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章 新路
北海剑冢更名为小邑楼,无论怎么看,这个名字都和之前的名字有着天差地别,只是朝风尘宣布之后,并未有一人提出异议。
或许是朝风尘之前说了那句他要教他们练剑。
普通人说要教他们练剑,说不定早就被他们把脑袋割了下来,顺手便扔进茅坑,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便都该狠狠对待。
可朝风尘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太清境剑士,尚未出剑便已经让宗门里的那些长老师伯们没有了还手之力,加上大部分弟子都知道柳宁师兄之前传回来的消息,剑十九在李扶摇手里,李扶摇便是北海剑冢的掌门,可李扶摇不愿意,便把掌门之位传给了这个朝风尘,朝风尘是掌门。
掌门改名。
那些个弟子纷纷看向自家师长和师叔伯们,最后所有视线又都集聚到了之前接待李扶摇和朝风尘的那个长髯老者身上。
论辈分他是宗门里最高的,论武道修为,也是如此。
人人都想着要是有反对的声音,也是该由他首先发出的,可到了最后,他只是说了一句参见掌门。
甘河山就此易主。
朝风尘只是让人去换了牌匾,其余的倒是没有改动什么,从第二日开始便有小邑楼的弟子进入他所在的那间静室,他要一个个看过去,谁适合练剑,谁不适合,都由他一言而决。
最先走入那间静室的是那个长髯老者,叫做童云奎,他在北海江湖里有老剑君的称号,上任掌门仙逝之后,他便是这北海江湖里的第一用剑好手。
在红裙女子盗剑离去之后,他本来便是最有希望成为掌门的人。
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朝风尘坐在蒲团上,看了他几眼,然后伸手去摸了他的手臂,很快便松开,然后问道:“你多大了?”
童云奎抱拳道:“六十五。”
朝风尘点点头,然后便传下了一部剑经。
朝风尘知道的东西很多,因为他之前是朝青秋的剑气。
传下剑经便是证明了童云奎是有修行的能力,虽说天资不算好,但朝风尘向来不管这些。
能够走上剑道便足以。
山河剑士为何凋零,除去剑仙不再,便是剑士一脉选择弟子非要天资不错才行,一般修士,没有能够走远的资质,便几乎不要。
朝风尘不管这个,他要想的便是能走的上这条路走上来,不管能走多远。
那是个人福缘,强求不得。
童云奎在北海江湖里威望很高,让他早已经处事不惊,但是今日这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仍旧是痛哭流涕,很有一种朝风尘现在让他去死他都义不容辞的感觉。
朝风尘没有多说什么,传下剑经之后,讲了要领,便让童云奎离去了。
童云奎之后便是一些个小邑楼的老人,第一日朝风尘只见过两人,一人成,一人不成。
朝风尘没有去管他们选人的方式,反正总归是要见完这些人的。
夜色降临,月挂于中天之上。
秋夜微寒,但朝风尘不顾寒风。
他走进了小邑楼的藏剑楼,那里不仅有剑,还有许多剑谱心法,朝风尘提着一盏大红灯笼在那些木架上看过去,上面有许多剑。
仔细数来应该已经超过千柄。
小邑楼在北海江湖里是第一大剑派,藏剑之丰冠绝北海江湖。
朝风尘在这些剑旁缓缓走过。
没有伸手也没有做出什么用剑气探查,他就这样走着,像是随意逛着。
直到走了一半,在一处木架前停下。
有一柄剑身清亮的无鞘剑在夜里也显得寒光闪闪。
朝风尘随意提起,然后找了个无主剑鞘套上,就这样挂在了腰间。
“朝青秋那柄剑叫古道,你便叫新路。”
朝风尘说完这些,便去找了纸笔,在一方木桌上伏案而书。
朝风尘脑子里有太多东西,总要写下来才好。
