叫做“星辰”。
马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哈布拉德王国出了名。
他的诗集《短篇集》和《颂诗集》先后被引进王国再版,体现了他多年才华的积淀,也使得他很快跻身于王国一线诗人的群体之中。
但他似乎并不关注这些名誉,而是积极地想进入到特立尼达宫廷之中。
遗憾的是,他所接触到的人,并没有谁有这个能力。哈布拉德王国不同于法兰西,这里的主人一向低调,他们身边有大量来自东方的学者、顾问和军事专家,至多会有些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家进出,例如像列奥纳多和拉斐尔这种层次的其余的人便少得可怜。
索尼娅曾经的扈从骑士和私卫部队中,倒是出现过像法兰西人那样热情奔放的诗人,例如那个萨尔·里昂德纳斯。他的家族源于瑞士,他本人倒是长期居住在里昂,甚至还在里昂附近的格勒诺布尔大学里获得过神学学位。
里昂在16世纪初就出现过大批对于整个欧洲都很有影响的诗人,被称作“里昂诗派”。这里接近文艺复兴的火炬意大利,深受其文化的影响,里昂诗人中,不乏像莫里斯·塞夫这样的诗界旗手。
里昂在这个时代,因为印刷业的繁荣而被称作国际都市,文化方面甚至超过巴黎。
在萨尔活着的那段时期,特立尼达宫廷里充斥着大量法式或意式情调的诗人、作家或乐师。
他们的情诗莫以能比,一首接着一首的赞美不停。有一次甚至有人一晚上写出20首情诗,向索尼娅·德·美第奇表达他的爱慕之情。
可惜,那种年代一去不复返了。马罗感觉到深深的遗憾。他认为可恶的塞拉弗·特立尼达干出了一件不名誉的事情,他竟然像小丑般处死了萨尔骑士,并且将宫廷里美好的东西一清而空。
现在,特立尼达宫廷里再没有缠绵动人的诗作,再没有低徊婉约的情歌,再没有向往自由的天空,以及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马罗先生甚至要怀着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那位令人枯燥乏味的,整天只知道发动战争的暴君了,他期待着这位既得利益者,能够稍稍地对文学尊重起来……
能够进入宫廷,进而影响到王室成员的决断,这不但是马罗先生的想法,还是玛格丽特·德·那伐尔公主殿下的想法。
马罗对她是极为爱慕和推崇的,如果没有玛格丽特的保护,马罗恐怕早就已经成为一堆枯骨,呆在某处不知名的荒芜墓园里了。因此,马罗对他自己的使命始终念念不忘,他想要告诉那位过于高傲的陛下,法兰西并不缺乏盟友,也不缺乏资金,她缺乏的,恰恰是一个可供驱策的部下。在马罗的认知中,哪怕哈布拉德王国再强大,也不能和法兰西相比,欧洲本土和蛮族的新大陆毕竟有很大的区别。
不能不说,这位马罗先生是个天生的政治低能儿。
但他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