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八 西进
贞观十年十一月中旬,大唐帝国远征军全体集合完毕,以霍国公、右骁卫大将军柴绍为大总管,以二等临汾伯、安西都护府骑兵总管杜荷为副总管的七万远征军在安西都护府誓师,波斯萨珊王朝皇帝伊嗣埃三世之全权特使伊萨姆作为旁观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一员,激动的不停地流眼泪。
他的祖国正在遭受着阿拉伯人的进攻,他的信仰正在被异教徒蹂躏,他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在被侵略而他却是如此的无力,在几年前,萨珊王朝丢掉了富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强势崛起,以及萨珊王朝的彻底衰落,极具军事才能的阿拉伯帝国大将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着阿拉伯帝国的精锐兵马占据了那个富庶的地区。
在这之后,哈立德作为阿拉伯帝国最杰出的将军被抽调去了西线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进行战争并且取胜,但是接任哈立德作为东线主帅的将军在能力上并不如哈立德,所以让波斯帝国在东线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这种胜利并不能持久,波斯帝国那低下的行政和军事效率也阻止了他们进一步取得优势,在两年以后哈立德卷土重来之际,他们再一次遭遇了惨败。
为了保卫首都最后一道屏障而进行的的卡迪西亚会战已经失败了,作为主将的波斯将军据说已经战死,兵力占优的波斯人的衰落在这一刻显露无疑,三十万军队只剩下十几万人逃回了首都。皇帝伊嗣埃三世急急忙忙的下令要固守首都泰西封,以获取国家存留的机遇,并且将这一机遇寄希望于那近在咫尺的东方的强大帝国。
而作为这一切希望的承载着和执行者,伊萨姆不辱使命,他成功的请来了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一的大唐帝国的七万强大军队,以及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统帅——柴绍。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东方兵法的精髓是一个根本无法完全理解汉字的波斯人所无法理解的,所有并不能理解汉字的意思的人都无法真正的了解东方古老而伟大的兵法的深邃意义和真正的含义,他们的文字只是浮于表面。而浮于表面的表音字母是无法真正的翻译出具有深刻含义的表意文字的含义的。
再怎么翻译。也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发音字母而已。
伊萨姆当然无法理解中国兵法的精髓,事实上中国的兵法也不会贸贸然的就传到外国去,能够使用汉语和汉人进行交流已经是伊萨姆的全部力量了,再往上。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柴绍也不指望他明白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要就是希望可以从他这里得到相关的情报才是。
比如对方的兵力,作战手段,战术战法。以及装备武器,还有战斗习惯,以及最重要的统兵大将。
一支军队的统兵大将才是一支军队是否可以在战场上取胜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将军,甚至可以使用一群完全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打败一支正规军,只要有地形,有气候,有一切可以被这个将军利用起来的因素,那么想要获胜并不是难事。
柴绍已经亲眼目睹了火炮的威力,在他刚刚来到的时候,看到了带着浓郁杀气的大炮管,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主帅想要了解武器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于是一门火炮就专门为柴绍做了示范,柴绍亲身体验了一下那种感觉,终于明白了李二陛下为何会让他与火炮共存亡。
这种凶器如果被外人掌握了,柴绍死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这种罪过。
同时,柴绍在最短的时间内思考了如何使用火炮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如何使用火炮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统帅,柴绍敏锐的意识到火炮在平原地区的使用局限,也意识到对于军队而言火炮的实心弹并不能造成实际上的大范围损害它的意义在于攻城攻坚和震慑敌军,而不是杀伤敌军。
合理的使用自己手中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柴绍来说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柴绍需要为火炮这种新式武器如何融入旧式军队做出努力,乃至于改进大唐军队固有的战术战法,使得火炮可以将威力发挥到最大,让大唐的威名远扬。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对敌人的了解,而对于敌人的了解,对于国外形势两眼一抹瞎的柴绍自然不明白,他找来了伊萨姆,伊萨姆大大方方的拿出了绘画在羊皮纸上的萨珊王朝地图,给柴绍讲解起双方的形式,柴绍算是看明白了这副地图的内容,以及它和自己手上的那副精确的世界地图的差距,默默对比了一下,柴绍把这幅地图记在了心里。
萨珊王朝和大唐帝国共同的敌人阿拉伯帝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拥有一批极其优秀的军事将领,虽然双方语言不通,可是作为军事上的对手,军事才是交流的手段,这和语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用军队和武器和战法与对手交流,是军事统帅的习惯,柴绍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对于自己即将面对的那个叫做哈立德的阿拉伯将军很感兴趣。
