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熊文灿的小动作
转眼间两个月的时间过去,时间眨眼间便到了七月中旬,在这段时间,于孝天趁机巡视了自己控制的各地,并且传令各部,暂停了对陆上所有的袭扰和攻伐,全部撤回各自临时的泊地待命。
混乱了一年多的福建沿海一带,至此才算是彻底安静了下来,不过在于孝天未能接到圣旨之前,海狼也并未马上撤离沿岸各个地盘,只等朝廷诰封下来之后,才能正式履约。
而在于孝天和熊文灿打成协议之后,李宜立即便暗中给熊文灿送了五万两白银过去,作为熊文灿为此事打通关节的耗费之用。
熊文灿毫不客气的便收下了这些银子,马上亲笔写了奏折,并且派亲信人员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奏折送入京师,并且令京师之中留守的家人开始四处活动送礼,打通各种关节。
毕竟这件事不是小事,招安一方巨寇,居然要抛出参将之职,在大明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事情,有人要是对此故意作梗的话,那么这一次熊文灿的招安大计恐怕就会打了水漂。
所以熊文灿一点也不敢怠慢,调足了银两,在京师洒了下去,最终到底还是疏通了各种关节,将他的奏折给批复了下来。
随即朝廷方面也拟出了诰封圣旨,一同送往了福建,在熊文灿亲信手下的日夜兼程之下,将圣旨还有朝廷的批复给送回到了福建。
于孝天这个时候,却已经在围头湾的高浦所静候这个消息,圣旨送到福建之后,熊文灿立即便安排人陪同宣旨的太监送往了泉州府。
当宣旨太监抵达泉州府的时候,有人早已将消息送到了于孝天手中,于孝天这次也没有怠慢,立即便启程前往泉州府听封。
现如今于孝天接受招安的事情已经早就传开,所以于孝天虽然还没有听封,但是实质上也已经算是洗白了贼身,故此他大摇大摆的进入泉州城,自然而然不会有人阻拦,倒是泉州知府,还要像伺候大爷一般的亲自出城迎接。
放在以往,像泉州知府这样的文官,肯定是不会给武将这等面子的,就算是参将是三品官,知府仅仅是从四品也不成,因为大明重文抑武的习惯,就算是品级高过文官的武将,也绝对不敢在低于他们品阶的文官面前放肆。
以前很多时候,一旦武将惹毛了文官的话,就算是文官品阶比武将低,文官也干当场下令把武将拿下按住打屁股。
所以大明的武将和宋代的武将很有点相似,这日子过的相当悲催,见到文官就自己先低一头,从来不敢在文官面前嚣张,就算是像参将这样的人物,以前在小小的知县面前,也不敢嚣张。
可是现如今于孝天却不同于其他武将,因为他可是福建出了名的煞神,现如今除了熊文灿之外,其他人的面子他还真就不给,那些文官也没有一点办法。
更何况现如今于孝天要呆在泉州地盘上,让泉州知府对此是叫苦不迭,他敢对其它武将不客气,却万万不敢对于孝天颐指气使,就算是对于孝天的手下,恐怕他也不敢轻易拿他们当下人对待。
所以这次当得知宣旨太监前来泉州给于孝天宣旨诰封,泉州知府早早的便做好了一切准备。
而这一次于孝天来泉州,不单单是他自己前来,因为这次诰封,除了他之外,也包括了他的夫人兰儿,同时被封为诰命夫人,所以这一次也是要一同前来听封的。
好一通折腾之后,于孝天终于到了泉州府衙门之中,而这个时候宣旨太监还没有抵达泉州府,往来有不少人不断的在传递消息,报知现在宣旨太监抵达什么地方。
所以一直等到了下午的时候,宣旨太监才施施然抵达了泉州府,少不了泉州府上下又是一阵鸡飞狗跳,知府带着于孝天等人,亲自前往北门将宣旨太监一行人迎入到了泉州府衙之中。
而这个宣旨太监,乃是从京师过来的,这一路上原来他还指望着沿途能慢慢的走,虽然他在京师只是一个没什么名头的太监,但是毕竟这次是外派,趁着这个机会,他还想要顺道捞点实惠。
可是熊文灿这边实在是催得紧,他们出京之后,便走水路,一路上几乎不怎么停歇,先是一直南下到扬州府,接着又乘船抵达杭州,在杭州登岸转为车辆,一路上虽然不说是风餐露宿,但是也着实累的不轻。
好不容易到了福建福州,这还没有歇一会儿,便又被催着赶往泉州府,让这个宣旨太监想要一路上打秋风的念头彻底破灭,基本上没有捞到什么实惠,还累的够呛。
