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去杜陵
次日,城门外人山人海,长安百姓都赶来相送,大唐如今正逢盛世,绿次对外战争又都是大获全胜,百姓们的心气也是格外高涨。
在这些百姓看来,这一次出征,定然会是大获全胜,身为大唐子民,他们也是倍感自豪,自从大唐开国以来,所有的对外战争,除了太宗继位之处,有过一次渭水之盟外,就从来没输过,这一次肯定也是一样,于是今天虽说是来送行,可是看他们的样子就和庆功没什么两样,人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气。
特别是那些往来于东西两方的商人们,更是兴高采烈,这些人都是惯走欧罗巴的,带去丝绸,瓷器,茶叶,而后将欧罗巴的宝石,黄金带回大唐,在如今这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他们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沟通东西方世界,当然这一遭走下来之后,他们自然也是收获颇丰。
这据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可就是因为大食的存在,这条丝绸之路并不顺畅,大食位于东西方世界的中间,扼守着要道,大唐商旅要想从他们的地盘上通过,都要被苛以重税,利润的大半都被那些贪婪的大食人抽走了,大唐商旅自然不甘心。
虽说杜睿远洋,开辟了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可是如果路路畅通的话,对大海尚且心存畏惧的商旅们,谁愿意去遭那个罪。
这些年来,横亘在丝绸之路上的诸多强敌都已经在大唐的兵锋铁骑之下,化为齑粉,唯独剩下这个大食,还在盘剥大唐商旅的利益。
如今大唐兴兵征伐,一旦将大食给灭了的话,他们从今以后就不用担心自己的钱被那些穆斯林巧取豪夺,他们焉能不喜。
像以往一样,这一次李承乾也是率领群臣相送,只不过这一次他送的不再是杜睿了。
看着城下大唐将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李承乾的心中也是一阵快意,这快意冲淡了他内心的失落,其实在他心中,这次出征大食的主帅,他还是希望能由杜睿来担当,他虽然忌惮杜睿的能力,但是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心中对杜睿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圣上!该为将士们壮行了!”
在李承乾身边的武京娘小声提醒了一句,按道理说,这种场合是不应该由女人参与的,可是李承乾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节,当武京娘向他提出这个求情的时候,他几乎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武京娘如愿以偿的站在了李承乾的身边,原本这个位置应该是太子李弘的,看着将士们,百姓们对着她这个方向投以敬仰的目光,武京娘尽管知道他们敬仰的并不是自己,可是却依然忍不住心潮澎湃,这种会当临绝顶的感觉,让她打心中那么痴迷。
李承乾收敛了一下心神,扬声道:“大唐忠勇的将士们,每当帝国遭受外敌侵扰的时候,你们总是会毫无怨言的奔赴战场,为了大唐的荣耀,为了帝国的安泰,奋勇杀敌,浴血沙场,你们忍受着酷暑严寒之苦,承受着亲人分离之痛,你们为了大唐帝国的长治久安,不惜风险你们的鲜血和生命,你们是这个国家的守护神!”
李承乾的褒奖,让城下的将士们一阵欢腾,齐声高喊道:“大唐万胜!大唐万胜!”
对如今的大唐将士来说,身披战甲,效命沙场,已经不再是为了简单的混口饭吃,那么简单了,随着杜睿主持的军制改革,他们的心中有了责任感,荣誉感,他们都在为自己是大唐军队之中的一员,感到无上的荣耀。
杜睿的军制改革不单单是改变了原有的府兵制度,避免藩镇割据那么简单,他还给这支军队注入了军魂,一种在后世被大肆宣扬的亮剑精神。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
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甚至是一种信仰!
