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12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谢良臣便以前世初等、中等、高等学府学历为参照,再辅之以部门特考,制定了一套人才选拔模式。
  且因为如今新学推广尚未完全普及,国中只学儒学的书生仍旧不少,所以谢良臣也特地让学部官员们分了文科、理科。
  所谓文科即只学四书五经的学生,至于理科就不用说了,那便是各个专业都有细类化分的新学毕业生。
  从小学到大学起,学部改往日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甚至会试等,全都称之为升学考试。
  凡学生就读各年级,经考试合格,即可升上高年级就读,同时从初级到高级,每阶段考试难度也依次增加,如此便能筛选出合格的人才。
  当然,若有人天资不凡,也可跳级,只要考试通过即可。
  这次选拔考试,便是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的学生们在取得学历证明之后,首次参加朝廷组织的选拔考试。
  这次出缺的部门不少,因为谢良臣降低原本官员致仕的年纪,由原本的七十岁,下调到了六十五,再加上官员考核法的实施,每年都有不少官员会因为懈怠工作而被撸掉官职,所以朝中官员如今也开始呈年轻化。
  各部门要招什么样的人,考试的卷子上便出什么题,不过虽是有差别,试卷内容有些地方也是差不多的,比如公文写作,逻辑思考能力,常识问答等等。
  因为是第一届考试,所以地点选在了京城,若是举办成功,以后再由各部门甚至各地方自己组织人员选拔考试。
  谢良臣巡视了文、理两处考场,发现两边考生的气氛全不一样。
  文科那边,几乎与谢良臣当初参加乡试与会试差不多,书生个个都身穿儒衫长袍,头戴纶巾,写字的文具也仍是用毛笔、砚台。
  而理科学生这边,因为经常涉及到验算、草图、作画等等各种解题步骤,因此大多学生所用的都是硬笔,也就是那种需要蘸墨水写的简易版钢笔。
  这种笔据是由徐州一位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造出来,最开始他也只是觉得毛笔在以尺校直时画图不方便,于是便造出来自己用。
  哪知同院的学生们见到了,纷纷表示愿意出钱来买,后来这位学生看到商机,便一边读书,一边对此原有的笔进行改良,最后推出市场的便是如今这些学生们在用的这种。
  那名学生谢良臣知道,因为他这笔销量不错,所以赚了不少钱,加上他本来就醉心手工机械,所以并未来参加官府选拔考试,而是当他的工厂主去了。
  谢良臣听说消息,还特地命工部发了奖励的通告下去,另还有一个纯金的小锤子,上头刻着“巧夺天工”四个字。
  那学生得到了这把金色的小锤,引以为傲,据说常在人前炫耀,还道要引为传家之宝,让不少人嫉妒不已。
  自此之后,凡是民间有谁人造出惊奇独特之物,谢良臣便让工部考核之后,发下金色小锤,数年下来,总数已过百余件。
  后来户部对此项开支提出异议,表示若是以后民间发明愈多,恐怕财政不支,谢良臣思考过后深以为然,便以自己的名义设立了此奖励,且规定,每年只选出最为优秀的十人发此金锤。
  对于这些新鲜事物,国中抵触的人有,接受的却更多,且一般接触了新学,或是打算让自家孩子入新学读书的人家多是持接受态度。
  至于抵触的,则一般为累世儒学之家,他们只让族中子弟学四书五经,依旧以数理为旁门左道,各种机械制造为奇淫巧技。
  只是即便这些人再是抵触,他们的生活还是一日一日的开始发生改变。
  首先是门前屋后的道路,除了青石板之外,便宜好用的水泥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土路、泥路,再后来有些人家还开始用此物建房子。
  后来日常生活之中,有人觉得用吊桶打水实在太慢且费劲,于是发明出了手压版的引水装置。
  同时因为熟悉压力的作用原理,造出此物的人还顺便造出了简易版的抽水马桶,为什么说是简易版?因为马桶的水要自己打来放在旁边一个更大的装水器物里,而不是自动灌满,同时秽物排出之地也得先从地下凿出管道来,最后再排去特定的地方。
  谢良臣不知此人是怎么从井水想到粪水的,不过对于这东西,他是期盼已久,在第一时间就让人上门安装了。
  有他带头,京中不少人家也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上了此物,然后就真香了。
  同时那些顽固不化,拒绝认知新事物的人家,也开始逐渐被周围的种种变化所侵染,只他们还未发觉,仍抱着最后的四书五经,做最后一丝挣扎。
  谢良臣巡完两处考场,再看各处报考人数,文科学院参考一百二十人,新学毕业生报考四百六十人,相差近四倍之数,其中三十名女子皆来自新学,发展势头相当不错。
  有他巡场监考,不管是哪边的主考官和阅卷人员都不敢徇私舞弊,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本次共取中官员一百一十人,其中女子十人。
  谢良臣看过她们的卷子,发现其中有几人十分具有数理科学大佬的潜质,于是便在欢迎宴上请了这十位女子上前答话,哪知却引出一阵不小的骚乱来。
  “夫人?!你怎么会在此?!”席间,翰林院编撰王修见自家娘子身着男装出列,险些跌破眼镜。
  不仅是他,在场有数位大人皆在此刻才发现,原来自家夫人、女儿竟然偷偷背着他们跑来参加考试了!一时受惊不小。
  王夫人见自家夫君一副见鬼的模样,神色极是淡定的道:“我既然苦学数年,自然不可能空费青春,夫君当日既然允我去读书,今日又为何如此惊讶?”
