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签名到手软
丁旭不由点头,垃圾到处有,网上特别多!
话题进行到这里,丁旭还是想深挖一点社会问题,于是道:“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孩子的恶,相信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当初为什么想要写一本关于坏孩子的书?”
“而且坏得这么极端。”
“当时我已经是职业写作,写完一本题材必须马上找下一本题材继续创作,因为这是谋生的工作。”
“13年写完《无证之罪》开始寻找下一本题材,当时刚好妻子怀孕,马上想到即将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下一本的题材不如放到青少年身上。”
因为我是写罪案推理小说的自然会联想到未成年人犯罪这个话题不是吗?”
“紫金陈喝口茶,回忆道:“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赚钱,选择这个题材是希望在赚钱的基础上能关注到社会问题,从而让看这本书的读者对这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
“毕竟以往对于童年的艺术呈现,大多是朦胧的青春岁月这一典型意向,但如果放在童年岁月并不快乐的人身上,我们对童年的记忆中,更多是偏暗的色调。”
“现在整个社会的离婚率非常高,很早之前看过数据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每三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出自单亲家庭?”
“身边人看起来好像都是健康快乐的,但是大部人并不会把心里的苦告诉其他人。我不能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单亲家庭出身的人,会对剧中的人物处境产生一种共鸣,因为这些人的童年虽然过得没有剧中的人物那么糟糕,但是我们都有埋藏在自己心里深处的秘密。”
“这个故事并不是献给儿童的,而是致敬每一个心中曾经被伤害过的成年人。希望能引起一种思考,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很懂孩子,因为每个人都当过孩子,只是我们后来忘记了。”
“这几年有很多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作品,包括《过春天》《少年的你》《隐秘的角落》等等,你怎么看待这种童年叙事视角的转向?”
“虽然有一些,但是比例依然是很小的。叙事视角的转变,我觉得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尤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离婚率开始增加,很多人在那个时候经历童年的考验。”
“这个年纪的人现在正是文艺创作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中的一部分创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题材,回应自己内心的故事。”
“那童话还是现实你更相信哪个?”
“我没有参与制作过程,所以对于剧情问题,我觉得需要问主创,主创是对小说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另一个故事,而原作者对二次创作的剧情的解读,是不准确也是不合适的。”
“只能说我的创作经历也是随着人生经历、目光、思考的一种改变。每个人包括像我这样三十多岁的人,依然是处在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的一个过程里。”
“回过头来看总会觉得几年前是幼稚的不是吗?”
“对于所谓人性恶的理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自身阅历的丰富,把目光投向不同的题材和关注点。”
“对于具体的题材选择并没有约束,每一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写下以那个时间点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一个不断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
“原著中的纯粹的恶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为何一开始这个阳光明媚的暑假,最后会以疾风暴雨而终止。”
“因为悲剧才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小说是小众向的东西,所以可以在深度上做更多挖掘。影视需要面向大众。”
“就像我之前说的,思想上的呈现需要讲好故事这个前提,影视如果把目光投向纯粹的恶,那一定是小众的题材,在影视和小说的不同文艺表达上,我们共同点都是先讲好这个故事,所以这两者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出发点是不同的。”
“如果我自己改编这个小说,也认同辛爽的观点,不想表现纯粹的恶,因为那对影视创作的故事讲述是不利的,首先还是要讲好这个故事。”
“对了,我替很多粉丝问一个问题。”丁旭笑道:“《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里面都有一个角色叫严良,其中有什么内在关联和隐喻吗?”
“嗨,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含义,只是临时起的一个名字。”
紫金陈有些尴尬道:“原本想拿他做主角来穿插几个不同的故事,做成系列,但写第一本无证之罪时,觉得不适合从他的视角讲故事,所以这三本小说里面都是配角。”
“我也一直觉得这名字不够好,不像这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赋予内在的含义,但是因为配角也没想到更好听的,所以就权且用严良这个名字了。”
“这么随意吗?”丁旭暗自吐槽。
“现在创作什么小说能说说吗?”
“平时一般从晚上八九点开始工作,到早上的四点到六点间,通宵营业。”
“近期在创作一本软科幻为皮的推理小说,本质是映射现实,思考阶级固化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这几年观察世界的一个思考。”
“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格局都更高,创作难度很大,我会尽量做好。”
“我们十分期待,最后给屏幕前小伙伴说点什么?”
“平时看的小说不多,看影视比较多,小说里面短篇的较多,早前沽名钓誉担任过几次悬疑推理小说大赛的评委,倒是见到不少最新的推理小说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当代国内推理作品不能一概而论,只是个人口味不同,一些人觉得我只是用推理这个壳来冒充推理小说,我写的小说推理篇幅太少,也有些人喜欢我这种,而不喜欢大篇幅推理的。”
“当然不能说很了解其他的作品吧,单纯以我之前不小心担任评委的经验看,现在一些创作者的选题不够前瞻性,很多人会把重点放在构思各种诡计上,而忽略的故事性,其实作为类型小说,我始终觉得一切都是为故事服务的,讲好故事是一个小说的关键。”
“不过从中也看到一些很有悟性的创作者,始终相信几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故事水准可以做到很高,也相信更多人会看到他们,更也希望读者可以看到更多这些有潜力的推理创作者们。”
采访结束,丁旭对着镜头道:“很感谢紫金陈大神的坦诚,今天旭哥送一波福利,赶紧去评论区留言。”
“前五百名留下地址!”
“签名新书马上到!”