杜睿给予了大唐军队这种性格,这种气质,这种信仰,并且在不断的征战之中,将其变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了大唐军队的灵魂。
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大唐初建之时,内部不稳,外部更是饱受欺凌,甚至还被突厥人攻到了长安城下,太宗皇帝忍受着屈辱和突厥人签订了渭水之盟。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唐上下,无论贵贱,无论老幼,无论男女,每一个人的心理都装满了复仇的种子,大唐渐渐的从弱小走向强大,并且一鼓作气灭掉了突厥,血洗了耻辱,而后更是纵横天下,所向无敌。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大唐军队广大将士临阵对敌,誓死一搏的勇气,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大唐男儿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敢于勇往直前,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如今大唐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何谓勇者,勇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敢于直面敌人刀剑的孤胆英雄,同时也是指那些敢于面对困难,在困境中也可以永不言弃,追逐胜利的人。
战场之上,两军对峙,退一步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国土让给了敌人,也等于是把胜利的希望让给了敌人。
正因为大唐将士敢于在敌人面前的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才能将大唐的旗帜插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大唐将士才成为真正的勇者,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杜睿前世看过《亮剑》,其中有一幕,他觉得是主角李云龙军旅生涯的转折点,孔捷在遇到日本特种部队的时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当他被撤职的时候对李云龙说过这拨鬼子是如何如何的神勇。如果在这个时候李云龙害怕了,失去战斗的勇气的话,何谈后来的全部歼灭山崎大队?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难的,关键看一个人如何去看待困难、正视困难。如果每次遇到困难就躲开,那么永远只能远观胜利,只能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迂回,永远无法站立在胜利的阵地上。有的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有勇气抽出宝剑,敢于亮剑拼搏,必能砍开一个缺口,冲出重围。
亮剑精神体现的就是一种勇气,一种魄力。
魄力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袍泽弟兄充满信心。
杜睿在出征西域,平灭三国之时,曾经对他麾下的将士们说过:“我最喜欢狼,它又凶又滑,尤其是一群狼更可怕,就连老虎见了也要怕它三分。我希望我的部下也能变成狼,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狼。”
具有这种魄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军人,是国家、民族真正的不屈的脊梁!亮剑精神讲的就是惊天骇地的气魄。
战争永远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只要是战争就永远无法无视死亡,牺牲,然而在坚苦卓绝的战争中,这种亮剑精神将指引着整个华夏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亮剑精神讲的就是大无畏的胆略。
亮剑精神还体现了一种力量。
无数的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行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
杜睿前世看历史,在看到宋朝,明朝之时,总是会感慨万千,似乎华夏先民在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的时候,很少有机会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
在面对异族侵略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变成了待宰的羔羊,不懂的反抗,只会默默的顺从,杜睿绝对不想看到自己的同胞变成那样任人宰割,所以他要给如今这支大唐军队注入一种魂,一种永不言弃,勇往无前的军魂。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在他的反复打造之下,如今的大唐军队不再像以往那样,会因为共同的利益,或者是仇恨聚集在一起去战斗,他们有了魂,有了军魂,有了保家卫国,逢敌亮剑的军魂。
李承乾此刻也是心潮澎湃,他为有这样的将士感到深深的自豪:“将士们!我大唐不希望战争,可是我们从来都不畏惧战争,当有人将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时候,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将士们已经被李承乾极具煽动性的言语,鼓动的热血沸腾,一个个扯着嗓子大吼道:“共赴国难,不死不还!共赴国难,不死不还!”
这声音直入云霄,几乎将天空都撕裂了,脚下的大地在这吼声中微微的颤动着,仿佛万马奔腾。
“好!共赴国难,不死不还!”李承乾大吼着,一把抽出了腰间的天子剑,“大食无道,犯我边疆,杀我子民,忘我之心不死,将士们!为了大唐,为了天下,出征!”
队伍最前面的苏定方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抽出了宝剑,朝西方一指:“不破大食,誓不还朝!”
“不破大食,誓不还朝!”
将士们也爆发出惊天的吼声,随着苏定方一声令下,队伍踩着直道,踏上了征途。
长安城中的一座府邸之内,伴随着城外那惊天的吼声,卧房之中的一个老者猛然惊醒,而后便是一脸的颓然。
褚遂良那一日被李承乾赶出了太极殿,回到府中便病倒了,听着这吼声,他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忍不住悲从中来。
“先帝!先帝啊!老臣愧对先帝的嘱托,如今朝中满是奸邪,眼看着圣上要将先帝您几十年心血打造出来的大唐盛世拖入深渊,居然无一人肯仗义执言,老臣愧对先帝啊!”
褚遂良正哭着,门外传来了长子褚尚元的声音:“父亲李世绩李大人来访!”
褚遂良闻言,收住哭声,怒道:“他来做什么,不见!”
褚遂良的话音未落,门外就响起了一个声音:“登善兄!果真不愿见小弟了吗?”
