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汉祚之亡
终出太行,复归冀州,得知袁尚已然控制住了邺城局势,袁绍开始控制着行军速度,他要想好怎么处置那不安分的天子刘协。
经此变乱,他袁氏这汉贼的身份怕是要坐实了,袁绍对此有所预料。终究是天子,名分在那儿,大义在那儿,不好处置啊。
“赵公,邺都急报!”来自邺城袁尚的密报再次呈于袁绍案前。
袁绍几乎是惊坐而起,将手中信件轻轻放下。
见袁绍脸色大变,在侧的赵臣也是一惊,邺都出现那般状况都未见袁绍有如此表情,如今是什么情况?
“赵公,是否邺都又出现什么变故?”
“皇帝,驾崩了!”袁绍寥寥几字,令众臣都惊骇不已。
“在座的都是孤之心腹重臣,孤也不瞒诸位!”袁绍心态似乎恢复地很快,眼神清明,将详情解释一遍。
“还请赵公速速回都!”许攸当即请道,眉宇间含着些许兴奋。
事实上自邺都之乱传到他们这些人耳中后,私底下早将局势推演过无数次了,就是刘协死了,也不是没想过。在许攸看来,天子之亡,也不过尔尔,当今天下,礼乐崩坏,天子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诸侯霸世,称帝、称王也已成为平常之事,韩遂那地不过二郡,民不过十万的小军阀也敢称公了。似许攸等人,这些年多有期待袁绍称王、称帝者,他们都迫切地想要成为从龙之臣,成为新朝之高官重爵。
如今赵之强敌,唯夏与魏。北方大战方休,各国亟待修养,未来数年局势会再次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至多有些局部争端。袁绍称帝,并不惧汉室余威,些许后遗症已经足以镇压了。
对许攸等人的想法,袁绍怎会不知。他自己都时时期待者,将袁氏升级为天家,也是袁绍的夙愿。
“传令下去,再加快速度,回都!”袁绍表情莫名,沉声吩咐道。
天已经开始飘雪了,冒着寒风,袁绍领军回邺,带着些许忐忑与热切。
......
乾德四年已经过去了,冬意渐渐褪去。持续数月,席卷数州诸大势力的大战,已然告终。胡夏、袁赵、曹魏、刘楚,包括孙吴,都罢兵。
最寒冷的节气已经过去,大战的创伤还需夏国上下缓缓恢复,但此时的大夏帝都长安,气氛却稍显活跃。所有人,都在筹备着不足半月的上元佳节。
“未曾想到,这汉天子刘协,竟然如此刚烈!”在宣室殿中,刘渊对殿下几臣感叹道。
脑中回忆起当年那个阶下之囚,刘协长什么样子,都有些模糊了。
邺都之乱,在刚刚过去的岁末,可是好生吸引了一波天下人的眼球,各方势力都密切地关注着局势发展。刘协给袁绍造成的麻烦,令人惊讶,袁氏快速扑平他,也没有出人意料。
汉帝之死的消息,终究是捂不住的,各种事变前后的版本亦轰传天下。大汉又将迎来变局,这是有识之士,心里明了的。
刘渊得到的,自然是最接近事实的版本。
此时宣室殿中,多为汉臣,李儒、贾诩、蔡邕、崔烈、种邵、卫凯、法衍、郗虑等三省官员,皆在座。
蔡邕、崔烈几人,神情之间似五味杂陈,表情很复杂,尤其是种邵。刘渊无意地瞥了其一眼,心中冷哼一声,这种邵,降夏多年,还偶尔表露出对大汉的同情。以往刘渊是不在意的,可如今,心思开始慢慢变化了,面对这等心系“前朝”的人,他开始有清理的想法了。
“这刘协,多少岁?”看殿上诸臣反应,刘渊左右张望几眼问道。
“回陛下,怀帝生于灵帝光和四年,至陛下乾德四年,年十八!”刘渊的“宠臣”郗虑此时主动禀道。
刘协的后事,袁绍已经处理完毕,谥号怀。
“与朕三位皇子年岁倒是相仿!”刘渊再叹:“只可惜,生不逢时啊!”
