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阎冯合作
可惜东北军除了他外再无一人有此看法,包括杨宇霆在政治上的同盟也没有将吴孝良将山东当做真正的对手,那个姓吴的小子不过是一个投机者,一个跳梁小丑。在他们眼,真正的对手乃是南京的蒋正,说实在的,连阎锡山充其量也不过是半个对手而已。现在还没等东北军出手,阎锡山便已经面临手下大将被生俘,整整一个军被歼灭的尴尬境地。
张学良在主座坐稳,听到商震全军覆没本人被俘的消息后,虽然没达到震惊的程度,还是大感意外。他曾经见过商震此人,更见过他手下的军队,绝对不是张宗昌那种草包可比,自问即便是东北军精锐想有此战绩也很有难度。这个吴维究竟使了什么把戏,难道他偷偷的将绥东精锐悉数调了去?很快他又否定了这种想法,绥东各部一直处于东北军的严密监视之,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沈阳在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消息。
那他如何取胜?仅凭训练了半年不到的新兵吗?的确,张学良不否认吴的能力,而且此人是他所见过的能力最出众的人,可还不能强悍到带领一群新兵就能战胜商震的百战老兵吧?这让国内众军阀们情何以堪那!
想到这里,他已经有了计较,心长叹一声,老帅啊老帅,天意如此,你莫要怪小六子与仇家为伍啊。
张学良以手磕着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他看了一眼杨宇霆,肃然道:“如今关内风云突变,正是我东北军重返关内的大好时机,诸位如何看?”脸上颓废之气一扫而光,竟是双目炯炯如电,好似换了个人。
话音刚落,杨宇霆枪先道:“通电发兵,谴责阎老西,重申与山东结盟的立场!”他顿了下,扫视会场一圈,才有接着道:“先取平津,再下河北,然后剑指山西。”
如果这个战略意图达成,那么东北军将再次恢复到与鼎盛时期相当的实力,在座东北军高级军官们立时热血沸腾。
但却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邻公此言未免有欠考虑!东北军刚刚稳定,不宜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出兵,学忠认为待价而沽才是上策。”
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一个低沉的声音道:“我支持孝侯的想法,东北军经历了北京惨败和改旗易帜的大乱,如今刚刚稳定,正是该休养生息的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如果非要出兵入关,也该如孝侯所言待价而沽,山西多山进攻恐怕不易,至多能拿下河北平津,而且南京蒋正的态度尚不明却,拿得下能否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有合适的价码之前东北军最好的选择是观望待战。”
张学良原本已经打算就此入关,但听了张作相一番老成持重的话后,他又动摇了。的确,张作相所言字字不虚,都是东北军的现实情况,更何况他也担心东北军再度入关会不会激起南京方面的反感?如今不必北洋时期,现在国民党已经夺取了华民国正朔,对于他们这些所谓的旧军阀一直实行的是打拉政策,他估计冯玉祥必不持久,早晚要败给蒋正,如今阎锡山又捅了他的屁股,死的定然更快。
一旦蒋正缓过神来,难保不会联合其他人来对付趁火打劫的东北军吧?不如就先观望一番,真个时机大好,便拼上一把,若是没有机会,东北军闷头发展一样会立于不败之地。
古都南京,七月流火。蒋正情绪激动,气的大骂:“娘希匹,冯焕章这杀才竟能忍下阎百川的鸟气。”
原来,阎锡山由于商震三十二军的惨败,突然意识到形势并没有想象的哪般简单,吴孝良的山东看似毫不起眼,没有多少威胁,但肘腋之疾眨眼间就能变成腹心大患。是以,重新审时度势之后,竟做出了一个让外界和部下都目瞪口呆,大为震惊的决定。向冯玉祥赔罪,提议结盟共抗老蒋。
冯玉祥真是当世枭雄,当即便接受了阎锡山的赔罪,并痛快的答应结盟,两人于六月底在郑县会面,冰释前嫌。于是,阎锡山在河南的两个个军得以脱身,北上合围困守开封一线的山东军五十七师。同时,又由山西本土调了两个军南下延陇海线向东威胁山东与江苏。
唯一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只有河北的徐永昌没有增兵南下,仍旧只是徐源泉所部四十八师人马在黄河北岸威胁济南。尽管曾全歼商震三十二军,但山东在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兵力捉襟见肘,想反击真真是难上加难。
蒋正南京受到极大威胁,不得不从湖广调军队回江苏,拱卫首都。如此一来,湖广形势胜利的天平慢慢倒向了冯玉祥,央军在湖北败绩初显。
焦头烂额之际蒋正扶额叹道:“亏得还有北面的吴维在山东**支撑,否则南京危矣。只可惜当初对他的援助不够啊,否则山东现在如果能多两个师,央军何至于如此被动?”
“总司令,铁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立法委员吴铁城由于在东北易帜鞍前马后,尽心奔走,因此已经成功取得了蒋正的信任,成为他得力的幕僚之一。
“铁成有话但讲无妨,集思广益才能众志成城嘛!”
蒋正对手下人的意见向来十分看重,因此鼓励吴铁城说出自己的意见。
“总司令何不调东北军入关?只要张汉卿同意站在央政府一边,率军入关,大事定矣!”
蒋正一拍额头,如梦方醒般道:“铁成一言惊醒梦人,如何就将北边的张汉卿给忘了?”随即他又有些疑惑的道:“关内都打成了一锅粥,张汉卿倒是好性子。”
他不明白东北军面对如此大好的机会,为何迟迟出兵抢夺地盘,争霸原呢?难道是张作霖死后,东北军后继无人吗?可据他对张学良的判断,此人还是有一定野心与能力的。可为何他甘心蛰伏关外呢?他在等什么?