等写完他要写的东西,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朝风尘走出藏剑楼,正好碰到了一个揉着眼睛过来站岗的年轻弟子,见到这位白袍男人,知道他就是小邑楼的新掌门,他连忙行礼。
朝风尘把手上的东西交给他,让他把这些东西抄下来,能抄几遍便是几遍,在日落之前交给他,便能让他替他看看,有没有可能修行。
年轻弟子大喜过望,行过礼之后便兴冲冲的跑进藏剑楼,看样子这一天是不会再出门了。
朝风尘返回静室,已经有人在门外等着了,仍旧是老人,朝风尘走进静室,便开始看人。
重复昨天的日子。
有人注意到朝风尘腰间多了一柄剑。
想来很正常,剑士悬剑,本来就是天底下最正常的事情。
……
……
李扶摇一开始便被安排进了一栋视野开阔的竹楼,就在一处悬崖上,推开窗户便能看见远处的云海,真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这想来是整个小邑楼最好的住处,听那些安排他起居的丫鬟说,前任掌门便住在此处。
现在他名义上虽然是这小邑楼的客卿,但实际上也没有可能住在掌门住的地方。
只是朝风尘不离静室。
其他人如何敢住在这里,自然也只能让李扶摇来住。
李扶摇让两个丫鬟煮了一壶茶,然后给两个丫鬟都倒了一杯,自己才喝了一口茶,觉得口齿留香,才觉得茶不错。
风吕趴在窗边,看着远处的云海,来照顾李扶摇起居的两个丫鬟第一次见这么通灵的驴,最开始有些奇怪,后来一想着既然是李扶摇这种山上神仙的坐骑,怎么可能是凡物。
也就释然。
等到两个丫鬟离开之后,风吕忽然问道:“李扶摇,朝风尘那位大爷到底要做些什么?”
李扶摇通过这些日子的思索其实已经想通了,知道他要做些什么,只是没有明说,“开辟新路。”
风吕一翻白眼,“啥玩意?”
李扶摇视而不见,只是自顾自说道:“新路未必好开,或许朝剑仙当年便有想法,剑气不散就是为了这个也说不定,当然也可能有其他深意,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
或许是朝风尘之前说了那句他要教他们练剑。
普通人说要教他们练剑,说不定早就被他们把脑袋割了下来,顺手便扔进茅坑,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便都该狠狠对待。
可朝风尘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太清境剑士,尚未出剑便已经让宗门里的那些长老师伯们没有了还手之力,加上大部分弟子都知道柳宁师兄之前传回来的消息,剑十九在李扶摇手里,李扶摇便是北海剑冢的掌门,可李扶摇不愿意,便把掌门之位传给了这个朝风尘,朝风尘是掌门。
掌门改名。
那些个弟子纷纷看向自家师长和师叔伯们,最后所有视线又都集聚到了之前接待李扶摇和朝风尘的那个长髯老者身上。
论辈分他是宗门里最高的,论武道修为,也是如此。
人人都想着要是有反对的声音,也是该由他首先发出的,可到了最后,他只是说了一句参见掌门。
甘河山就此易主。
朝风尘只是让人去换了牌匾,其余的倒是没有改动什么,从第二日开始便有小邑楼的弟子进入他所在的那间静室,他要一个个看过去,谁适合练剑,谁不适合,都由他一言而决。
最先走入那间静室的是那个长髯老者,叫做童云奎,他在北海江湖里有老剑君的称号,上任掌门仙逝之后,他便是这北海江湖里的第一用剑好手。
在红裙女子盗剑离去之后,他本来便是最有希望成为掌门的人。
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朝风尘坐在蒲团上,看了他几眼,然后伸手去摸了他的手臂,很快便松开,然后问道:“你多大了?”
