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吾皇万岁
崇祯率领外戚,百官走出皇宫,浩浩荡荡的来到大明门,得到消息的百姓蜂捅而至。
登上大明门城楼的崇祯,看着下方的人头攒动,神情激荡,心潮澎湃。
登基十六载,从未有哪一刻有如此这般意气风发,也从未有哪一刻如此这般睥睨天下。
快哉,快哉,崇祯龙心大悦,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他清了清嗓子,清亮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四方,下方也安静了下来,认真的倾听着。
“自朕登基十六载,意与天下更新,乃事于愿违。”
“天灾人祸,虏寇肆虐,百姓颠沛流离,罪实在朕。”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令朕明辨忠奸,任用贤能,以致今日之大胜,朕心甚慰。”
“自即日起,普天同庆。”
“凡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一京六省免赋役一年。”
“自崇祯十七年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三饷尽废。”
崇祯的话语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很多,而且非常重要。
他首先总结了登基十六年来的得失,自登位起,他的初衷便是想给大明带来全新的面貌,让大明变得更好。
但是,事于愿违,大明不但没有更好,反而天灾人祸不断,建虏和流寇肆虐,给大明带来了沉重的伤害,百姓流离失所。
崇祯承认这一切的责任在自己,没能明辨是非,没能知人善用。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这句话无疑是承认之前的太祖显灵之说。
是太祖给了他崇祯启示,才让他能够明辨是非,不致于被庸人蒙骗,能够任用真正的贤能之人,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是一个值得普天同庆的日子。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宣布一京六省这些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免除赋役一年,也就是免掉崇祯十七年的赋役。
这还不止,自崇祯十七年新增的丁口,不用再承担赋役。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会大大的减轻他们的负担。
因为之前,凡是家中增加一个成年丁口,就要多交一人的丁口税,还要服丁役。
而现在不用了,自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从明天开始。
家中新增的成丁,不管多增加几口,都只须按之前丁口交税和服役,不用担心因为丁口添加再增加负担,新增的成丁还会成为家中劳力的保障。
这样一来,便会有效的促进大明人口的增长。
这还不止,自明天起,加派的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废除。
三饷可谓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弄得天怒人怨,流寇四起,内忧外患愈发深重。
而为了平患,三饷又一次次的加重,让剩下的人也渐渐的没有活路,流寇越剿越多,越多越剿,将大明消耗得愈加虚弱。
可从明天开始,压得无数百姓喘不过气来的三饷,直接没有了。
总的来说,崇祯刚才下达的诏令,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若是实施开来,这压在天下百姓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一半都不止。
很多人恍若梦中,有种不真实之感,这几天听到的好消息太多了,特别是今天。
“吾皇万岁!”
“陛下万岁!”
不知是谁带头高呼,顿时引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很多百姓自发的向着大明门的方向跪了下来,磕头便拜,仿佛浪潮一般。
崇祯俯瞰四方子民,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此刻他深切的体会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但是,随行而来的百官,却有许多人并没有感同身受,不少人还显出愁苦之色。
因为刚才陛下下达的诏令内容,他们居然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么重大的事情,陛下没有和他们商量,就直接做出决定,并且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直接下达了。
金口玉言,就算回去之后,他们在朝堂上再阻止,也来不及了。
陛下变了,不再是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
可崇祯不这样想,他此刻又恢复了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信心。
他很感谢沈浪帮他做出今天这个决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并非他崇祯不懂百姓凄苦。
但是没钱没粮,朝廷如何剿寇?如何镇守辽东?
