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隐可见
由隐堂之举便可断定,苏长龄与隐堂是敌非友。
再退一步说,就算两者互有关联,前年才是中元十三年,苏长龄不过是个寂寂无名的士子罢了,他哪来的能量被隐堂瞧上?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前世的苏家也不会被人灭门。
如果出手的不是隐堂,那么,这个出手之人,便很可能与隐堂有关。
墨三。
这个名字出现在秦素的脑海,几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隐堂里有墨氏子弟,而墨三,也是墨氏子弟。
如果墨三与赵国的墨氏子弟之间有联系的话,那么,他从隐堂那里拿到这种药,也并非不可能。
而墨三,又曾经是桓氏的门客……
秦素的眼睛亮了亮,旋即,她便又攥紧了手中的柳条。
不知从何时起,她的掌心里,竟然生出了满把的潮汗。
桓氏……墨三……墨氏子弟……隐堂……
这条线,在那户士族几乎灭门与苏长龄的变化这两件事上,隐约可见。
蹙眉思忖良久后,秦素终是长出了一口气,将柳条抛去了一旁。
“阿忍,再给你主公传句话。”她沉声说道。
阿忍上前一步,躬身道:“是,殿下。”
秦素将声音放得极轻,一字一顿地道:“隐堂之事,或与桓氏有关,叫他小心。”
阿忍郑重地应诺了一声,退去了一旁。
秦素停下了脚步,于道上驻足,外表看来是在欣赏初春景物,而实际上,她的思绪却转得飞快。
前世时,隐堂与桓氏是绝对的对立面,这一点秦素可以肯定,因为,那个在泗水关布下奇阵、大败陈国的谋士,便是隐堂派去的暗桩。而在那一役中,桓氏府兵死伤极为惨重,且折损的还是最精锐的兵马。
当然,秦素不排除这其中有其他几姓联手陷害,故意让桓氏府兵送死的可能。但无论如何,这一役,于桓氏而言,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役。此战之后,桓氏府兵力量大减,最终于太子之争中,被中元帝一举灭了族。
思及此,秦素便又蹙起了眉。
她好像还漏了一件大事。
前世时,桓氏之所以回归朝堂,是因为陈赵两国曾有一场大战,陈国大败,中元帝这才起了召回桓氏之意。
后来桓氏被灭,在他们的罪状中便有一条,说当年的那场大战,其实是桓道非勾结赵国大将军演的一出戏。
而这一世,这场大战,并没有发生。
中元帝召桓氏回归,原因成谜?
不过,从时间上来推断,中元帝有召回桓氏之意,是在唐、陈两国发生的两起大型刺杀事件之后。
亦即是说,在这两起事件中,一定有什么契机,引发了中元帝命桓氏回归的念头。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起刺杀,与前世的那场大战,起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而不同的是,这一次桓氏没有以“自损八百”,而不费一兵一卒,轻轻松松便回了大都。
从力量上看,这一世的桓氏,比前世的桓氏要强得多。而中元帝对桓氏的忌讳,亦远超前世。
这般想着,秦素忍不住有点恍惚起来。
如果不是此刻正站在宫道之上,她甚至要怀疑,她是不是重生去了桓家,帮助桓家躲过了前世一个又一个的大劫?
虽然明知绝无此种可能,可是,这念头却始终在秦素的心头挥之不去,直到回到永寿殿后,她还是有些心绪不宁。
阿栗是知道秦素与阿忍的秘谈的,此时见她神情怔忡,枯坐于梳妆镜于发呆,她便轻手轻脚地走上前来,低声问道:“殿下可是哪里不舒服?”
