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爱国楷模史高治
麦克道尔将军的大败不但让他丢掉了司令官的位置,也让华盛度的局面一下子危险了下来。南军击败联邦军队的地点距离华盛顿只有三十多英里而已。而且和历史上的那一站相比,南方联盟军队在那一战中的优势更为明显,由于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他们在这一战中,打死了四千多的联邦陆军,还生俘了一千多人。这个数字比起原本的历史上的数字,差不多翻了一倍。而另一方面,南方联盟的损失也比原本的历史上要小很多,他们仅仅只付出了四百人左右的伤亡而已。在原来的历史上,南军虽然获胜,并消灭了两千八百多联邦军队,但是自己也损失了一千七百多人。考虑到南北方人口上的差距,这样的交换比是不足以打垮北方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南方联盟在这次胜利后并没有立刻乘胜向着华盛顿进军。因为南方联盟在这一战中损失也不算太小,对于攻击华盛顿并没有太多的信心。但是这次不同了,南方联盟的损失几乎微不足道,而联盟军队则几乎被打掉了信心,士气低迷之极。一些从南方联盟军队的枪口下逃回来的士兵甚至患上了麦克唐纳1857步枪恐惧症,甚至做梦都会梦见南方联盟军队的快速而精准的排枪,然后在恐惧的大叫中惊醒。
战斗结束两天之后,南方联盟的骑兵出现在华盛顿的郊外。虽然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攻击性的举动,但是他们手中的南方联盟的旗帜却让整个的华盛顿都乱成了一团。各种谣言开始像长了翅膀一样的满天乱飞。有人说南方集中起来十万大军,就要打过来了;还有人说南军的部队已经到了距离华盛顿不过十英里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说,南军已经快要完成对华盛顿的包围了,只剩下朝着北边的一小块缺口了。
这一系列的谣言使得华盛顿乱成一团,很多人干脆,举家出逃。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华盛顿的火车站里都挤满了想要逃离华盛顿的市民。
在这样的局面下,林肯不得不再次将其他地区的军队调往华盛顿,以保证首都的安全,虽然这样做会使得北军在其他的战线上的攻击行动受到影响,但是,在现在的危局下,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同时,林肯还向整个的联邦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组成志愿军,前来保卫首都。
靠着相对南方更发达的铁路系统,联邦军队的增援部队赶到得倒是很快,而同时,南军方面对于下一步该怎么办却有些举棋不定。前线的指挥官皮埃尔·博雷加德将军和约瑟夫·约翰斯顿将军都希望能够乘胜追击,向华盛顿进军,最终攻下联邦的首都,迫使联邦结束战争。而南方联盟的戴维斯总统,以及在这次作战的防御战阶段,利用战壕像石墙一样,牢牢地顶住了联邦军队的五次进攻,并带给他们巨大的杀伤的,因此而获得了“石墙”的外号的杰克逊准将却坚决的反对攻击华盛度。
戴维斯总统认为,即使攻克了华盛顿,联邦也未必会同意讲和。历史上,华盛顿也不是没有被攻克过。第二次美英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就攻克过华盛顿,而且还放了一把火,把总统府和国会山都给烧掉了,但这并没有迫使美国向英国求和。反而让倍感屈辱和愤怒的美国人更加的团结了起来,最后终于击败了英国,获得了胜利。(关于这一战,战后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这倒是近代史上少有的“双赢”的战争。)攻克华盛顿,未必会让北方屈服,反而可能让北方深感羞辱而越发的不肯妥协。
至于杰克逊准将,他的理由就更为战术性一些。他认为,我们能用战壕,北佬自然也能用。而且他们并不缺乏进行这种作战的人才。自从和史高治的那次长谈之后,他对于史高治提出的战壕防御战术就做了很多的研究。而且他也一直关心着史高治那边的动静。后来战壕作战的方式第一次在意大利出现后,他甚至还亲自到意大利跑了一趟,以了解战壕作战的方式在实战中的表现。于是史高治旗下的“黑水”在这一战中的作用,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史高治是北方人,内战爆发后,北方人不可能无视他的这些经验。在这一战之后,更是如此。所以,如果要自己要去攻击华盛顿,那么,面对着该死的战壕防御的就是他们自己了。而该死的,杰克逊虽然对战壕作战研究颇深,但是,他还真没能研究出什么可以有效地对付这些该死的战壕的办法。
