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传说中的老三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月初九日终于来了,萧铣按照两天前核实勘印过的名碟,背着一个包裹,内装文具墨案,在朱雀门外与其他数百名贡举考生一起列队等待进入皇城。他寅时三刻就起了身,拾掇齐整后徒步走来;康平坊距离皇城又近,走过三四个坊就到了。
  清平干济科目的考生,在准备程序上基本都没遇到差错,这也是因为“志行修谨”科比本科早三天已经考过了,所以清平干济科考生大多提前三天抽时间围观过了场外的手续。
  听说志行修谨科的考试更简单,但是考生可以自己努力改变的东西也更少,更看重地方官吏举荐人才时书写的个人德行事迹乡里功德,笔试不过是一道过场,连文表都不太重视,只要策略文笔尚可,言之有物,加上举荐上写的历史事迹核实后确实无误,朝廷也就会择优选官了。
  欧阳询站在萧铣边上,同样好奇地环视了一圈朱雀门外排着的这黑压压一群人,一边盘算一边碎碎念说:“大隋117州,每州举三人赴考,便是351人了。还有各道总管京官五品以上者也每人可举荐三人……看来所料不差,今科果是有500多人参考了。也不知能取中几人,此前听得开皇七年那次只有取得十数人,唉,今科只怕也是颇为不易。”
  萧铣听了倒是不以为意,二三十个取一个,这已经是“老三届”才有的待遇了,一旦一项考试制度日渐完善,考生准备越来越充分,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残酷。能够今日这般,就知足吧。
  到了卯时半,朱雀门开了,这年头也没什么拜文庙之类的虚头巴脑,一切仪制如同上朝一般,有宦官响了三下净鞭,便把已经验过身份的考生放了进去。搜检只看随身包袱内的东西,而搜身则是贴着袍子略微捋一下便算完事,免得辱人斯文,这样的搜查,真想夹带实在是易如反掌。萧铣当然是不会夹带的了,不过他也是觉得夹带毫无意义——既然考试答题并不要求一定以四书五经经义阐述方略,夹带小抄又有什么用呢?
  几十组宫禁士卒分别搜检,不过半刻钟就把五百多名赴考士子都检查得差不多了,搜到萧铣的时候,似乎负责的兵丁看了名碟后还额外多关照了一下,恨不得把背囊的布料都拆开一般,搜身也着实令人不舒服,萧铣心中暗暗心惊,自忖莫不是京师的内外侯官体系掌握在与杨广不睦的派系手中?不然为何要为难自己?幸好他素来低调,没展现出什么威胁,才让别人不屑于多用下作手段吧。
  进了皇城,考场被安排在横街南边的外宫——也就是三省六部在皇城内的属衙区域。
  开皇年间的科举纯粹是选官行为,不像后世的科举那般只是一个进士的“资格考试”——宋明时候,中了进士也不一定马上实授官职,只是说你有了进士身份,有了排队候缺的资格,实际的官位,要出缺了才行。而如今科举并非常法,完全是朝廷官员出了缺口才临时考试,所以只要考上,也没有“进士”这个头衔,也没啥等待期,都是直接给官了。
  考试与授官的结合,导致了杨坚一朝的考试,都没有礼部什么事儿,从头到尾都是吏部在主持,最多吏部考完给出结果之后,皇帝亲自复核一下过个场,接见一下考中的贡举生,确认一下没有明显不靠谱的家伙,便算收场了。只不过吏部在外宫的属衙场地不够大,所以科举之日少不得临时占用一些友邻宫室开考。
  ……
  萧铣进了场地,寻到座位坐下。考官与军士巡场完毕,到了时辰,便发下试题来。一整天时间,要写两篇骈体策论两道奏表格式的上书言事之文;另外还命了些小题目,作三首字数文句不限的古风,五言七言皆可。萧铣也知道这些不过是考验考生基本文笔是否粗通,用于筛选掉一些明显作弊混进来的菜鸟,和后世的试帖诗差不多——如果完全作不出来试帖诗,固然会失去考中的可能,但是试帖诗也只要求“作出来通顺”就够了;最终取中与否,则看策论文表的好坏。前者是通过性的试题,后者是选拔性的试题。
  萧铣大致浏览了一下,文表策论四个大题中,果然有“抚慰吴越”“平高丽策”方面的两题,另外两道虽然没有猜中,却是相对老生常谈的内容,虽然没有提前准备,但是属于别人也没法答出新意彩头的那种。看完题目,萧铣当下心中大定,便先从试帖诗开始做起。
  “华山景?嗯……华山正在京师左近,咏物写景之诗不掺入个人好恶,倒是正好客观。且关陇贵族子弟多有登临华山观景,其余各地读书人只怕亲眼见过华山的便少了。这道题出得,倒是有三分讨好安抚关陇子弟的意思。”
