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拜访知州文彦博
钟浩从崔老的书房回到崔烨的小院中时,这里的气氛已经明显欢快了许多,刚才钟浩逃离这里时的那种有些哀伤和尴尬的气氛已经不见了,也不知道徐峰是用什么办法让气氛改变的。
除了崔烨和徐峰在这里,这客厅钟浩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崔烨的媳妇刘雨夕。钟浩进来时,三人正相谈正欢呢!
钟浩进来,忙朝刘雨夕笑着行礼道:“小弟文轩见过嫂嫂!”
刘雨夕见钟浩行礼,不由的笑道:“文轩,快坐,用不着客气,刚才我们正说你呢!你跟若竹终于成亲了,怎么没带若竹一起来聚聚啊,有空让若竹来找我聊天!”
钟浩笑道:“回去我就跟若竹说,让她来找嫂嫂叙旧!”
刘雨夕和富若竹以前在青州时,就是闺中密友。说起来,比钟浩认识富若竹还要早很多的。而且钟浩和富若竹的亲事,刘雨夕还算半个媒人呢,正是有她的来回传递消息,才让钟浩和富若竹迅速确定关系。
钟浩刚才进来时,刘雨夕正在听徐峰讲述中进士后的一系列庆典的风光。这次崔烨因为丁忧没能去成东京参加科考,刘雨夕只能听徐峰讲述了。钟浩来了,少不了也要听他讲述一番。
中午崔烨留徐峰和钟浩在自己那里一起吃过了酒席,钟浩和徐峰这才告辞而去。
其实钟浩和徐峰本来是打算来约上崔烨一起去醉云楼聚聚,只是来到崔府才知道崔烨母亲过世。崔烨还处在守孝期间,钟浩和徐峰自然不好邀请他去青~楼。
崔烨守孝甚诚,中午和徐峰、钟浩宴饮时,他连酒水也是不喝的,只是拿茶水代酒,和钟浩、徐峰他们共饮。钟浩和徐峰中午时,不禁颇为尴尬,草草用过了席面,便推说已经酒足饭饱了,撤席而去和崔烨喝茶。
…………………………
去拜访过崔烨的第二天,钟浩又和徐峰一起去拜访了一下青州的父母官知州大人。这些新科进士回乡,大都免不了要去拜访一下本州父母官的。
一州之中,这进士可是没有几个的。这进士的身份可是相当高的,这些进士若是回乡,顺道去拜访一下本州的父母官,本州的父母官自然也会很热情的接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当然,这种顺道拜访,也是为了搞好关系。这一家之中出了进士,自然也算是门楣大振,自然要和本州父母官搞好关系,以后事情自然好办很多。
虽然知州的级别不低了,但是在这些新科进士们眼中,未必就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像钟浩这样的甲科进士,在仕途上往往是一番风顺的,怕是用不了几年,就能做到一州知州级别的官职。
当然,这种知州,只得是普通州郡。像青州这种望州,又是路治,这青州知州可都是兼任京东路安抚使的。这种级别的知州不是钟浩几年就能比拟的。而且这如今青州的这位知州,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钟浩他们自然来恭敬的去拜访一下。
如今的青州知州是文彦博,也是曾经当过参知政事的可以呼为相公的人物。
钟浩虽然和这位文相公没什么交集,但是却对这位文相公很是了解的。
因为钟浩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
据说幼年的文彦博,聪明过人。在一次和小伙伴们玩儿球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球掉进树洞里。小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球拿出来。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聪明的文彦博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家用装水的工具往树洞里倒,球在水的浮力下,很快浮了上来。
这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是告诉小朋友,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并学以致用。
而且“文彦博树洞取球”的这故事,在后世流传的不比“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少,都是说这大宋的两位神童小时候的聪明故事。
钟浩在很小的时候,看小人书就知道这位文彦博文相公了!
而等钟浩作为考古研究所的宋文化专员后,对看过文彦博的一些资料后,对他的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文相公太能活了,足足活到九十二岁高龄。这大概在历史上那些有传记的宰执名臣中,应该算是最高龄的了。反正钟浩印象中,实在没有什么名人能有他高寿。
当然,历史上有传记的人物,倒是确实有一个,不过不是什么宰执名臣,而是“药王”孙思邈。这位药王在欧阳修主持的编修的《新唐书》中有自己的传记《孙思邈传》!