“战壕的出现,真的让进攻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了。嗯,这不就是麦克唐纳先生的本意吗?通过增加攻击的成本,而抑制攻击的欲望。这才是南方真正赢得独立的正确方法呀。莽撞的进攻,只会让自己白白的蒙受损失。就算一定要发动攻击性的行动,也应该是在运动战中来实施。而不是去强攻人家的阵地。”“石墙”杰克逊这样想着,于是对于主动进攻华盛顿的兴趣自然就更小了。
……
熟知历史的史高治当然早就预料到了这场惨败,而且他也能预料到,在这个时空里,因为他此前的一些坑爹的举动,联邦军队的这次惨败肯定会被原来的历史上更惨。所以惨败后,林肯可能马上就要发出“勤王令”了。因此,在这场战役之前,史高治让黑水慢慢地结束了手头上的各种业务,把人员集中起来,准备在这次惨败后,上演一次挽狂澜于既倒的故事,然后借着这个势头,将包括武器弹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一揽子合同拿到手里,赚他个盆满钵满。
林肯的有关志愿军的号召发出时,黑水已经将自己的人员基本上集结好了,除去那些待在关键的地区无法动用的人员之外,黑水集中起来八百多人。这个人数并不算大。但是早在几年前组建黑水的时候,就在为这一天作准备的史高治当然有他的办法。事实上,在此之前,黑水的雇佣兵都经过不少的战术方面的训练。所以史高治就以响应林肯的号召的名义,靠着克利夫兰市政府的帮助,给黑水的部队挂上了一个“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名字,然后开始直接招募志愿军,并将这些被招募来的新手打散编入“黑水”的作战序列中,采用一个老兵带几个新兵的方式迅速的将部队的规模扩大到了5000人。
同时,为了表示对合众国的热爱,对克利夫兰家乡的热爱,史高治宣布无偿捐献出5000支麦克唐纳1857步枪,作为“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武器。
在原来的历史上,洛克菲勒在南北战争时选择了捐钱代役,也就是捐出几百美元,然后就不用服役当兵了。这使得后来他经常因此被人指责(他的对手和他的某个弟弟)。不过这一次,他不用这样做了,因为他的名字被列入到了“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军官名单里,主管后方的物资支持。
至于有意仕途的加德纳,嗯,他成了这只军团的指挥官。至少名义上,“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指挥官是他。而且他还获得了俄亥俄州给出的准将军衔。(当时的美国,无论是联邦和是州都可以给军人军衔。)当然,事实上的就是另一回子事了。加德纳知道,这个职务,只是史高治在实现自己的诺言,给他提供了一个向上爬的好机会。至于战场指挥什么的,实际的指挥权是在现在被俄亥俄州任命为中校的罗布森手里,而最终极的指挥权,则毫无疑问是在史高治的手中。事实上,没有史高治点头,就是林肯,也不见得能指挥得动这支军队。
同时,克利夫兰最为著名的“救恩”医院宣布,他们将暂时的关闭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将奔赴前线,去为前线上的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服务。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自然不失时机的宣布,捐献一批药物,以支持他们的义举,并还将以优惠的价格向联邦军队提供各种所需的药物。
同时,“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工会”也发出号召,呼吁员工们每天在正常工作外,再义务工作两个小时,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什么,你担心工人无法在流水线上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你难道忘了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是生产什么的?无非就是让工人多吃点“大力丸”而已。工会组织在车间里拉起了大字条幅,上面写着:“为了祖国,努力工作!”而公司则保证,工人们的义务工作中所应得的那些工资,都会被以最优惠的价格卖成药品,捐献给前线的战士。