张学良在主座坐稳,听到商震全军覆没本人被俘的消息后,虽然没达到震惊的程度,还是大感意外。他曾经见过商震此人,更见过他手下的军队,绝对不是张宗昌那种草包可比,自问即便是东北军精锐想有此战绩也很有难度。这个吴维究竟使了什么把戏,难道他偷偷的将绥东精锐悉数调了去?很快他又否定了这种想法,绥东各部一直处于东北军的严密监视之,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沈阳在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消息。
那他如何取胜?仅凭训练了半年不到的新兵吗?的确,张学良不否认吴的能力,而且此人是他所见过的能力最出众的人,可还不能强悍到带领一群新兵就能战胜商震的百战老兵吧?这让国内众军阀们情何以堪那!
想到这里,他已经有了计较,心长叹一声,老帅啊老帅,天意如此,你莫要怪小六子与仇家为伍啊。
张学良以手磕着桌子,示意大家安静,他看了一眼杨宇霆,肃然道:“如今关内风云突变,正是我东北军重返关内的大好时机,诸位如何看?”脸上颓废之气一扫而光,竟是双目炯炯如电,好似换了个人。
话音刚落,杨宇霆枪先道:“通电发兵,谴责阎老西,重申与山东结盟的立场!”他顿了下,扫视会场一圈,才有接着道:“先取平津,再下河北,然后剑指山西。”
如果这个战略意图达成,那么东北军将再次恢复到与鼎盛时期相当的实力,在座东北军高级军官们立时热血沸腾。
但却有不合时宜的声音响起。
“邻公此言未免有欠考虑!东北军刚刚稳定,不宜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出兵,学忠认为待价而沽才是上策。”
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一个低沉的声音道:“我支持孝侯的想法,东北军经历了北京惨败和改旗易帜的大乱,如今刚刚稳定,正是该休养生息的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如果非要出兵入关,也该如孝侯所言待价而沽,山西多山进攻恐怕不易,至多能拿下河北平津,而且南京蒋正的态度尚不明却,拿得下能否守得住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有合适的价码之前东北军最好的选择是观望待战。”
张学良原本已经打算就此入关,但听了张作相一番老成持重的话后,他又动摇了。的确,张作相所言字字不虚,都是东北军的现实情况,更何况他也担心东北军再度入关会不会激起南京方面的反感?如今不必北洋时期,现在国民党已经夺取了华民国正朔,对于他们这些所谓的旧军阀一直实行的是打拉政策,他估计冯玉祥必不持久,早晚要败给蒋正,如今阎锡山又捅了他的屁股,死的定然更快。
一旦蒋正缓过神来,难保不会联合其他人来对付趁火打劫的东北军吧?不如就先观望一番,真个时机大好,便拼上一把,若是没有机会,东北军闷头发展一样会立于不败之地。
古都南京,七月流火。蒋正情绪激动,气的大骂:“娘希匹,冯焕章这杀才竟能忍下阎百川的鸟气。”
原来,阎锡山由于商震三十二军的惨败,突然意识到形势并没有想象的哪般简单,吴孝良的山东看似毫不起眼,没有多少威胁,但肘腋之疾眨眼间就能变成腹心大患。是以,重新审时度势之后,竟做出了一个让外界和部下都目瞪口呆,大为震惊的决定。向冯玉祥赔罪,提议结盟共抗老蒋。
冯玉祥真是当世枭雄,当即便接受了阎锡山的赔罪,并痛快的答应结盟,两人于六月底在郑县会面,冰释前嫌。于是,阎锡山在河南的两个个军得以脱身,北上合围困守开封一线的山东军五十七师。同时,又由山西本土调了两个军南下延陇海线向东威胁山东与江苏。
唯一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只有河北的徐永昌没有增兵南下,仍旧只是徐源泉所部四十八师人马在黄河北岸威胁济南。尽管曾全歼商震三十二军,但山东在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兵力捉襟见肘,想反击真真是难上加难。
蒋正南京受到极大威胁,不得不从湖广调军队回江苏,拱卫首都。如此一来,湖广形势胜利的天平慢慢倒向了冯玉祥,央军在湖北败绩初显。
焦头烂额之际蒋正扶额叹道:“亏得还有北面的吴维在山东**支撑,否则南京危矣。只可惜当初对他的援助不够啊,否则山东现在如果能多两个师,央军何至于如此被动?”
“总司令,铁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立法委员吴铁城由于在东北易帜鞍前马后,尽心奔走,因此已经成功取得了蒋正的信任,成为他得力的幕僚之一。
“铁成有话但讲无妨,集思广益才能众志成城嘛!”
蒋正对手下人的意见向来十分看重,因此鼓励吴铁城说出自己的意见。
“总司令何不调东北军入关?只要张汉卿同意站在央政府一边,率军入关,大事定矣!”
蒋正一拍额头,如梦方醒般道:“铁成一言惊醒梦人,如何就将北边的张汉卿给忘了?”随即他又有些疑惑的道:“关内都打成了一锅粥,张汉卿倒是好性子。”
他不明白东北军面对如此大好的机会,为何迟迟出兵抢夺地盘,争霸原呢?难道是张作霖死后,东北军后继无人吗?可据他对张学良的判断,此人还是有一定野心与能力的。可为何他甘心蛰伏关外呢?他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