这位药王据说活了一百多岁,只有到底多少岁,却是众说纷纭。有典籍上记载是一百零二岁的,有的却说是一百二十多岁,还有说是一百四十多岁。
钟浩去拜访欧阳修时,还曾听他聊起此事。据欧阳修说他主持的《新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的是:“永淳初,卒,年百余岁。”因为没有考证出其真实的年龄,所以并没有写出确切享龄多少!
反正不管哪种说法,这药王孙思邈的寿龄应该在百岁以上,比文彦博的寿龄应该长些。当然,这位药王本身精通医术,又熟习道家养生之术,所以得享遐龄倒是不足为怪。
这为文相公以后也是位高权重的一个人物。这也难怪,这位文相公前些年已经做到参知政事这样的执政位置,已经是位列相公的人物了,而如今他只不过四十几岁。四十岁便做到执政,又活到九十多岁,就是只是熬资历,那这五十年下来,也是无人能及的。这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到了最后已是升无可升了。于是只能以“平章军国重事”这样的位在宰相之上的官位授予他。
当然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只是一种朝廷的最高荣誉职位,基本不参与决策朝廷的军国重事。在大宋,讲究分权平衡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政权、军权一把抓的权臣。
文彦博是也是大宋第一个任此职位的官员。宋室南迁后,南宋曾先后与金朝、蒙古军队长期作战。军事领域事务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南宋中央政府的核心事务之一。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此职也由荣誉职位逐渐演变为权倾朝野的中央政府最高实职。“平章军国重事”倒是成为政权、军权一把抓的权臣的得享的职位。
到了南宋宁宗时期,韩琦的曾孙韩侂胄成为第一个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平章军国重事称号,是因为若加上“重”字则权力受限制,即只能过问重事。而去掉“重”字,则便可以随意过问军政之事;大宋宰相又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军国重事”这个职位,也其实叫“同平章军国重事”。但是韩侂胄,坚决将这个“同”字也去掉,因为若用“同”字,则权力不专。
所以韩侂胄这第一个任平章军国事、有实权的权臣,当真是“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
到了理宗、度宗时,权臣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
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呃,当然这是后话。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跟现在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不过钟浩却知道一件不算后话的事情,那就是这位文相公将在至和年间,也就是一两年之后,和自己岳父富弼一同拜相。而且好像因为自己岳父的谦让,文彦博虽然资历比自己岳父稍浅,但是却得拜首相昭文相,自己岳父则是集贤相。
这两人都是原先支持庆历新政,组成这这个班子后,做了一些小范围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在大宋也是很有名的一对贤相组合。当然,钟浩之所以记住这个贤相组合,却不光是因为他们的改革,也是因为“六塔河分流”的治黄方案失败了,这也是导致他们下台的原因。
当然,钟浩觉得自己既然来到这个年代,这个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最终造成黄河更大的泛滥的“六塔河分流”的治黄方案,一定要禁自己的努力去阻止。
若是没有这个“六塔河分流”治黄方案的失败,自己岳父和文彦博应该也不会这么快下台。虽然在大宋这些宰执们上台、下台也算是家常便饭,今日下了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台了,但是钟浩总归是希望自己岳父在台上多待些时候的。
这位文彦博文相公也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和自己岳父关系也不错,钟浩不管于情于理,自然是要拜访一下的。再说拜访一下,搞好关系,也是绝对没有坏处的。这位文相公可未来可是还有四十多年的政治生命的,一直活跃到哲宗朝的,真正的是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腿,普通人抱上这么一条大腿,不但自己的前途无比光明,就是儿孙的前途,都能沾上非常大的光。