这一系列的义举立刻被各种媒体广为报道。七月底,就在南方人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至少向着华盛顿发起一次试探性的攻击的时候,史高治亲自带着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捐献出来的那些磺胺海洛因“大力丸”,以“救恩”医院院长的身份,和加德纳率领的“克利夫兰志愿军团”一起,作为最早相应林肯总统的号召的爱国者,赶到了华盛顿。林肯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当众称赞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是美利坚爱国者的楷模。
在原本的历史上,南方联盟在这次胜利后并没有立刻乘胜向着华盛顿进军。因为南方联盟在这一战中损失也不算太小,对于攻击华盛顿并没有太多的信心。但是这次不同了,南方联盟的损失几乎微不足道,而联盟军队则几乎被打掉了信心,士气低迷之极。一些从南方联盟军队的枪口下逃回来的士兵甚至患上了麦克唐纳1857步枪恐惧症,甚至做梦都会梦见南方联盟军队的快速而精准的排枪,然后在恐惧的大叫中惊醒。
战斗结束两天之后,南方联盟的骑兵出现在华盛顿的郊外。虽然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攻击性的举动,但是他们手中的南方联盟的旗帜却让整个的华盛顿都乱成了一团。各种谣言开始像长了翅膀一样的满天乱飞。有人说南方集中起来十万大军,就要打过来了;还有人说南军的部队已经到了距离华盛顿不过十英里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说,南军已经快要完成对华盛顿的包围了,只剩下朝着北边的一小块缺口了。
这一系列的谣言使得华盛顿乱成一团,很多人干脆,举家出逃。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华盛顿的火车站里都挤满了想要逃离华盛顿的市民。
在这样的局面下,林肯不得不再次将其他地区的军队调往华盛顿,以保证首都的安全,虽然这样做会使得北军在其他的战线上的攻击行动受到影响,但是,在现在的危局下,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
同时,林肯还向整个的联邦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组成志愿军,前来保卫首都。
靠着相对南方更发达的铁路系统,联邦军队的增援部队赶到得倒是很快,而同时,南军方面对于下一步该怎么办却有些举棋不定。前线的指挥官皮埃尔·博雷加德将军和约瑟夫·约翰斯顿将军都希望能够乘胜追击,向华盛顿进军,最终攻下联邦的首都,迫使联邦结束战争。而南方联盟的戴维斯总统,以及在这次作战的防御战阶段,利用战壕像石墙一样,牢牢地顶住了联邦军队的五次进攻,并带给他们巨大的杀伤的,因此而获得了“石墙”的外号的杰克逊准将却坚决的反对攻击华盛度。
戴维斯总统认为,即使攻克了华盛顿,联邦也未必会同意讲和。历史上,华盛顿也不是没有被攻克过。第二次美英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就攻克过华盛顿,而且还放了一把火,把总统府和国会山都给烧掉了,但这并没有迫使美国向英国求和。反而让倍感屈辱和愤怒的美国人更加的团结了起来,最后终于击败了英国,获得了胜利。(关于这一战,战后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这倒是近代史上少有的“双赢”的战争。)攻克华盛顿,未必会让北方屈服,反而可能让北方深感羞辱而越发的不肯妥协。
至于杰克逊准将,他的理由就更为战术性一些。他认为,我们能用战壕,北佬自然也能用。而且他们并不缺乏进行这种作战的人才。自从和史高治的那次长谈之后,他对于史高治提出的战壕防御战术就做了很多的研究。而且他也一直关心着史高治那边的动静。后来战壕作战的方式第一次在意大利出现后,他甚至还亲自到意大利跑了一趟,以了解战壕作战的方式在实战中的表现。于是史高治旗下的“黑水”在这一战中的作用,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史高治是北方人,内战爆发后,北方人不可能无视他的这些经验。在这一战之后,更是如此。所以,如果要自己要去攻击华盛顿,那么,面对着该死的战壕防御的就是他们自己了。而该死的,杰克逊虽然对战壕作战研究颇深,但是,他还真没能研究出什么可以有效地对付这些该死的战壕的办法。
“战壕的出现,真的让进攻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了。嗯,这不就是麦克唐纳先生的本意吗?通过增加攻击的成本,而抑制攻击的欲望。这才是南方真正赢得独立的正确方法呀。莽撞的进攻,只会让自己白白的蒙受损失。就算一定要发动攻击性的行动,也应该是在运动战中来实施。而不是去强攻人家的阵地。”“石墙”杰克逊这样想着,于是对于主动进攻华盛顿的兴趣自然就更小了。
