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九章金口玉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章不长,不过数百言。读起来也很快。严正肃平素沉默冷静,喜怒不行于色。然而,此时此刻,周围众人都明显感到了严正肃的声音在微微的颤抖。那是激动的声音,严正肃被这篇《六国论》的策论文章震惊了。
不但是他被震惊了,周围众臣也都惊愕无言。这篇策论写的太精彩了。无论是言语,观点还是文章的逻辑,都严密之极,而且无懈可击。之前那篇赋文语言华丽气势磅礴,而这篇策论的风格却是简捷有力,平实易懂,言语生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偏偏殊途同归,写就了不同题材的两篇奇文。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人写出的文章,让人不得不由衷的叹服。
严正肃当然知道林觉是有本事的,虽然一开始这个林觉在严正肃的心目中也不过是个文才出众的少年罢了。作为方敦孺的弟子,文才方面必有造诣,这是肯定的。但在严正肃心中,文才并不能衡量一个人才的唯一标准。
严正肃是务实之人,他心目中的人才不仅是要写出漂亮的诗词文章,而且要有做事的谋略和胆识。严正肃对林觉的观感的转变其实是始于林觉献计剿海匪之后。那一个奇谋建功,铲除了严正肃的心腹大患。林觉在其中的表现也征服了严正肃。自那之后,严正肃虽表面如故,但内心中对林觉已经赏识有加了。
严正肃对人才的标准是很高的,一场奇谋的成功,确实展现了胆识和策略,但还不能说此人便合乎自己心目中的人才的绝对标准。在严正肃看来,真正的人才要通揽大局,纵观天下。所谓济世之才,要知古鉴今,要胸怀全局。譬如剿灭海匪之事,能出奇谋剿匪,或可是良将之才,但却未必是良相之才。要解决匪患存在的根源,从根子上想出办法解决产生匪患的根本原因,提出治本溯源的方略,那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虽然赏识林觉,却也只认为他是个难得的良才美质,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但是,今天,当读到这篇《六国论》的策论文章时,严正肃是真正的激动了。他难以想象,这篇文章语言之老辣,见识之深远、议论之精辟透彻、逻辑结构之缜密,皆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为之折服。
严正肃读完了全篇,手指微微的颤抖着,那份答卷在他手中哗啦啦的作响,似乎太过沉重,让他有些拿捏不住。
群臣也都惊愕的沉默着,所有人都处在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之中。他们的目光看着面前这个脸上尚带着稚气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个年轻人居然写出了这般老辣的文章来。这和他的形象完全的不符。
他们当真中甚至有人生出了怀疑,这林觉的文章别是抄袭而来的吧,莫非是他的老师方敦孺之作?那倒是可以说得通。无论是那篇赋文以及这篇策论,其文中风骨都似乎是个饱经风霜历练的人才能写出的感觉,这青年又怎能办到?
不过,他们也都知道,方敦孺事前为学生写了底稿这件事是有些荒谬的。且不说方敦孺根本不可能这么干,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就算方敦孺愿意为自己的学生助力,他也完全不知道此次春闱的试题。
要知道,春闱大考的出题原则是,上至圣上,下至州县官员,每年每人都要为礼部出一道题目并汇总至礼部。这之后便进行筛选,将一些明显不适合的题目剔除。最后,每年得可用之题三百余,形成题库。科举三年一届,三年中便将汇总可用之题上千,这便是最终科举大考的题库来源。
到了秋闱春闱两级大考之前,大周皇帝会派专人在礼部的题库房中各抽取三套考题。在大考之前规定时间,这些被选中的题目都躺在皇上的文宝阁中,专人严密看守。直到最后关头,皇帝才随机选中其中一套题目,交由礼部送达各地考场。科举大考从来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由此可见一斑。之所以每次大考抽取三套题目,那也是因为防止试题泄露。一旦发生试题泄露,可有另外两套备用。
所以,在这一系列严密的措施之下,提前得知试题是绝无可能的。就算出题的所有官员都将自己出的题目公开,那也是上千套题目的自由组合。你想要提前做好准备,那岂非是要将这上千套题目都答一遍,写上几千篇文章和上千首诗词,并且背的滚瓜烂熟。这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更有甚者,有的年份,皇帝会亲自临时命题或临时指派某大臣命题,弃题库题目不用。那便更是没有提前作弊的可能了。譬如去年秋闱大考的策论题,便是郭冲亲自命题的关于商鞅变法的题目。那题目直到各地开考的前一个时辰,主考官员才有权打开密封的锦囊,将最后一题策论题加在考卷之上。
方敦孺今年甚至都没参与春闱大考的任何筹备,也没担任任何相关的工作。为了避嫌,他已经做到了极致,所以怀疑方敦孺替学生作弊的想法也只是在众人的脑海中滚了几下,随即便烟消云散了。唯一的解释是,这个林觉确确实实是自己写出的这些文章,毋庸置疑。
一片寂静之中,郭冲微笑开口道:“严爱卿,诸爱卿,你们认为林觉这篇策论文章如何?朕觉得他可得本科状元,你们现在可有异议了?”