………………………………
这一科青州的取解试是文彦博主持的,他自然也是这一科取中的青州举子的座师。这些青州举子考中了进士,回到家乡,自然于情于理要来拜望一下自己的座师。
当然,钟浩虽然是青州人,但是是参加的“锁厅试”,并没有参加过青州的取解试,算不得文彦博的学生。不过文彦博和自己岳父也是好友,自己回到青州自然少不得要去拜访他一番。
钟浩和徐峰去拜见文彦博时,文彦博也是很是欣喜。对于这么年轻的进士,他自是愿意结交和照顾的,这些很有可能就是以后朝廷的中坚力量。若是结交收拢好了,以后自己执政时,推行自己的政策时,这些就都是自己的支持者。
有些时候,并不是你做到宰相,便一定能把自己的政策推广下去的,还得有人去执行。若是政策没人愿意执行,甚至是抵制,这些政策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
从文彦博这里讲,这些青州举子也算他的学生了,自然有种天然的纽带关系,也是一种官场资源。双方多结交一下,对双方都有好处。现在这些新科进士刚进入官场,大都没什么背景和靠山,文彦博帮他们一把。等到日后,文彦博执政时,这些学生自然就是他的坚定拥护者。
是以,文彦博自然对来拜访的钟浩很是和颜悦色。当然,钟浩虽然也是青州籍的新科进士,但是却不算是文彦博的学生。不过文彦博对他依旧很是热情,毕竟钟浩是个甲科进士,比大多数同科进士更有前途,而且他还是自己老友的女婿,自然要对他和颜悦色。
文彦博跟徐峰和钟浩聊了好一阵子,提点了他们一些官场的诀窍,又留他们吃了一顿便席,这才放他们离开。文彦博这算是对他们有些很是诚恳了,不然怕是这些官场的一些诀窍等,他怕是也轻易不会说。
钟浩对文彦博感觉还是不错的,文彦博虽然为人颇为有些刚毅雄健,但是为人颇有君子之风,风评很是不错。怕是也正是因为文彦博的这个性子,后来为人太君子的自己岳父富弼才会主动谦让,让文彦博作昭文相,主持一系列的改革,而自己作集贤相做好辅助工作。因为这推动改革的事情,少不得遇到许多阻力,需要有人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太有君子之风反而做不好此事。
因此,钟浩觉得没事儿多来拜访一下文彦博,和他搞好关系,也是很不错的。不管怎么说,这位文相公都是一个很粗的大腿。哪怕是只冲他能活九十多岁,也该和他多搞好关系,若是仇人,怕是自己到死都要防止他的,毕竟哪怕自己比他年轻二十多岁,也很有可能活不过他。
钟浩觉得去登州的这差事,也要向文彦博讨些主意。人家走过得桥比自己走过的路都多,多问问人家的建议,没什么坏处!
……
……
除了崔烨和徐峰在这里,这客厅钟浩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崔烨的媳妇刘雨夕。钟浩进来时,三人正相谈正欢呢!
钟浩进来,忙朝刘雨夕笑着行礼道:“小弟文轩见过嫂嫂!”
刘雨夕见钟浩行礼,不由的笑道:“文轩,快坐,用不着客气,刚才我们正说你呢!你跟若竹终于成亲了,怎么没带若竹一起来聚聚啊,有空让若竹来找我聊天!”
钟浩笑道:“回去我就跟若竹说,让她来找嫂嫂叙旧!”
刘雨夕和富若竹以前在青州时,就是闺中密友。说起来,比钟浩认识富若竹还要早很多的。而且钟浩和富若竹的亲事,刘雨夕还算半个媒人呢,正是有她的来回传递消息,才让钟浩和富若竹迅速确定关系。
钟浩刚才进来时,刘雨夕正在听徐峰讲述中进士后的一系列庆典的风光。这次崔烨因为丁忧没能去成东京参加科考,刘雨夕只能听徐峰讲述了。钟浩来了,少不了也要听他讲述一番。
中午崔烨留徐峰和钟浩在自己那里一起吃过了酒席,钟浩和徐峰这才告辞而去。
其实钟浩和徐峰本来是打算来约上崔烨一起去醉云楼聚聚,只是来到崔府才知道崔烨母亲过世。崔烨还处在守孝期间,钟浩和徐峰自然不好邀请他去青~楼。
崔烨守孝甚诚,中午和徐峰、钟浩宴饮时,他连酒水也是不喝的,只是拿茶水代酒,和钟浩、徐峰他们共饮。钟浩和徐峰中午时,不禁颇为尴尬,草草用过了席面,便推说已经酒足饭饱了,撤席而去和崔烨喝茶。
…………………………
去拜访过崔烨的第二天,钟浩又和徐峰一起去拜访了一下青州的父母官知州大人。这些新科进士回乡,大都免不了要去拜访一下本州父母官的。
一州之中,这进士可是没有几个的。这进士的身份可是相当高的,这些进士若是回乡,顺道去拜访一下本州的父母官,本州的父母官自然也会很热情的接待,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当然,这种顺道拜访,也是为了搞好关系。这一家之中出了进士,自然也算是门楣大振,自然要和本州父母官搞好关系,以后事情自然好办很多。
虽然知州的级别不低了,但是在这些新科进士们眼中,未必就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像钟浩这样的甲科进士,在仕途上往往是一番风顺的,怕是用不了几年,就能做到一州知州级别的官职。
