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出师不利
潘诚厚倏然一惊,这是天大的功劳了,一个少年大王厘定了几百年来一直无法定论的上古礼器的形制规格,并将其一一命名,如此不管是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上,李煜这个名字都将响彻南北大地。
“这是在替大王扬名啊!”潘诚厚喃喃道
“不错,我等既然归于大王名下,自然要为他谋划,现在天下太平,是不会有十三岁少年出镇一方的好事了,就算有,也不过是去混个资历,更何况,即便出镇了,多少人在暗地里使那鬼魅伎俩好不知道呢”史虚白说的很不客气。
但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白,李煜要上位肯定要有足够的名望和功劳,李弘冀的路线现在已经断无可能重复,而且太高调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此,要将大王抬上去,只能从别的方面想办法,增加其名望,这是其一,其次,这事若成,天下有识之士定然纷纷来投,手下有人,很多事情便好办了!”
话更赤裸裸。
虽然对这件看起来伟大工程能否起到这么如此作用还有存疑,但潘诚厚和樊斌倒都觉得史虚白起码是在替李煜着想。
对史虚白的名望也是真服气,既然大名士提出了这么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建议,那自己就配合着干吧。
这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攻究古器之途无非三条:礼家明其制度,
小学正其文字,
谱牒次其世谥,
分别从形制,文字,事实三个方面来研究。
所谓礼家明其制度,是指通过对古礼的考证来推断出某一祭拜行为该有什么器物,比如是该敬酒的,那就肯定不会用到鼎、鬲,多半是尊、觚之类。
小学正其文字,小学是研究文字字形,音韵,字义的学问,放到攻究古器上,便是解读辨析其铭文,倘若一件不知道名字的器物的铭文上有个觥字,那么不用说此物多半便是觥。
谱牒次其世谥,则是根据家谱年谱等记载来推测器物的主人的资料。
三个方面,怎么看都没有一个善茬啊。
对普通人而言,其难度都和看天书差不多。
史虚白仗着家学渊源,试图挑战此道,坦白的说是自寻死路。
历史上有宋一代文人叠出刘敞,吕大临,黄伯思,王俅,薛尚功等人群策群力,代代相传之下才完成的大项目,史虚白带着两个太监就想搞定?
虽然这俩太监确实有点本事,但史虚白自身的层次水平较之刘敞,吕大临还是要略逊一筹。
正式着手后史虚白才发现自己之前是太狂妄了,有家传册子是不假。
但这册子所记载的数量并不多,试想一个家族的收藏能有多少?
十来件。
已经是整个北方都排的上号的收藏家。
足够供几代人研究。
而南唐宫廷中上三代铜器何止成百上千!
还件件不同!
这也不能怪史虚白狂妄,而是澄心堂中收藏的古器太多,李璟便挑出部分精品来,摆放在一个专门的偏殿中,数量不过几十。
玩赏过一段时间后,便将这些收好,再挑出新的一批来。
这个地方史虚白刚来时,樊斌便带他参观过,只是樊这口舌实在是不便给。
那时候史虚白也没打算结交这老太监,故而也是随口敷衍。
一来二去之下史虚白不知道,还是两千件古器都藏在库房中,而樊斌则以为已经说过了……
(这个数量解释一下,北宋巅峰时代内库藏青铜器数量在六千,当然不一定都是钟鼎禁爵之类的好东西,其间应该有不少青铜刀,青铜箭,青铜戈矛,铜镜铜带钩什么的,虽然也算古器,但价值上较之前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南唐库内有2k,我觉得也算讲得过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史虚白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虽然是三个人,但潘诚厚和樊斌不是专业人员,只能起辅助作用,形制,文字,事实这三方面必须他一人扛着。
他现在宁可去和宋齐丘对肛也好过荡漾在这青铜的海洋里。
前者明知会败,但败了之后,也就了结了,反正宋齐丘又不可能杀了自己。
可面对这几好几百件彝器,还有呈几何级增长的资料,史虚白觉得自己有可能真死在这里头。
(彝器,礼器别称,彝字在甲骨文中是以手捧丝或米的字形,意思就是给祖先上供,后来引申为祭祀之意)
其实如果能把冯延巳和徐铉吸收进来,倒是可以组成一个不错的研究团队。
冯延巳是礼部尚书,对古代礼制下过功夫。
徐铉本人是以小学精深而闻名天下的,辨识铭文是他强项。
但这俩人要是能坐到一起就见鬼了,再说就算这俩人真对此有兴趣愿意携手组队研究,但宋国老哪儿怎么看?少不得又要掀起一阵阵政坛的血雨腥风。
史虚白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这项目等于是瞒着大部分人进行的,为的就是到时候突然爆发,让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怎么会让冯,徐来分润功劳?