“恭喜圣上,贺喜圣上。我大周国运昌盛,得此良才,将来必为朝廷栋梁。圣上要点此人为状元郎,老臣以为非常合适。”吕中天朗声道。
“是是是,吕相所言甚是,臣等恭喜圣上,大周有栋梁之才,可喜可贺。”群臣纷纷道。
吴春来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还以为林觉的答卷一塌糊涂,皇上要看他的答卷,自己将无法弥补。现在才知道,林觉可没有放弃春闱,他是才情太高,答卷一蹴而就,根本就是自己瞎操心了。但另一方面,林觉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那么他高中之后,自己便少了个要挟他的手段。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或许并不愿意合作。这之后恐怕要多花些功夫在他身上了。
除此之外,吴春来心里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嫉妒。他坚定的认为,林觉的文章必是得方敦孺倾力指导,或许方敦孺通过某种渠道揣测到了今年的考题方向。即便不是如此,林觉有如此惊艳的才学也必是老师倾囊相授的结果。如此看来,当年老师对自己是有所保留的,方敦孺厚此薄彼,偏心若此,那么自己当年背叛他之后留在心里的最后一丝愧疚也该烟消云散了。
“严正肃,你还有什么话说么?”郭冲笑问道。
严正肃当然无话可说,看到这篇《六国论》之后,严正肃自己如果是主考官也会毫不犹豫的将他点为第一。但他不可能表现出来,他心情激动,但还是能克制的住的。
“皇上。臣对林觉的答卷非常的满意,打消了臣的疑虑。但是,臣建议皇上还是要按照大考的规程办事。大考尚未结束,皇上便点了状元,这对其他考生是不公平的。况且谁又能知道三千多考生之中没有文章超过林觉的呢?所以臣以为一切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为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葛,破坏科举大考的规程,打搅考生们的心境。”严正肃沉声道。
“严大人所言有理,朕只是那么一说罢了,一切还是按照规程进行便是。不过朕觉得,能超过林觉的人怕是没有了。”郭冲哈哈笑道。
“皇上圣明!”群臣齐声道。
郭冲微笑看向林觉道:“林觉,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朕很喜欢。朕本来叫你过来,是想给予你几句训诫之言的,但现在朕觉得不必了。恃才可傲物,朕完全理解。你可以去了。”
林觉沉声应诺,叩拜告退。郭冲心情大好,笑语欢声之中,在群臣的簇拥下离开。所有人都明白,这个考生林觉金榜题名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圣上金口玉言,加上此人确实文采惊艳,这一切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林觉默默站在号舍之前,心中感受复杂。从皇上和众大臣的评价来看,自己这次春闱高中应该是不难了。那便意味着自己即将步入仕途。但林觉心里也有些愧疚,这其实也是一种作弊,毕竟盗用了他人的文章,心里的喜悦还是打了折扣的。就像是欺骗了所有人换来的荣誉一般,心中自责是难免的。
不过林觉很快提醒自己,上一世的迂腐思想绝不可再有,今生所为一切只为扭转命运,至于手段和过程,其实自己大可不必纠结。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章不长,不过数百言。读起来也很快。严正肃平素沉默冷静,喜怒不行于色。然而,此时此刻,周围众人都明显感到了严正肃的声音在微微的颤抖。那是激动的声音,严正肃被这篇《六国论》的策论文章震惊了。
不但是他被震惊了,周围众臣也都惊愕无言。这篇策论写的太精彩了。无论是言语,观点还是文章的逻辑,都严密之极,而且无懈可击。之前那篇赋文语言华丽气势磅礴,而这篇策论的风格却是简捷有力,平实易懂,言语生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偏偏殊途同归,写就了不同题材的两篇奇文。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人写出的文章,让人不得不由衷的叹服。
