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学神的学习效率不是正常人能够想象得到。假如学霸可以用一倍的时间去学会其他人十倍时间学得的东西, 那么学神这种将联想思维方式当做喝水一般的本能生物,学一门课能总结出自己的十几种学习经验, 再运用到下一门课, 如此累积,将达到可怕的效果。
  胤礽缺少的是积累,那就从基础积累开始, 把即将学习的书本一本一本地罗列出来。
  这是胤礽第一次自己摸索看书的方法, 开局总有些磕磕绊绊,一上来就是一本三百余万字的大作, 他还真有些感到苦手。
  好在还有小美鼓励他。
  【万事开头难, 第一本都坚持不下来又怎么能坚持以后的呢?有小美辅助小朋友, 一定能将小朋友的学神潜力发挥到极致的!】
  胤礽点点头, 汗阿玛给他讲《资治通鉴》, 这书之前杜太师傅给他讲过, 讲的比较散,目地是为了引当时年纪还小的他兴起学习的兴致,大致懂得《资治通鉴》究竟是说什么的。
  这一会, 胤礽将自己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 从最开始学起, 从目录学起。
  他当天晚上就稍稍用了一点时间, 将《资治通鉴》的目录给粗略看了看。
  从周纪到秦纪, 再到汉纪……一直持续到唐纪、后周纪。
  这是一本宋代司马光为主要编撰人物, 集合宋朝近十九位大学者编撰而成的史书。
  古今兴衰尽在于此, 全书总计三百多万字,要把它全部都背下来,根本没必要!
  学神知道哪些该背, 哪些不该背, 知道如何从目录着手去把握全书的整体脉络,又丝毫不漏下任何重要的细节。
  一天看目录,囫囵吞枣整理脉络,之后学细录,再往下铺开。
  古人司马光写了目录,足足有全书的六分之一,也就是五十余万字。对照着《资治通鉴目录》,可以方便查阅重大史实,在三百多万字的海洋中找到方向。
  太傅们教胤礽读书,按照以往应当是一篇一篇地细致教来,力求令太子殿下能够学明白,学透彻。
  胤礽自己学习,喜欢以大捕小,掌握大方向,再扣细节,一点一点疏离,然后暂时抛弃轻松学会的内容,钻研难以学会的内容,等全部都会了,再换一种角度来书,一本书看它个十几遍,每一遍从不同角度来看。
  怎么去打破太傅们的授课模式呢?那就从汗阿玛这边入手。
  刚开始,还是康熙来说,教导胤礽,引导胤礽与他对答。
  学着学着,随着对《资治通鉴》的理解加深,胤礽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康熙被儿子一连串的十万个为什么追问得烦了,一问得知太傅教授速度过慢,这就催着太傅教得更快一些。
  太傅们也很无奈,太子殿下学习之法与他们教授的方法不同。然教导储君,是太傅们迁就太子,而不是太子迁就太傅。
  胤礽觉得自己学习绰绰有余,于是很自豪地说大话:“孤之学法可令学习效率提升,最快可一月学会《资治通鉴》,恳请太傅们配合教授答疑。”
  康熙笑容意味深长,一口应下:“行啊,你要是能学完,朕什么都答应你。”
  一般汗阿玛说这种话,其中定有鬼!
  胤礽学得更为深入后发现《资治通鉴》是一本永远都学习不完的书!
  要学习《资治通鉴》,不想要将这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书籍,全都掌握熟悉,才叫做“初入门道”,再回过头去看这本书才有意义。它的资料庞大到这本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1)
  胤礽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好在,他脑子里有许多与这些知识有关的记忆,遇上时就会自动触发。
  也好在,有小美,小美资料库中对于《资治通鉴》的补遗,使得胤礽的知识面更为广博。
  有帝王在催,又有太子保证,其余太傅还在犹豫着,相信胤礽的汤斌率先答应了下来。
  “臣愿配合太子殿下一试。”
  不愧是在胤礽四岁的时候就愿意加快授课节奏的大胆太傅汤师傅,他率先答应下来,令胤礽高兴地扬眉吐气,每次见到他都笑得像花儿一样灿烂。
  胤礽开始压榨起了太傅们肚子里的墨水,从《资治通鉴》这一本史书就可以压榨出十几种不同角度的读法。
  作为当时人读史,是一种立场,作为后人读书又是又一种立场。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待,感觉其中多有压迫控制,站在臣子角度来读,感到其中教诲引人深思,而君王角度来读,则感觉其中治国之法多有妙处。
  再从小美的角度来读,其中各种言论限制于历史,只引人啼笑皆非。
  最后,再站在汗阿玛的角度来读,取其中精华,取其中糟粕,一本《资治通鉴》,让胤礽咀嚼了十几遍,越是读越觉得津津有味。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沉淀,胤礽用自己的感悟来与康熙探讨、争辩,答疑,论述,他知识面之广,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康熙与太傅们都震惊了!
  “汗阿玛,《资治通鉴》中提到‘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说的治国应当以法律为主,然秦法之严酷,统一天下却未能安顿天下,汉法以秦法为前路加以修缮,魏晋五胡礼崩法乱,隋唐之法又以前人为鉴,待到宋时,书中未记,儿臣却知宋时以文治、礼治为主,时至今日,大清之法是否为集大成者?”
  康熙:“《大清律法》自先帝起延续至朕在位一直持续在完善,律法作为治国之手段,能约束官吏、权贵行事,百姓安稳,达到国治之目地。”
  胤礽问:“法律是不是平等的?”