别看于孝天的名头在福建那是响当当的,可是在京师,谁认识他是谁呀!特别是这些眼高于顶的太监们,更不会把于孝天放在眼里,所以于孝天还没有见到这个宣旨太监,便已经把这家伙得罪死了。
这个宣旨太监自从在城门见到于孝天之后,就压根没有正眼瞧过他一眼,脸上阴的快要出水了一般,压根就没给于孝天一个好脸色。
于孝天起初还不知道哪儿得罪了这个阉货,好像他欠了这家伙几百两银子没还一般,一时间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幸好旁边有人偷偷的给他耳语了一番,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在宣旨太监进了泉州府衙之后,于孝天立即派人去悄悄的塞给了这个太监几张海狼钱庄所出的会票,这个太监看罢了之后,这脸色才算是立即多云转晴,变得开心多了。
所谓的会票,其实就是一种私人钱庄之中可随时兑换成银两的银票,算是一种不记名的支票,随时可以在跟发行此票据的商家那里兑换成等价的银两。
而于孝天本着不得罪人的态度,出手相当豪阔,一下就给这个宣旨太监塞了两千两的银子,这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个太监原来所期望的数额了。
像他们这样的宣旨太监,在京师之中可以说海了去了,虽然能捞到出去宣旨的差事也算是一件肥差,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差事,也是需要上下打点的,有时候万一碰上不识相的家伙,可能就白跑一趟甚至出现自己倒贴钱的事情,就算是正常情况下,接旨听封的人比较大方,能拿出个几百两银子孝敬,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是于孝天一下子就拿出了两千两银子,另外还送给他了一套相当精美的玻璃茶具,这玩意儿现在市面上也着实价值不菲,拿到京城里去卖的话,起码也能值几百两银子没有一点问题,这一下就让这个太监乐翻了,这已经大大超出了他原来的预计,终于感觉这一趟辛苦算是值了,这脸色当然不能再沉着了。
于是他也不再耽搁时间,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之后,便赶紧取出了圣旨托在手中,走出了后厅,对侯在外面的于孝天叫道:“于孝天听封……”
这个时候泉州知府早已代于孝天准备好了各种香案等用品,当宣旨太监走出来之后,赶紧便招呼于孝天上前听封。
好在于孝天在来之前,早有人将各种礼仪给他整个介绍了一遍,并且实现演练了一下,要不然的话这样的排场,弄不好于孝天就会当场出丑。
在宣旨太监尖利的声音高声宣读之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洋洒洒的读了好长一段。
于孝天听得是昏头涨脑,这才稀里糊涂的听了个大概,其实这种圣旨就是诰封,算是朝廷正式对他的任命书,另外顺便也将兰儿封为了三品诰命夫人。
于是于孝天在听封之后,磕头谢过圣上,太监这才满脸堆笑的将圣旨交到了他的手中,除了圣旨之外,太监还从京城之中,给于孝天带来了一整套的三品武将的官服还有诰命夫人的服装。
但是让于孝天感到不爽的是除了对他的诰封之外,这一次京师居然还带来了对他手下众人的任命。
按照熊文灿的奏请,这一次朝廷不但封了于孝天,另外还对他手下众将也给予了各种任命,这就有点出乎于孝天当初的预料了。
当初他在和熊文灿谈判的时候,并未提及过给手下众将的任命问题,这件事他原本是打算招安之后,另行定夺的,可是却没有想到,熊文灿会借此机会,直接越过他,将他手下部分众将,也进行了任命。
这件事也是直到他得知宣旨太监已经到了福州之后,才从熊文灿手下那里得知的。
当时于孝天听闻此事的时候颇为震惊,但是马上便想明白了这其中的猫腻,于是当场便勃然大怒,差一点便把桌子给掀翻了。
