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三章效仿宋之开国君主如何?
第六二三章
苗仁虎被俞大猷从南京带到了太原,这代表着南京留都,已经被俞大猷所破。
被破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详述。其原因乃是因为南京被破的太容易,容易到俞大猷十万大军刚到,南京连基本的抵抗都没有组织起来,就已经被几个想要投降的将领打开了城门。紧接着不过三个时辰的时间,整个南京就已经被俞大猷彻底控制。
俞大猷既然能够从南京来到山西,那即代表着,从南京到山西的这一条路,基本都已经被他给打通。细数江夏称帝路上的阻碍,其实南京留都这边就是一个结。只要破了这个结,整个大明也就再也找不出能阻止江夏称帝的人了。
为何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一来南京留都是除了京师以外,唯一一个有整套行政班子的地方,只需要皇上入驻,这里就算是大明第二个朝廷。第二,江南无论是物产还是文化,都不输于京师。盘踞江南,抗衡京师,这绝对是可行。至于第三嘛,无论苗仁虎究竟是真皇帝还是假皇帝。在朱载江无法证明自己身份之前,苗仁虎就是世人眼中的真皇帝,是大明正统。
所有只有南京留都被破了,苗仁虎这个“大明正统”没了,大明土地上才不可能组织起一股完全能够抗衡江夏的势力。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东西名字叫做“大义”。
京师钟彬那边也派人传了飞鸽传书给江夏,萧清带去的数万大军,在他和马云龙的追击下,已经全数溃败。另外琅琊王家的老阀主王风扬亲自带着他钦定的王家下一代阀主接班人王金进了京。信上特别提到,王风扬用荆条从宣阳门活生生把王金打到了午门门口,然后就命王金跪在了那里,说是任由江夏处置。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江夏并未觉得那王阀家的老阀主有多么有诚意,反而是感受到了王风扬对王金的宠溺。门阀参与到江山政权的争夺当中,并且还失败了。作为一阀之主,正确的做法应该自己杀了王金,然后带着人头到京师请罪。
请罪时的态度都不应该有过多的奢望,而是应该祈求江夏给他们王家留下一条根。但现在仅仅只是当着众人的面鞭打王金一顿,无疑这是王风扬对王金的一种回护。
同时也是王风扬在赌,他赌江夏还未完全掌控天下大局,所以不敢对他们王家下死手。只要自己真心投诚,王家对于江夏来说,还是有很大利用价值的。
不过王风扬很明显没有好好了解过江夏的性格,京师保卫战的时候,雪如沁和杨一清双双受伤。这标志着王家萧家,已经和江夏结下了死仇。这样的死仇,绝不是用什么金钱,地盘就能化解的。唯一化解的方式,除了流血,就还是流血。
江夏看完钟彬传来的数封飞鸽传书以后,整个人似乎轻松了很多。说实话,在俞大猷和马云龙回来之前,他虽然并不害怕和萧家王家袁家这些门阀大族对上,但总归心里面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他输不起,他不怕输了以后自己丧命,而是怕自己输了以后,有太多他在乎的人会悲惨了过着下半生。
如今一切事都还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他基本已经赢了全局。所以压在他心中石头,在这一刻终于完全落下了。
“接下来只要小心处理好京师的事,就一切圆满了。”江夏低声自言自语了一句,然后抬起头来看了俞大猷袁寒秋张猛等人一眼,说道:“着人准备一下吧,我们班师回朝。”
俞大猷和张猛对视了一眼,二人微微笑了笑。俞大猷当先起身对着江夏抱拳行礼道:“启禀皇上,水师已经准备完毕,准时可以启程。”
俞大猷刚刚说完,张猛也立刻站起身来,道:“皇上,我们这次从京师带出来的人也完全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程。”
江夏一听,顿时失笑。这两个家伙恐怕是早就想回京师了,所以每天命人准备好启程的各种事宜。他摇摇头,扭头看了一眼袁寒秋道:“寒秋如何?是否已经准备好?”