对于这个人,伊萨姆自然是恨的牙痒痒,他是波斯帝国最大的敌人,也是阿拉伯帝国最能打的将军,七八年之前,他还是一个反对穆罕穆德的强大敌人,但是后来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且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著名将领,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是他为原本贫困而饥饿的阿拉伯人打下了一片生存的土地,往东打败了波斯人,往西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也占据了叙利亚。
他是一个很全能的将领,无论是野战、突袭、撤退都很有章法,侧翼迂回战术和突袭战术更是他的强项,经常在正面难以撼动的敌人,却被他的突袭打乱了阵脚,从而被正面猛扑的阿拉伯军队击溃,可以说,数不清的敌人都是败在了哈立德的突袭之下,特别是迂回突袭。
说到这里。柴绍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苏定方和苏宁两兄弟。苏定方最擅长的率领骑兵万里奔袭,苏宁最擅长的突袭战法,苏定方因此而生擒了西突厥的大可汗阿史那泥孰,苏宁因此而把高句丽变成了三国。其余的经典战例数不胜数。
擅长野战。擅长突袭。甚至擅长撤退,这就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了,无论是进攻还是突击还是撤退。都有他的章法和办法,纵然可以用火炮打他一个出其不意从而获得第一次的胜利,但是这种高等级的对手,他肯定会敏锐地发现火炮的不足之处,并且使用他的才华让军队安稳的撤退,一旦被他逃走第一次,第二次火炮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
真是一个难对付的敌人啊!
不过,正是如此,才值得大唐出兵不是吗?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和大唐一样,都是很年轻的国家,双方的交手更值得期待,而和高质量的敌人交手,更有利于这些年轻将领的快速成长,让他们在这些战场上磨砺自己,总是和已经被抽干了根基的对手打仗是得不到提升的,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若要超过这个瓶颈,就需要寻找更加强大的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阿拉伯帝国以及他那强大的军队。
当然柴绍也有自己的骄傲和依仗,对手再强,难道自己就不够强吗?对手的确强大,但是自己就真的不够强大吗?不说那个分子一样的疯将军杜荷,还有千里驹王玄策,小周瑜孟雨,这是军校四杰之三,军校四霸之三的程处默、李震和尉迟宝林也是一个比一个能打,军校四杰和军校四霸这代表了军校第一期学生的最强大的阵容都在自己手下。
敌人再强又如何?他是一个人,而自己这里是那么多优秀的下属,以军校学子为基层骨干的军队绝对是具有纪律和战斗力的优秀军队的典范,还有那么多的新式武器,那么多的超越时代的武器,如果还不能取胜,柴绍觉得自己都可以自刎以谢天下了。
这是大唐正式迈出打响国际名声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对于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是非常有利的,大唐要西进,就必须要直面那个阿拉伯帝国,要想打通当初的丝绸之路,这一步也非要迈出不可。
而此时在大唐的东部,苏宁所领导的、孙思邈所主持的瘟疫研究行动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伴随着严酷寒冬的到来,骤降的气温给了瘟疫一次迎头痛击,半岛三国的瘟疫传染似乎有了减缓的趋势,而这种极度的严寒也给了苏宁和孙思邈喘息之机,他们得以有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研究瘟疫。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见习医者煮药的时候无意间拿错的一味药材,给整个瘟疫研究行动带来了一丝曙光,这个病人被治愈了,这个濒死的病人在四天过后,睁开了眼睛,开口说话,并且从他的小腹处传来了代表极度饥饿的声音,虽然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但是很显然,这个人活了。
与此同时,与他同时喝药的四个人都死了,只有他活了下来,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孙思邈注意到了那个活下来的病人所喝剩下的药汁残渣里面有一味他并没有写入药方中的药材,这个珍贵的信息立刻给了孙思邈全部的希望,他开始往所有的药汁里面都加入了这味药材。
结果是令人感到振奋的,接下来一批的七个病患里面,有五个被治愈了,只有两个因为身上还有其他的伤势感染而死,孙思邈觉得振奋莫名,立刻喊来了苏宁一起分享这一刻的幸福,苏宁也觉得非常的振奋,居然真的就给研究出来了,从一头雾水到攻克难关,这似乎并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
高句丽进入了冬季,严寒使得瘟疫的活性下降,传染速度和致死速度都大大的降低了,这就给了一个苟延残喘的人生存的机会,可是他们很明显还忘掉了另外一个致命因素,他们缺粮,之前派出去搜索粮食的人因为瘟疫爆发的原因并没有成功,除了泉盖苏文哪里还能苟延残喘,金胜和李越男是否还活着都是个问题。
到了这个地步,对于高句丽而言是否是征服都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还能活下来多少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就算不被瘟疫弄死,估计也会饿死的吧?(未完待续。。)
...