于孝天虽然不敢自称才智过人,但是起码不是笨蛋,这里面的道道他很快便想明白了,熊文灿之所以这么做,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分化他的手下,挑拨他手下们和他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让于孝天当时异常愤怒,险一些决定不再接受招安,干脆跟熊文灿一拍两散拉倒,但是冷静下来之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混乱了一年多的福建沿海一带,至此才算是彻底安静了下来,不过在于孝天未能接到圣旨之前,海狼也并未马上撤离沿岸各个地盘,只等朝廷诰封下来之后,才能正式履约。
而在于孝天和熊文灿打成协议之后,李宜立即便暗中给熊文灿送了五万两白银过去,作为熊文灿为此事打通关节的耗费之用。
熊文灿毫不客气的便收下了这些银子,马上亲笔写了奏折,并且派亲信人员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奏折送入京师,并且令京师之中留守的家人开始四处活动送礼,打通各种关节。
毕竟这件事不是小事,招安一方巨寇,居然要抛出参将之职,在大明目前还是极为少见的事情,有人要是对此故意作梗的话,那么这一次熊文灿的招安大计恐怕就会打了水漂。
所以熊文灿一点也不敢怠慢,调足了银两,在京师洒了下去,最终到底还是疏通了各种关节,将他的奏折给批复了下来。
随即朝廷方面也拟出了诰封圣旨,一同送往了福建,在熊文灿亲信手下的日夜兼程之下,将圣旨还有朝廷的批复给送回到了福建。
于孝天这个时候,却已经在围头湾的高浦所静候这个消息,圣旨送到福建之后,熊文灿立即便安排人陪同宣旨的太监送往了泉州府。
当宣旨太监抵达泉州府的时候,有人早已将消息送到了于孝天手中,于孝天这次也没有怠慢,立即便启程前往泉州府听封。
现如今于孝天接受招安的事情已经早就传开,所以于孝天虽然还没有听封,但是实质上也已经算是洗白了贼身,故此他大摇大摆的进入泉州城,自然而然不会有人阻拦,倒是泉州知府,还要像伺候大爷一般的亲自出城迎接。
放在以往,像泉州知府这样的文官,肯定是不会给武将这等面子的,就算是参将是三品官,知府仅仅是从四品也不成,因为大明重文抑武的习惯,就算是品级高过文官的武将,也绝对不敢在低于他们品阶的文官面前放肆。
以前很多时候,一旦武将惹毛了文官的话,就算是文官品阶比武将低,文官也干当场下令把武将拿下按住打屁股。
所以大明的武将和宋代的武将很有点相似,这日子过的相当悲催,见到文官就自己先低一头,从来不敢在文官面前嚣张,就算是像参将这样的人物,以前在小小的知县面前,也不敢嚣张。
可是现如今于孝天却不同于其他武将,因为他可是福建出了名的煞神,现如今除了熊文灿之外,其他人的面子他还真就不给,那些文官也没有一点办法。
更何况现如今于孝天要呆在泉州地盘上,让泉州知府对此是叫苦不迭,他敢对其它武将不客气,却万万不敢对于孝天颐指气使,就算是对于孝天的手下,恐怕他也不敢轻易拿他们当下人对待。
所以这次当得知宣旨太监前来泉州给于孝天宣旨诰封,泉州知府早早的便做好了一切准备。
而这一次于孝天来泉州,不单单是他自己前来,因为这次诰封,除了他之外,也包括了他的夫人兰儿,同时被封为诰命夫人,所以这一次也是要一同前来听封的。
好一通折腾之后,于孝天终于到了泉州府衙门之中,而这个时候宣旨太监还没有抵达泉州府,往来有不少人不断的在传递消息,报知现在宣旨太监抵达什么地方。
所以一直等到了下午的时候,宣旨太监才施施然抵达了泉州府,少不了泉州府上下又是一阵鸡飞狗跳,知府带着于孝天等人,亲自前往北门将宣旨太监一行人迎入到了泉州府衙之中。
而这个宣旨太监,乃是从京师过来的,这一路上原来他还指望着沿途能慢慢的走,虽然他在京师只是一个没什么名头的太监,但是毕竟这次是外派,趁着这个机会,他还想要顺道捞点实惠。
可是熊文灿这边实在是催得紧,他们出京之后,便走水路,一路上几乎不怎么停歇,先是一直南下到扬州府,接着又乘船抵达杭州,在杭州登岸转为车辆,一路上虽然不说是风餐露宿,但是也着实累的不轻。
好不容易到了福建福州,这还没有歇一会儿,便又被催着赶往泉州府,让这个宣旨太监想要一路上打秋风的念头彻底破灭,基本上没有捞到什么实惠,还累的够呛。
别看于孝天的名头在福建那是响当当的,可是在京师,谁认识他是谁呀!特别是这些眼高于顶的太监们,更不会把于孝天放在眼里,所以于孝天还没有见到这个宣旨太监,便已经把这家伙得罪死了。