说着,房门就被推开,李世绩走了进来,看着褚遂良,也是面带苦笑。
褚遂良怒道:“李世绩!你来的正好,你身为大唐总参谋部尚书,那日朝堂之上,你为何不劝阻圣上!老夫虽然不同兵事,可却也看得出,那大食国将昭武九姓割让于大唐,分明就是个全套,你身为当时名将,难道就当真看不出!?”
李世绩怎么会看不出那是个全套,可是……“登善兄!纵然是说了又能如何,当今圣上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丰功伟绩,超过先帝,他能听得进去劝说吗?”
褚遂良根本就不理会李世绩的辩解,冷笑一声道:“哼!远来连你李世绩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当日你也曾受先帝托孤之重,如今眼看着圣上就要铸成大错,你居然闭口不言,李世绩,你算的什么忠臣!”
李世绩被褚遂良这般讥讽,却也不恼,道:“登善兄!难道誓死力争,以全名节,就当真好了吗?如今这朝堂之上的乱局,难道登善兄就看不明白?虽说如今大权都在圣上一手,可后宫那位却也开始不安分了,你看看,如今着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攀附着皇后的!那些人只会趋炎附势,胸中全无半点儿才学,登善兄!小弟不言,也不要你言,乃是为了给朝中存几分正气啊!”
历史上李世绩的成功,就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他处理与皇家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
对于皇家的事情,在他看来,是他们“家事”,无需询问“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开陷入皇权争斗的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前夕,秦王“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绩,世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问李世绩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
李世绩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而褚遂良呢?
他则与朝中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
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
武则天最终还是在公元655年的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657年春天,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龙元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天宝六载,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世绩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的信任。
李世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皇帝意图的深刻领会上。贞观二十三年,亦即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
太宗谓太子曰:“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世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盈满则亏”的理解和领悟上。李世绩一生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建立的赫赫战功;唐朝朝廷也给予李世绩巨大荣誉。
但在李世绩看来,“盈满则亏”
太宗皇帝临死前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时时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因此,唐高宗即位后,召回李世绩,并授任他为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
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李世绩固求解职。
李世绩如此行为不是他明哲保身,而是他的政治敏锐性,虽然出身武将,却早就看透了朝中的一切。
褚遂良闻言愣住了,看着李世绩,他突然明白,远来真正蠢的是他自己,李世绩早就将大唐内内外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想到这里,褚遂良心中就是一阵悔恨,沉声道:“似如今,该如何是好!?”
李世绩长叹一声,道:“但愿这一次不会伤了大唐的筋骨,也但愿那一位能够力挽狂澜吧!”
苏定方大军之中,此时一路疾驰,已经离开长安百余里了,心中激荡的豪情,渐渐的冷却下来,他突然预感到了阵阵危机。
苏定方也是当时名将,自然知道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可是这一次要翻越葱岭,和大食决战,他的心里怎么都没底。
对于大食的情况,他也只是从苏麟那里得到了只言片语,大食的国力,军力究竟如何,葱岭以西的山川地形详细怎样,他是一概不知。
当初征伐西突厥之时,好歹还有向导,可是如今连个向导都没有,大唐和大食对峙多年,双方虽有来往,可是大食的细情,就连那些经常往来于东西两方的商人们都不知道。
“延辉!”
一旁的苏麟连忙应道:“父帅!末将在!”
苏定方沉吟了一阵道:“延辉!你即刻回去!”
苏麟一愣,道:“回去!回长安!?”
苏定方摇了摇头,道:“不!去杜陵,去面见宋国公,宋国公一向谋算深远,你去问问他,此行该如何是好!”
苏麟闻言,连忙应道:“是!父帅!末将现在就去!”
