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剡地山水
正当陈逸在河边慢慢行走之时,却是听到了前方传来了几声咳嗽声,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河对面不远处有一位老人正背着一大捆木柴,正在朝着河边慢慢的靠近,似乎准备过河。
看着这老人被木柴压得直不起身子的模样,他轻叹了口气,快步走到了河边,此时那老人也是在河边弯下腰,将自己的裤子卷起来,准备过河。
“老伯,我来帮您吧。”陈逸笑着说道,东晋时期,战乱不休,无论是兴还是亡,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罢了。
那老人艰难的抬起头望了望陈逸,连忙摆了摆手,“这位公子,不用了,不用了,老汉我自己就行了,打湿了你的衣服就不好了。”
陈逸微微一笑,双脚轻轻点头,然后如风一般的飞过了这一条并不宽的小河,来到了对岸,“老伯,我的衣服可是不会打湿的,来,我帮你过河。”
老人亲眼目睹了陈逸如飞一般的越过了这条小河,露出了目瞪口呆之色,“这,这位公子,你,你是侠客吗。”
“老伯,我可不是侠客,我只是有些功夫的读书人罢了,先把木柴放下来,我先背你过河,然后再把木柴送过去。”陈逸摇了摇头,他身上无刀无剑,又怎么会是侠客呢。
“好,好,这位公子,多谢你了。”老人连忙点了点头,放下木柴,趴到了陈逸的背上。
这老人的身子非常的轻,在这战乱年代,吃不饱穿不暖,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背起老人之后,陈逸双脚在地上微微一用力,整个人便轻轻飞了起来,向着河对岸而去。
这对于老人来说,十分困难的渡河。在陈逸的帮助下,却是如此的简单。
轻轻在河对面的草地上,放下老人,陈逸再次越过了小河,将木柴拿了过来。
“这位公子,谢谢你了。要不然,老汉过个河,可不是那般容易,只是身无长物,无法言谢。老汉家里离这里不远,要不跟我一块回去喝口热茶,休息休息吧。”老人连忙拱手向陈逸感谢,同时伸出了手,准备接过木柴。
陈逸笑了笑,“老伯,你不说,我也准备叨扰叨扰您呢。这送佛送到西,这木柴,我就给您送回家吧。”
现在找不到王羲之的踪迹。又遇到这年迈的老汉,他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就将其送回家吧,至于王羲之,错过就错过吧,反正到了城市之中。很快就能找到,而且。他也要向这老人询问一些事情呢。
“这位公子,你已经帮了我。这木柴还是我来背吧。”老人连忙摇了摇头,陈逸所穿的衣服,一看就是不凡之人,他又怎能让其背着木柴呢。
“老伯,没事的,我之前不是说过了吗,练过一些功夫,这点木柴小事而已,我们走吧。”陈逸摆了摆手,一只手拿着木柴,一只手将老人扶了起来,同时对其鉴定了一下,发现这老人的年龄才不过五十多岁,便已然比现代七八十的老人还要显得苍老。
除此之外,其身上更是有着一些疾病存在,健康值也是低到了四十多,有些疾病,甚至在现代治起来都非常的难,更不用说医疗条件如此低下的古代了,他摇了摇头,用修复术为其修复了一下身体。
他现在所拥有的修复术,已然达到了顶级,号称不治之症的癌症,对于他来说,非常的简单,这些疾病,更是不在话下。
对于这老人,陈逸并没有直接使用顶级修复术,而是先用低等级的修复术,为其修复了一下,在修复术过后,老人的精神明显好了许多,身体似乎也是变得有力。
这老人似乎觉得有些奇怪,朝着周围看了看,最后想不出什么,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这位公子,你也是来剡地游玩的吗。”老人一边走着,一边向陈逸问道。
听到老人所说的地名,陈逸眼睛一亮,对于王羲之一生的经历,他可以说是十分的了解,在他的记忆力之下,根本不存在遗忘的可能。
而这剡地,也就是王羲之游玩过的地方,与金庭隔得十分的近,他心中感叹了一下,之前还在想着,这一次的副本世界,究竟是处在王羲之的哪一个时期,没想到正好与他所希望的一模一样,是处于王羲之的晚年。
“老伯,这剡地山水,风景如画,自然来此一观,您老在这剡地居住,每日能欣赏到风景,可是让人羡慕。”陈逸面带笑容的说道,剡地是秦汉时期的旧称,东晋还在沿用,而在现代,则是绍兴辖区内的一个县级市。
在这剡地之中,还有一个金庭镇,则是王羲之晚年的隐居之地,而现在他既然被随机到了这里,那么现在自然而然就是王羲之的晚年时期了,只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才能够真正的确定下来。
