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三宣六慰
黄胜一直藏兵于民,需要发动大规模征战之时,太多训练娴熟的一级乡勇就获得了成为辅兵的机会,老辅兵当然纷纷转正。
海南岛、交趾已经营多年,“南华岛”也已经全部消化,“南明”有百万具备战斗力、熟知军纪的人民毋庸置疑。
得知家主需要发动十几万一级乡勇参加拓土之战,主动前来接受挑选的多不胜数,太多青壮年不是为了得到出任务的优待,而是为了荣誉,为了证明自己。
乡勇们不是主攻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保护移民平稳过渡。
“南明”老百姓得知国王再次拓土,一个个积极性空前,热情程度远远超过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程全功即将攻打的吉兰苏丹国其实相当于一个大明大一些的县治而已,总共都不会超过三十万人。
马来半岛都是小小的苏丹国,不足为虑,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兰西人等等西夷如果不识相连他们一起揍,可是在北方存在一个有点实力的国家东吁王朝。
要使领地长治久安就不能有强大的国家是邻居,汉人不擅长欺负别人,可以容忍周边存在小国。
往往强大的邻国都怀有狼子野心,他们时时刻刻觊觎汉人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总想着来抢夺汉人积攒的财富,因此相对强大的东吁王朝必须消灭。
况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出卖了宗主国大明象征意义上的末代皇帝朱由榔,也就是南明的永历皇帝,后来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的那一位。
黄胜如今的国号碰巧也是“南明”,为了不让这个出卖“南明”皇帝的国家存在,黄胜决定先发制人,提前三十年讨伐他们。
哈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没什么,黄胜还没有以出门不戴帽子为由头去揍他们,有何不妥?
据说这个国家的他隆王摈弃了劳民伤财的对外扩张战争,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使得国富民强。
民强?黄胜丝毫不介意,东南亚的小国而已,强还能强到哪里?夜郎自大尔!
国富倒是很对口味,最起码这一次发动灭国之战不会亏本,应该还有得赚。
大明立国之初,曾经设立西南“三宣六慰”,是大明帝国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置的六个较大土司的合称。
三宣分别是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是车里宣慰司、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和老挝宣慰司。
大明帝国版图最盛时几乎包括了后世缅甸全境,可如今只有车里宣慰司依旧是大明信地,其他五个宣慰司已经成为他国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何大明失去如此多的国土?是因为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了缅甸。
国王莽瑞体不断率领兵马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他死后东吁王朝第三代国王莽应龙再次统一缅甸,继续攻打大明领地,至嘉靖末年,缅甸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三个宣慰司。
万历初年,莽应龙又攻占了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宣慰司,“导致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
忍无可忍的大明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加强了边区的防守。
但“六慰”中除车里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这“三宣”信地。
如今黄胜是“大明帝国南海藩属王国”国王,自然要夺回大明信地。
而且只要黄胜出手保证以后这里八成以上都是汉人,再也不会有崛起的异民族能够夺回。
如今黄胜在大明可以集结的兵马有了六七万,带着这些热兵器部队去灭了一个东南亚小霸王足够了。
正好抓捕了三十万流寇可以甄别一半人组织他们成为随军劳力,把有家眷的流寇当然都带上,他们的几十万家眷就是第一批移民的一小部分,黄胜计划移民数要超过五百万。
大军万里迢迢去云南开打,一直打穿东吁王朝,打到印度洋,这个国家有太多汉民侨胞,人数应该也有几十万,强大的祖国打回来了肯定会得到他们的欢迎,不愁没有带路党。
不仅仅如此,路上如果有西南土司军队愿意追随统统带上,有大明卫所军愿意同去也欢迎,这一次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因为那里地域辽阔,人去少了根本无法展开。
六月初,黄胜召集剿寇大军把总以上级军官开会,明确了下一步将要继续进行伟大的长征。
“南明”、大明联军的攻击距离将要媲美蒙古帝国,战略目的把中南半岛包围,战术要求灭了东吁王朝,使得云南、缅甸和马来半岛、“南华岛”连成一片。
这就准备开疆拓土了,与会的所有军官兴奋莫名,他们根本不愿意在大明国土打流寇,人人认为打内战完全是自相残杀没有意义。
“战神”军人都不介意万里行军为汉人子孙开疆拓土,他们纷纷表示为了青史留名,累死路上也心甘情愿。
全军总动员开始了,宣传队最忙碌,他们当然会把这一次入侵他国宣传成正义的战争。
强权在手可以指鹿为马,说东吁王朝有罪当然会办成罪行确凿。宣传发动尤为重要,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
很快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始了,大明三宣六慰中的五慰被狼子野心的东吁王朝夺去几十年的事实被宣传队无限放大,“战神”军人只能接受侵略别人,哪能容忍被人侵略。
于是乎,恢复三宣六慰的豪迈军歌诞生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伊洛瓦底江,保和平为大明就是保家乡,大明好儿男齐心团结紧,打败东吁蛮夷野心狼……。”
按理说黄胜的部队远在湖广,应该江海联运部队去交趾后借道寮国奔袭缅甸道路最近,但是黄胜没有选择这一条最短路线,他就是要十几路大军不远万里进行长征。
因为这样会让许许多多内地大明子民见识到“战神”子弟兵风采。
海南岛、交趾已经营多年,“南华岛”也已经全部消化,“南明”有百万具备战斗力、熟知军纪的人民毋庸置疑。
得知家主需要发动十几万一级乡勇参加拓土之战,主动前来接受挑选的多不胜数,太多青壮年不是为了得到出任务的优待,而是为了荣誉,为了证明自己。
乡勇们不是主攻部队,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保护移民平稳过渡。
“南明”老百姓得知国王再次拓土,一个个积极性空前,热情程度远远超过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
程全功即将攻打的吉兰苏丹国其实相当于一个大明大一些的县治而已,总共都不会超过三十万人。
马来半岛都是小小的苏丹国,不足为虑,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兰西人等等西夷如果不识相连他们一起揍,可是在北方存在一个有点实力的国家东吁王朝。
要使领地长治久安就不能有强大的国家是邻居,汉人不擅长欺负别人,可以容忍周边存在小国。
往往强大的邻国都怀有狼子野心,他们时时刻刻觊觎汉人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总想着来抢夺汉人积攒的财富,因此相对强大的东吁王朝必须消灭。
况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出卖了宗主国大明象征意义上的末代皇帝朱由榔,也就是南明的永历皇帝,后来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的那一位。
黄胜如今的国号碰巧也是“南明”,为了不让这个出卖“南明”皇帝的国家存在,黄胜决定先发制人,提前三十年讨伐他们。
哈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没什么,黄胜还没有以出门不戴帽子为由头去揍他们,有何不妥?