  康熙深深看着他,严肃道:“法是帝王治理国家的刀刃,以法为绳可约束官吏与百姓行为。”
  在帝王的眼中律法就是他的工具,他的武器。
  “帝王奉天之命,恭行天罚,应在律法之上,而百官与百姓,当在律法之下,朕之圣旨,即是法律,”对于这一点,康熙建议胤礽再学习新的书籍《贞观政要》。
  这些可不是康熙为帝所学到的感悟,而是前人留下。
  胤礽恍然大悟:“所以唐律中提到君臣、官民、良贱在律法面前地位不同,所受惩罚亦不相同,沿袭至今天仍然适用。”
  所以古人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地位都不一样了,还怎么同罪呢?
  康熙诧异道:“你连唐律都已经学到了?”
  “儿臣今日听太傅说秦法之严苛,对后世之法好奇,于是翻阅全书,寻找汉、魏晋、隋唐等朝代记录,寻遍详解,方知每一个朝代律法都是在变化的,儿臣产生诸多疑惑,这个问题却只能来问您。”
  “你说。”
  “元朝给蒙人设特权,却灭亡之快,是因为蒙古留其草原传统而不沿前朝旧制,以不适宜的律法来治理大片疆域吗?”
  康熙怔了怔,他没想到胤礽的学习进度竟然那么快,所思所虑之深,绝不是寻常七岁孩童能够想到的!
  帝王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问胤礽:“是仙兽教你来问朕的?”
  胤礽道:“《资治通鉴》中只写到了宋代以前。”
  “可若要学古今律法之变,应当从古代学到我朝,太傅们教导太慢,又不能说的过多,仙兽教儿臣的话不能全信,它所站的角度与汗阿玛、儿臣都不同,于是现在儿臣亲自来问您了。”
  胤礽心知:处今日之地,不可以后世眼光评判,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通往山顶的路,唯有寻前人足迹,自己摸索出更平坦的大道才是。
  康熙教子之心兴起,对胤礽说道:“大清之律法,自以满人为特权。”
  为了让汗阿玛说更多自己的想法,胤礽分明心中已经理解康熙所思,仍然以言语与之抬杠:“既然如此,便做不到帝王之下官民平等,官员会包庇,权贵会嚣张,民会生怨。”
  他彻底将自己当成一个想法幼稚的学生,等着康熙来批评自己。
  胤礽很期待汗阿玛的回答,那会让他进一步探索到汗阿玛的内心世界,看到汗阿玛所处的位置上的想法与大局观。
  他喜欢这种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寻求真理的感觉。
  “学之粗浅,想法天真,”帝王如此点评胤礽,耐心与他解释起来:“天下有文武百官,权贵上千,满人百万,而汉民数千万。平等待之,令其有同样机会出仕为官,行商贸易,则满朝文武将只余满人一二,其余皆汉臣。”
  胤礽:“所以汉臣科举挤破头,满人出仕有优待。”
  “既然如此,那法者非公器,亲疏不一,特权之人所恃而犯之,汉臣遇不公则心怀怨愤,天下民怨四起,则易生乱。”
  “自朕执政起,汉臣地位就有所上升,”康熙道:“满与汉若不分,则功勋皇亲生乱,满、蒙、汉,关系之微妙,非保成所能想象,若满与汉分开,则大清倾覆危亡。满人若要治理好国家,需亲近汉,融合汉之文化精髓,学习汉之治国韬略。若仍以旧例治大清,则走上蒙古旧路,朕心知肚明。”
  所以他治国亲近汉臣,重用汉人,却也要捧满臣,维持满臣利益,平衡其中的关系,而后在其中找出最能令帝王有权威的平衡点加强手中权势,这就是帝王的手段。
  至少在康熙的手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帝王之下满汉平等对待,也许到了他百年之后,后代子孙手中有这个可能,可到了那个时候……
  “保成想法危险,若要做到你所设想的官民平等,恐怕只有等满人全都消失了,”康熙一手搭在胤礽肩头,冷静的话语在陈述事实:“数千万汉人,仅以盘发之变杀尽百万,实行满人之律则大清必亡,实行汉人之律则满人彻底融于汉人。”
  长此以往,后代子孙娶汉女,生汉帝,入关满族与汉通婚,习汉俗,改汉名。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名字,到顺治皇帝的福临,再到康熙之名“玄烨”,可从其中变化窥探其中一二。
  “此难题,先帝未能解决,而朕亦在平衡,保成年仅七岁已所思之深,令朕深感欣慰,然肚中墨水不足,想法天真无邪,仙兽仁爱都在影响着你。”
  康熙慈祥地摸摸胤礽,深沉问之:“到保成这一代,可能解决朕留下之难题?朕还在时,可教你,朕百年后,唯仙兽与你为伴,你又当如何来平衡其中?”
  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时间的恐怖之处会令问题逐渐发酵,大清发展以后,总需要一个帝王来做抉择。
  康熙教导胤礽的时候,用心之深,父子二人关在屋子里是什么都敢说,这是他的继承人,他必须要教会他帝王之道,在他彻底定下三观之前影响他,让他成为他最满意的接班人。
  “你且记住,做帝王做出的一切妥协与决定,排在第一位的是手中的权力,第二的才是大清本身。”
  帝王眼神锐利,如同翱翔在天际的雄鹰般锋芒毕露,他向胤礽伸出手,让他看自己的掌心的东珠。
  这代表着最高权力的东珠,唯有帝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可以佩戴,现在,康熙问胤礽:“这里有什么?”
  胤礽歪歪头:“啊?掌上明珠?”
  康熙一噎,怒道:“是权力!权力!”
  胤礽缩了缩脖子,乖乖道:“哦,是权力。”
  “现在朕将它交给你,日后太子朝珠,也将以东珠装饰,”康熙的父爱如山般浑厚,其中夹杂的是帝王对未来继承人最深切的期盼。
  你愿意接过朕手中的权柄,接下这天下重任吗?
  胤礽摇头如拨浪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