  “这......我......”王修哑口无言。
  他之所以同意自家夫人去读书,一是觉得让自家夫人找点事做,如此对方便不至于天天盯着他,催他上进,二来就是想讨好谢良臣,让他觉得自己是积极支持他政策的。
  至于他娘子真的会在某一天跟他同朝为官这件事,王修完全没想过,也不认为有这个可能。
  可现在事实摆在眼前,他方后悔当初之举,因为要是哪天他娘子官运亨通,升官掌权,那他这夫君的面子要往哪里搁?
  更有甚者,他娘子考的还是督察院的御史之职,要是哪天夫妻二人拌嘴吵架,那他岂不休矣?
  谢良臣也没想到竟还能有如此巧事,失笑之余也敬佩几位女子之见识、胆识,朝她们举杯道:“人说巾帼不让须眉,如今众位便是实证,还望以后能以百姓社稷为重,使我华夏民族盛世永昌,我敬各位!”
  “愿与丞相同勉!”众人亦同声回敬。
  这个小插曲在宴会结束之后很快便传遍了京城,还不少人都在这十位女子上朝时专门蹲点观看。
  然后等见到她们个个与男子一样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或是乘轿或是骑马,端的是威风八面后,不少人都心动了,觉得谢良臣所言女子也可入朝为官一事非是作假,说不定自家闺女也能行。
  其中对此反应最为激烈的,便是各位大臣的妻子。
  这些人中许多都识文断字,可每日却忙碌于灶台之间,不是考虑三餐吃什么,就是看顾孩子,自己却再无其他价值。
  如今大家同为女子,可别人却能身穿官服高坐一方堂上,意气风发,真真是将自己比下去了。
  因此在选拔考试之后,国子监女学再一次得到了迅猛发展,前来参加入学考试的人几乎与七学男学生快持平了。
  就在这时,前线战事也不断的传回国中。
  据报,融安帝到达沿海疆域之后,除了调动原有的广州水师之外,还令步兵乘船同往,又调了多门火炮远攻敌人战船。
  我方占着地利之便,又有源源不断的补给,融安帝到了地方之后即令出击,首战即毁对方数艘战船,算是挫了对方锐气。
  不过对方亦是海战经验丰富,因此双方在第一次交手后,融安帝待要追击,对方却将战船悉数散开,撤退极有章法,让融安帝率领的海军水师难以将其剿灭,双方只好暂时各自扎下水寨。
  消息传回京中,人人皆欣喜万分,毕竟打了胜仗总是值得高兴的。
  此时便有人偷偷观察谢良臣的反应,想看他听到这消息是喜是怒,可有后悔。
  可惜谢良臣每日上朝皆如往常,甚至在听说融安帝打了胜仗也很高兴,还说是国家之福,让他们大失所望。
  后又半月,期间融安帝曾多次出击,均未能将对方全数剿灭,凡是对方看出他急于求成,屡次偷袭得手,有打乱他进攻队形的趋势。
  双方战事由此陷入胶着之中。
  “陛下,对方此时后撤必定有诈,陛下千万不可冒进中了敌人之奸计也。”江牧在旁劝道。
  融安帝首战即大胜,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是用兵奇才,后来见屡次出击战果皆无,心中又焦急万分,更怕谢良臣以及众位朝臣笑他无用,因此打定主意要发起总攻,一举将葡萄牙人全数歼灭。
  因此,他闻言并不在意,只道:“蛮夷岂懂兵法?对方妄称海上霸主,不过是未遇上我中原水师,朕既坐镇于此,将官们无不深受鼓舞,兵士们士气亦正高涨,合该此时一鼓作气,以风卷残云之势将其扫清,若是再等,等对方水寨安稳再次出击,那朕岂非白白错失良机?”
  “黄将军,你是广东水师提督,你说朕之策可对?”融安帝自以为得意,便又问堂下立着的另一人。
  黄将军闻言双手抱拳朝上道:“臣以为万事皆小心为好,尤其是战场上对方突然做出异常举动,若是未探查清楚就冒进,极易为对方所陷。”
  他这话算是个不怎么硬的软钉子,融安帝少年意气,虽自己也读兵法却都是纸上谈兵,再加上新胜之后就更是容不得别人反驳,因此闻言脸色立刻便冷了下来。
  “听闻黄将军以前原为商鸣将军麾下副将,对陆战了熟于心,没想到如今统领水师,竟照搬策略,不知可是谢丞相专门吩咐了你,要你与朕掣肘?”
