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挽尊
“下吏只不过是立了小功,侥幸得最,焉敢有‘冠军’之称,这称谓,是独属于冠军侯的啊!”
等到了大将军幕府中,献上右谷蠡王首级后,任弘表现得十分谦逊,先前田延年在北阙说任弘堪比卫、霍,他这会就拼命吹霍光的老哥霍去病。
“霍骠骑何止是冠绝孝武一代,前追文景,后朔孝昭及今,冠绝五代人,上百年,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任弘眼中仰慕之情倒不是装的,只是霍光虽然心里受用,面上却不吃这一套,只让任弘将简牍急报里没法细述的战事一一奏来。
这说来就话长了,任弘从下午时分,一直说到天色将黑,与赵充国在报功奏疏里大肆表扬任弘不同,在西安侯自己的自述中,除了交河之战确实没法推外,其余战役里,他好似隐形了:
说及焉耆一战,任弘猛夸金赏主动请缨来助他,靠的了休屠部壮声势,吓得那个鬼父焉耆王投降。
日逐王庭,开都水草原一战,对匈奴人和乌禅幕的穷追杀戮,也多是休屠部所为。
热海山口一战,更是靠了休屠部诈取。
赤谷城之战就更不用说了,任弘详细描述了金赏面对泥靡诈败奔袭,临危不乱,守住了中军大旗,为大军包围泥靡赢得了时间。
如此一来,所有功劳都分了霍光的好女婿金赏一份,也不枉他为任弘拖住了泥靡的拼死一击,如今还带着休屠部,跟傅介子在乌孙受冻。
霍光听着,心中不以为然,知道任弘是在故意抬举金赏,自家女婿有多大本事,他还不清楚?金赏最大的能耐,便是会站队,跟着任弘沾光而已。
后面的斩右谷蠡王一役,任弘则推功给赵充国、赵卬,虽然猪最后撞他身上了,但赶猪人难道就没出力么?
除了大肆表扬友军外,任弘还拼命拔高下属,好似他是被众人抬着才能立此功勋,换了谁为将都一样。
任弘越是如此,霍光就越有一种感觉。
“任弘为人,确实不似吾兄去病,反而更像长平烈侯啊。”
这场五将军伐匈奴,倒是和孝武元光六年初征匈奴像极,那次也是兵分四路,各自努力,最后三路或败或无功而返,唯独卫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好歹挽救了孝武皇帝的尊严,也让主和一派不至于一边倒。
此役亦然,战后要总结的教训是很多的,田顺就不必说了,宁杀错不放过,霍光对田广明、范明友两路失望至极,若西面两路再战败或无功,舆情汹汹反扑,他恐怕要向天下人谢罪了。
幸而赵充国没有让霍光失望,稳而有勇,一举打残了右地,而任弘更独树一帜,霍光对他的判断果然没错,犹如宝剑,一旦出鞘,必立奇功。不仅完成了救援乌孙的任务,保住了大汉的盟友,甚至斩获四角王,这是一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事啊!
蒲类、强弩两军必须大书特书,而挽救了大将军尊严的任弘,加封少了五六千户,朝廷恐怕都不好拿出手。
更难得的是,此子还如此谦逊,颇似卫青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又喜欢让功于下,所以卫青麾下出的列侯将军很多,天下称焉。
这样的人,才能长久啊。
“可惜啊可惜。”
看着晒黑了一圈的任弘在面前侃侃而谈,霍光又觉得遗憾了。
距离任弘拒婚已过去两年,近来他女儿也年纪渐长,快要及笄了,夫人霍显唠叨着希望霍光给女儿挑个好人家——最好是做皇后!