据说这个国家的他隆王摈弃了劳民伤财的对外扩张战争,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使得国富民强。
民强?黄胜丝毫不介意,东南亚的小国而已,强还能强到哪里?夜郎自大尔!
国富倒是很对口味,最起码这一次发动灭国之战不会亏本,应该还有得赚。
大明立国之初,曾经设立西南“三宣六慰”,是大明帝国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置的六个较大土司的合称。
三宣分别是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是车里宣慰司、孟养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和老挝宣慰司。
大明帝国版图最盛时几乎包括了后世缅甸全境,可如今只有车里宣慰司依旧是大明信地,其他五个宣慰司已经成为他国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何大明失去如此多的国土?是因为嘉靖十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逐步统一了缅甸。
国王莽瑞体不断率领兵马进攻明朝所属的土司,他死后东吁王朝第三代国王莽应龙再次统一缅甸,继续攻打大明领地,至嘉靖末年,缅甸吞并了八百、老挝和车里三个宣慰司。
万历初年,莽应龙又攻占了木邦、蛮莫、陇川、孟养等宣慰司,“导致三宣六慰”全部落入缅甸手中。
忍无可忍的大明出兵反击,收复了部分失地,并加强了边区的防守。
但“六慰”中除车里外都已为缅甸所有,明朝仅保住了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这“三宣”信地。
如今黄胜是“大明帝国南海藩属王国”国王,自然要夺回大明信地。
而且只要黄胜出手保证以后这里八成以上都是汉人,再也不会有崛起的异民族能够夺回。
如今黄胜在大明可以集结的兵马有了六七万,带着这些热兵器部队去灭了一个东南亚小霸王足够了。
正好抓捕了三十万流寇可以甄别一半人组织他们成为随军劳力,把有家眷的流寇当然都带上,他们的几十万家眷就是第一批移民的一小部分,黄胜计划移民数要超过五百万。
大军万里迢迢去云南开打,一直打穿东吁王朝,打到印度洋,这个国家有太多汉民侨胞,人数应该也有几十万,强大的祖国打回来了肯定会得到他们的欢迎,不愁没有带路党。
不仅仅如此,路上如果有西南土司军队愿意追随统统带上,有大明卫所军愿意同去也欢迎,这一次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因为那里地域辽阔,人去少了根本无法展开。
六月初,黄胜召集剿寇大军把总以上级军官开会,明确了下一步将要继续进行伟大的长征。
“南明”、大明联军的攻击距离将要媲美蒙古帝国,战略目的把中南半岛包围,战术要求灭了东吁王朝,使得云南、缅甸和马来半岛、“南华岛”连成一片。
这就准备开疆拓土了,与会的所有军官兴奋莫名,他们根本不愿意在大明国土打流寇,人人认为打内战完全是自相残杀没有意义。
“战神”军人都不介意万里行军为汉人子孙开疆拓土,他们纷纷表示为了青史留名,累死路上也心甘情愿。
全军总动员开始了,宣传队最忙碌,他们当然会把这一次入侵他国宣传成正义的战争。
强权在手可以指鹿为马,说东吁王朝有罪当然会办成罪行确凿。宣传发动尤为重要,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
很快铺天盖地的宣传开始了,大明三宣六慰中的五慰被狼子野心的东吁王朝夺去几十年的事实被宣传队无限放大,“战神”军人只能接受侵略别人,哪能容忍被人侵略。
于是乎,恢复三宣六慰的豪迈军歌诞生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伊洛瓦底江,保和平为大明就是保家乡,大明好儿男齐心团结紧,打败东吁蛮夷野心狼……。”
按理说黄胜的部队远在湖广,应该江海联运部队去交趾后借道寮国奔袭缅甸道路最近,但是黄胜没有选择这一条最短路线,他就是要十几路大军不远万里进行长征。
因为这样会让许许多多内地大明子民见识到“战神”子弟兵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