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向大海进军
同样是在西元270年十二月,当长安因为西方三国使者的到来,诸多权贵和士子在思想上打开了新的领域,掀起头脑风暴的同时。在遥远的南疆,这里的汉家儿郎们也将要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拿下交州南部三郡后,季汉政府当然也在这里设置了自己的交州刺史部。第一任交州刺史,便是王颀王孔硕。
说起来,王颀以前在南中,虽然只是个南中都督,但下面着实管着七个郡。而这个交州刺史,却只有三个郡。这样的职务变动,其实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但是,这样的安排,是王颀本人的强烈要求,也是关彝维持自己复兴社整体稳定的需要:王颀在南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而且这里和复兴社的老巢涪陵郡不同。在涪陵郡,虽然任何一个复兴社元老都可以调动起涪陵郡的十万土著。但毫无疑问,这种调动必须有关彝的认可,否则就办不成。而在南中,嗯,大家当然知道关大司马,但真要说威望,别说王颀了,就连现在新任的南中都督马义都比他高。
所以,这样的职务调动是必须的。权臣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君主,而且由于权臣位置的尴尬,他比一般的君主还要多疑。这一点,不是简单的一个穿越者心胸宽广就能改变的。
而且关彝也知道,在历史的本位面,由于王颀出身并非世家大族而且政治站队老是出现错误。所以别看他跟着毌丘俭灭了高句丽,跟着邓艾灭了蜀汉。但终王颀一生,永远都只是一个郡太守。这一次,把王颀放到季汉现在仅有的四个州刺史的位置上,也不算亏待他了。
王颀出任交州刺史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吴佳等东吴鲁王党的残余安排到南中去做郡太守。既酬谢了对方的功劳,也清空了交州南三郡的世家(陶家和薛家在交趾郡的势力当然是要主动进行打击的。)
第二,以红河为主要倚仗,全面疏通南中到交趾郡的交通:河道里的暗礁能清除的清除,不能清除的要排查标记。河水沿岸的县城要兴建港口。港口与城市之间要新建官道链接……以上种种,是一个超级大工程。需要的劳动力是极为惊人的。而王颀对应募而来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土著们给了极为丰厚的待遇。一下子就抓住了当地土著的心。
不过对于应募而来的土著们来说,王刺史给的工钱虽然很厚道,但有一点不太好。他发给大家的酬劳,全部都是铜钱,一粒粮食都没有。这样大家还得拿着铜钱翻山越岭去东吴控制下的北交州买粮食。不过呢,虽然很麻烦,但到底是手里有钱了,只要肯老实的卖力气,这温饱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光是这一点,大家就有足够的理由拥护大汉在这里的统治了。
可是对于王颀来说,不发铜钱不行啊。由于季汉的外贸始终处于入超状态,而且云南铜矿的产量越来越高。现在季汉上下头疼的不是去哪里找到足够的铜来改善本国货币质量低劣的问题。而是如何把这些多出来的钱给花出去:再这么发展下去,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这种入超金额会更大。为了币值稳定,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关大司马就只有准备向西周学习,大量铸造铜质礼器了。
所以,现在的季汉上下,不唯交州,便是涪陵、南中、雍凉等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各种公共工程建设。而对工人薪水的发放,也一改以前一半粮食一半铜钱的规矩,直接全额发放铜钱。
这么一来的后果,便是季汉境内的粮价开始上升。从以前的每石一百二十钱左右上升到了一百五十钱,而且按照这个趋势,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粮价上涨,本国农民当然受益。农民有钱后,复兴社的各种商品当然就会卖得更好。与此同时,由于粮价的上升,导致普通粮食和肉食的差价缩小。兜里有钱的普通官员和工人们也琢磨着在自己的饭桌上添上几道肉食。而政府的钱多了以后,常备军的餐桌上肉类供应只会更多。由此,和汉民比邻而居的游牧部落也得以受益。汉家儿郎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和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所以,适当的货币贬值,对促进经济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而且中国的老百姓多聪明啊:国内粮价上涨这么多,那我们干嘛还要在国内买粮?于是,大粮商、小商贩以及居住在汉晋、汉吴边境的普通百姓们,纷纷以各种手段进入晋、吴两国内买粮。
这其实就是在吸两国的血。两国的有识之士并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可是看到了又有什么办法呢?晋国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只是北方的幽州存在较大的漏洞。而东吴嘛,那简直就是个筛子啊。
总之,由于王颀在南交州大兴建设,本地土著有钱后纷纷向北交州购买粮食。由此在让北交州病态的繁荣以外,东吴内部的大量粮食乃至人口都源源不绝的朝着南交州开始流失。
