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初酿葡萄酒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宁修从张家买来几百斤葡萄,便立刻开始酿制葡萄酒。
  第一步便是挑选葡萄。
  张家送来的葡萄中有稍显青涩的,快要成熟的,也有彻底熟透的。
  熟透的葡萄往往更适合制酒,故而宁修特地将熟透的葡萄挑出。
  接下来他把摘下的葡萄去梗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盐水里进行清洗。
  过了约摸一炷香的工夫宁修把葡萄全部取出,将盐水沥干。
  宁修选出的葡萄有五十斤,虽然不多但还是能够酿出一小桶酒。
  宁修把这些葡萄倒在一个大盆里,用手把葡萄捏碎。
  一旁的十郎直接哭出了声。
  “三哥哥,你这是做什么,这么好的葡萄都被捏碎了。”
  宁修转过头来笑道:“三哥哥要拿这些葡萄酿酒呢。”
  说完他又放进八斤白糖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将葡萄浆倒入一个坛子中,刻意给坛子留出三分之一的空间。因为葡萄酒的酿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果没有空间葡萄酒就肯定会溢出。
  之后就是密封发酵了。
  具体来说就是酒精发酵。
  糖分和酵母菌反应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放热。
  得到了酒精,葡萄酒的酿制便成功了一大半。
  等待酒精发酵的时候宁修也没有闲着,他去找来上次卖给他柞木的赵木匠,与他说明了柞木桶的制作方法。并让他尝试做出样桶。
  赵木匠手艺都十分精湛,只用了两天便按照宁修的要求做出了样桶。
  宁修验货后很满意,赵木匠做出的柞木桶跟他想要的橡木桶基本差不多,虽然达不到后世葡萄酒庄园那种美观的程度,却也足够使用了。
  接下来宁修要求赵木匠给自己的雇工讲授制作柞木桶的方法。
  每教会一个雇工,赵木匠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赏,故而其没有任何藏私毫无保留的向雇工们讲授制作工艺。
  木桶的制作本身并不复杂,因为其是框桶,只需要编框加固即可。
  很快雇工便都学会了木桶的制作,一天就做出了三十个桶。
  以宁修手中现有的葡萄存量肯定是不可能做出这么多葡萄酒的,但这并不影响,等到大批量进货购买葡萄后便是量产葡萄酒的时候。
  雇工和赵木匠都得到了可观收入,可谓皆大欢喜。
  宁修对赵木匠表示今后还会需要更多的柞木,会和他保持合作。
  赵木匠闻言大喜。宁修在他看来就是一颗摇钱树,只要砍伐柞木就能换来白花花的银子。这样的买卖他自然愿意做。
  二十天后,葡萄浆便发酵的差不多了。
  宁修取开密封的坛子,用滤网把葡萄籽、葡萄果肉、葡萄皮全部滤掉。
  接下来就是进行陈酿了。
  宁修把初期葡萄酒倒入柞木桶进行保存,最快半年就可以出桶。
  当然如果要口味更加醇香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但宁修等不起,他需要葡萄酒快速酿成,最好在腊月前就进行销售。
  直到这一刻七郎和十郎才明白了宁修的意图,纷纷感慨三哥哥行事果敢,必成大器。
  宁修也没有被这两个马屁精冲昏头脑,他知道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他能做的东西也十分有限,绝不是念句口诀就能变神通的造物主。
  就拿这葡萄酒来说,他也只能让葡萄浆带皮发酵制作红葡萄酒。
  这是因为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是发酵的必须品,而明代又没有酵母粉这种替代天然酵母的酿酒原料,故而只得看碟下菜了。
  而如果有干酵母,宁修便可以去皮用纯葡萄汁辅以酵母粉酿制白葡萄酒了。
  经过酒精发酵的葡萄酒其实就已经可以喝了。只不过这一阶段的葡萄酒酒味还很淡。
  宁修在把葡萄酒装入柞木桶进行陈酿之前取了一小杯尝了尝,确实口感还没到可以销售的程度。
  宁修虽然希望葡萄酒可以快速销售,但该有的流程还是要走的。不然若是砸了招牌就得不偿失了。
  宁缺毋滥是宁修的标准,宁记推出的产品必须都是质量过硬的。
  葡萄酒陈酿也有很严格的环境要求,酒楼的环境显然不行。
  宁修不敢大意,叫人把柞木桶搬到新宅子地窖中。
  虽然比不了专业的酒窖,但湿度温度都很接近,也算可以接受了。
  忙完了这一阵,宁修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书了。
  按照张懋修对他的要求,他要每天写一篇时文。这些日子欠下不少,宁修只得埋头苦干。
  好不容易将文章补齐兴致冲冲的拿予张懋修看,张三公子又变了新花样,开始让宁修研读翰林院学士、朝中一些鸿儒以及湖广提学官作的文章。
  宁修自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考官也是人,那么就会有自己的喜好风格。如果能够吃透考官的风格并投其所好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而如果一味的闷头苦练,哪怕写了几千篇文章,最后考试的那一篇不被考官所喜,一样难以中式。
  张懋修现在让宁修做的便是针对考官的喜好形成几套风格,随机应变。
  譬如乡试的考官是提学官和由京师委派的大儒。
  那么就要选择这些人喜好的文风。
  提学官好说,便是秦老大人。
  京师委派的官员却是乡试前夕临时决定的,这便只能猜了。
  但也不是全无线索。
  一般这些大儒都是翰林院的官员,而除去翰林编修,修撰等初级官员,翰林院供职的高级官员并不多。
  拿到这些官员作的文章一一研读,将风格分类总结便成功了一大半。
  宁修不由得一阵感慨。
  官宦子弟比寒门子弟更容易登科不是没有原因的。
  父辈给他们带来的隐性资源实在太多了。
  便说这些翰林学士作的文章,官宦子弟可以轻松拿到研读,取巧投机。而寒门子弟是绝不可能拿到的,只能下苦功夫走题海战术。
  当然也有成功的,但更多的成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衬品。
  宁修能够遇到张懋修实在是一桩幸事,至少他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准备几套行文模板,接下来的便是比拼基本功了。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