其实早在刘贺在位时,霍显就起过这心思,一心要做汉家外戚,只是霍光看不上刘贺,如今新帝继位近三月,好歹超过了七十二天,霍显又有了想法,常劝霍光将女儿送进宫里,入主未央。
“妾看这新皇帝不似昌邑王那般胡闹,挺敦厚淳朴的啊。”霍显就希望给女儿找个老实人。
霍光不置可否,但他心里对新帝确实十分满意。
从即位后起,新帝便老老实实为孝昭服丧,对丧事无关的事一律不谈,偶尔霍光让人送重要的奏疏去给他过目,也是唯而不对,说凡事奏于东宫太皇太后即可,不必再往温室殿送一回。
而平日里见了霍光,也恭恭敬敬,又不至于太过卑躬屈膝。
于是三个月过去了,君臣竟平安无事。
这让霍光十分舒服,他不在乎皇帝聪明还是愚笨,只讨厌他们拎不清胡来,霍光最脱离掌控的感觉,新帝分寸感把握得不错,看来这段君臣关系,能够维持长远一些了。
但送女儿入宫为后一事,还是再等等看吧,反正新帝服丧期间不近女色,连嫔妃都不纳,宫里就许婕妤一个人服侍。
在最后,霍光还细细询问了乌孙的情况,解忧公主真不愧是汉家的女儿啊,连太后称制这招都学会了,而大汉目前也是太皇太后省政,东西两太后,倒是相映成辉。
至于解忧公主废长子而立幼子这种事,霍光决定睁只眼闭只眼,大哥别笑二哥,废立之事他做得,解忧就做不得?礼制不能太双标,更何况再大的礼法,也大不过一个孝字。
听说乌孙的新昆弥大乐,就被解忧做主,取了个“孝王”的名号,意义不言自明,到了来年,元贵靡还将入朝。
解忧公主想要在中原募一支兵的请求也当允许,但领军者必须是忠于大汉的校尉。
只要解忧主政乌孙对大汉有利,长安便会绝对支持她。不过这样一来,任道远有这样一位执掌西域大邦的岳母,他在朝中的话语权,恐怕是难以限制了。
等天色大黑,任弘终于告辞后,霍光只暗暗感慨,有些东西,他不得不给任弘了:
“朝中,要多一位杂号将军了!”
……
随着任弘携右谷蠡王首归来,补上了正旦大朝会最后一个环节:献俘报功,振旅而归都可以安排上了。
正旦大朝,这是汉家自高祖时起的惯例,主要是彰显国家威仪,诸侯群臣,排列有序,从诸侯王到六百石官员依次奉贺,场面恢弘。
诸侯王当然没法每年都来,但遇上新帝即位,第一年必召诸侯至长安,好歹认个脸熟。
太初之前是十月初一举行,改制后变成了一月初一,对霍光来说,哪怕国库打空了大半,这场大朝会也必须大操大办,一来宣示新帝的正统性,使天下勿疑;二来向四夷和对战争持怀疑者显示大胜,彰显大汉国威。
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诸侯们也差不多都集结于长安各王国邸了,这件事本该大鸿胪负责,但贤良文学叩阙一事后,韦贤罢官,当时霍光让田延年代理大鸿胪之事,眼下便来禀报:
“大将军,广陵王和楚王到长安了。”
霍光近来对田延年感观十分复杂,一来这是他多年的左膀右臂,确实忠心不贰,但却太自作聪明,屡屡想要绕过霍光,做些不能为人道之的事。
田子宾现在给霍光的感觉,和那个不知下一刻会做什么的刘贺已经很像了……
霍光有时候都搞不明白,他究竟是想帮霍氏铲除异己,还是想害自己。
尤其是那件事,已经完全越过了霍光能容他的底线!
但纵然心中大恶,霍光仍是忍着,时候还没到,更何况,他还有一些脏活,要让田延年去做。
比如说,诸侯云集于长安,其中一些人,需要敲打敲打了。
田延年便说了广陵王与楚王违反大汉律令,私相接触之事,听说二人还结了姻亲。
他提议道:“高皇帝曾对吴王言,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荆楚之地,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吴王濞、江都王建、楚王戊、淮南王安、衡山王赐皆曾反。今广陵自诩为刘姓之长,孝武子嗣,行为跋扈,动作无法度。加上他是燕王胞弟,素来觊觎皇位,对大将军必有怨恨之心,不可久留也!何不乘其入朝之际……”
霍光却摇头:“乘其入朝而擒斩?这不是吕后会做的事么?若真如此,诸侯必大恐,天下会如何看我。”
“还是按照寻常礼节接待,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正月朔旦,奉皮荐壁玉贺正旦,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
他对田延年道:“这二十日里,子宾先收集其不端证据,却要保证彼辈周全无觉。”
对某些太过分的诸侯,要下手也只能等他们回国后再说。
田延年应诺:“那下吏先安排广陵王入宫小见?”