严正肃当然知道林觉是有本事的,虽然一开始这个林觉在严正肃的心目中也不过是个文才出众的少年罢了。作为方敦孺的弟子,文才方面必有造诣,这是肯定的。但在严正肃心中,文才并不能衡量一个人才的唯一标准。
严正肃是务实之人,他心目中的人才不仅是要写出漂亮的诗词文章,而且要有做事的谋略和胆识。严正肃对林觉的观感的转变其实是始于林觉献计剿海匪之后。那一个奇谋建功,铲除了严正肃的心腹大患。林觉在其中的表现也征服了严正肃。自那之后,严正肃虽表面如故,但内心中对林觉已经赏识有加了。
严正肃对人才的标准是很高的,一场奇谋的成功,确实展现了胆识和策略,但还不能说此人便合乎自己心目中的人才的绝对标准。在严正肃看来,真正的人才要通揽大局,纵观天下。所谓济世之才,要知古鉴今,要胸怀全局。譬如剿灭海匪之事,能出奇谋剿匪,或可是良将之才,但却未必是良相之才。要解决匪患存在的根源,从根子上想出办法解决产生匪患的根本原因,提出治本溯源的方略,那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虽然赏识林觉,却也只认为他是个难得的良才美质,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但是,今天,当读到这篇《六国论》的策论文章时,严正肃是真正的激动了。他难以想象,这篇文章语言之老辣,见识之深远、议论之精辟透彻、逻辑结构之缜密,皆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为之折服。
严正肃读完了全篇,手指微微的颤抖着,那份答卷在他手中哗啦啦的作响,似乎太过沉重,让他有些拿捏不住。
群臣也都惊愕的沉默着,所有人都处在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之中。他们的目光看着面前这个脸上尚带着稚气的年轻人,很难想象这个年轻人居然写出了这般老辣的文章来。这和他的形象完全的不符。
他们当真中甚至有人生出了怀疑,这林觉的文章别是抄袭而来的吧,莫非是他的老师方敦孺之作?那倒是可以说得通。无论是那篇赋文以及这篇策论,其文中风骨都似乎是个饱经风霜历练的人才能写出的感觉,这青年又怎能办到?
不过,他们也都知道,方敦孺事前为学生写了底稿这件事是有些荒谬的。且不说方敦孺根本不可能这么干,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就算方敦孺愿意为自己的学生助力,他也完全不知道此次春闱的试题。
要知道,春闱大考的出题原则是,上至圣上,下至州县官员,每年每人都要为礼部出一道题目并汇总至礼部。这之后便进行筛选,将一些明显不适合的题目剔除。最后,每年得可用之题三百余,形成题库。科举三年一届,三年中便将汇总可用之题上千,这便是最终科举大考的题库来源。
到了秋闱春闱两级大考之前,大周皇帝会派专人在礼部的题库房中各抽取三套考题。在大考之前规定时间,这些被选中的题目都躺在皇上的文宝阁中,专人严密看守。直到最后关头,皇帝才随机选中其中一套题目,交由礼部送达各地考场。科举大考从来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由此可见一斑。之所以每次大考抽取三套题目,那也是因为防止试题泄露。一旦发生试题泄露,可有另外两套备用。
所以,在这一系列严密的措施之下,提前得知试题是绝无可能的。就算出题的所有官员都将自己出的题目公开,那也是上千套题目的自由组合。你想要提前做好准备,那岂非是要将这上千套题目都答一遍,写上几千篇文章和上千首诗词,并且背的滚瓜烂熟。这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更有甚者,有的年份,皇帝会亲自临时命题或临时指派某大臣命题,弃题库题目不用。那便更是没有提前作弊的可能了。譬如去年秋闱大考的策论题,便是郭冲亲自命题的关于商鞅变法的题目。那题目直到各地开考的前一个时辰,主考官员才有权打开密封的锦囊,将最后一题策论题加在考卷之上。
方敦孺今年甚至都没参与春闱大考的任何筹备,也没担任任何相关的工作。为了避嫌,他已经做到了极致,所以怀疑方敦孺替学生作弊的想法也只是在众人的脑海中滚了几下,随即便烟消云散了。唯一的解释是,这个林觉确确实实是自己写出的这些文章,毋庸置疑。
一片寂静之中,郭冲微笑开口道:“严爱卿,诸爱卿,你们认为林觉这篇策论文章如何?朕觉得他可得本科状元,你们现在可有异议了?”