他的祖国正在遭受着阿拉伯人的进攻,他的信仰正在被异教徒蹂躏,他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在被侵略而他却是如此的无力,在几年前,萨珊王朝丢掉了富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强势崛起,以及萨珊王朝的彻底衰落,极具军事才能的阿拉伯帝国大将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着阿拉伯帝国的精锐兵马占据了那个富庶的地区。
在这之后,哈立德作为阿拉伯帝国最杰出的将军被抽调去了西线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进行战争并且取胜,但是接任哈立德作为东线主帅的将军在能力上并不如哈立德,所以让波斯帝国在东线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这种胜利并不能持久,波斯帝国那低下的行政和军事效率也阻止了他们进一步取得优势,在两年以后哈立德卷土重来之际,他们再一次遭遇了惨败。
为了保卫首都最后一道屏障而进行的的卡迪西亚会战已经失败了,作为主将的波斯将军据说已经战死,兵力占优的波斯人的衰落在这一刻显露无疑,三十万军队只剩下十几万人逃回了首都。皇帝伊嗣埃三世急急忙忙的下令要固守首都泰西封,以获取国家存留的机遇,并且将这一机遇寄希望于那近在咫尺的东方的强大帝国。
而作为这一切希望的承载着和执行者,伊萨姆不辱使命,他成功的请来了世界上最强大帝国之一的大唐帝国的七万强大军队,以及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统帅——柴绍。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东方兵法的精髓是一个根本无法完全理解汉字的波斯人所无法理解的,所有并不能理解汉字的意思的人都无法真正的了解东方古老而伟大的兵法的深邃意义和真正的含义,他们的文字只是浮于表面。而浮于表面的表音字母是无法真正的翻译出具有深刻含义的表意文字的含义的。
再怎么翻译。也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发音字母而已。
伊萨姆当然无法理解中国兵法的精髓,事实上中国的兵法也不会贸贸然的就传到外国去,能够使用汉语和汉人进行交流已经是伊萨姆的全部力量了,再往上。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柴绍也不指望他明白什么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主要就是希望可以从他这里得到相关的情报才是。
比如对方的兵力,作战手段,战术战法。以及装备武器,还有战斗习惯,以及最重要的统兵大将。
一支军队的统兵大将才是一支军队是否可以在战场上取胜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将军,甚至可以使用一群完全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打败一支正规军,只要有地形,有气候,有一切可以被这个将军利用起来的因素,那么想要获胜并不是难事。
柴绍已经亲眼目睹了火炮的威力,在他刚刚来到的时候,看到了带着浓郁杀气的大炮管,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主帅想要了解武器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于是一门火炮就专门为柴绍做了示范,柴绍亲身体验了一下那种感觉,终于明白了李二陛下为何会让他与火炮共存亡。
这种凶器如果被外人掌握了,柴绍死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偿这种罪过。
同时,柴绍在最短的时间内思考了如何使用火炮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如何使用火炮获得最大的利益,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统帅,柴绍敏锐的意识到火炮在平原地区的使用局限,也意识到对于军队而言火炮的实心弹并不能造成实际上的大范围损害它的意义在于攻城攻坚和震慑敌军,而不是杀伤敌军。
合理的使用自己手中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柴绍来说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柴绍需要为火炮这种新式武器如何融入旧式军队做出努力,乃至于改进大唐军队固有的战术战法,使得火炮可以将威力发挥到最大,让大唐的威名远扬。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对敌人的了解,而对于敌人的了解,对于国外形势两眼一抹瞎的柴绍自然不明白,他找来了伊萨姆,伊萨姆大大方方的拿出了绘画在羊皮纸上的萨珊王朝地图,给柴绍讲解起双方的形式,柴绍算是看明白了这副地图的内容,以及它和自己手上的那副精确的世界地图的差距,默默对比了一下,柴绍把这幅地图记在了心里。
萨珊王朝和大唐帝国共同的敌人阿拉伯帝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拥有一批极其优秀的军事将领,虽然双方语言不通,可是作为军事上的对手,军事才是交流的手段,这和语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用军队和武器和战法与对手交流,是军事统帅的习惯,柴绍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对于自己即将面对的那个叫做哈立德的阿拉伯将军很感兴趣。
对于这个人,伊萨姆自然是恨的牙痒痒,他是波斯帝国最大的敌人,也是阿拉伯帝国最能打的将军,七八年之前,他还是一个反对穆罕穆德的强大敌人,但是后来却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且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著名将领,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是他为原本贫困而饥饿的阿拉伯人打下了一片生存的土地,往东打败了波斯人,往西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也占据了叙利亚。
他是一个很全能的将领,无论是野战、突袭、撤退都很有章法,侧翼迂回战术和突袭战术更是他的强项,经常在正面难以撼动的敌人,却被他的突袭打乱了阵脚,从而被正面猛扑的阿拉伯军队击溃,可以说,数不清的敌人都是败在了哈立德的突袭之下,特别是迂回突袭。
说到这里。柴绍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苏定方和苏宁两兄弟。苏定方最擅长的率领骑兵万里奔袭,苏宁最擅长的突袭战法,苏定方因此而生擒了西突厥的大可汗阿史那泥孰,苏宁因此而把高句丽变成了三国。其余的经典战例数不胜数。
擅长野战。擅长突袭。甚至擅长撤退,这就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了,无论是进攻还是突击还是撤退。都有他的章法和办法,纵然可以用火炮打他一个出其不意从而获得第一次的胜利,但是这种高等级的对手,他肯定会敏锐地发现火炮的不足之处,并且使用他的才华让军队安稳的撤退,一旦被他逃走第一次,第二次火炮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
真是一个难对付的敌人啊!