霍光颔首,虽然新帝借口居丧,但其他事大将军能代劳,诸侯入朝觐见,却必须他自己接待,这倒是个试探他性情的好机会。
和刘贺完全相反,新帝太过低调了,不做事就不会错,这次必须出面,霍光倒正好看看,皇帝该如何应付这群恶亲戚。
霍光道:“在小见之前,且将广陵王、楚王密会之事,先密奏县官知晓,是亲是疏,县官心中得有数啊。”
等到了大将军幕府中,献上右谷蠡王首级后,任弘表现得十分谦逊,先前田延年在北阙说任弘堪比卫、霍,他这会就拼命吹霍光的老哥霍去病。
“霍骠骑何止是冠绝孝武一代,前追文景,后朔孝昭及今,冠绝五代人,上百年,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任弘眼中仰慕之情倒不是装的,只是霍光虽然心里受用,面上却不吃这一套,只让任弘将简牍急报里没法细述的战事一一奏来。
这说来就话长了,任弘从下午时分,一直说到天色将黑,与赵充国在报功奏疏里大肆表扬任弘不同,在西安侯自己的自述中,除了交河之战确实没法推外,其余战役里,他好似隐形了:
说及焉耆一战,任弘猛夸金赏主动请缨来助他,靠的了休屠部壮声势,吓得那个鬼父焉耆王投降。
日逐王庭,开都水草原一战,对匈奴人和乌禅幕的穷追杀戮,也多是休屠部所为。
热海山口一战,更是靠了休屠部诈取。
赤谷城之战就更不用说了,任弘详细描述了金赏面对泥靡诈败奔袭,临危不乱,守住了中军大旗,为大军包围泥靡赢得了时间。
如此一来,所有功劳都分了霍光的好女婿金赏一份,也不枉他为任弘拖住了泥靡的拼死一击,如今还带着休屠部,跟傅介子在乌孙受冻。
霍光听着,心中不以为然,知道任弘是在故意抬举金赏,自家女婿有多大本事,他还不清楚?金赏最大的能耐,便是会站队,跟着任弘沾光而已。
后面的斩右谷蠡王一役,任弘则推功给赵充国、赵卬,虽然猪最后撞他身上了,但赶猪人难道就没出力么?
除了大肆表扬友军外,任弘还拼命拔高下属,好似他是被众人抬着才能立此功勋,换了谁为将都一样。
任弘越是如此,霍光就越有一种感觉。
“任弘为人,确实不似吾兄去病,反而更像长平烈侯啊。”
这场五将军伐匈奴,倒是和孝武元光六年初征匈奴像极,那次也是兵分四路,各自努力,最后三路或败或无功而返,唯独卫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好歹挽救了孝武皇帝的尊严,也让主和一派不至于一边倒。
此役亦然,战后要总结的教训是很多的,田顺就不必说了,宁杀错不放过,霍光对田广明、范明友两路失望至极,若西面两路再战败或无功,舆情汹汹反扑,他恐怕要向天下人谢罪了。
幸而赵充国没有让霍光失望,稳而有勇,一举打残了右地,而任弘更独树一帜,霍光对他的判断果然没错,犹如宝剑,一旦出鞘,必立奇功。不仅完成了救援乌孙的任务,保住了大汉的盟友,甚至斩获四角王,这是一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事啊!
蒲类、强弩两军必须大书特书,而挽救了大将军尊严的任弘,加封少了五六千户,朝廷恐怕都不好拿出手。
更难得的是,此子还如此谦逊,颇似卫青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又喜欢让功于下,所以卫青麾下出的列侯将军很多,天下称焉。
这样的人,才能长久啊。
“可惜啊可惜。”
看着晒黑了一圈的任弘在面前侃侃而谈,霍光又觉得遗憾了。
距离任弘拒婚已过去两年,近来他女儿也年纪渐长,快要及笄了,夫人霍显唠叨着希望霍光给女儿挑个好人家——最好是做皇后!