当然,这种知州,只得是普通州郡。像青州这种望州,又是路治,这青州知州可都是兼任京东路安抚使的。这种级别的知州不是钟浩几年就能比拟的。而且这如今青州的这位知州,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钟浩他们自然来恭敬的去拜访一下。
如今的青州知州是文彦博,也是曾经当过参知政事的可以呼为相公的人物。
钟浩虽然和这位文相公没什么交集,但是却对这位文相公很是了解的。
因为钟浩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
据说幼年的文彦博,聪明过人。在一次和小伙伴们玩儿球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球掉进树洞里。小伙伴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球拿出来。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聪明的文彦博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家用装水的工具往树洞里倒,球在水的浮力下,很快浮了上来。
这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是告诉小朋友,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并学以致用。
而且“文彦博树洞取球”的这故事,在后世流传的不比“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少,都是说这大宋的两位神童小时候的聪明故事。
钟浩在很小的时候,看小人书就知道这位文彦博文相公了!
而等钟浩作为考古研究所的宋文化专员后,对看过文彦博的一些资料后,对他的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文相公太能活了,足足活到九十二岁高龄。这大概在历史上那些有传记的宰执名臣中,应该算是最高龄的了。反正钟浩印象中,实在没有什么名人能有他高寿。
当然,历史上有传记的人物,倒是确实有一个,不过不是什么宰执名臣,而是“药王”孙思邈。这位药王在欧阳修主持的编修的《新唐书》中有自己的传记《孙思邈传》!
这位药王据说活了一百多岁,只有到底多少岁,却是众说纷纭。有典籍上记载是一百零二岁的,有的却说是一百二十多岁,还有说是一百四十多岁。
钟浩去拜访欧阳修时,还曾听他聊起此事。据欧阳修说他主持的《新唐书·孙思邈传》中记载的是:“永淳初,卒,年百余岁。”因为没有考证出其真实的年龄,所以并没有写出确切享龄多少!
反正不管哪种说法,这药王孙思邈的寿龄应该在百岁以上,比文彦博的寿龄应该长些。当然,这位药王本身精通医术,又熟习道家养生之术,所以得享遐龄倒是不足为怪。
这为文相公以后也是位高权重的一个人物。这也难怪,这位文相公前些年已经做到参知政事这样的执政位置,已经是位列相公的人物了,而如今他只不过四十几岁。四十岁便做到执政,又活到九十多岁,就是只是熬资历,那这五十年下来,也是无人能及的。这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到了最后已是升无可升了。于是只能以“平章军国重事”这样的位在宰相之上的官位授予他。
当然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只是一种朝廷的最高荣誉职位,基本不参与决策朝廷的军国重事。在大宋,讲究分权平衡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政权、军权一把抓的权臣。
文彦博是也是大宋第一个任此职位的官员。宋室南迁后,南宋曾先后与金朝、蒙古军队长期作战。军事领域事务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南宋中央政府的核心事务之一。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此职也由荣誉职位逐渐演变为权倾朝野的中央政府最高实职。“平章军国重事”倒是成为政权、军权一把抓的权臣的得享的职位。
到了南宋宁宗时期,韩琦的曾孙韩侂胄成为第一个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平章军国重事称号,是因为若加上“重”字则权力受限制,即只能过问重事。而去掉“重”字,则便可以随意过问军政之事;大宋宰相又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军国重事”这个职位,也其实叫“同平章军国重事”。但是韩侂胄,坚决将这个“同”字也去掉,因为若用“同”字,则权力不专。
所以韩侂胄这第一个任平章军国事、有实权的权臣,当真是“所预者广”,“所任者专”,独擅朝政。