如果不是这次沈浪通过操弄京师粮食的手段帮他崇祯赚取了上千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将阿济格的建虏大军彻底击溃,他崇祯还是下不去这个决心。
因为他能够想象,此次建虏大败,恐怕短时间之内不敢再绕道蒙古入寇了,大明的北方之患稍解,便可以专心来对付流寇。
而今天的诏令一下,百姓赋役大减,必不会像先前那般受流寇蛊惑,反叛朝廷。
没有足够的流民加入,流寇必然越剿越少,最终无以为继,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说沈浪之前是救了他崇祯一家,让他一家免受国破家亡之苦,那今日,却是让他崇祯看到了自己有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可能。
“兴明啊兴明,真乃中兴大明之人也。”崇祯心中对沈浪的感激之情真的无以言表。
本来,他是准备在之前的诏令中将沈浪的功劳说出来的,甚至准备将沈浪说成是太祖显灵指定的,可以拯救大明的天选之人。
他崇祯正是遵从太祖启示,才迅速的任命沈浪为监军,新建并训练勇卫营,果然为大明练就一支强军,驱除鞑虏,扬我大明国威。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登上大明门城楼的崇祯,看着下方的人头攒动,神情激荡,心潮澎湃。
登基十六载,从未有哪一刻有如此这般意气风发,也从未有哪一刻如此这般睥睨天下。
快哉,快哉,崇祯龙心大悦,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他清了清嗓子,清亮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四方,下方也安静了下来,认真的倾听着。
“自朕登基十六载,意与天下更新,乃事于愿违。”
“天灾人祸,虏寇肆虐,百姓颠沛流离,罪实在朕。”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令朕明辨忠奸,任用贤能,以致今日之大胜,朕心甚慰。”
“自即日起,普天同庆。”
“凡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一京六省免赋役一年。”
“自崇祯十七年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三饷尽废。”
崇祯的话语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很多,而且非常重要。
他首先总结了登基十六年来的得失,自登位起,他的初衷便是想给大明带来全新的面貌,让大明变得更好。
但是,事于愿违,大明不但没有更好,反而天灾人祸不断,建虏和流寇肆虐,给大明带来了沉重的伤害,百姓流离失所。
崇祯承认这一切的责任在自己,没能明辨是非,没能知人善用。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这句话无疑是承认之前的太祖显灵之说。
是太祖给了他崇祯启示,才让他能够明辨是非,不致于被庸人蒙骗,能够任用真正的贤能之人,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是一个值得普天同庆的日子。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宣布一京六省这些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免除赋役一年,也就是免掉崇祯十七年的赋役。
这还不止,自崇祯十七年新增的丁口,不用再承担赋役。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会大大的减轻他们的负担。
因为之前,凡是家中增加一个成年丁口,就要多交一人的丁口税,还要服丁役。
而现在不用了,自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从明天开始。
家中新增的成丁,不管多增加几口,都只须按之前丁口交税和服役,不用担心因为丁口添加再增加负担,新增的成丁还会成为家中劳力的保障。
这样一来,便会有效的促进大明人口的增长。
这还不止,自明天起,加派的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废除。
三饷可谓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弄得天怒人怨,流寇四起,内忧外患愈发深重。
而为了平患,三饷又一次次的加重,让剩下的人也渐渐的没有活路,流寇越剿越多,越多越剿,将大明消耗得愈加虚弱。
可从明天开始,压得无数百姓喘不过气来的三饷,直接没有了。
总的来说,崇祯刚才下达的诏令,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若是实施开来,这压在天下百姓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一半都不止。
很多人恍若梦中,有种不真实之感,这几天听到的好消息太多了,特别是今天。
“吾皇万岁!”
“陛下万岁!”
不知是谁带头高呼,顿时引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很多百姓自发的向着大明门的方向跪了下来,磕头便拜,仿佛浪潮一般。
崇祯俯瞰四方子民,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此刻他深切的体会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但是,随行而来的百官,却有许多人并没有感同身受,不少人还显出愁苦之色。
因为刚才陛下下达的诏令内容,他们居然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么重大的事情,陛下没有和他们商量,就直接做出决定,并且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直接下达了。
金口玉言,就算回去之后,他们在朝堂上再阻止,也来不及了。
陛下变了,不再是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
可崇祯不这样想,他此刻又恢复了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信心。
他很感谢沈浪帮他做出今天这个决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并非他崇祯不懂百姓凄苦。
但是没钱没粮,朝廷如何剿寇?如何镇守辽东?
如果不是这次沈浪通过操弄京师粮食的手段帮他崇祯赚取了上千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将阿济格的建虏大军彻底击溃,他崇祯还是下不去这个决心。
因为他能够想象,此次建虏大败,恐怕短时间之内不敢再绕道蒙古入寇了,大明的北方之患稍解,便可以专心来对付流寇。
而今天的诏令一下,百姓赋役大减,必不会像先前那般受流寇蛊惑,反叛朝廷。
没有足够的流民加入,流寇必然越剿越少,最终无以为继,覆灭只是迟早之事。
如果说沈浪之前是救了他崇祯一家,让他一家免受国破家亡之苦,那今日,却是让他崇祯看到了自己有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可能。
“兴明啊兴明,真乃中兴大明之人也。”崇祯心中对沈浪的感激之情真的无以言表。
本来,他是准备在之前的诏令中将沈浪的功劳说出来的,甚至准备将沈浪说成是太祖显灵指定的,可以拯救大明的天选之人。
他崇祯正是遵从太祖启示,才迅速的任命沈浪为监军,新建并训练勇卫营,果然为大明练就一支强军,驱除鞑虏,扬我大明国威。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