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这个新年特别冷,可以说是五十年难得一遇的冷,元宵节那天,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积雪差不多到人的膝盖那么厚。
晓儿这日收到了景睿的信笑了:“上官大哥,南宫国徐文县大部分贫苦百姓不必多虑了。”
晓儿说完这话便将信递给上官玄逸看。
上官玄逸一目十行的看完也忍不住赞道:“景睿这个主意好!”
“可不是,这可以说是将徐文县部分百姓的民心笼络过来了。我们要攻打徐文县就算不能因此而得到助力,起码阻力会减少不少。”
上官玄逸点了点头,景睿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确利用得妙!不过,他们还可以趁机加一把火:“我们不妨抓住这个机会,找人在南宫国的百姓面前,感叹一下当闵泽国的子民有多好。”
“没错,当闵泽国的子民吃饱穿暖还有余粮,这日子简直是越过越有盼头!南宫国的百姓知道了又怎能不羡慕?这些话语听多了,日子久了他们每次挨饿受冻的时候便会恨不得当闵泽国的百姓。”
两国子民对比这么明显,傻子都知道怎样选!
上官玄逸点了点头,他走到书桌旁拿出一张信纸,开始给景睿回信。
话说景睿到底做了什么事,令他们两人赞不绝口呢?
因为今年的天气异常冷,南宫国虽然地处南方,但也出现有史以来最冷的天气,年前各地都冻死了许多百姓。
而景睿发扬朝廷在帝都城时的善举,在南越州由天气开始冻的时候便设棚施粥还号召一些乡绅捐赠一些不要的旧衣服和棉被给一些贫苦百姓御寒。
因此整个冬天,南越州冻死的人数极其少。
这样的好事传到边界的另一边,可让南宫国的百姓羡慕了。
而景睿收到晓儿寄给他的密信后,知道朝廷年后便对南宫国开战。
他在天气最冷的时侯,故意安排一位管事在南宫国与闵泽国最近的交界处施粥,这位管事对于升平侯府来说是管事,他是帮忙负责南边的生意的,但在不知情的人面前他是富甲一方的富商。
那位富商以个人的名义,打着效仿朝廷善举的标语,每天设棚施粥,那些南宫国的百姓一开始还可以忍着不过来的,后来又饿又冷,命都快没了,就顾不上那么多了,都纷纷合在一起自制小竹筏偷偷过河,来到了施粥棚那里领粥,施粥的人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越来越南宫国贫苦的百姓知道了,都偷偷摸摸的过来领粥,这个偷偷是对南宫国的官府而言,在闵泽国的富商这边,他也说了,不论国界的话,大家都是左邻右舍,也不希望看见父老乡亲有人饿死的!
有些南宫国的百姓家里穷得揭不开窝,甚至连南宫国也不回了,找了间破庙住下,打算等粥再也没有得领再回去。
景睿这一举动看似没有什么,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做到笼络人心的目的的。
朝廷攻打南宫国,允许不反抗的百姓逃跑,但家园遭到侵略,许多百姓都会抡起锄头便反抗的,就样只会两败俱伤,但有了这一粥之恩,有些人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百姓其实对于谁做皇上,并不在乎,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行。
有了一粥之恩和闵泽国百姓们那些话做铺垫,到时候攻打徐文闻,绝对能事半功倍!
上官玄逸写好信后,便连夜飞鸽传书送出去了。
年过完后,上官玄骏便秘密带着一万精兵分散几路前往嶦耳岛。
上官玄骏离开的前一晚,上官玄逸来到了齐王府,给了他一把钥匙。
“这是有什么好东西给我?”上官玄骏接过钥匙然后往上一抛,又接住。
“粮食。”
上官玄骏想继续抛钥匙的动作一断:“多少?”
攻下整个南宫国,他估计没有十年都需要七八年,他最担心的就是未来又会出现连续几年天灾,毕竟闵泽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大的天灾了,而十年,太多未知数了。
天灾那样的情况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到时候没有粮食士兵没有东西吃,那不就是不战而败?
“两个粮仓一百万存粮,那是粮窖里的存粮,我让人封存得很好的,里面的稻米至少可封存五年,谷子可以封存九年之久,这些粮食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如无意外,朝廷供的粮食绝对是够的。”
上官玄逸给的只是两个在南边靠近嶦耳岛的粮窖的钥匙,里面的粮食都是晓儿之前空间里拿出来的。
上官玄逸当时为了保存好晓儿空间的粮食在各地修建了十几个粮窖,存粮食上千万斤。
那些粮窖是上官玄逸后来安排人去专门挖的,很是讲究,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厚厚一层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去铺席子,席上垫谷糠然后又再铺一层席子,窖的墙壁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
当然封存粮食需要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
这种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
一般朝廷都是用这种粮窖来存粮的!
“一百万这么多?实在太好了!”那样他便没有后顾之忧,只需勇往直前便行了!
上官玄骏离开后,这日朱颜的肚子突然作动,因为她在怀孕其间一直都注意适当的运动,所以她半夜开始肚子痛,并见红,到了第二天早上,孩子便生下来了,是一个大胖小子,长得和景睿很像,眼睛炯炯有神的,一家人可高兴了。
晓儿知道后,也很高兴,恨不得赶紧看上一眼,只是因为她也快生了,不宜到处走,刘氏也怕会冲撞,便没有去。
看见别人的孩子出生了,晓儿现在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会因为肚子大大,压着她的心脏,令她呼吸困难,所以她自然希望孩子早日出世,她可以脱离苦海,不对应该说恢复自由了。
晓儿这日收到了景睿的信笑了:“上官大哥,南宫国徐文县大部分贫苦百姓不必多虑了。”
晓儿说完这话便将信递给上官玄逸看。
上官玄逸一目十行的看完也忍不住赞道:“景睿这个主意好!”