那老人听了陈逸的话语,摇头一笑,“这位公子,风景再好又有何用,在这战乱之年,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而言,能够吃饱,是最大的奢望了。”
陈逸点了点头,再美丽的风景,也不能当饭吃,“老伯,不知您今年高寿。”
“公子客气了,老汉出生于永宁元年,现在是永和十二年,算起来,已有五十六岁了。”老人朝着陈逸拱了拱手,缓缓的说道。
永和十二年,陈逸面上露出了一抹异色,对于这几个字,他可以说是深深的记在了心中,因为他所得到的王羲之黄庭经书法真迹之上,所最后留下来的款识,就是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
这就意味着,黄庭经是在这一年所写出来的,除此之外,也意味着今年是公元356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其子移居金庭的第二年。
此后,这位华夏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书法大师,便久居于金庭,直至其去世为止。
看周围的风景,现在应该才刚刚是春天而已,所以,这一幅黄庭经,王羲之恐怕还没有写出来。
同时,陈逸也是暗叹了一口气,来到了这一个时期,就意味着他无法亲眼见证王羲之和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相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最后由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的壮观场面。
兰亭集序,这是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亲眼见证它的出世,实在是有些遗憾,虽然错过了它的出世,但是他却是必须要亲眼看一看这幅书法,哪怕不能长久观看,他也是知足了。
因为以他的鉴定术,可以将这幅书法鉴定下来,之后,便可以随意的将其实体化出来,进行临摹或是观赏。
不过与陆子冈的危险时期相比,王羲之在晚年这最后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十分的惬意,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而且与一些朋友游遍了剡地山水。
之后,陈逸谎称自己之前生了一场病,睡了一段时日为由,询问了这老人具体的日期,老人却是摇了摇头,只说出了月份,他整日为生计而发愁,能记得是何年何月已然很不错了,哪里还去管今天是什么日子,想要知道,也只能回村子之后,找村长询问。
没有得到具体的日期,陈逸也并没有任何的失望,扶着老人,向着前方走去。
“老伯,我初次来到这剡地游玩,不知这里离山阴有多远。”陈逸不由笑着问道,根据老人所说的月份,所在所处的是五月,至于是几日,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五月二十日,正是王羲之书写黄庭经的日子,现在虽然不知道具体日期,但是先打听一下这里距离山阴有多远,还是有好处的。
这山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绍兴地区,与剡地也是相邻,这一个县名设于秦代,在民国时期,才与另一个县,合并为绍兴县。
那老人笑了笑,“说起来这里是剡地,但已然是边界了,老汉所在的那个村庄过了,就是山阴县地界了。”
听到这老人的话语,陈逸眼睛一亮,无论今天日期如何,倒是应该去山阴境内看一看。
虽然认识王羲之之后,以他的书法水平,可以与王羲之成为朋友,到时候想让其写书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那种感觉,或许没有亲眼见证举世闻名的书法名帖诞生,那般的让人激动。
“老伯,你家里的孩子呢,怎么自己上山砍柴啊。”陈逸接着询问道,他觉得这老人如此身体,还上山砍柴,不是家里没人,便是孩子好吃懒坐。
老人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我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儿,女儿远嫁到外地,而那个孩子被征召入伍,已经一年多没有音信了,生死不知,前一段时日,我家媳妇突然离去,只留下一个才三岁大的孙女。”
说到这里,老人停住了脚步,再次长叹了一声,“如果不是为了照顾这个孩子,我也是很想一死了之。”