袁寒秋道:“皇上放心,齐王麾下所有兵马都已经接受了张将军的整编。如今寒秋孑然一身,随时可以随皇上启程。”
江夏点了点头,道:“那好,我们即刻启程吧。寒秋安排人先暂任山西总督,处理一下山西的善后事宜。至于应该怎么做,你告诉他,学学太原府近半年来的做法就行了。”
“是!”袁寒秋尽量压制着情绪应承下来,但他的声线最终还是没能忍住颤抖了一下。于是他内心的激动,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山西总督,这可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江夏直接就让他安排人选了,这如何能让袁寒秋不激动?毕竟这代表着江夏对他的信任,在眼下这个江夏控制全局,即将清算以前一切的时候,这样的信任正是他所需要的。
江夏见袁寒秋那么激动忍不住笑了笑,他伸手拍了拍袁寒秋的肩膀,说道:“辛苦你了,替我好好挑个人。”
“是!”袁寒秋再度应了一声,心里面立刻开始考虑了起来,山西总督这个位置应该让谁来坐比较好。袁家的人里面,究竟何人最适合来坐这个位置呢?
嗯。不对,不能找袁家的人。否则就成了假公济私了。江夏第一次交如此重任给自己,自己就任人唯亲,那以后如何还能取信于他?不选袁家的人,那应该选谁?
想了好几个人,袁寒秋这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个美差。相反,其实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山西总督,地位不低。自己一来不能选和自己太亲近的人,二来还得选一个真正能给山西局势善后的人。并且江夏还说了,山西的善后,要以太原府为标准。
如今的太原府可以说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若不是太原府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恐怕太原府早已经人满为患。能够把民生治理的如此井井有条的人,袁寒秋记忆中,除了江夏还真没遇到过第二个。
把山西的善后事宜,直接一股脑丢给袁寒秋以后,江夏直接启程往京师赶去。
山西和京师相隔并不远,启程的当日,张猛就让人用飞鸽传书通知了京师,告诉了京师那边的人,江夏大概的一个回归时间。
在发飞鸽传书的时候,江夏特地嘱咐俞大猷,不要太过张扬。毕竟现在局势有变,自己不能让自己皇帝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从现在起,江夏决定要低调一点。
对于江夏的嘱咐,俞大猷自然也不敢违逆,飞鸽传书上他写下了一句:“帝不欲声张,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这封飞哥传书传到京师,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尤其是那一句,“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相信“锦衣夜行”这个典故,不必多说。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咸阳,可他却思念家乡,急于东归。项羽当时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那句话,无疑是告诉了众人,他要天下人都知道,他项羽即将成为天下之主。俞大猷借古喻今,一句话就告诉了京师里的众人,江夏没有称帝的意愿。
京师逍遥山庄的翠竹苑中,翠竹苑是逍遥山庄里面,千绝行等人的居住之地。杨一清王守仁钟彬海大有布缙云千绝行……基本上跟随江夏多年的核心人物,但凡是留在京师的,此刻全都在此。
房间里没有一个人说话,甚至大家连眼神交流都没有,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最终大家都把目光看向杨一清和王守仁,他们二人一个是江夏的岳父,一个是当代大儒。都属于德高望重,并且深有见地之人。所以在座众人,虽然心里都想的是同一件事,但具体说,还是得他们二人来说。
杨一清其实也是沉默了老大半天,最终他叹息了一声,张张嘴刚想说话。王守仁却拉了一把他的衣袖,然后抢先开口道:“相信今日我等相聚于此,所谓何事,大家心中都很清楚。若诸位没有异议,那老夫就先说说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如何?”
“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阳明先生乃当代大儒,您的看法,必定能为我等起到指点迷津之效。”黄飞跃说道,众人也是连连点头。
王守仁微微吸了一口气吐出,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言语以后,这才一脸慎重地说道:“我主江夏,乃千古罕见之明君,人中之龙凤。他爱民如子,精于权术。又善理民生,通晓社稷。若他为天下之主,当是天下之福也。然则我主乃是守信重义之人,他当初称帝,诸位皆知乃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局势已被我主掌控,我主当君临天下方为上策。但我主却为信义所拖累,意欲还政。阳明以为,我等当效仿宋之开国君主麾下良臣,助我主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如何?”