见刘渊这对已故汉帝流露出的些许赞叹,诸臣都不作话,这实际上是有些无聊而作叹。
“刘协既死,大汉无主,诸位爱卿觉得,接下来袁绍会怎么办?”刘渊终于提到正题。
说到此事,观诸臣表情,看起来都有想法。
纳言李儒抚须道:“怀帝有诸幼子,或扶持其一为儿皇帝,继续摄政;或直接称帝,代汉!”
“文优觉得,袁绍会作何选择?”刘渊淡淡一笑。
“不论袁绍如何选择,经此一变,大汉之国祚必然消亡,被袁氏取代是迟早之事!以臣料,邺城那边,不久便有消息传来,陛下只需安等便可!”李儒应道。
“汉祚亡了!”刘渊表情平淡低语道:“从朕当年入长安始,就已经亡了!”
......
在长安上下,准备欢庆上元时,在新岁到来之际,邺都正在恭贺新帝登基。袁绍回邺,将都城上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最后忠于大汉的力量,几乎全数被毁灭。
其后,袁绍否决诸赵臣篡汉称帝的建议,立怀帝刘协幼子刘冯为皇帝,晋位赵王,秉政天下。
在大多数人觉得河北风波将止,邺城局势将复归平稳之时,波澜再起。
一众臣子联名上奏,请袁绍登基称帝。与之前的不同者,此次为汉帝主动禅让。就那不满四岁的刘冯,也被教会亲请禅位赵王袁绍。
此次,袁绍的态度暧昧。一辞,再辞,三辞!
其后,袁绍难拂众意,很是“无奈”地接受禅让。
袁术,在皇宫中喂了数年的马,邺都之乱时逃了出去。袁绍归邺,赦免其罪。这这场禅让劝进风波中,他代表着袁氏宗族,出了大力。
汉建宁六年正月,在刘冯登基不足十日后,便“主动”禅让于赵王袁绍。
袁绍于邺宫大殿登基称帝,建大赵帝国,改元建武。
大汉正统,自此宣告灭亡。
邺宫大殿之上,一片庄严肃穆,百官着崭新朝服静立,袁绍身着他渴求多年的华丽帝袍,登顶御阶。
听着大殿内外,山呼陛下之声,袁绍心情极其振奋。
经此变乱,他袁氏这汉贼的身份怕是要坐实了,袁绍对此有所预料。终究是天子,名分在那儿,大义在那儿,不好处置啊。
“赵公,邺都急报!”来自邺城袁尚的密报再次呈于袁绍案前。
袁绍几乎是惊坐而起,将手中信件轻轻放下。
见袁绍脸色大变,在侧的赵臣也是一惊,邺都出现那般状况都未见袁绍有如此表情,如今是什么情况?
“赵公,是否邺都又出现什么变故?”
“皇帝,驾崩了!”袁绍寥寥几字,令众臣都惊骇不已。
“在座的都是孤之心腹重臣,孤也不瞒诸位!”袁绍心态似乎恢复地很快,眼神清明,将详情解释一遍。
“还请赵公速速回都!”许攸当即请道,眉宇间含着些许兴奋。
事实上自邺都之乱传到他们这些人耳中后,私底下早将局势推演过无数次了,就是刘协死了,也不是没想过。在许攸看来,天子之亡,也不过尔尔,当今天下,礼乐崩坏,天子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诸侯霸世,称帝、称王也已成为平常之事,韩遂那地不过二郡,民不过十万的小军阀也敢称公了。似许攸等人,这些年多有期待袁绍称王、称帝者,他们都迫切地想要成为从龙之臣,成为新朝之高官重爵。
如今赵之强敌,唯夏与魏。北方大战方休,各国亟待修养,未来数年局势会再次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至多有些局部争端。袁绍称帝,并不惧汉室余威,些许后遗症已经足以镇压了。
对许攸等人的想法,袁绍怎会不知。他自己都时时期待者,将袁氏升级为天家,也是袁绍的夙愿。
“传令下去,再加快速度,回都!”袁绍表情莫名,沉声吩咐道。
天已经开始飘雪了,冒着寒风,袁绍领军回邺,带着些许忐忑与热切。
......