其实早在刘贺在位时,霍显就起过这心思,一心要做汉家外戚,只是霍光看不上刘贺,如今新帝继位近三月,好歹超过了七十二天,霍显又有了想法,常劝霍光将女儿送进宫里,入主未央。
“妾看这新皇帝不似昌邑王那般胡闹,挺敦厚淳朴的啊。”霍显就希望给女儿找个老实人。
霍光不置可否,但他心里对新帝确实十分满意。
从即位后起,新帝便老老实实为孝昭服丧,对丧事无关的事一律不谈,偶尔霍光让人送重要的奏疏去给他过目,也是唯而不对,说凡事奏于东宫太皇太后即可,不必再往温室殿送一回。
而平日里见了霍光,也恭恭敬敬,又不至于太过卑躬屈膝。
于是三个月过去了,君臣竟平安无事。
这让霍光十分舒服,他不在乎皇帝聪明还是愚笨,只讨厌他们拎不清胡来,霍光最脱离掌控的感觉,新帝分寸感把握得不错,看来这段君臣关系,能够维持长远一些了。
但送女儿入宫为后一事,还是再等等看吧,反正新帝服丧期间不近女色,连嫔妃都不纳,宫里就许婕妤一个人服侍。
在最后,霍光还细细询问了乌孙的情况,解忧公主真不愧是汉家的女儿啊,连太后称制这招都学会了,而大汉目前也是太皇太后省政,东西两太后,倒是相映成辉。
至于解忧公主废长子而立幼子这种事,霍光决定睁只眼闭只眼,大哥别笑二哥,废立之事他做得,解忧就做不得?礼制不能太双标,更何况再大的礼法,也大不过一个孝字。
听说乌孙的新昆弥大乐,就被解忧做主,取了个“孝王”的名号,意义不言自明,到了来年,元贵靡还将入朝。
解忧公主想要在中原募一支兵的请求也当允许,但领军者必须是忠于大汉的校尉。
只要解忧主政乌孙对大汉有利,长安便会绝对支持她。不过这样一来,任道远有这样一位执掌西域大邦的岳母,他在朝中的话语权,恐怕是难以限制了。
等天色大黑,任弘终于告辞后,霍光只暗暗感慨,有些东西,他不得不给任弘了:
“朝中,要多一位杂号将军了!”
……
随着任弘携右谷蠡王首归来,补上了正旦大朝会最后一个环节:献俘报功,振旅而归都可以安排上了。
正旦大朝,这是汉家自高祖时起的惯例,主要是彰显国家威仪,诸侯群臣,排列有序,从诸侯王到六百石官员依次奉贺,场面恢弘。
诸侯王当然没法每年都来,但遇上新帝即位,第一年必召诸侯至长安,好歹认个脸熟。
太初之前是十月初一举行,改制后变成了一月初一,对霍光来说,哪怕国库打空了大半,这场大朝会也必须大操大办,一来宣示新帝的正统性,使天下勿疑;二来向四夷和对战争持怀疑者显示大胜,彰显大汉国威。
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诸侯们也差不多都集结于长安各王国邸了,这件事本该大鸿胪负责,但贤良文学叩阙一事后,韦贤罢官,当时霍光让田延年代理大鸿胪之事,眼下便来禀报:
“大将军,广陵王和楚王到长安了。”
霍光近来对田延年感观十分复杂,一来这是他多年的左膀右臂,确实忠心不贰,但却太自作聪明,屡屡想要绕过霍光,做些不能为人道之的事。
田子宾现在给霍光的感觉,和那个不知下一刻会做什么的刘贺已经很像了……
霍光有时候都搞不明白,他究竟是想帮霍氏铲除异己,还是想害自己。
尤其是那件事,已经完全越过了霍光能容他的底线!
但纵然心中大恶,霍光仍是忍着,时候还没到,更何况,他还有一些脏活,要让田延年去做。
比如说,诸侯云集于长安,其中一些人,需要敲打敲打了。
田延年便说了广陵王与楚王违反大汉律令,私相接触之事,听说二人还结了姻亲。
他提议道:“高皇帝曾对吴王言,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荆楚之地,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吴王濞、江都王建、楚王戊、淮南王安、衡山王赐皆曾反。今广陵自诩为刘姓之长,孝武子嗣,行为跋扈,动作无法度。加上他是燕王胞弟,素来觊觎皇位,对大将军必有怨恨之心,不可久留也!何不乘其入朝之际……”
霍光却摇头:“乘其入朝而擒斩?这不是吕后会做的事么?若真如此,诸侯必大恐,天下会如何看我。”
“还是按照寻常礼节接待,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正月朔旦,奉皮荐壁玉贺正旦,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
他对田延年道:“这二十日里,子宾先收集其不端证据,却要保证彼辈周全无觉。”
对某些太过分的诸侯,要下手也只能等他们回国后再说。
田延年应诺:“那下吏先安排广陵王入宫小见?”
霍光颔首,虽然新帝借口居丧,但其他事大将军能代劳,诸侯入朝觐见,却必须他自己接待,这倒是个试探他性情的好机会。
和刘贺完全相反,新帝太过低调了,不做事就不会错,这次必须出面,霍光倒正好看看,皇帝该如何应付这群恶亲戚。
霍光道:“在小见之前,且将广陵王、楚王密会之事,先密奏县官知晓,是亲是疏,县官心中得有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