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景气(五)
史高治所说的普通货船并不是指所谓的“夏洛特标准货船”,那种专门为了应对德国将来的无限制潜艇战而准备的货船,那种货船造价便宜,生产迅速,加上速度性能突出,在未来的战争中,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货船,然而在和平年代就未必了。首先,这种货船的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在战争中,一条货船,在遍布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一般来说,是没机会跑满这样的使用寿命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在一到两年内被击沉,能够撑到三年,那简直就可以叫幸运儿了。但是,在和平时代,一条货船可能会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设计寿命只有四到五年,那简直就没法用了。当然,这也只是设计寿命而已。硬要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又三年的用,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说在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把手上的那些“自由轮”依照卖废品的价格处理给了很多的第三世界穷国。而在有些第三世界穷国,比如菲律宾印尼什么的,他们甚至把这些设计寿命同样只有四五年的“自由轮”一直用到七十年代,几乎超出设计寿命十倍。其中的一些甚至被改成了客船使用,反正第三世界穷国的人命便宜。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穷国手里的“自由轮”在战后也基本不会跑远洋航线了,它们一般只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航线上跑跑,这也是这些船能够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三十年的用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还用它们跑远洋航线,哪怕是风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线,那无论如何是用不了那么久的,更不要说,在史高治现在的时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还是通往欧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线,而大西洋一向以来就以风急浪高闻名。这样的航线,自然不适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只。
当然,等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船卖到亚洲那边去,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日本人肯定愿意要。不就是不安全点吗?反正日本人不值钱。事实上当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是这样做了的。以至于在史高治的这个时空里,许多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之后,很多美国潜艇官兵们惊讶的发现,他们所需要攻击的目标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国潜艇部队所需要攻击的目标除了旧了一些之外就几乎一模一样。而在日本投降后,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国人拿去试验了原子弹什么的,还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同样成了战胜国的中华民国政府,然后被广泛的用在了运输部队打内战,运输黄金去台湾,以及运输人员撤往台湾的行动中。当然这种用了几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里又高强度的跑了些年的远洋航线之后,这些船的可靠性实在是很成问题。比如说,在美国那边,这些船被拖到靶场的路上,就沉没了好几条,而在中国,有一条被重新命名为“太平轮”的“夏洛特标准船”就在运送一群低级官员呀,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逃往台湾的时候,仅仅遇到了一点不太大的风浪,就发生了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的大海难。
除了寿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吨位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决定了这种船在和平时期并不是一种好船。为了生产方便,这种船的排水量略低于一万吨。这样大多数的船台稍加改进就能用于生产这样的船只了。但是因为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这种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货船,长宽比还是要略大一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吨位下,这条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少。同时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强有力的动力。而为了便宜,动力系统的价格又要更低,结果就是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比一般的货船更大,这当然就更进一步的减少了实际的运载空间。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损耗,所以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船,绝对是卖不好的。
史高治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抛出了巨型邮轮,这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型油轮竞赛。这种竞赛会使得大型船台的数量大增。而一旦萧条到来,在运输船只中首先会被砍掉的就会是这些巨无霸,因为在萧条中一次运输这么多的原油的运输任务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型船台立马就会跟着不值钱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能在战后的新一轮战列舰竞赛中派上大用场的大船台买下来。
至于货船这一边,史高治打算抛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能够迅速的提高货船的装卸效率,从而使得海运相比其他运输形式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使得更多原本通过陆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海运。从而使得新的货船的建造变得火热起来,并且带动更多的船台的建造。无论是更多的船台还是更多的货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械,这都能给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说萧条到来后的那些廉价的船台了。景气能给史高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是萧条能帮助他夯实帝国的基础,完成帝国的扩张。
“我爱景气,但我更爱萧条。”史高治忍不住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说。
……
由超级油轮引起的造船热潮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逐渐推高,而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更进一步的推高了人们对于它的热情。
1910年2月,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美国最著名的地质勘探企业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联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个事实上麦克唐纳的高层早就知道了的消息:在麦克唐纳创投银行的委托下,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对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在阿拉斯加拥有的私人领地进行的矿产勘探中,发现了一处超级大油田。
这个消息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因为从经济上来看,开采这座油田似乎并不算太合算。因为就目前来看,美国本土的那些油田已经非常够用了。相形之下,开发者一处油田需要不少的投资,这里面包括油田本身,也包括运输它的港口道路。依据《华尔街日报》上面的计算,至少在短期内,这处油田根本就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
“就目前来看,这处油田的存在在经济上的更大的意义不过是使得麦克唐纳创投有了更多的抵押手段了而已。”《华尔街日报》上作如是说。
然而,《华尔街日报》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也就是1910年4月2日,他们就得到了又一条新闻: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德国政府达成意向,麦克唐纳创投以区区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个美国最大的油田,连带着他们手中的港口的一部分租借给德国政府五十年。同时,获得在石油设施,以及港口设施的采购上面的优先权。
刚刚拿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搞错了日期,这条新闻怎么看都像是晚了一天的样子。不过很快,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核实。
“上帝呀,大新闻!大新闻!”编辑大喊道,“新的西进运动——不,北进运动要开始了吗?”