不过,正是如此,才值得大唐出兵不是吗?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和大唐一样,都是很年轻的国家,双方的交手更值得期待,而和高质量的敌人交手,更有利于这些年轻将领的快速成长,让他们在这些战场上磨砺自己,总是和已经被抽干了根基的对手打仗是得不到提升的,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若要超过这个瓶颈,就需要寻找更加强大的对手。
这个对手就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阿拉伯帝国以及他那强大的军队。
当然柴绍也有自己的骄傲和依仗,对手再强,难道自己就不够强吗?对手的确强大,但是自己就真的不够强大吗?不说那个分子一样的疯将军杜荷,还有千里驹王玄策,小周瑜孟雨,这是军校四杰之三,军校四霸之三的程处默、李震和尉迟宝林也是一个比一个能打,军校四杰和军校四霸这代表了军校第一期学生的最强大的阵容都在自己手下。
敌人再强又如何?他是一个人,而自己这里是那么多优秀的下属,以军校学子为基层骨干的军队绝对是具有纪律和战斗力的优秀军队的典范,还有那么多的新式武器,那么多的超越时代的武器,如果还不能取胜,柴绍觉得自己都可以自刎以谢天下了。
这是大唐正式迈出打响国际名声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对于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是非常有利的,大唐要西进,就必须要直面那个阿拉伯帝国,要想打通当初的丝绸之路,这一步也非要迈出不可。
而此时在大唐的东部,苏宁所领导的、孙思邈所主持的瘟疫研究行动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伴随着严酷寒冬的到来,骤降的气温给了瘟疫一次迎头痛击,半岛三国的瘟疫传染似乎有了减缓的趋势,而这种极度的严寒也给了苏宁和孙思邈喘息之机,他们得以有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研究瘟疫。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见习医者煮药的时候无意间拿错的一味药材,给整个瘟疫研究行动带来了一丝曙光,这个病人被治愈了,这个濒死的病人在四天过后,睁开了眼睛,开口说话,并且从他的小腹处传来了代表极度饥饿的声音,虽然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但是很显然,这个人活了。
与此同时,与他同时喝药的四个人都死了,只有他活了下来,而在检查的过程中,孙思邈注意到了那个活下来的病人所喝剩下的药汁残渣里面有一味他并没有写入药方中的药材,这个珍贵的信息立刻给了孙思邈全部的希望,他开始往所有的药汁里面都加入了这味药材。
结果是令人感到振奋的,接下来一批的七个病患里面,有五个被治愈了,只有两个因为身上还有其他的伤势感染而死,孙思邈觉得振奋莫名,立刻喊来了苏宁一起分享这一刻的幸福,苏宁也觉得非常的振奋,居然真的就给研究出来了,从一头雾水到攻克难关,这似乎并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
高句丽进入了冬季,严寒使得瘟疫的活性下降,传染速度和致死速度都大大的降低了,这就给了一个苟延残喘的人生存的机会,可是他们很明显还忘掉了另外一个致命因素,他们缺粮,之前派出去搜索粮食的人因为瘟疫爆发的原因并没有成功,除了泉盖苏文哪里还能苟延残喘,金胜和李越男是否还活着都是个问题。
到了这个地步,对于高句丽而言是否是征服都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还能活下来多少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就算不被瘟疫弄死,估计也会饿死的吧?(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