这个宣旨太监自从在城门见到于孝天之后,就压根没有正眼瞧过他一眼,脸上阴的快要出水了一般,压根就没给于孝天一个好脸色。
于孝天起初还不知道哪儿得罪了这个阉货,好像他欠了这家伙几百两银子没还一般,一时间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幸好旁边有人偷偷的给他耳语了一番,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在宣旨太监进了泉州府衙之后,于孝天立即派人去悄悄的塞给了这个太监几张海狼钱庄所出的会票,这个太监看罢了之后,这脸色才算是立即多云转晴,变得开心多了。
所谓的会票,其实就是一种私人钱庄之中可随时兑换成银两的银票,算是一种不记名的支票,随时可以在跟发行此票据的商家那里兑换成等价的银两。
而于孝天本着不得罪人的态度,出手相当豪阔,一下就给这个宣旨太监塞了两千两的银子,这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个太监原来所期望的数额了。
像他们这样的宣旨太监,在京师之中可以说海了去了,虽然能捞到出去宣旨的差事也算是一件肥差,可是即便是这样的差事,也是需要上下打点的,有时候万一碰上不识相的家伙,可能就白跑一趟甚至出现自己倒贴钱的事情,就算是正常情况下,接旨听封的人比较大方,能拿出个几百两银子孝敬,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是于孝天一下子就拿出了两千两银子,另外还送给他了一套相当精美的玻璃茶具,这玩意儿现在市面上也着实价值不菲,拿到京城里去卖的话,起码也能值几百两银子没有一点问题,这一下就让这个太监乐翻了,这已经大大超出了他原来的预计,终于感觉这一趟辛苦算是值了,这脸色当然不能再沉着了。
于是他也不再耽搁时间,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之后,便赶紧取出了圣旨托在手中,走出了后厅,对侯在外面的于孝天叫道:“于孝天听封……”
这个时候泉州知府早已代于孝天准备好了各种香案等用品,当宣旨太监走出来之后,赶紧便招呼于孝天上前听封。
好在于孝天在来之前,早有人将各种礼仪给他整个介绍了一遍,并且实现演练了一下,要不然的话这样的排场,弄不好于孝天就会当场出丑。
在宣旨太监尖利的声音高声宣读之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洋洒洒的读了好长一段。
于孝天听得是昏头涨脑,这才稀里糊涂的听了个大概,其实这种圣旨就是诰封,算是朝廷正式对他的任命书,另外顺便也将兰儿封为了三品诰命夫人。
于是于孝天在听封之后,磕头谢过圣上,太监这才满脸堆笑的将圣旨交到了他的手中,除了圣旨之外,太监还从京城之中,给于孝天带来了一整套的三品武将的官服还有诰命夫人的服装。
但是让于孝天感到不爽的是除了对他的诰封之外,这一次京师居然还带来了对他手下众人的任命。
按照熊文灿的奏请,这一次朝廷不但封了于孝天,另外还对他手下众将也给予了各种任命,这就有点出乎于孝天当初的预料了。
当初他在和熊文灿谈判的时候,并未提及过给手下众将的任命问题,这件事他原本是打算招安之后,另行定夺的,可是却没有想到,熊文灿会借此机会,直接越过他,将他手下部分众将,也进行了任命。
这件事也是直到他得知宣旨太监已经到了福州之后,才从熊文灿手下那里得知的。
当时于孝天听闻此事的时候颇为震惊,但是马上便想明白了这其中的猫腻,于是当场便勃然大怒,差一点便把桌子给掀翻了。
于孝天虽然不敢自称才智过人,但是起码不是笨蛋,这里面的道道他很快便想明白了,熊文灿之所以这么做,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分化他的手下,挑拨他手下们和他之间的关系。
这件事让于孝天当时异常愤怒,险一些决定不再接受招安,干脆跟熊文灿一拍两散拉倒,但是冷静下来之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