石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很早的时候,德国人就开始满世界的找石油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德国人的那些少的可怜的殖民地里面根本就没这东西。而其他国家或者他们的殖民地即使有这东西,要么不肯交给德国人来开发要么早就被另外的国家捷足先登了。比如说距离德国不远的罗马尼亚就有石油,然而该死的美国佬的动作快的可怕,在德国人还没来得及完全明白石油的价值的时候,他们就抢先一步,把那边的几处油田给买了下来。后来德国人虽然想要出价钱从美国佬手里把罗马尼亚油田买过来,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在后面搞鬼,所以这事情一直就是搞不成。
为此,德国人又搞了一个所谓的石油储备计划,他们在汉堡港附近建立了一系列的油库,打算建立所谓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然而,因为没有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油田,几乎是每一次他们想要超量购入一点石油,都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一次油价上涨。结果“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提出了好几年,储备的石油还是根本就不够看的。
这一次,美国人主动找上门向德国人推销手里的油田的时候,德国人真是有些喜出望外。当然,德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阿拉斯加的石油开采需要的成本很高。不过在认真地思考后,德国人发现最近一些新出现的技术使得开发阿拉斯加石油似乎也有了一些可能。
首先,的国人自己的一家企业开发出了石油管道输送技术,可以将低粘度的石油通过管道来进行输送,从而大大降低石油在陆路运输的成本。而根据他们获得的样品,阿拉斯加的石油也符合这个标准。这就使得从阿拉斯加油田到港口的运输成本下降了不少,再加上超级油轮的出现,也使得石油海运的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德国人一盘算,发现最终的成本虽然依旧要比国际市场高那么一点点,但是,依照德国人一买石油,石油就立刻涨价,买得越多吗,涨的越多的习惯来看,这个价格如果平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相比国际市场,绝对还是要合得来得多的。于是,基本的意向就这样达成了。
但是那些第三世界穷国手里的“自由轮”在战后也基本不会跑远洋航线了,它们一般只在风平浪静的近海航线上跑跑,这也是这些船能够新三年,旧三年,破破烂烂三十年的用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还用它们跑远洋航线,哪怕是风浪更小的太平洋航线,那无论如何是用不了那么久的,更不要说,在史高治现在的时代,世界上最主要的航线还是通往欧洲的大西洋上的航线,而大西洋一向以来就以风急浪高闻名。这样的航线,自然不适合那些超期服役的船只。
当然,等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船卖到亚洲那边去,也还是不错的。至少日本人肯定愿意要。不就是不安全点吗?反正日本人不值钱。事实上当一次大战结束后,他们也是这样做了的。以至于在史高治的这个时空里,许多年之后,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打起来之后,很多美国潜艇官兵们惊讶的发现,他们所需要攻击的目标居然和二十多年前的德国潜艇部队所需要攻击的目标除了旧了一些之外就几乎一模一样。而在日本投降后,这些船又被瓜分了一次,一部分被美国人拿去试验了原子弹什么的,还有一部分被分给了同样成了战胜国的中华民国政府,然后被广泛的用在了运输部队打内战,运输黄金去台湾,以及运输人员撤往台湾的行动中。当然这种用了几十年的老船,尤其是在日本人手里又高强度的跑了些年的远洋航线之后,这些船的可靠性实在是很成问题。比如说,在美国那边,这些船被拖到靶场的路上,就沉没了好几条,而在中国,有一条被重新命名为“太平轮”的“夏洛特标准船”就在运送一群低级官员呀,以及他们的夫人小姐逃往台湾的时候,仅仅遇到了一点不太大的风浪,就发生了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的大海难。
除了寿命的原因之外,有效吨位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决定了这种船在和平时期并不是一种好船。为了生产方便,这种船的排水量略低于一万吨。这样大多数的船台稍加改进就能用于生产这样的船只了。但是因为有速度方面的要求,这种船的船型相比一般的货船,长宽比还是要略大一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吨位下,这条船能够装载的货物更少。同时更高的速度要求更强有力的动力。而为了便宜,动力系统的价格又要更低,结果就是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比一般的货船更大,这当然就更进一步的减少了实际的运载空间。再加上更高的燃油损耗,所以在和平时代,这样的船,绝对是卖不好的。
史高治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抛出了巨型邮轮,这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型油轮竞赛。这种竞赛会使得大型船台的数量大增。而一旦萧条到来,在运输船只中首先会被砍掉的就会是这些巨无霸,因为在萧条中一次运输这么多的原油的运输任务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这些大型船台立马就会跟着不值钱了,自己就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能在战后的新一轮战列舰竞赛中派上大用场的大船台买下来。