苏麟老早就想去杜陵,找杜睿讨个主意,只是担心苏定方会心有不快,这才一直未说,如今见苏定方都开了口,他自然不再耽搁,脱离了大军,朝着杜陵的方向赶去。
在这些百姓看来,这一次出征,定然会是大获全胜,身为大唐子民,他们也是倍感自豪,自从大唐开国以来,所有的对外战争,除了太宗继位之处,有过一次渭水之盟外,就从来没输过,这一次肯定也是一样,于是今天虽说是来送行,可是看他们的样子就和庆功没什么两样,人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气。
特别是那些往来于东西两方的商人们,更是兴高采烈,这些人都是惯走欧罗巴的,带去丝绸,瓷器,茶叶,而后将欧罗巴的宝石,黄金带回大唐,在如今这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他们的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沟通东西方世界,当然这一遭走下来之后,他们自然也是收获颇丰。
这据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可就是因为大食的存在,这条丝绸之路并不顺畅,大食位于东西方世界的中间,扼守着要道,大唐商旅要想从他们的地盘上通过,都要被苛以重税,利润的大半都被那些贪婪的大食人抽走了,大唐商旅自然不甘心。
虽说杜睿远洋,开辟了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可是如果路路畅通的话,对大海尚且心存畏惧的商旅们,谁愿意去遭那个罪。
这些年来,横亘在丝绸之路上的诸多强敌都已经在大唐的兵锋铁骑之下,化为齑粉,唯独剩下这个大食,还在盘剥大唐商旅的利益。
如今大唐兴兵征伐,一旦将大食给灭了的话,他们从今以后就不用担心自己的钱被那些穆斯林巧取豪夺,他们焉能不喜。
像以往一样,这一次李承乾也是率领群臣相送,只不过这一次他送的不再是杜睿了。
看着城下大唐将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李承乾的心中也是一阵快意,这快意冲淡了他内心的失落,其实在他心中,这次出征大食的主帅,他还是希望能由杜睿来担当,他虽然忌惮杜睿的能力,但是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心中对杜睿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圣上!该为将士们壮行了!”
在李承乾身边的武京娘小声提醒了一句,按道理说,这种场合是不应该由女人参与的,可是李承乾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节,当武京娘向他提出这个求情的时候,他几乎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武京娘如愿以偿的站在了李承乾的身边,原本这个位置应该是太子李弘的,看着将士们,百姓们对着她这个方向投以敬仰的目光,武京娘尽管知道他们敬仰的并不是自己,可是却依然忍不住心潮澎湃,这种会当临绝顶的感觉,让她打心中那么痴迷。
李承乾收敛了一下心神,扬声道:“大唐忠勇的将士们,每当帝国遭受外敌侵扰的时候,你们总是会毫无怨言的奔赴战场,为了大唐的荣耀,为了帝国的安泰,奋勇杀敌,浴血沙场,你们忍受着酷暑严寒之苦,承受着亲人分离之痛,你们为了大唐帝国的长治久安,不惜风险你们的鲜血和生命,你们是这个国家的守护神!”
李承乾的褒奖,让城下的将士们一阵欢腾,齐声高喊道:“大唐万胜!大唐万胜!”
对如今的大唐将士来说,身披战甲,效命沙场,已经不再是为了简单的混口饭吃,那么简单了,随着杜睿主持的军制改革,他们的心中有了责任感,荣誉感,他们都在为自己是大唐军队之中的一员,感到无上的荣耀。
杜睿的军制改革不单单是改变了原有的府兵制度,避免藩镇割据那么简单,他还给这支军队注入了军魂,一种在后世被大肆宣扬的亮剑精神。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
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
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甚至是一种信仰!
杜睿给予了大唐军队这种性格,这种气质,这种信仰,并且在不断的征战之中,将其变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了大唐军队的灵魂。
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大唐初建之时,内部不稳,外部更是饱受欺凌,甚至还被突厥人攻到了长安城下,太宗皇帝忍受着屈辱和突厥人签订了渭水之盟。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唐上下,无论贵贱,无论老幼,无论男女,每一个人的心理都装满了复仇的种子,大唐渐渐的从弱小走向强大,并且一鼓作气灭掉了突厥,血洗了耻辱,而后更是纵横天下,所向无敌。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大唐军队广大将士临阵对敌,誓死一搏的勇气,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大唐男儿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敢于勇往直前,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如今大唐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何谓勇者,勇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敢于直面敌人刀剑的孤胆英雄,同时也是指那些敢于面对困难,在困境中也可以永不言弃,追逐胜利的人。
战场之上,两军对峙,退一步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国土让给了敌人,也等于是把胜利的希望让给了敌人。