  “臣不敢。”黄将军听他冷哼,随即垂下了头,但也无更多惶恐之态,显然对于融安帝的责备也没看在眼中。
  被人轻视,融安帝心中压抑已久的怒气再次生腾,一拍桌子道:“朕知道,出境之前,谢丞相曾派人传信与你,信中到底说了什么,你可敢取出来给朕一看!”
  “陛下息怒,黄将军也是好意。”江牧见他发怒,赶紧出来相劝。
  可惜融景帝已是钻了牛角尖,根本听不进去,只眯着眼,满脸怒容的盯着眼前的黑甲将军,“你可敢?”
  黄将军倒是坦荡,闻言便从怀中掏出书信呈给融安帝,然后自己又再次退回堂下。
  融安看他一眼,后展开书信,一目十行,极快的将信读完了。
  谢良臣信上倒是没写其他,只嘱咐黄将军时刻不离融安帝左右,若是遇其行事鲁莽,必要耐心规劝,还要事事以陛下为先。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封再正常不过的信了,可惜写这信的人是谢良臣。
  于是不止融安帝怀疑其中有诈,就连江牧都觉得面前这位广东水师提督,恐怕另有任务在身。
  “这信真是谢丞相所写?”江牧怀疑的看着他。
  “确然是谢丞相的笔迹,陛下和江大人若是不信,可寻丞相手书比对。”
  不用比对融安帝也能认出信上笔迹,在对方赶走他的师父之后,后来给他上课的先生每日只教他些无用的诗词歌赋,所谈也都是迂腐之见。
  他提出异议,对方却将谢良臣亲笔写的什么“课程表”拿了出来,道丞相让他们按此内容给皇帝上课,颐养身心。
  融安帝当初看到那什么劳什子课表,简直恨得眼睛都要滴血,后来朝上批阅奏章,也是谢良臣回复批文,他只要写个“允”或者“可”就行,几乎就是摆设。
  甚至到了后来,他干脆自己拟旨,然后再让人送进宫中给他用印。
  那些字字句句,夜夜缠绕在他心中、脑海,成了不灭的阴影,几乎挥之不去。
  所以看到这封信,他第一反应就是,此人必定又打算在某刻给他以侮辱,这封明面上看似是叮嘱广东水师提督协助他的信,实则说不定其中就暗藏着什么暗号、谜语。
  想到此处,融安帝与江牧对视一眼,后开口道:“谢丞相既是嘱咐将军事事以朕为先,那朕便命你带本部水师分兵侧翼,等朕号令一起,再进攻辅助破敌。”
  “陛下不可!”黄将军闻言立刻否决道,“海上风云不定,若是臣领兵往他处,若是太近,则队伍既无法合拢又不够分散,极易造成混乱,为对方各个击破。若是太远,则救援不及,臣请陛下三思。”
  听他说到混乱和救援不及,融安帝立刻眼神一凛,猜测谢良臣定是要让人趁乱杀他,又或者假借救援之名,实为两面夹击,还是要取他性命,于是越发坚定了要广东水师提督带人离开的决定。
  “黄将军想抗旨不遵吗?!”
  “臣不敢!”
  “既是不敢,那朕便命你明日即带水师大军拔寨往南三十里埋伏,待号角一响,即刻从敌方侧翼杀出!”
  无法,融安帝既是一意孤行,黄将军不像谢良臣,敢硬顶对方的命令,于是只好于第二日拔寨分兵。
  十日后。
  沿海八百里急报传入京城,道融安帝贸然出兵攻葡萄牙人水寨,却为敌军所陷,黄将军分兵他处,救援不及,融安帝一时下落不明。
  消息传回,朝堂震动,谢良臣即刻传令南海水师提督林苍,要其仔细搜索,务必寻得融安帝下落。
  又五日,沿海再次传回消息,道广东水师与南海水师上下官兵,因融安帝失踪,皆激愤不已,大破蛮夷之师,并擒获对方总督以及皇室成员一名,现正押解回京。
  至于融安帝,据林苍回报,搜遍附近数十里海域皆未找到人,同时江尚书殉国遇难,遗体亦在运往上邶途中。
  此战本是大胜,但是因为皇帝遇难,因此朝上无人欢庆,都道要杀了蛮夷领兵之人,以祭先帝。
  对于杀掉对方俘虏一事,谢良臣直接否决了。他之所以要抓活的回来,不是为了让这些人泄愤用的,而是要对方赔款换人。
  而融安帝嘛,他的说法是,如今陛下只是下落不明,并不代表对方已经罹难,不若再派人继续搜寻,或许海上风高浪急,陛下被吹到某座海岛之上了也说不定。
  所以等人押解进京后,谢良臣先是下令犒赏前线将士,再发讣告哀悼江牧靖国殉难,而后便一边继续搜寻融安帝的下落,一边遣使前往葡萄牙,告知赎人赔款之事宜。
  作者有话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