时间一晃过去十来天,这些天里,除了每天给李煜上一个时辰课之外,史虚白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只睡二三个时辰,连着三顿饭都是让人端到房中解决,好节约下时间。
终日焚膏继晷的翻查典章古籍,然而收效却甚微。
钟、鼎、鬲之类的倒是好说,大部分器具上都自载其名,要做的无非是收集归纳,然后和典籍上核对即可,工作量甚大,而且麻烦,金文不比已经定型的文字,说千变万化都不为过,但起码是有路可寻,水磨功夫下去后终归是能见到成效的。
但罍、爵、觯之类的却只见典籍而不见于铭文!
都是小型器物,商周时代只有在钟鼎等大器上才会铸上铭文,以资纪念重要事件。
而南唐库藏的古器中也确实有不少叫不上名字的。
放在史虚白面前的等于是一道连线题。
但怎么连却是大有讲究,起码连完后要经得起别的推敲、质疑、甚至是挑刺。
史虚白学问好这不假,但一想到自己的学术成果公布后要面对全天下人审视,他心里也是发毛。
在此心经下除了玩命外,也实在是没有第二条可走了。
“这是在替大王扬名啊!”潘诚厚喃喃道
“不错,我等既然归于大王名下,自然要为他谋划,现在天下太平,是不会有十三岁少年出镇一方的好事了,就算有,也不过是去混个资历,更何况,即便出镇了,多少人在暗地里使那鬼魅伎俩好不知道呢”史虚白说的很不客气。
但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白,李煜要上位肯定要有足够的名望和功劳,李弘冀的路线现在已经断无可能重复,而且太高调容易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此,要将大王抬上去,只能从别的方面想办法,增加其名望,这是其一,其次,这事若成,天下有识之士定然纷纷来投,手下有人,很多事情便好办了!”
话更赤裸裸。
虽然对这件看起来伟大工程能否起到这么如此作用还有存疑,但潘诚厚和樊斌倒都觉得史虚白起码是在替李煜着想。
对史虚白的名望也是真服气,既然大名士提出了这么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建议,那自己就配合着干吧。
这事情说着容易,做起来是真难,
攻究古器之途无非三条:礼家明其制度,
小学正其文字,
谱牒次其世谥,
分别从形制,文字,事实三个方面来研究。
所谓礼家明其制度,是指通过对古礼的考证来推断出某一祭拜行为该有什么器物,比如是该敬酒的,那就肯定不会用到鼎、鬲,多半是尊、觚之类。
小学正其文字,小学是研究文字字形,音韵,字义的学问,放到攻究古器上,便是解读辨析其铭文,倘若一件不知道名字的器物的铭文上有个觥字,那么不用说此物多半便是觥。
谱牒次其世谥,则是根据家谱年谱等记载来推测器物的主人的资料。
三个方面,怎么看都没有一个善茬啊。
对普通人而言,其难度都和看天书差不多。
史虚白仗着家学渊源,试图挑战此道,坦白的说是自寻死路。
历史上有宋一代文人叠出刘敞,吕大临,黄伯思,王俅,薛尚功等人群策群力,代代相传之下才完成的大项目,史虚白带着两个太监就想搞定?