除开清除世家方便政令畅通,大兴土木以利土著之外。王颀在交州最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开海路。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是现代越南的北部地区。这块地方,确实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领土。但这块地方,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在农耕时代,这里的产出也极少。所以,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维持统治,其实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以历史本位面的明代为例。朱棣平定安南并在这里驻军。每年能够从这里获取的赋税是多少呢?最多的一年不足七万两。而这里的驻军每年花费的军费是多少呢?每年三百万两。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明政府的统治策略出了问题(比如强行改土归流),激起安南土著的普遍反抗。但无论如何,如此悬殊的进出账,任何一个管财务的大臣都会建议放弃了事。
所以,不管关彝再怎么有雄心壮志,未来的大汉执政者再怎么心有不甘。只要这里的收支达不到平衡或者变为正数,这块地方,迟早会被中原统治者放弃。
如何改善这里的产出呢?农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海贸。
在拿下这块地盘后,王颀除了在雉鸡关加固关隘防备东吴的来袭外,也按照关彝的指示,花了极大的力气在红河的出海口处疏浚淤泥,修筑新的港口。待得这一年的十月,东吴答应的海船交割完毕后,王颀就开始着手率队南下探索航路。
不过这一年的孔硕公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所以这一次领军南下的,是以前的涪陵郡太守,张翼之子张微。其副手,则是南中的耿腾以及东吴这边的全吴。
“如此,一切就拜托子邈了。”
“请王使君放心。微一定竭尽全力完成大司马和使君交待的任务。”
张微率领的船队,一共是五十艘大海船和一百多膄内河船。船上堆满了丝绸、陶瓷、香皂等各种货物。整个船队有战兵一千人,水手两千余人。
这支船队的航线是:根据关大司马手绘的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地图,先沿着中南半岛的海岸线南行。到了马六甲海峡后向西。再沿着中南半岛的西侧海岸线北上,之后到达印度半岛。与统治那里的笈多王朝建立直接的官方联系。之后转到印度半岛西部,与那里的贵霜帝国建立联系。
真要是一切顺利,找到贵霜的话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此时的贵霜已经被萨珊波斯给打成了狗,但由于笈多的威胁日益强大,所以贵霜现在不但不敢找萨珊复仇,反而以萨珊为宗主国,依靠萨珊的帮助来对抗笈多。所以,只要到了贵霜,要在海上和波斯建立联系就非常容易了。如此,海上丝绸之路便是开通成功了。这样一来,货物量受限的问题,就将得到极大的缓解。而大汉出口的商品,也就从完全依赖丝绸,变为陶瓷、丝绸并举。
当然,这一切都是关彝的设想。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手下的人去勇敢的开拓。
作为当年代表曹魏横渡大海去到日本列岛,宣布邪马台国为曹魏附属王国的王颀来说。他和普通的士大夫并不一样。他是真的认同关彝发展海路的思想的。所以这一次,他也在这支船队里下了重注。
“祖父大人,孙儿这就去了。不找到贵霜,孙儿绝不生还!”
“善!弥儿好好去做。我大汉的男儿,除了能够开拓西疆数万里之外,也能斩开南洋的数万里海涛!”
在拿下交州南部三郡后,季汉政府当然也在这里设置了自己的交州刺史部。第一任交州刺史,便是王颀王孔硕。
说起来,王颀以前在南中,虽然只是个南中都督,但下面着实管着七个郡。而这个交州刺史,却只有三个郡。这样的职务变动,其实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但是,这样的安排,是王颀本人的强烈要求,也是关彝维持自己复兴社整体稳定的需要:王颀在南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而且这里和复兴社的老巢涪陵郡不同。在涪陵郡,虽然任何一个复兴社元老都可以调动起涪陵郡的十万土著。但毫无疑问,这种调动必须有关彝的认可,否则就办不成。而在南中,嗯,大家当然知道关大司马,但真要说威望,别说王颀了,就连现在新任的南中都督马义都比他高。
所以,这样的职务调动是必须的。权臣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君主,而且由于权臣位置的尴尬,他比一般的君主还要多疑。这一点,不是简单的一个穿越者心胸宽广就能改变的。
而且关彝也知道,在历史的本位面,由于王颀出身并非世家大族而且政治站队老是出现错误。所以别看他跟着毌丘俭灭了高句丽,跟着邓艾灭了蜀汉。但终王颀一生,永远都只是一个郡太守。这一次,把王颀放到季汉现在仅有的四个州刺史的位置上,也不算亏待他了。
王颀出任交州刺史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吴佳等东吴鲁王党的残余安排到南中去做郡太守。既酬谢了对方的功劳,也清空了交州南三郡的世家(陶家和薛家在交趾郡的势力当然是要主动进行打击的。)
第二,以红河为主要倚仗,全面疏通南中到交趾郡的交通:河道里的暗礁能清除的清除,不能清除的要排查标记。河水沿岸的县城要兴建港口。港口与城市之间要新建官道链接……以上种种,是一个超级大工程。需要的劳动力是极为惊人的。而王颀对应募而来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土著们给了极为丰厚的待遇。一下子就抓住了当地土著的心。
不过对于应募而来的土著们来说,王刺史给的工钱虽然很厚道,但有一点不太好。他发给大家的酬劳,全部都是铜钱,一粒粮食都没有。这样大家还得拿着铜钱翻山越岭去东吴控制下的北交州买粮食。不过呢,虽然很麻烦,但到底是手里有钱了,只要肯老实的卖力气,这温饱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光是这一点,大家就有足够的理由拥护大汉在这里的统治了。