正因为大唐将士敢于在敌人面前的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才能将大唐的旗帜插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大唐将士才成为真正的勇者,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杜睿前世看过《亮剑》,其中有一幕,他觉得是主角李云龙军旅生涯的转折点,孔捷在遇到日本特种部队的时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当他被撤职的时候对李云龙说过这拨鬼子是如何如何的神勇。如果在这个时候李云龙害怕了,失去战斗的勇气的话,何谈后来的全部歼灭山崎大队?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困难的,关键看一个人如何去看待困难、正视困难。如果每次遇到困难就躲开,那么永远只能远观胜利,只能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迂回,永远无法站立在胜利的阵地上。有的时候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有勇气抽出宝剑,敢于亮剑拼搏,必能砍开一个缺口,冲出重围。
亮剑精神体现的就是一种勇气,一种魄力。
魄力是面对困境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魄力让敌人望而生畏,让袍泽弟兄充满信心。
杜睿在出征西域,平灭三国之时,曾经对他麾下的将士们说过:“我最喜欢狼,它又凶又滑,尤其是一群狼更可怕,就连老虎见了也要怕它三分。我希望我的部下也能变成狼,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狼。”
具有这种魄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军人,是国家、民族真正的不屈的脊梁!亮剑精神讲的就是惊天骇地的气魄。
战争永远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只要是战争就永远无法无视死亡,牺牲,然而在坚苦卓绝的战争中,这种亮剑精神将指引着整个华夏民族坚强的抵御外来的侵略,生存至今而屹立不倒,亮剑精神讲的就是大无畏的胆略。
亮剑精神还体现了一种力量。
无数的历史证明,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二战时期苏联一个飞行纵队涌现出20名王牌飞行员。无独有偶,苏军某部飞行大队涌现了21名特级战斗英雄。究其原因,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和气质,承传同样的优秀传统,凝聚无畏的战斗意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敢于亮剑,哪怕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一秒。一个优秀的集体,应该具有培养英才的土壤。大到这个团队的整体,小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豪气当头,势不可挡的爆发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从而铸就成这个团体亘古不变的灵魂。
杜睿前世看历史,在看到宋朝,明朝之时,总是会感慨万千,似乎华夏先民在与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的时候,很少有机会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
在面对异族侵略的时候,他们似乎都变成了待宰的羔羊,不懂的反抗,只会默默的顺从,杜睿绝对不想看到自己的同胞变成那样任人宰割,所以他要给如今这支大唐军队注入一种魂,一种永不言弃,勇往无前的军魂。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在他的反复打造之下,如今的大唐军队不再像以往那样,会因为共同的利益,或者是仇恨聚集在一起去战斗,他们有了魂,有了军魂,有了保家卫国,逢敌亮剑的军魂。
李承乾此刻也是心潮澎湃,他为有这样的将士感到深深的自豪:“将士们!我大唐不希望战争,可是我们从来都不畏惧战争,当有人将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时候,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将士们已经被李承乾极具煽动性的言语,鼓动的热血沸腾,一个个扯着嗓子大吼道:“共赴国难,不死不还!共赴国难,不死不还!”
这声音直入云霄,几乎将天空都撕裂了,脚下的大地在这吼声中微微的颤动着,仿佛万马奔腾。
“好!共赴国难,不死不还!”李承乾大吼着,一把抽出了腰间的天子剑,“大食无道,犯我边疆,杀我子民,忘我之心不死,将士们!为了大唐,为了天下,出征!”
队伍最前面的苏定方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抽出了宝剑,朝西方一指:“不破大食,誓不还朝!”
“不破大食,誓不还朝!”
将士们也爆发出惊天的吼声,随着苏定方一声令下,队伍踩着直道,踏上了征途。
长安城中的一座府邸之内,伴随着城外那惊天的吼声,卧房之中的一个老者猛然惊醒,而后便是一脸的颓然。
褚遂良那一日被李承乾赶出了太极殿,回到府中便病倒了,听着这吼声,他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忍不住悲从中来。
“先帝!先帝啊!老臣愧对先帝的嘱托,如今朝中满是奸邪,眼看着圣上要将先帝您几十年心血打造出来的大唐盛世拖入深渊,居然无一人肯仗义执言,老臣愧对先帝啊!”
褚遂良正哭着,门外传来了长子褚尚元的声音:“父亲李世绩李大人来访!”
褚遂良闻言,收住哭声,怒道:“他来做什么,不见!”
褚遂良的话音未落,门外就响起了一个声音:“登善兄!果真不愿见小弟了吗?”
