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第二百七十四节 东西(2)
唯一让李慢侯弄不懂的是,大石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彻底放弃东归,李慢侯自然支持他。可是他都放弃了辽上京和中京,却没有放弃可敦城。历史上大石的儿子长大后依然在可敦城发动过战争,当然规模非常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大石打算东归,可为什么连萧灭女真都要抽走,以他手里目前的力量,很难控制广阔的西域,可萧灭女真这些人去了,也是杯水车薪。他最多依然以目前的模式,以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在西域地区。
花拉子模、布拉哈,包括之前的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国,大食一个国家都没有灭。过去的统治者依然是统治者,大石无非是在这些统治者头上,成为统治者的统治者,让这些统治者为他提供赋税。完全没有改变这里的政治传统,所以西方人将大石建立的西辽称作喀喇契丹,因为他正是以喀喇汗国的方式统治这里。
不过他比喀喇汗国要高效的多,因为他给这里注入了东方式的行政效率,他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对西域的农耕和游牧民族分别管理,虽然比中原王朝大一统政权的效率低下,可比西域的城邦国家要高效的多。还建立了宋朝式的的金融体系,印刷钱引这种纸币,而且比南宋做的还好,因为他有保证金,他的银库里有高达几百万贯的银币。
只是高效的行政机构,无非是让他的控制区比喀喇汗国更广阔,而无法改变这里基于绿洲地形的经济模式,必然是依赖商业,而不是农业。无法形成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中央体系。
大石恢复的辽国的制度,能管理的也不过是区区几十万契丹人。
他继续增加人力,自然能控制更广阔的的地盘,比如波斯和巴格达,他的人力不足以取代这里原本的阿拉伯势力,最多是让对方臣服,最后他不过从喀喇契丹升级为波斯契丹或者巴格达契丹罢了。
所以李慢侯判断大石依然是想东归,想靠政府波斯和巴格达来继续增加财力,拥有东归的力量。
所以不能放弃可敦城。这里是他东进的基地,他是务实的人,残破的,无法控制的两京他可以放弃,但基地绝对不能丢。但通往可敦城的道路非常困难,几年前他带领七万大军尚且回不来,如今去了波斯,又怎么可能回来?不管是从西北方向,走阿勒坦山进入漠北,还是走河西走廊,借道西夏北上,都很困难。尤其是借道西夏,西夏人可以跟大石进行贸易,但不可能容许大石的军队通过。除非西夏人跟西辽结盟,共同起兵进攻东方政权。
但现在西夏人的皇帝,跟高丽国王一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皇帝,非常柔弱。正在大力推行汉化,对武力不感兴趣,不惜放弃帝号,向南宋称臣,赵构为了这种虚名,答应每年给三十万两岁币。当然赵构也许不是为了虚名,而是需要西夏这样的力量来牵制东藩。可惜西夏跟东藩之间的贸易,如今越来越大,比三十万两岁币要重要的多。因为西夏缺铁,而东藩不禁铁器。女真人此前都禁止铁器流入西夏,而东藩输入铁器,反而让西夏人不得不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东藩。
西夏人的脆弱经济,必然是要依附另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以前的宋国、辽国都是如此,甚至还依附过经济一塌糊涂的金国,但由于宋国、辽国、金国都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导致西夏人经济上始终很穷,经济上的穷,造就了西夏人的凶,否则这样的小国,恐怕早就从内部崩溃。因为西夏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凝聚起来的政权,国土中心是大沙漠,所有人都聚集在河套地区,而且主要分布在三块,北方阴山以南的后套,西边贺兰山以东的西套,以及跟宋国河东接壤的横山地区。
事实上,西夏政权,犹如西域的三座绿洲,彼此很难联系起来。之前每次大战,三块领地往往都是各自为战,无法呼应。如果不是外界始终向西夏施加压力,他可能自行分裂成三大势力。
西夏依附东藩存在,自然不可能得罪东藩,跟另一个强权结盟针对东藩,至少短期内看不到。所以这就是大石留着可敦城的意义!这是他唯一可靠的,东归退路。
不管他想什么。作为汉唐之后,代表东方文明在西方战斗的大石政权,李慢侯都是必须要支持。虽然他这边也很困难,可跟大石相比,他的困难无非是好跟更好之间的烦恼,而大石困难是在生存与灭亡之间的挣扎。
萧灭女真撤离,李慢侯填补辽河上游并不难,哪怕万不得已,他征发乡兵去服役,也足以控制这里,影响的无非是燕云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可大石如果得不到足够的人力,他就只能止步于呼罗珊,无法染指波斯和巴格达两大回教文明中心。
大石彻底改变这里的回教文化氛围不可能,但他能在这里保持东方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东西方文化交融,这具有人类历史意义。