“老伯,只要不放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陈逸摇了摇头,轻声的安慰道,比起古代的战乱不断而言,现代社会,虽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却足以让人安享太平。(未完待续)
看着这老人被木柴压得直不起身子的模样,他轻叹了口气,快步走到了河边,此时那老人也是在河边弯下腰,将自己的裤子卷起来,准备过河。
“老伯,我来帮您吧。”陈逸笑着说道,东晋时期,战乱不休,无论是兴还是亡,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罢了。
那老人艰难的抬起头望了望陈逸,连忙摆了摆手,“这位公子,不用了,不用了,老汉我自己就行了,打湿了你的衣服就不好了。”
陈逸微微一笑,双脚轻轻点头,然后如风一般的飞过了这一条并不宽的小河,来到了对岸,“老伯,我的衣服可是不会打湿的,来,我帮你过河。”
老人亲眼目睹了陈逸如飞一般的越过了这条小河,露出了目瞪口呆之色,“这,这位公子,你,你是侠客吗。”
“老伯,我可不是侠客,我只是有些功夫的读书人罢了,先把木柴放下来,我先背你过河,然后再把木柴送过去。”陈逸摇了摇头,他身上无刀无剑,又怎么会是侠客呢。
“好,好,这位公子,多谢你了。”老人连忙点了点头,放下木柴,趴到了陈逸的背上。
这老人的身子非常的轻,在这战乱年代,吃不饱穿不暖,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背起老人之后,陈逸双脚在地上微微一用力,整个人便轻轻飞了起来,向着河对岸而去。
这对于老人来说,十分困难的渡河。在陈逸的帮助下,却是如此的简单。
轻轻在河对面的草地上,放下老人,陈逸再次越过了小河,将木柴拿了过来。
“这位公子,谢谢你了。要不然,老汉过个河,可不是那般容易,只是身无长物,无法言谢。老汉家里离这里不远,要不跟我一块回去喝口热茶,休息休息吧。”老人连忙拱手向陈逸感谢,同时伸出了手,准备接过木柴。
陈逸笑了笑,“老伯,你不说,我也准备叨扰叨扰您呢。这送佛送到西,这木柴,我就给您送回家吧。”
现在找不到王羲之的踪迹。又遇到这年迈的老汉,他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就将其送回家吧,至于王羲之,错过就错过吧,反正到了城市之中。很快就能找到,而且。他也要向这老人询问一些事情呢。
“这位公子,你已经帮了我。这木柴还是我来背吧。”老人连忙摇了摇头,陈逸所穿的衣服,一看就是不凡之人,他又怎能让其背着木柴呢。
“老伯,没事的,我之前不是说过了吗,练过一些功夫,这点木柴小事而已,我们走吧。”陈逸摆了摆手,一只手拿着木柴,一只手将老人扶了起来,同时对其鉴定了一下,发现这老人的年龄才不过五十多岁,便已然比现代七八十的老人还要显得苍老。
除此之外,其身上更是有着一些疾病存在,健康值也是低到了四十多,有些疾病,甚至在现代治起来都非常的难,更不用说医疗条件如此低下的古代了,他摇了摇头,用修复术为其修复了一下身体。
他现在所拥有的修复术,已然达到了顶级,号称不治之症的癌症,对于他来说,非常的简单,这些疾病,更是不在话下。
对于这老人,陈逸并没有直接使用顶级修复术,而是先用低等级的修复术,为其修复了一下,在修复术过后,老人的精神明显好了许多,身体似乎也是变得有力。
这老人似乎觉得有些奇怪,朝着周围看了看,最后想不出什么,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这位公子,你也是来剡地游玩的吗。”老人一边走着,一边向陈逸问道。
听到老人所说的地名,陈逸眼睛一亮,对于王羲之一生的经历,他可以说是十分的了解,在他的记忆力之下,根本不存在遗忘的可能。
而这剡地,也就是王羲之游玩过的地方,与金庭隔得十分的近,他心中感叹了一下,之前还在想着,这一次的副本世界,究竟是处在王羲之的哪一个时期,没想到正好与他所希望的一模一样,是处于王羲之的晚年。
“老伯,这剡地山水,风景如画,自然来此一观,您老在这剡地居住,每日能欣赏到风景,可是让人羡慕。”陈逸面带笑容的说道,剡地是秦汉时期的旧称,东晋还在沿用,而在现代,则是绍兴辖区内的一个县级市。
在这剡地之中,还有一个金庭镇,则是王羲之晚年的隐居之地,而现在他既然被随机到了这里,那么现在自然而然就是王羲之的晚年时期了,只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才能够真正的确定下来。
那老人听了陈逸的话语,摇头一笑,“这位公子,风景再好又有何用,在这战乱之年,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而言,能够吃饱,是最大的奢望了。”