说着,房门就被推开,李世绩走了进来,看着褚遂良,也是面带苦笑。
褚遂良怒道:“李世绩!你来的正好,你身为大唐总参谋部尚书,那日朝堂之上,你为何不劝阻圣上!老夫虽然不同兵事,可却也看得出,那大食国将昭武九姓割让于大唐,分明就是个全套,你身为当时名将,难道就当真看不出!?”
李世绩怎么会看不出那是个全套,可是……“登善兄!纵然是说了又能如何,当今圣上一心想要成就一番丰功伟绩,超过先帝,他能听得进去劝说吗?”
褚遂良根本就不理会李世绩的辩解,冷笑一声道:“哼!远来连你李世绩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当日你也曾受先帝托孤之重,如今眼看着圣上就要铸成大错,你居然闭口不言,李世绩,你算的什么忠臣!”
李世绩被褚遂良这般讥讽,却也不恼,道:“登善兄!难道誓死力争,以全名节,就当真好了吗?如今这朝堂之上的乱局,难道登善兄就看不明白?虽说如今大权都在圣上一手,可后宫那位却也开始不安分了,你看看,如今着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攀附着皇后的!那些人只会趋炎附势,胸中全无半点儿才学,登善兄!小弟不言,也不要你言,乃是为了给朝中存几分正气啊!”
历史上李世绩的成功,就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还表现在他处理与皇家关系等重大政治问题上。
对于皇家的事情,在他看来,是他们“家事”,无需询问“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开陷入皇权争斗的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政变前夕,秦王“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绩,世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问李世绩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
李世绩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而褚遂良呢?
他则与朝中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根据新、旧《唐书·褚遂良传》的记载,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
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
武则天最终还是在公元655年的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新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第二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新册封的皇后,不失时机地向反对她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残忍地害死了。657年春天,她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而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缓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
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孤独地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死的地方。
直到神龙元年,即褚遂良死后四十六年,他才得到了平反,天宝六载,他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世绩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的信任。
李世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皇帝意图的深刻领会上。贞观二十三年,亦即唐太宗临终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为两朝元老,难以驾驭,特意贬他出任叠州都督。
太宗谓太子曰:“李世绩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世绩的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对“盈满则亏”的理解和领悟上。李世绩一生为大唐出生入死,立功无数,建立的赫赫战功;唐朝朝廷也给予李世绩巨大荣誉。
但在李世绩看来,“盈满则亏”
太宗皇帝临死前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时时告诫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因此,唐高宗即位后,召回李世绩,并授任他为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不久,又拜尚书左仆射。
就在这个春风得意的时候,李世绩固求解职。
李世绩如此行为不是他明哲保身,而是他的政治敏锐性,虽然出身武将,却早就看透了朝中的一切。
褚遂良闻言愣住了,看着李世绩,他突然明白,远来真正蠢的是他自己,李世绩早就将大唐内内外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想到这里,褚遂良心中就是一阵悔恨,沉声道:“似如今,该如何是好!?”
李世绩长叹一声,道:“但愿这一次不会伤了大唐的筋骨,也但愿那一位能够力挽狂澜吧!”
苏定方大军之中,此时一路疾驰,已经离开长安百余里了,心中激荡的豪情,渐渐的冷却下来,他突然预感到了阵阵危机。
苏定方也是当时名将,自然知道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可是这一次要翻越葱岭,和大食决战,他的心里怎么都没底。
对于大食的情况,他也只是从苏麟那里得到了只言片语,大食的国力,军力究竟如何,葱岭以西的山川地形详细怎样,他是一概不知。
当初征伐西突厥之时,好歹还有向导,可是如今连个向导都没有,大唐和大食对峙多年,双方虽有来往,可是大食的细情,就连那些经常往来于东西两方的商人们都不知道。
“延辉!”
一旁的苏麟连忙应道:“父帅!末将在!”
苏定方沉吟了一阵道:“延辉!你即刻回去!”
苏麟一愣,道:“回去!回长安!?”
苏定方摇了摇头,道:“不!去杜陵,去面见宋国公,宋国公一向谋算深远,你去问问他,此行该如何是好!”
苏麟闻言,连忙应道:“是!父帅!末将现在就去!”
苏麟老早就想去杜陵,找杜睿讨个主意,只是担心苏定方会心有不快,这才一直未说,如今见苏定方都开了口,他自然不再耽搁,脱离了大军,朝着杜陵的方向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