  萧铣心中默想,让他逐字推敲,写个五言古风,以他如今的学问也是可以做到的,无非为求对仗免不了生硬堆砌一些。想了几分钟,突然醒悟道: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峰”,不正是写到华山山景么?虽然飘渺写意了一些,而且……最后一段貌似不和时势,不过不要紧,反正试帖诗要的只是写景,把李白的诗拦腰斩掉一段便是了。
  当下提起笔来,在草稿上录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单单只把最后两联急转直下历史上描写安史叛军暴行的诗句删了,然后自己揣摩了几分钟,补上一联刚刚捏出来的“恍惚渡清明,游兴意未竟”。最后两句之直白,毫无意境,生生把一篇李谪仙的名作给毁成了中庸之作,堪称画蛇添足画虎类犬之典范,作者若是有知,说不定会想要掐死萧铣。但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这首诗绝对是够格了。
  剩下两道试帖诗的命题分别是“咏广通渠”“劝学”,萧铣先“借鉴”了还要几百年才出生的皮日休咏怀大运河的《汴河怀古》之一,把前一首的缺填上。做到“劝学”时,原本第一反应是想搬弄一下“万般皆下品唯有度数高”的,但是转念一想,又不符合如今的时代特征,搜肠刮肚之下,才从记忆中搜罗了一首模糊不堪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凑上。确认无误后把三首诗都誊抄完毕。
  萧铣的字师法欧阳询,楷书之美放在这一群本科考生之中,就算排不进前三,也铁定排的进前十了。细细誊抄了诗作后,便继续开始作文。因为字数多,小楷写起来不比后世钢笔字速度,作文倒是没时间在草稿上写得很详细,只能是略略写个纲要,就在正卷上作答。
  在写“抚吴策”的时候,萧铣的重点论点便是让朝廷集中收缴了吴地大船之后,应当一边以朝廷擅长水师的将领集中统御,另一方面也要学习盐铁专卖的法则,主动经营好官办的水运业务,结合官修水利,以商养河,以专营之税款用于疏浚运河开辟新河道。若是朝廷不善经营,也可学习盐铁务的包税制度把专营权益转包给豪商,抓大放小云云。
  然后便是学习开荒初年开广通渠的旧法,逐步开江南运河邗沟故道鸿沟故道,使京师洛阳及其他北齐故地江淮等南陈故地连为一片——这一套说辞大致和后来杨广开大运河的说法差不多,区别只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强调了此法要循序渐进,而且是“以商养河,量入为出。如遇荒年,多用灾民为役,以工代赈”;第二点则是完全没有提历史上从黄河通往涿郡的永济渠河段,毕竟在没有要求水路把征伐高丽的军粮运到涿郡的情况下,永济渠这条大运河中投入最大效益却最低的河段,着实没有提出的必要。这样一俭省,看上去疏通运河的方略开支便会减去一大半,也能迎合素来节俭的杨坚的心意。
  “平高丽策”方面,萧铣在军事角度提的不多,无非是从战略上说了一个持久战消耗战的可能性,提出从登莱海运军粮及士卒至辽东,降低后勤压力的一些措施,以及从外交上连横合众,海路联络新罗,从背后常年骚扰高丽以疲敌。同时在军事上隋军应该少量多次,以牵制高丽兵力耽误高丽农时耗竭高丽国力之后再一鼓作气彻底灭之。
  事实上,最后一点方略萧铣虽然自己写了之后觉得挺出彩的,但是实际上事后从结果看,也没有拉开多少分差——因为这种持重之法,实在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事实上九年前杨广灭南陈的时候,隋朝在集结51万大军总攻之前,已经以小股偏师行此法疲弱南陈好几年了——每年快到夏收的时候,隋军就在边境故作集结,逼得陈国不得不动员军队,在没有兵农分离的年代,这样一动员,就耽误了一年的收获农时,国力战略储备自然下降。陈国在淮南的地盘,当初就是这么被隋朝蚕食吞掉的;所以今天考试的策论中,竟然大多数人都写到了这一点。
  毕竟本朝混一天下过程中使用过的妙计,在应试文表中再写一遍,也是一种变相的歌功颂德不是么。
  萧铣运笔如飞,越写越是流畅,午休时只是用了两个死面蒸饼就些咸菜,便继续赶考。仲春节令,到了申时末刻天色便暗了,萧铣在天黑前半个时辰赶完了全部内容,又缓缓查验了一边,待到鸣金,便交了卷子,依次退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