至于货船这一边,史高治打算抛出一项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将能够迅速的提高货船的装卸效率,从而使得海运相比其他运输形式的优势一下子显现出来,使得更多原本通过陆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海运。从而使得新的货船的建造变得火热起来,并且带动更多的船台的建造。无论是更多的船台还是更多的货船,都少不了更多的钢铁,更多的机械,这都能给史高治带来更多的收入,更不要说萧条到来后的那些廉价的船台了。景气能给史高治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但是萧条能帮助他夯实帝国的基础,完成帝国的扩张。
“我爱景气,但我更爱萧条。”史高治忍不住在心里面对自己这样说。
……
由超级油轮引起的造船热潮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逐渐推高,而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更进一步的推高了人们对于它的热情。
1910年2月,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美国最著名的地质勘探企业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联合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个事实上麦克唐纳的高层早就知道了的消息:在麦克唐纳创投银行的委托下,克利夫兰地质勘探公司对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在阿拉斯加拥有的私人领地进行的矿产勘探中,发现了一处超级大油田。
这个消息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因为从经济上来看,开采这座油田似乎并不算太合算。因为就目前来看,美国本土的那些油田已经非常够用了。相形之下,开发者一处油田需要不少的投资,这里面包括油田本身,也包括运输它的港口道路。依据《华尔街日报》上面的计算,至少在短期内,这处油田根本就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
“就目前来看,这处油田的存在在经济上的更大的意义不过是使得麦克唐纳创投有了更多的抵押手段了而已。”《华尔街日报》上作如是说。
然而,《华尔街日报》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也就是1910年4月2日,他们就得到了又一条新闻: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和德国政府达成意向,麦克唐纳创投以区区五千万美元的价格,将这个美国最大的油田,连带着他们手中的港口的一部分租借给德国政府五十年。同时,获得在石油设施,以及港口设施的采购上面的优先权。
刚刚拿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搞错了日期,这条新闻怎么看都像是晚了一天的样子。不过很快,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了核实。
“上帝呀,大新闻!大新闻!”编辑大喊道,“新的西进运动——不,北进运动要开始了吗?”
石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德国的经济,很早的时候,德国人就开始满世界的找石油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德国人的那些少的可怜的殖民地里面根本就没这东西。而其他国家或者他们的殖民地即使有这东西,要么不肯交给德国人来开发要么早就被另外的国家捷足先登了。比如说距离德国不远的罗马尼亚就有石油,然而该死的美国佬的动作快的可怕,在德国人还没来得及完全明白石油的价值的时候,他们就抢先一步,把那边的几处油田给买了下来。后来德国人虽然想要出价钱从美国佬手里把罗马尼亚油田买过来,但是英国人和法国人一直在后面搞鬼,所以这事情一直就是搞不成。
为此,德国人又搞了一个所谓的石油储备计划,他们在汉堡港附近建立了一系列的油库,打算建立所谓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然而,因为没有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油田,几乎是每一次他们想要超量购入一点石油,都必然会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一次油价上涨。结果“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提出了好几年,储备的石油还是根本就不够看的。
这一次,美国人主动找上门向德国人推销手里的油田的时候,德国人真是有些喜出望外。当然,德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阿拉斯加的石油开采需要的成本很高。不过在认真地思考后,德国人发现最近一些新出现的技术使得开发阿拉斯加石油似乎也有了一些可能。
首先,的国人自己的一家企业开发出了石油管道输送技术,可以将低粘度的石油通过管道来进行输送,从而大大降低石油在陆路运输的成本。而根据他们获得的样品,阿拉斯加的石油也符合这个标准。这就使得从阿拉斯加油田到港口的运输成本下降了不少,再加上超级油轮的出现,也使得石油海运的成本下降了很多。所以德国人一盘算,发现最终的成本虽然依旧要比国际市场高那么一点点,但是,依照德国人一买石油,石油就立刻涨价,买得越多吗,涨的越多的习惯来看,这个价格如果平摊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相比国际市场,绝对还是要合得来得多的。于是,基本的意向就这样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