到了理宗、度宗时,权臣贾似道也升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
于是,平章军国重事便独揽军、政大权,出现了军政合一的定制,而宰相则屈居于副职的地位。
呃,当然这是后话。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跟现在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不过钟浩却知道一件不算后话的事情,那就是这位文相公将在至和年间,也就是一两年之后,和自己岳父富弼一同拜相。而且好像因为自己岳父的谦让,文彦博虽然资历比自己岳父稍浅,但是却得拜首相昭文相,自己岳父则是集贤相。
这两人都是原先支持庆历新政,组成这这个班子后,做了一些小范围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在大宋也是很有名的一对贤相组合。当然,钟浩之所以记住这个贤相组合,却不光是因为他们的改革,也是因为“六塔河分流”的治黄方案失败了,这也是导致他们下台的原因。
当然,钟浩觉得自己既然来到这个年代,这个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最终造成黄河更大的泛滥的“六塔河分流”的治黄方案,一定要禁自己的努力去阻止。
若是没有这个“六塔河分流”治黄方案的失败,自己岳父和文彦博应该也不会这么快下台。虽然在大宋这些宰执们上台、下台也算是家常便饭,今日下了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上台了,但是钟浩总归是希望自己岳父在台上多待些时候的。
这位文彦博文相公也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和自己岳父关系也不错,钟浩不管于情于理,自然是要拜访一下的。再说拜访一下,搞好关系,也是绝对没有坏处的。这位文相公可未来可是还有四十多年的政治生命的,一直活跃到哲宗朝的,真正的是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腿,普通人抱上这么一条大腿,不但自己的前途无比光明,就是儿孙的前途,都能沾上非常大的光。
………………………………
这一科青州的取解试是文彦博主持的,他自然也是这一科取中的青州举子的座师。这些青州举子考中了进士,回到家乡,自然于情于理要来拜望一下自己的座师。
当然,钟浩虽然是青州人,但是是参加的“锁厅试”,并没有参加过青州的取解试,算不得文彦博的学生。不过文彦博和自己岳父也是好友,自己回到青州自然少不得要去拜访他一番。
钟浩和徐峰去拜见文彦博时,文彦博也是很是欣喜。对于这么年轻的进士,他自是愿意结交和照顾的,这些很有可能就是以后朝廷的中坚力量。若是结交收拢好了,以后自己执政时,推行自己的政策时,这些就都是自己的支持者。
有些时候,并不是你做到宰相,便一定能把自己的政策推广下去的,还得有人去执行。若是政策没人愿意执行,甚至是抵制,这些政策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
从文彦博这里讲,这些青州举子也算他的学生了,自然有种天然的纽带关系,也是一种官场资源。双方多结交一下,对双方都有好处。现在这些新科进士刚进入官场,大都没什么背景和靠山,文彦博帮他们一把。等到日后,文彦博执政时,这些学生自然就是他的坚定拥护者。
是以,文彦博自然对来拜访的钟浩很是和颜悦色。当然,钟浩虽然也是青州籍的新科进士,但是却不算是文彦博的学生。不过文彦博对他依旧很是热情,毕竟钟浩是个甲科进士,比大多数同科进士更有前途,而且他还是自己老友的女婿,自然要对他和颜悦色。
文彦博跟徐峰和钟浩聊了好一阵子,提点了他们一些官场的诀窍,又留他们吃了一顿便席,这才放他们离开。文彦博这算是对他们有些很是诚恳了,不然怕是这些官场的一些诀窍等,他怕是也轻易不会说。
钟浩对文彦博感觉还是不错的,文彦博虽然为人颇为有些刚毅雄健,但是为人颇有君子之风,风评很是不错。怕是也正是因为文彦博的这个性子,后来为人太君子的自己岳父富弼才会主动谦让,让文彦博作昭文相,主持一系列的改革,而自己作集贤相做好辅助工作。因为这推动改革的事情,少不得遇到许多阻力,需要有人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太有君子之风反而做不好此事。
因此,钟浩觉得没事儿多来拜访一下文彦博,和他搞好关系,也是很不错的。不管怎么说,这位文相公都是一个很粗的大腿。哪怕是只冲他能活九十多岁,也该和他多搞好关系,若是仇人,怕是自己到死都要防止他的,毕竟哪怕自己比他年轻二十多岁,也很有可能活不过他。
钟浩觉得去登州的这差事,也要向文彦博讨些主意。人家走过得桥比自己走过的路都多,多问问人家的建议,没什么坏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