陈逸点了点头,再美丽的风景,也不能当饭吃,“老伯,不知您今年高寿。”
“公子客气了,老汉出生于永宁元年,现在是永和十二年,算起来,已有五十六岁了。”老人朝着陈逸拱了拱手,缓缓的说道。
永和十二年,陈逸面上露出了一抹异色,对于这几个字,他可以说是深深的记在了心中,因为他所得到的王羲之黄庭经书法真迹之上,所最后留下来的款识,就是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
这就意味着,黄庭经是在这一年所写出来的,除此之外,也意味着今年是公元356年,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其子移居金庭的第二年。
此后,这位华夏历史上最具盛名的书法大师,便久居于金庭,直至其去世为止。
看周围的风景,现在应该才刚刚是春天而已,所以,这一幅黄庭经,王羲之恐怕还没有写出来。
同时,陈逸也是暗叹了一口气,来到了这一个时期,就意味着他无法亲眼见证王羲之和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相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最后由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的壮观场面。
兰亭集序,这是天下第一行书,没有亲眼见证它的出世,实在是有些遗憾,虽然错过了它的出世,但是他却是必须要亲眼看一看这幅书法,哪怕不能长久观看,他也是知足了。
因为以他的鉴定术,可以将这幅书法鉴定下来,之后,便可以随意的将其实体化出来,进行临摹或是观赏。
不过与陆子冈的危险时期相比,王羲之在晚年这最后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十分的惬意,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而且与一些朋友游遍了剡地山水。
之后,陈逸谎称自己之前生了一场病,睡了一段时日为由,询问了这老人具体的日期,老人却是摇了摇头,只说出了月份,他整日为生计而发愁,能记得是何年何月已然很不错了,哪里还去管今天是什么日子,想要知道,也只能回村子之后,找村长询问。
没有得到具体的日期,陈逸也并没有任何的失望,扶着老人,向着前方走去。
“老伯,我初次来到这剡地游玩,不知这里离山阴有多远。”陈逸不由笑着问道,根据老人所说的月份,所在所处的是五月,至于是几日,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五月二十日,正是王羲之书写黄庭经的日子,现在虽然不知道具体日期,但是先打听一下这里距离山阴有多远,还是有好处的。
这山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绍兴地区,与剡地也是相邻,这一个县名设于秦代,在民国时期,才与另一个县,合并为绍兴县。
那老人笑了笑,“说起来这里是剡地,但已然是边界了,老汉所在的那个村庄过了,就是山阴县地界了。”
听到这老人的话语,陈逸眼睛一亮,无论今天日期如何,倒是应该去山阴境内看一看。
虽然认识王羲之之后,以他的书法水平,可以与王羲之成为朋友,到时候想让其写书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那种感觉,或许没有亲眼见证举世闻名的书法名帖诞生,那般的让人激动。
“老伯,你家里的孩子呢,怎么自己上山砍柴啊。”陈逸接着询问道,他觉得这老人如此身体,还上山砍柴,不是家里没人,便是孩子好吃懒坐。
老人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我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儿,女儿远嫁到外地,而那个孩子被征召入伍,已经一年多没有音信了,生死不知,前一段时日,我家媳妇突然离去,只留下一个才三岁大的孙女。”
说到这里,老人停住了脚步,再次长叹了一声,“如果不是为了照顾这个孩子,我也是很想一死了之。”
“老伯,只要不放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陈逸摇了摇头,轻声的安慰道,比起古代的战乱不断而言,现代社会,虽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却足以让人安享太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