……
熟知历史的史高治当然早就预料到了这场惨败,而且他也能预料到,在这个时空里,因为他此前的一些坑爹的举动,联邦军队的这次惨败肯定会被原来的历史上更惨。所以惨败后,林肯可能马上就要发出“勤王令”了。因此,在这场战役之前,史高治让黑水慢慢地结束了手头上的各种业务,把人员集中起来,准备在这次惨败后,上演一次挽狂澜于既倒的故事,然后借着这个势头,将包括武器弹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一揽子合同拿到手里,赚他个盆满钵满。
林肯的有关志愿军的号召发出时,黑水已经将自己的人员基本上集结好了,除去那些待在关键的地区无法动用的人员之外,黑水集中起来八百多人。这个人数并不算大。但是早在几年前组建黑水的时候,就在为这一天作准备的史高治当然有他的办法。事实上,在此之前,黑水的雇佣兵都经过不少的战术方面的训练。所以史高治就以响应林肯的号召的名义,靠着克利夫兰市政府的帮助,给黑水的部队挂上了一个“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名字,然后开始直接招募志愿军,并将这些被招募来的新手打散编入“黑水”的作战序列中,采用一个老兵带几个新兵的方式迅速的将部队的规模扩大到了5000人。
同时,为了表示对合众国的热爱,对克利夫兰家乡的热爱,史高治宣布无偿捐献出5000支麦克唐纳1857步枪,作为“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武器。
在原来的历史上,洛克菲勒在南北战争时选择了捐钱代役,也就是捐出几百美元,然后就不用服役当兵了。这使得后来他经常因此被人指责(他的对手和他的某个弟弟)。不过这一次,他不用这样做了,因为他的名字被列入到了“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军官名单里,主管后方的物资支持。
至于有意仕途的加德纳,嗯,他成了这只军团的指挥官。至少名义上,“克利夫兰志愿军团”的指挥官是他。而且他还获得了俄亥俄州给出的准将军衔。(当时的美国,无论是联邦和是州都可以给军人军衔。)当然,事实上的就是另一回子事了。加德纳知道,这个职务,只是史高治在实现自己的诺言,给他提供了一个向上爬的好机会。至于战场指挥什么的,实际的指挥权是在现在被俄亥俄州任命为中校的罗布森手里,而最终极的指挥权,则毫无疑问是在史高治的手中。事实上,没有史高治点头,就是林肯,也不见得能指挥得动这支军队。
同时,克利夫兰最为著名的“救恩”医院宣布,他们将暂时的关闭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将奔赴前线,去为前线上的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服务。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自然不失时机的宣布,捐献一批药物,以支持他们的义举,并还将以优惠的价格向联邦军队提供各种所需的药物。
同时,“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工会”也发出号召,呼吁员工们每天在正常工作外,再义务工作两个小时,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什么,你担心工人无法在流水线上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你难道忘了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是生产什么的?无非就是让工人多吃点“大力丸”而已。工会组织在车间里拉起了大字条幅,上面写着:“为了祖国,努力工作!”而公司则保证,工人们的义务工作中所应得的那些工资,都会被以最优惠的价格卖成药品,捐献给前线的战士。
这一系列的义举立刻被各种媒体广为报道。七月底,就在南方人终于统一了意见,决定至少向着华盛顿发起一次试探性的攻击的时候,史高治亲自带着麦克唐纳化学和医药公司捐献出来的那些磺胺海洛因“大力丸”,以“救恩”医院院长的身份,和加德纳率领的“克利夫兰志愿军团”一起,作为最早相应林肯总统的号召的爱国者,赶到了华盛顿。林肯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当众称赞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是美利坚爱国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