乾德四年已经过去了,冬意渐渐褪去。持续数月,席卷数州诸大势力的大战,已然告终。胡夏、袁赵、曹魏、刘楚,包括孙吴,都罢兵。
最寒冷的节气已经过去,大战的创伤还需夏国上下缓缓恢复,但此时的大夏帝都长安,气氛却稍显活跃。所有人,都在筹备着不足半月的上元佳节。
“未曾想到,这汉天子刘协,竟然如此刚烈!”在宣室殿中,刘渊对殿下几臣感叹道。
脑中回忆起当年那个阶下之囚,刘协长什么样子,都有些模糊了。
邺都之乱,在刚刚过去的岁末,可是好生吸引了一波天下人的眼球,各方势力都密切地关注着局势发展。刘协给袁绍造成的麻烦,令人惊讶,袁氏快速扑平他,也没有出人意料。
汉帝之死的消息,终究是捂不住的,各种事变前后的版本亦轰传天下。大汉又将迎来变局,这是有识之士,心里明了的。
刘渊得到的,自然是最接近事实的版本。
此时宣室殿中,多为汉臣,李儒、贾诩、蔡邕、崔烈、种邵、卫凯、法衍、郗虑等三省官员,皆在座。
蔡邕、崔烈几人,神情之间似五味杂陈,表情很复杂,尤其是种邵。刘渊无意地瞥了其一眼,心中冷哼一声,这种邵,降夏多年,还偶尔表露出对大汉的同情。以往刘渊是不在意的,可如今,心思开始慢慢变化了,面对这等心系“前朝”的人,他开始有清理的想法了。
“这刘协,多少岁?”看殿上诸臣反应,刘渊左右张望几眼问道。
“回陛下,怀帝生于灵帝光和四年,至陛下乾德四年,年十八!”刘渊的“宠臣”郗虑此时主动禀道。
刘协的后事,袁绍已经处理完毕,谥号怀。
“与朕三位皇子年岁倒是相仿!”刘渊再叹:“只可惜,生不逢时啊!”
见刘渊这对已故汉帝流露出的些许赞叹,诸臣都不作话,这实际上是有些无聊而作叹。
“刘协既死,大汉无主,诸位爱卿觉得,接下来袁绍会怎么办?”刘渊终于提到正题。
说到此事,观诸臣表情,看起来都有想法。
纳言李儒抚须道:“怀帝有诸幼子,或扶持其一为儿皇帝,继续摄政;或直接称帝,代汉!”
“文优觉得,袁绍会作何选择?”刘渊淡淡一笑。
“不论袁绍如何选择,经此一变,大汉之国祚必然消亡,被袁氏取代是迟早之事!以臣料,邺城那边,不久便有消息传来,陛下只需安等便可!”李儒应道。
“汉祚亡了!”刘渊表情平淡低语道:“从朕当年入长安始,就已经亡了!”
......
在长安上下,准备欢庆上元时,在新岁到来之际,邺都正在恭贺新帝登基。袁绍回邺,将都城上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最后忠于大汉的力量,几乎全数被毁灭。
其后,袁绍否决诸赵臣篡汉称帝的建议,立怀帝刘协幼子刘冯为皇帝,晋位赵王,秉政天下。
在大多数人觉得河北风波将止,邺城局势将复归平稳之时,波澜再起。
一众臣子联名上奏,请袁绍登基称帝。与之前的不同者,此次为汉帝主动禅让。就那不满四岁的刘冯,也被教会亲请禅位赵王袁绍。
此次,袁绍的态度暧昧。一辞,再辞,三辞!
其后,袁绍难拂众意,很是“无奈”地接受禅让。
袁术,在皇宫中喂了数年的马,邺都之乱时逃了出去。袁绍归邺,赦免其罪。这这场禅让劝进风波中,他代表着袁氏宗族,出了大力。
汉建宁六年正月,在刘冯登基不足十日后,便“主动”禅让于赵王袁绍。
袁绍于邺宫大殿登基称帝,建大赵帝国,改元建武。
大汉正统,自此宣告灭亡。
邺宫大殿之上,一片庄严肃穆,百官着崭新朝服静立,袁绍身着他渴求多年的华丽帝袍,登顶御阶。
听着大殿内外,山呼陛下之声,袁绍心情极其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