秦素闻言,略略回过了神,便伸了个秀气的懒腰,淡声道:“也没哪里不舒服,就是这大都的春天也这样冷,走在外头也伸不开手脚,却也气闷得紧。”
阿栗便笑道:“殿下说得正是呢,前两天我还见妪在那儿晒皮褥子,妪说这褥子怕不得用到五月天才能撤下去。”
“五月天?那也太过了罢”秦素不由失笑,摇了摇头,道:“妪的身子骨最是怕冷,你去叫人给妪再送些炭去,不够了从我这里领。”
对于从白云观跟过来的这群老仆役,秦素还是相当体恤的,除了对她们的信任之外,也是要在永寿殿的其他宫人那里造成一个印象,即对于忠心耿耿之人,晋陵公主是极为看重的。
见秦素发了话,阿栗便自领命而去,秦素这厢则行至侧殿,正想要叫阿梅将上回做的几件针线活计拿来瞧瞧,忽见白芳华走进来禀道:“殿下,邢大监才使了人过来报说,江家的女郎们到了。”
“是么?”秦素回身看着她,满面皆是笑意:“她们来得可真巧,我还正闲来无事呢。”语毕停了停,又问:“父皇可知此事?”
白芳华躬身道:“回殿下,陛下已经知道这事儿了,人还是从前头领进来的呢。陛下说了,叫江家女郎直接来永寿殿给殿下请安,如今还要请殿下的示下,是叫她们现在就过来,还是等用罢了午膳再说。”
“不必等啦,现在就叫她们过来罢。”秦素笑吟吟地说道,那双如蕴湖烟的眸子里,闪动着欣悦的神情:“就在正殿见一见便是,叫人替我更衣,我要穿那件新做的粉霞桃花裙。再,叫人去厨下瞧瞧有没有新鲜果点,”
见公主殿下心情大好,白芳华自也是欢喜,便吩咐宫人进来服侍,又叫人去小灶上瞧点心,她自己则亲自去外头传话,一时间,永寿殿里实是热闹得很。
约莫半炷香之后,那殿门外便走来一群妙龄女郎,皆穿着一水儿的纱罗衣裙,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也就十二、三岁,望去便如一把水葱儿也似,立在殿外迎着东风,仿佛随风而来,直叫满殿春意盎然。
秦素端坐于正殿的宝座上,眼见着那群女郎在白芳华的引领下,款款步入殿中,齐齐折腰行礼,那一声整齐的“晋陵公主殿下千岁千千岁的”请安声,便如乳莺轻啼,很是悦耳动听。
再退一步说,就算两者互有关联,前年才是中元十三年,苏长龄不过是个寂寂无名的士子罢了,他哪来的能量被隐堂瞧上?如果他真有这个本事,前世的苏家也不会被人灭门。
如果出手的不是隐堂,那么,这个出手之人,便很可能与隐堂有关。
墨三。
这个名字出现在秦素的脑海,几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隐堂里有墨氏子弟,而墨三,也是墨氏子弟。
如果墨三与赵国的墨氏子弟之间有联系的话,那么,他从隐堂那里拿到这种药,也并非不可能。
而墨三,又曾经是桓氏的门客……
秦素的眼睛亮了亮,旋即,她便又攥紧了手中的柳条。
不知从何时起,她的掌心里,竟然生出了满把的潮汗。
桓氏……墨三……墨氏子弟……隐堂……
这条线,在那户士族几乎灭门与苏长龄的变化这两件事上,隐约可见。
蹙眉思忖良久后,秦素终是长出了一口气,将柳条抛去了一旁。
“阿忍,再给你主公传句话。”她沉声说道。
阿忍上前一步,躬身道:“是,殿下。”
秦素将声音放得极轻,一字一顿地道:“隐堂之事,或与桓氏有关,叫他小心。”
阿忍郑重地应诺了一声,退去了一旁。
秦素停下了脚步,于道上驻足,外表看来是在欣赏初春景物,而实际上,她的思绪却转得飞快。
前世时,隐堂与桓氏是绝对的对立面,这一点秦素可以肯定,因为,那个在泗水关布下奇阵、大败陈国的谋士,便是隐堂派去的暗桩。而在那一役中,桓氏府兵死伤极为惨重,且折损的还是最精锐的兵马。
当然,秦素不排除这其中有其他几姓联手陷害,故意让桓氏府兵送死的可能。但无论如何,这一役,于桓氏而言,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役。此战之后,桓氏府兵力量大减,最终于太子之争中,被中元帝一举灭了族。
思及此,秦素便又蹙起了眉。
她好像还漏了一件大事。
前世时,桓氏之所以回归朝堂,是因为陈赵两国曾有一场大战,陈国大败,中元帝这才起了召回桓氏之意。
后来桓氏被灭,在他们的罪状中便有一条,说当年的那场大战,其实是桓道非勾结赵国大将军演的一出戏。
而这一世,这场大战,并没有发生。
中元帝召桓氏回归,原因成谜?