可是对于王颀来说,不发铜钱不行啊。由于季汉的外贸始终处于入超状态,而且云南铜矿的产量越来越高。现在季汉上下头疼的不是去哪里找到足够的铜来改善本国货币质量低劣的问题。而是如何把这些多出来的钱给花出去:再这么发展下去,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这种入超金额会更大。为了币值稳定,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关大司马就只有准备向西周学习,大量铸造铜质礼器了。
所以,现在的季汉上下,不唯交州,便是涪陵、南中、雍凉等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各种公共工程建设。而对工人薪水的发放,也一改以前一半粮食一半铜钱的规矩,直接全额发放铜钱。
这么一来的后果,便是季汉境内的粮价开始上升。从以前的每石一百二十钱左右上升到了一百五十钱,而且按照这个趋势,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粮价上涨,本国农民当然受益。农民有钱后,复兴社的各种商品当然就会卖得更好。与此同时,由于粮价的上升,导致普通粮食和肉食的差价缩小。兜里有钱的普通官员和工人们也琢磨着在自己的饭桌上添上几道肉食。而政府的钱多了以后,常备军的餐桌上肉类供应只会更多。由此,和汉民比邻而居的游牧部落也得以受益。汉家儿郎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和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所以,适当的货币贬值,对促进经济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而且中国的老百姓多聪明啊:国内粮价上涨这么多,那我们干嘛还要在国内买粮?于是,大粮商、小商贩以及居住在汉晋、汉吴边境的普通百姓们,纷纷以各种手段进入晋、吴两国内买粮。
这其实就是在吸两国的血。两国的有识之士并不是看不到这一点。可是看到了又有什么办法呢?晋国的情况还稍微好一点,只是北方的幽州存在较大的漏洞。而东吴嘛,那简直就是个筛子啊。
总之,由于王颀在南交州大兴建设,本地土著有钱后纷纷向北交州购买粮食。由此在让北交州病态的繁荣以外,东吴内部的大量粮食乃至人口都源源不绝的朝着南交州开始流失。
除开清除世家方便政令畅通,大兴土木以利土著之外。王颀在交州最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开海路。
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是现代越南的北部地区。这块地方,确实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领土。但这块地方,距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在农耕时代,这里的产出也极少。所以,历代中原王朝在这里维持统治,其实多少有些得不偿失。
以历史本位面的明代为例。朱棣平定安南并在这里驻军。每年能够从这里获取的赋税是多少呢?最多的一年不足七万两。而这里的驻军每年花费的军费是多少呢?每年三百万两。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明政府的统治策略出了问题(比如强行改土归流),激起安南土著的普遍反抗。但无论如何,如此悬殊的进出账,任何一个管财务的大臣都会建议放弃了事。
所以,不管关彝再怎么有雄心壮志,未来的大汉执政者再怎么心有不甘。只要这里的收支达不到平衡或者变为正数,这块地方,迟早会被中原统治者放弃。
如何改善这里的产出呢?农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海贸。
在拿下这块地盘后,王颀除了在雉鸡关加固关隘防备东吴的来袭外,也按照关彝的指示,花了极大的力气在红河的出海口处疏浚淤泥,修筑新的港口。待得这一年的十月,东吴答应的海船交割完毕后,王颀就开始着手率队南下探索航路。
不过这一年的孔硕公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所以这一次领军南下的,是以前的涪陵郡太守,张翼之子张微。其副手,则是南中的耿腾以及东吴这边的全吴。
“如此,一切就拜托子邈了。”
“请王使君放心。微一定竭尽全力完成大司马和使君交待的任务。”
张微率领的船队,一共是五十艘大海船和一百多膄内河船。船上堆满了丝绸、陶瓷、香皂等各种货物。整个船队有战兵一千人,水手两千余人。
这支船队的航线是:根据关大司马手绘的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地图,先沿着中南半岛的海岸线南行。到了马六甲海峡后向西。再沿着中南半岛的西侧海岸线北上,之后到达印度半岛。与统治那里的笈多王朝建立直接的官方联系。之后转到印度半岛西部,与那里的贵霜帝国建立联系。
真要是一切顺利,找到贵霜的话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此时的贵霜已经被萨珊波斯给打成了狗,但由于笈多的威胁日益强大,所以贵霜现在不但不敢找萨珊复仇,反而以萨珊为宗主国,依靠萨珊的帮助来对抗笈多。所以,只要到了贵霜,要在海上和波斯建立联系就非常容易了。如此,海上丝绸之路便是开通成功了。这样一来,货物量受限的问题,就将得到极大的缓解。而大汉出口的商品,也就从完全依赖丝绸,变为陶瓷、丝绸并举。
当然,这一切都是关彝的设想。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手下的人去勇敢的开拓。
作为当年代表曹魏横渡大海去到日本列岛,宣布邪马台国为曹魏附属王国的王颀来说。他和普通的士大夫并不一样。他是真的认同关彝发展海路的思想的。所以这一次,他也在这支船队里下了重注。
“祖父大人,孙儿这就去了。不找到贵霜,孙儿绝不生还!”
“善!弥儿好好去做。我大汉的男儿,除了能够开拓西疆数万里之外,也能斩开南洋的数万里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