苗仁虎被俞大猷从南京带到了太原,这代表着南京留都,已经被俞大猷所破。
被破的过程,并没有过多的详述。其原因乃是因为南京被破的太容易,容易到俞大猷十万大军刚到,南京连基本的抵抗都没有组织起来,就已经被几个想要投降的将领打开了城门。紧接着不过三个时辰的时间,整个南京就已经被俞大猷彻底控制。
俞大猷既然能够从南京来到山西,那即代表着,从南京到山西的这一条路,基本都已经被他给打通。细数江夏称帝路上的阻碍,其实南京留都这边就是一个结。只要破了这个结,整个大明也就再也找不出能阻止江夏称帝的人了。
为何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一来南京留都是除了京师以外,唯一一个有整套行政班子的地方,只需要皇上入驻,这里就算是大明第二个朝廷。第二,江南无论是物产还是文化,都不输于京师。盘踞江南,抗衡京师,这绝对是可行。至于第三嘛,无论苗仁虎究竟是真皇帝还是假皇帝。在朱载江无法证明自己身份之前,苗仁虎就是世人眼中的真皇帝,是大明正统。
所有只有南京留都被破了,苗仁虎这个“大明正统”没了,大明土地上才不可能组织起一股完全能够抗衡江夏的势力。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东西名字叫做“大义”。
京师钟彬那边也派人传了飞鸽传书给江夏,萧清带去的数万大军,在他和马云龙的追击下,已经全数溃败。另外琅琊王家的老阀主王风扬亲自带着他钦定的王家下一代阀主接班人王金进了京。信上特别提到,王风扬用荆条从宣阳门活生生把王金打到了午门门口,然后就命王金跪在了那里,说是任由江夏处置。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江夏并未觉得那王阀家的老阀主有多么有诚意,反而是感受到了王风扬对王金的宠溺。门阀参与到江山政权的争夺当中,并且还失败了。作为一阀之主,正确的做法应该自己杀了王金,然后带着人头到京师请罪。
请罪时的态度都不应该有过多的奢望,而是应该祈求江夏给他们王家留下一条根。但现在仅仅只是当着众人的面鞭打王金一顿,无疑这是王风扬对王金的一种回护。
同时也是王风扬在赌,他赌江夏还未完全掌控天下大局,所以不敢对他们王家下死手。只要自己真心投诚,王家对于江夏来说,还是有很大利用价值的。
不过王风扬很明显没有好好了解过江夏的性格,京师保卫战的时候,雪如沁和杨一清双双受伤。这标志着王家萧家,已经和江夏结下了死仇。这样的死仇,绝不是用什么金钱,地盘就能化解的。唯一化解的方式,除了流血,就还是流血。
江夏看完钟彬传来的数封飞鸽传书以后,整个人似乎轻松了很多。说实话,在俞大猷和马云龙回来之前,他虽然并不害怕和萧家王家袁家这些门阀大族对上,但总归心里面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他输不起,他不怕输了以后自己丧命,而是怕自己输了以后,有太多他在乎的人会悲惨了过着下半生。
如今一切事都还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他基本已经赢了全局。所以压在他心中石头,在这一刻终于完全落下了。
“接下来只要小心处理好京师的事,就一切圆满了。”江夏低声自言自语了一句,然后抬起头来看了俞大猷袁寒秋张猛等人一眼,说道:“着人准备一下吧,我们班师回朝。”
俞大猷和张猛对视了一眼,二人微微笑了笑。俞大猷当先起身对着江夏抱拳行礼道:“启禀皇上,水师已经准备完毕,准时可以启程。”
俞大猷刚刚说完,张猛也立刻站起身来,道:“皇上,我们这次从京师带出来的人也完全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程。”
江夏一听,顿时失笑。这两个家伙恐怕是早就想回京师了,所以每天命人准备好启程的各种事宜。他摇摇头,扭头看了一眼袁寒秋道:“寒秋如何?是否已经准备好?”