话题进行到这里,丁旭还是想深挖一点社会问题,于是道:“很多人都不愿意正视孩子的恶,相信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当初为什么想要写一本关于坏孩子的书?”
“而且坏得这么极端。”
“当时我已经是职业写作,写完一本题材必须马上找下一本题材继续创作,因为这是谋生的工作。”
“13年写完《无证之罪》开始寻找下一本题材,当时刚好妻子怀孕,马上想到即将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下一本的题材不如放到青少年身上。”
因为我是写罪案推理小说的自然会联想到未成年人犯罪这个话题不是吗?”
“紫金陈喝口茶,回忆道:“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赚钱,选择这个题材是希望在赚钱的基础上能关注到社会问题,从而让看这本书的读者对这问题产生一定的思考。”
“毕竟以往对于童年的艺术呈现,大多是朦胧的青春岁月这一典型意向,但如果放在童年岁月并不快乐的人身上,我们对童年的记忆中,更多是偏暗的色调。”
“现在整个社会的离婚率非常高,很早之前看过数据记得不是很清楚,好像是每三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出自单亲家庭?”
“身边人看起来好像都是健康快乐的,但是大部人并不会把心里的苦告诉其他人。我不能说全部至少绝大部分单亲家庭出身的人,会对剧中的人物处境产生一种共鸣,因为这些人的童年虽然过得没有剧中的人物那么糟糕,但是我们都有埋藏在自己心里深处的秘密。”
“这个故事并不是献给儿童的,而是致敬每一个心中曾经被伤害过的成年人。希望能引起一种思考,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很懂孩子,因为每个人都当过孩子,只是我们后来忘记了。”
“这几年有很多青少年犯罪题材的作品,包括《过春天》《少年的你》《隐秘的角落》等等,你怎么看待这种童年叙事视角的转向?”
“虽然有一些,但是比例依然是很小的。叙事视角的转变,我觉得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尤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离婚率开始增加,很多人在那个时候经历童年的考验。”
“这个年纪的人现在正是文艺创作的中流砥柱,所以我们中的一部分创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题材,回应自己内心的故事。”
“那童话还是现实你更相信哪个?”
“我没有参与制作过程,所以对于剧情问题,我觉得需要问主创,主创是对小说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另一个故事,而原作者对二次创作的剧情的解读,是不准确也是不合适的。”
“只能说我的创作经历也是随着人生经历、目光、思考的一种改变。每个人包括像我这样三十多岁的人,依然是处在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的一个过程里。”
“回过头来看总会觉得几年前是幼稚的不是吗?”
“对于所谓人性恶的理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自身阅历的丰富,把目光投向不同的题材和关注点。”
“对于具体的题材选择并没有约束,每一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写下以那个时间点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一个不断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
“原著中的纯粹的恶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为何一开始这个阳光明媚的暑假,最后会以疾风暴雨而终止。”
“因为悲剧才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小说是小众向的东西,所以可以在深度上做更多挖掘。影视需要面向大众。”
“就像我之前说的,思想上的呈现需要讲好故事这个前提,影视如果把目光投向纯粹的恶,那一定是小众的题材,在影视和小说的不同文艺表达上,我们共同点都是先讲好这个故事,所以这两者在构建故事的过程中,出发点是不同的。”
“如果我自己改编这个小说,也认同辛爽的观点,不想表现纯粹的恶,因为那对影视创作的故事讲述是不利的,首先还是要讲好这个故事。”
“对了,我替很多粉丝问一个问题。”丁旭笑道:“《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里面都有一个角色叫严良,其中有什么内在关联和隐喻吗?”
“嗨,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含义,只是临时起的一个名字。”
紫金陈有些尴尬道:“原本想拿他做主角来穿插几个不同的故事,做成系列,但写第一本无证之罪时,觉得不适合从他的视角讲故事,所以这三本小说里面都是配角。”
“我也一直觉得这名字不够好,不像这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赋予内在的含义,但是因为配角也没想到更好听的,所以就权且用严良这个名字了。”
“这么随意吗?”丁旭暗自吐槽。
“现在创作什么小说能说说吗?”
“平时一般从晚上八九点开始工作,到早上的四点到六点间,通宵营业。”
“近期在创作一本软科幻为皮的推理小说,本质是映射现实,思考阶级固化这个问题,这也是我这几年观察世界的一个思考。”
“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格局都更高,创作难度很大,我会尽量做好。”
“我们十分期待,最后给屏幕前小伙伴说点什么?”
“平时看的小说不多,看影视比较多,小说里面短篇的较多,早前沽名钓誉担任过几次悬疑推理小说大赛的评委,倒是见到不少最新的推理小说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当代国内推理作品不能一概而论,只是个人口味不同,一些人觉得我只是用推理这个壳来冒充推理小说,我写的小说推理篇幅太少,也有些人喜欢我这种,而不喜欢大篇幅推理的。”
“当然不能说很了解其他的作品吧,单纯以我之前不小心担任评委的经验看,现在一些创作者的选题不够前瞻性,很多人会把重点放在构思各种诡计上,而忽略的故事性,其实作为类型小说,我始终觉得一切都是为故事服务的,讲好故事是一个小说的关键。”
“不过从中也看到一些很有悟性的创作者,始终相信几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故事水准可以做到很高,也相信更多人会看到他们,更也希望读者可以看到更多这些有潜力的推理创作者们。”
采访结束,丁旭对着镜头道:“很感谢紫金陈大神的坦诚,今天旭哥送一波福利,赶紧去评论区留言。”
“前五百名留下地址!”
“签名新书马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