不过,从时间上来推断,中元帝有召回桓氏之意,是在唐、陈两国发生的两起大型刺杀事件之后。
亦即是说,在这两起事件中,一定有什么契机,引发了中元帝命桓氏回归的念头。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起刺杀,与前世的那场大战,起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而不同的是,这一次桓氏没有以“自损八百”,而不费一兵一卒,轻轻松松便回了大都。
从力量上看,这一世的桓氏,比前世的桓氏要强得多。而中元帝对桓氏的忌讳,亦远超前世。
这般想着,秦素忍不住有点恍惚起来。
如果不是此刻正站在宫道之上,她甚至要怀疑,她是不是重生去了桓家,帮助桓家躲过了前世一个又一个的大劫?
虽然明知绝无此种可能,可是,这念头却始终在秦素的心头挥之不去,直到回到永寿殿后,她还是有些心绪不宁。
阿栗是知道秦素与阿忍的秘谈的,此时见她神情怔忡,枯坐于梳妆镜于发呆,她便轻手轻脚地走上前来,低声问道:“殿下可是哪里不舒服?”
秦素闻言,略略回过了神,便伸了个秀气的懒腰,淡声道:“也没哪里不舒服,就是这大都的春天也这样冷,走在外头也伸不开手脚,却也气闷得紧。”
阿栗便笑道:“殿下说得正是呢,前两天我还见妪在那儿晒皮褥子,妪说这褥子怕不得用到五月天才能撤下去。”
“五月天?那也太过了罢”秦素不由失笑,摇了摇头,道:“妪的身子骨最是怕冷,你去叫人给妪再送些炭去,不够了从我这里领。”
对于从白云观跟过来的这群老仆役,秦素还是相当体恤的,除了对她们的信任之外,也是要在永寿殿的其他宫人那里造成一个印象,即对于忠心耿耿之人,晋陵公主是极为看重的。
见秦素发了话,阿栗便自领命而去,秦素这厢则行至侧殿,正想要叫阿梅将上回做的几件针线活计拿来瞧瞧,忽见白芳华走进来禀道:“殿下,邢大监才使了人过来报说,江家的女郎们到了。”
“是么?”秦素回身看着她,满面皆是笑意:“她们来得可真巧,我还正闲来无事呢。”语毕停了停,又问:“父皇可知此事?”
白芳华躬身道:“回殿下,陛下已经知道这事儿了,人还是从前头领进来的呢。陛下说了,叫江家女郎直接来永寿殿给殿下请安,如今还要请殿下的示下,是叫她们现在就过来,还是等用罢了午膳再说。”
“不必等啦,现在就叫她们过来罢。”秦素笑吟吟地说道,那双如蕴湖烟的眸子里,闪动着欣悦的神情:“就在正殿见一见便是,叫人替我更衣,我要穿那件新做的粉霞桃花裙。再,叫人去厨下瞧瞧有没有新鲜果点,”
见公主殿下心情大好,白芳华自也是欢喜,便吩咐宫人进来服侍,又叫人去小灶上瞧点心,她自己则亲自去外头传话,一时间,永寿殿里实是热闹得很。
约莫半炷香之后,那殿门外便走来一群妙龄女郎,皆穿着一水儿的纱罗衣裙,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也就十二、三岁,望去便如一把水葱儿也似,立在殿外迎着东风,仿佛随风而来,直叫满殿春意盎然。
秦素端坐于正殿的宝座上,眼见着那群女郎在白芳华的引领下,款款步入殿中,齐齐折腰行礼,那一声整齐的“晋陵公主殿下千岁千千岁的”请安声,便如乳莺轻啼,很是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