袁寒秋道:“皇上放心,齐王麾下所有兵马都已经接受了张将军的整编。如今寒秋孑然一身,随时可以随皇上启程。”
江夏点了点头,道:“那好,我们即刻启程吧。寒秋安排人先暂任山西总督,处理一下山西的善后事宜。至于应该怎么做,你告诉他,学学太原府近半年来的做法就行了。”
“是!”袁寒秋尽量压制着情绪应承下来,但他的声线最终还是没能忍住颤抖了一下。于是他内心的激动,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山西总督,这可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江夏直接就让他安排人选了,这如何能让袁寒秋不激动?毕竟这代表着江夏对他的信任,在眼下这个江夏控制全局,即将清算以前一切的时候,这样的信任正是他所需要的。
江夏见袁寒秋那么激动忍不住笑了笑,他伸手拍了拍袁寒秋的肩膀,说道:“辛苦你了,替我好好挑个人。”
“是!”袁寒秋再度应了一声,心里面立刻开始考虑了起来,山西总督这个位置应该让谁来坐比较好。袁家的人里面,究竟何人最适合来坐这个位置呢?
嗯。不对,不能找袁家的人。否则就成了假公济私了。江夏第一次交如此重任给自己,自己就任人唯亲,那以后如何还能取信于他?不选袁家的人,那应该选谁?
想了好几个人,袁寒秋这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一个美差。相反,其实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山西总督,地位不低。自己一来不能选和自己太亲近的人,二来还得选一个真正能给山西局势善后的人。并且江夏还说了,山西的善后,要以太原府为标准。
如今的太原府可以说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若不是太原府有严格的户籍制度,恐怕太原府早已经人满为患。能够把民生治理的如此井井有条的人,袁寒秋记忆中,除了江夏还真没遇到过第二个。
把山西的善后事宜,直接一股脑丢给袁寒秋以后,江夏直接启程往京师赶去。
山西和京师相隔并不远,启程的当日,张猛就让人用飞鸽传书通知了京师,告诉了京师那边的人,江夏大概的一个回归时间。
在发飞鸽传书的时候,江夏特地嘱咐俞大猷,不要太过张扬。毕竟现在局势有变,自己不能让自己皇帝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从现在起,江夏决定要低调一点。
对于江夏的嘱咐,俞大猷自然也不敢违逆,飞鸽传书上他写下了一句:“帝不欲声张,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这封飞哥传书传到京师,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尤其是那一句,“虽着锦衣,但愿夜行。”
相信“锦衣夜行”这个典故,不必多说。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咸阳,可他却思念家乡,急于东归。项羽当时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那句话,无疑是告诉了众人,他要天下人都知道,他项羽即将成为天下之主。俞大猷借古喻今,一句话就告诉了京师里的众人,江夏没有称帝的意愿。
京师逍遥山庄的翠竹苑中,翠竹苑是逍遥山庄里面,千绝行等人的居住之地。杨一清王守仁钟彬海大有布缙云千绝行……基本上跟随江夏多年的核心人物,但凡是留在京师的,此刻全都在此。
房间里没有一个人说话,甚至大家连眼神交流都没有,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最终大家都把目光看向杨一清和王守仁,他们二人一个是江夏的岳父,一个是当代大儒。都属于德高望重,并且深有见地之人。所以在座众人,虽然心里都想的是同一件事,但具体说,还是得他们二人来说。
杨一清其实也是沉默了老大半天,最终他叹息了一声,张张嘴刚想说话。王守仁却拉了一把他的衣袖,然后抢先开口道:“相信今日我等相聚于此,所谓何事,大家心中都很清楚。若诸位没有异议,那老夫就先说说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之效,如何?”
“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阳明先生乃当代大儒,您的看法,必定能为我等起到指点迷津之效。”黄飞跃说道,众人也是连连点头。
王守仁微微吸了一口气吐出,在心中组织了一下言语以后,这才一脸慎重地说道:“我主江夏,乃千古罕见之明君,人中之龙凤。他爱民如子,精于权术。又善理民生,通晓社稷。若他为天下之主,当是天下之福也。然则我主乃是守信重义之人,他当初称帝,诸位皆知乃是权宜之计。如今天下局势已被我主掌控,我主当君临天下方为上策。但我主却为信义所拖累,意欲还政。阳明以为,我等当效仿宋之开国君主麾下良臣,助我主黄袍加身,君临天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