“恭喜圣上,贺喜圣上。我大周国运昌盛,得此良才,将来必为朝廷栋梁。圣上要点此人为状元郎,老臣以为非常合适。”吕中天朗声道。
“是是是,吕相所言甚是,臣等恭喜圣上,大周有栋梁之才,可喜可贺。”群臣纷纷道。
吴春来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还以为林觉的答卷一塌糊涂,皇上要看他的答卷,自己将无法弥补。现在才知道,林觉可没有放弃春闱,他是才情太高,答卷一蹴而就,根本就是自己瞎操心了。但另一方面,林觉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那么他高中之后,自己便少了个要挟他的手段。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或许并不愿意合作。这之后恐怕要多花些功夫在他身上了。
除此之外,吴春来心里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嫉妒。他坚定的认为,林觉的文章必是得方敦孺倾力指导,或许方敦孺通过某种渠道揣测到了今年的考题方向。即便不是如此,林觉有如此惊艳的才学也必是老师倾囊相授的结果。如此看来,当年老师对自己是有所保留的,方敦孺厚此薄彼,偏心若此,那么自己当年背叛他之后留在心里的最后一丝愧疚也该烟消云散了。
“严正肃,你还有什么话说么?”郭冲笑问道。
严正肃当然无话可说,看到这篇《六国论》之后,严正肃自己如果是主考官也会毫不犹豫的将他点为第一。但他不可能表现出来,他心情激动,但还是能克制的住的。
“皇上。臣对林觉的答卷非常的满意,打消了臣的疑虑。但是,臣建议皇上还是要按照大考的规程办事。大考尚未结束,皇上便点了状元,这对其他考生是不公平的。况且谁又能知道三千多考生之中没有文章超过林觉的呢?所以臣以为一切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为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葛,破坏科举大考的规程,打搅考生们的心境。”严正肃沉声道。
“严大人所言有理,朕只是那么一说罢了,一切还是按照规程进行便是。不过朕觉得,能超过林觉的人怕是没有了。”郭冲哈哈笑道。
“皇上圣明!”群臣齐声道。
郭冲微笑看向林觉道:“林觉,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朕很喜欢。朕本来叫你过来,是想给予你几句训诫之言的,但现在朕觉得不必了。恃才可傲物,朕完全理解。你可以去了。”
林觉沉声应诺,叩拜告退。郭冲心情大好,笑语欢声之中,在群臣的簇拥下离开。所有人都明白,这个考生林觉金榜题名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圣上金口玉言,加上此人确实文采惊艳,这一切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林觉默默站在号舍之前,心中感受复杂。从皇上和众大臣的评价来看,自己这次春闱高中应该是不难了。那便意味着自己即将步入仕途。但林觉心里也有些愧疚,这其实也是一种作弊,毕竟盗用了他人的文章,心里的喜悦还是打了折扣的。就像是欺骗了所有人换来的荣誉一般,心中自责是难免的。
不过林觉很快提醒自己,上一世的迂腐思想绝不可再有,今生所为一切只为扭转命运,至于手段和过程,其实自己大可不必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