“可不是,这可以说是将徐文县部分百姓的民心笼络过来了。我们要攻打徐文县就算不能因此而得到助力,起码阻力会减少不少。”
上官玄逸点了点头,景睿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确利用得妙!不过,他们还可以趁机加一把火:“我们不妨抓住这个机会,找人在南宫国的百姓面前,感叹一下当闵泽国的子民有多好。”
“没错,当闵泽国的子民吃饱穿暖还有余粮,这日子简直是越过越有盼头!南宫国的百姓知道了又怎能不羡慕?这些话语听多了,日子久了他们每次挨饿受冻的时候便会恨不得当闵泽国的百姓。”
两国子民对比这么明显,傻子都知道怎样选!
上官玄逸点了点头,他走到书桌旁拿出一张信纸,开始给景睿回信。
话说景睿到底做了什么事,令他们两人赞不绝口呢?
因为今年的天气异常冷,南宫国虽然地处南方,但也出现有史以来最冷的天气,年前各地都冻死了许多百姓。
而景睿发扬朝廷在帝都城时的善举,在南越州由天气开始冻的时候便设棚施粥还号召一些乡绅捐赠一些不要的旧衣服和棉被给一些贫苦百姓御寒。
因此整个冬天,南越州冻死的人数极其少。
这样的好事传到边界的另一边,可让南宫国的百姓羡慕了。
而景睿收到晓儿寄给他的密信后,知道朝廷年后便对南宫国开战。
他在天气最冷的时侯,故意安排一位管事在南宫国与闵泽国最近的交界处施粥,这位管事对于升平侯府来说是管事,他是帮忙负责南边的生意的,但在不知情的人面前他是富甲一方的富商。
那位富商以个人的名义,打着效仿朝廷善举的标语,每天设棚施粥,那些南宫国的百姓一开始还可以忍着不过来的,后来又饿又冷,命都快没了,就顾不上那么多了,都纷纷合在一起自制小竹筏偷偷过河,来到了施粥棚那里领粥,施粥的人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越来越南宫国贫苦的百姓知道了,都偷偷摸摸的过来领粥,这个偷偷是对南宫国的官府而言,在闵泽国的富商这边,他也说了,不论国界的话,大家都是左邻右舍,也不希望看见父老乡亲有人饿死的!
有些南宫国的百姓家里穷得揭不开窝,甚至连南宫国也不回了,找了间破庙住下,打算等粥再也没有得领再回去。
景睿这一举动看似没有什么,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做到笼络人心的目的的。
朝廷攻打南宫国,允许不反抗的百姓逃跑,但家园遭到侵略,许多百姓都会抡起锄头便反抗的,就样只会两败俱伤,但有了这一粥之恩,有些人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百姓其实对于谁做皇上,并不在乎,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行。
有了一粥之恩和闵泽国百姓们那些话做铺垫,到时候攻打徐文闻,绝对能事半功倍!
上官玄逸写好信后,便连夜飞鸽传书送出去了。
年过完后,上官玄骏便秘密带着一万精兵分散几路前往嶦耳岛。
上官玄骏离开的前一晚,上官玄逸来到了齐王府,给了他一把钥匙。
“这是有什么好东西给我?”上官玄骏接过钥匙然后往上一抛,又接住。
“粮食。”
上官玄骏想继续抛钥匙的动作一断:“多少?”
攻下整个南宫国,他估计没有十年都需要七八年,他最担心的就是未来又会出现连续几年天灾,毕竟闵泽国已经好几年没有大的天灾了,而十年,太多未知数了。
天灾那样的情况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到时候没有粮食士兵没有东西吃,那不就是不战而败?
“两个粮仓一百万存粮,那是粮窖里的存粮,我让人封存得很好的,里面的稻米至少可封存五年,谷子可以封存九年之久,这些粮食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如无意外,朝廷供的粮食绝对是够的。”
上官玄逸给的只是两个在南边靠近嶦耳岛的粮窖的钥匙,里面的粮食都是晓儿之前空间里拿出来的。
上官玄逸当时为了保存好晓儿空间的粮食在各地修建了十几个粮窖,存粮食上千万斤。
那些粮窖是上官玄逸后来安排人去专门挖的,很是讲究,挖好窖坑后,首先要用火烘干,然后把厚厚一层草木灰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去铺席子,席上垫谷糠然后又再铺一层席子,窖的墙壁壁也照此办理,这种“席子夹糠”法,可以使粮窖隔湿保温,犹如一个巨大的保温瓶。
当然封存粮食需要在冬季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
这种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粮食不易发热、发芽,不易腐烂。
一般朝廷都是用这种粮窖来存粮的!
“一百万这么多?实在太好了!”那样他便没有后顾之忧,只需勇往直前便行了!
上官玄骏离开后,这日朱颜的肚子突然作动,因为她在怀孕其间一直都注意适当的运动,所以她半夜开始肚子痛,并见红,到了第二天早上,孩子便生下来了,是一个大胖小子,长得和景睿很像,眼睛炯炯有神的,一家人可高兴了。
晓儿知道后,也很高兴,恨不得赶紧看上一眼,只是因为她也快生了,不宜到处走,刘氏也怕会冲撞,便没有去。
看见别人的孩子出生了,晓儿现在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会因为肚子大大,压着她的心脏,令她呼吸困难,所以她自然希望孩子早日出世,她可以脱离苦海,不对应该说恢复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