所以他不但一次一次的将愿意投靠大石的人力送到大石那里去,而且答应大石,想办法从女真人手里将流落辽东的一二十万契丹人给赎出来。辽东的契丹人很多,不仅有兀术强制迁徙过去的契丹部落,还有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契丹外帐部落。其中不乏对女真人忠诚的,但大多数排斥女真人的统治,毕竟女真是异族,而且很野蛮,存在明显的民族欺压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彻底放弃东归,李慢侯自然支持他。可是他都放弃了辽上京和中京,却没有放弃可敦城。历史上大石的儿子长大后依然在可敦城发动过战争,当然规模非常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大石打算东归,可为什么连萧灭女真都要抽走,以他手里目前的力量,很难控制广阔的西域,可萧灭女真这些人去了,也是杯水车薪。他最多依然以目前的模式,以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的身份出现在西域地区。
花拉子模、布拉哈,包括之前的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国,大食一个国家都没有灭。过去的统治者依然是统治者,大石无非是在这些统治者头上,成为统治者的统治者,让这些统治者为他提供赋税。完全没有改变这里的政治传统,所以西方人将大石建立的西辽称作喀喇契丹,因为他正是以喀喇汗国的方式统治这里。
不过他比喀喇汗国要高效的多,因为他给这里注入了东方式的行政效率,他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对西域的农耕和游牧民族分别管理,虽然比中原王朝大一统政权的效率低下,可比西域的城邦国家要高效的多。还建立了宋朝式的的金融体系,印刷钱引这种纸币,而且比南宋做的还好,因为他有保证金,他的银库里有高达几百万贯的银币。
只是高效的行政机构,无非是让他的控制区比喀喇汗国更广阔,而无法改变这里基于绿洲地形的经济模式,必然是依赖商业,而不是农业。无法形成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中央体系。
大石恢复的辽国的制度,能管理的也不过是区区几十万契丹人。
他继续增加人力,自然能控制更广阔的的地盘,比如波斯和巴格达,他的人力不足以取代这里原本的阿拉伯势力,最多是让对方臣服,最后他不过从喀喇契丹升级为波斯契丹或者巴格达契丹罢了。
所以李慢侯判断大石依然是想东归,想靠政府波斯和巴格达来继续增加财力,拥有东归的力量。
所以不能放弃可敦城。这里是他东进的基地,他是务实的人,残破的,无法控制的两京他可以放弃,但基地绝对不能丢。但通往可敦城的道路非常困难,几年前他带领七万大军尚且回不来,如今去了波斯,又怎么可能回来?不管是从西北方向,走阿勒坦山进入漠北,还是走河西走廊,借道西夏北上,都很困难。尤其是借道西夏,西夏人可以跟大石进行贸易,但不可能容许大石的军队通过。除非西夏人跟西辽结盟,共同起兵进攻东方政权。
但现在西夏人的皇帝,跟高丽国王一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皇帝,非常柔弱。正在大力推行汉化,对武力不感兴趣,不惜放弃帝号,向南宋称臣,赵构为了这种虚名,答应每年给三十万两岁币。当然赵构也许不是为了虚名,而是需要西夏这样的力量来牵制东藩。可惜西夏跟东藩之间的贸易,如今越来越大,比三十万两岁币要重要的多。因为西夏缺铁,而东藩不禁铁器。女真人此前都禁止铁器流入西夏,而东藩输入铁器,反而让西夏人不得不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东藩。
西夏人的脆弱经济,必然是要依附另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以前的宋国、辽国都是如此,甚至还依附过经济一塌糊涂的金国,但由于宋国、辽国、金国都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导致西夏人经济上始终很穷,经济上的穷,造就了西夏人的凶,否则这样的小国,恐怕早就从内部崩溃。因为西夏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凝聚起来的政权,国土中心是大沙漠,所有人都聚集在河套地区,而且主要分布在三块,北方阴山以南的后套,西边贺兰山以东的西套,以及跟宋国河东接壤的横山地区。
事实上,西夏政权,犹如西域的三座绿洲,彼此很难联系起来。之前每次大战,三块领地往往都是各自为战,无法呼应。如果不是外界始终向西夏施加压力,他可能自行分裂成三大势力。
西夏依附东藩存在,自然不可能得罪东藩,跟另一个强权结盟针对东藩,至少短期内看不到。所以这就是大石留着可敦城的意义!这是他唯一可靠的,东归退路。
不管他想什么。作为汉唐之后,代表东方文明在西方战斗的大石政权,李慢侯都是必须要支持。虽然他这边也很困难,可跟大石相比,他的困难无非是好跟更好之间的烦恼,而大石困难是在生存与灭亡之间的挣扎。
萧灭女真撤离,李慢侯填补辽河上游并不难,哪怕万不得已,他征发乡兵去服役,也足以控制这里,影响的无非是燕云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可大石如果得不到足够的人力,他就只能止步于呼罗珊,无法染指波斯和巴格达两大回教文明中心。
大石彻底改变这里的回教文化氛围不可能,但他能在这里保持东方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东西方文化交融,这具有人类历史意义。
所以他不但一次一次的将愿意投靠大石的人力送到大石那里去,而且答应大石,想办法从女真人手里将流落辽东的一二十万契丹人给赎出来。辽东的契丹人很多,不仅有兀术强制迁徙过去的契丹部落,还有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契丹外帐部落。其中不乏对女真人忠诚的,但大多数排斥女真人的统治,毕竟女真是异族,而且很野蛮,存在明显的民族欺压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