虽然这俩太监确实有点本事,但史虚白自身的层次水平较之刘敞,吕大临还是要略逊一筹。
正式着手后史虚白才发现自己之前是太狂妄了,有家传册子是不假。
但这册子所记载的数量并不多,试想一个家族的收藏能有多少?
十来件。
已经是整个北方都排的上号的收藏家。
足够供几代人研究。
而南唐宫廷中上三代铜器何止成百上千!
还件件不同!
这也不能怪史虚白狂妄,而是澄心堂中收藏的古器太多,李璟便挑出部分精品来,摆放在一个专门的偏殿中,数量不过几十。
玩赏过一段时间后,便将这些收好,再挑出新的一批来。
这个地方史虚白刚来时,樊斌便带他参观过,只是樊这口舌实在是不便给。
那时候史虚白也没打算结交这老太监,故而也是随口敷衍。
一来二去之下史虚白不知道,还是两千件古器都藏在库房中,而樊斌则以为已经说过了……
(这个数量解释一下,北宋巅峰时代内库藏青铜器数量在六千,当然不一定都是钟鼎禁爵之类的好东西,其间应该有不少青铜刀,青铜箭,青铜戈矛,铜镜铜带钩什么的,虽然也算古器,但价值上较之前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南唐库内有2k,我觉得也算讲得过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史虚白连上吊的心都有了。
虽然是三个人,但潘诚厚和樊斌不是专业人员,只能起辅助作用,形制,文字,事实这三方面必须他一人扛着。
他现在宁可去和宋齐丘对肛也好过荡漾在这青铜的海洋里。
前者明知会败,但败了之后,也就了结了,反正宋齐丘又不可能杀了自己。
可面对这几好几百件彝器,还有呈几何级增长的资料,史虚白觉得自己有可能真死在这里头。
(彝器,礼器别称,彝字在甲骨文中是以手捧丝或米的字形,意思就是给祖先上供,后来引申为祭祀之意)
其实如果能把冯延巳和徐铉吸收进来,倒是可以组成一个不错的研究团队。
冯延巳是礼部尚书,对古代礼制下过功夫。
徐铉本人是以小学精深而闻名天下的,辨识铭文是他强项。
但这俩人要是能坐到一起就见鬼了,再说就算这俩人真对此有兴趣愿意携手组队研究,但宋国老哪儿怎么看?少不得又要掀起一阵阵政坛的血雨腥风。
史虚白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这项目等于是瞒着大部分人进行的,为的就是到时候突然爆发,让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怎么会让冯,徐来分润功劳?
时间一晃过去十来天,这些天里,除了每天给李煜上一个时辰课之外,史虚白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每天只睡二三个时辰,连着三顿饭都是让人端到房中解决,好节约下时间。
终日焚膏继晷的翻查典章古籍,然而收效却甚微。
钟、鼎、鬲之类的倒是好说,大部分器具上都自载其名,要做的无非是收集归纳,然后和典籍上核对即可,工作量甚大,而且麻烦,金文不比已经定型的文字,说千变万化都不为过,但起码是有路可寻,水磨功夫下去后终归是能见到成效的。
但罍、爵、觯之类的却只见典籍而不见于铭文!
都是小型器物,商周时代只有在钟鼎等大器上才会铸上铭文,以资纪念重要事件。
而南唐库藏的古器中也确实有不少叫不上名字的。
放在史虚白面前的等于是一道连线题。
但怎么连却是大有讲究,起码连完后要经得起别的推敲、质疑、甚至是挑刺。
史虚白学问好这不假,但一想到自己的学术成果公布后要面对全天下人审视,他心里也是发毛。
在此心经下除了玩命外,也实在是没有第二条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