童云奎抱拳道:“六十五。”
朝风尘点点头,然后便传下了一部剑经。
朝风尘知道的东西很多,因为他之前是朝青秋的剑气。
传下剑经便是证明了童云奎是有修行的能力,虽说天资不算好,但朝风尘向来不管这些。
能够走上剑道便足以。
山河剑士为何凋零,除去剑仙不再,便是剑士一脉选择弟子非要天资不错才行,一般修士,没有能够走远的资质,便几乎不要。
朝风尘不管这个,他要想的便是能走的上这条路走上来,不管能走多远。
那是个人福缘,强求不得。
童云奎在北海江湖里威望很高,让他早已经处事不惊,但是今日这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仍旧是痛哭流涕,很有一种朝风尘现在让他去死他都义不容辞的感觉。
朝风尘没有多说什么,传下剑经之后,讲了要领,便让童云奎离去了。
童云奎之后便是一些个小邑楼的老人,第一日朝风尘只见过两人,一人成,一人不成。
朝风尘没有去管他们选人的方式,反正总归是要见完这些人的。
夜色降临,月挂于中天之上。
秋夜微寒,但朝风尘不顾寒风。
他走进了小邑楼的藏剑楼,那里不仅有剑,还有许多剑谱心法,朝风尘提着一盏大红灯笼在那些木架上看过去,上面有许多剑。
仔细数来应该已经超过千柄。
小邑楼在北海江湖里是第一大剑派,藏剑之丰冠绝北海江湖。
朝风尘在这些剑旁缓缓走过。
没有伸手也没有做出什么用剑气探查,他就这样走着,像是随意逛着。
直到走了一半,在一处木架前停下。
有一柄剑身清亮的无鞘剑在夜里也显得寒光闪闪。
朝风尘随意提起,然后找了个无主剑鞘套上,就这样挂在了腰间。
“朝青秋那柄剑叫古道,你便叫新路。”
朝风尘说完这些,便去找了纸笔,在一方木桌上伏案而书。
朝风尘脑子里有太多东西,总要写下来才好。
等写完他要写的东西,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
朝风尘走出藏剑楼,正好碰到了一个揉着眼睛过来站岗的年轻弟子,见到这位白袍男人,知道他就是小邑楼的新掌门,他连忙行礼。
朝风尘把手上的东西交给他,让他把这些东西抄下来,能抄几遍便是几遍,在日落之前交给他,便能让他替他看看,有没有可能修行。
年轻弟子大喜过望,行过礼之后便兴冲冲的跑进藏剑楼,看样子这一天是不会再出门了。
朝风尘返回静室,已经有人在门外等着了,仍旧是老人,朝风尘走进静室,便开始看人。
重复昨天的日子。
有人注意到朝风尘腰间多了一柄剑。
想来很正常,剑士悬剑,本来就是天底下最正常的事情。
……
……
李扶摇一开始便被安排进了一栋视野开阔的竹楼,就在一处悬崖上,推开窗户便能看见远处的云海,真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这想来是整个小邑楼最好的住处,听那些安排他起居的丫鬟说,前任掌门便住在此处。
现在他名义上虽然是这小邑楼的客卿,但实际上也没有可能住在掌门住的地方。
只是朝风尘不离静室。
其他人如何敢住在这里,自然也只能让李扶摇来住。
李扶摇让两个丫鬟煮了一壶茶,然后给两个丫鬟都倒了一杯,自己才喝了一口茶,觉得口齿留香,才觉得茶不错。
风吕趴在窗边,看着远处的云海,来照顾李扶摇起居的两个丫鬟第一次见这么通灵的驴,最开始有些奇怪,后来一想着既然是李扶摇这种山上神仙的坐骑,怎么可能是凡物。
也就释然。
等到两个丫鬟离开之后,风吕忽然问道:“李扶摇,朝风尘那位大爷到底要做些什么?”
李扶摇通过这些日子的思索其实已经想通了,知道他要做些什么,只是没有明说,“开辟新路。”
风吕一翻白眼,“啥玩意?”
李扶摇视而不见,只是自顾自说道:“新路未必好开,或许朝剑仙当年便有想法,剑气不散就是为了这个也说不定,当然也可能有其他深意,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