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辽使奔丧
杨怀仁很快明白了章惇话中的意思,这才是赵煦今天派他来出席学院落成典礼的真正目的。
对赵煦来说,章惇是目前他改革朝政的股肱之臣,而杨怀仁对他来说呢,虽然朝政上的事情杨怀仁帮不上忙,但在某种程度是,也是一位好朋友,更是被看做了左膀右臂的。
章惇刚刚回京,很多人需要认识和结交,一个小小学院的落成典礼却要叫一位堂堂宰相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参加,也是有让章惇和杨怀仁结交之意。
杨怀仁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结交一位宰相,他心里还是很乐意的,也不用非得亲密成知交好友,年龄的差距和阅历的差距也注定了两个人不可能像同龄人一样成为好朋友那么容易。
只不过多谈谈交情,以后两个人都好办事,并没有坏处,既然杨怀仁年纪小不少,尊他一下,以师处之,也并不会吃亏。
赵頵要解官给丧,在旁人眼里嘉王爷这样的做法也许有很多种理解。
他的母亲高太后就这么突然得病去世了,赵頵一定会觉得太突然,而且高太后“病重”期间,赵頵并没有得到侍奉母亲的机会,他的皇帝侄子以各种理由推诿,便很容易让赵頵心生疑虑。
宫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又是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赵頵作为一位皇子和王爷,自然清楚不过,他之所以远离朝堂,寄情诗画,也是有避嫌之意。
但是当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在他至亲的亲人身上之时,那种悲戚和伤心,还是无法那么容易的消散的。
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的皇帝侄子,赵頵在中间本就左右为难,如今赵煦重掌朝政,赵頵不由的不去担心,他在他的侄子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不顾骨肉亲情的事情不胜枚举,杀子弑父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更何况他和赵煦的关系,只不过是叔侄呢?
所以赵頵主动提出来要解官去给高太后守灵尽孝了。
这么一招以退为进,也是像他这样的王爷最常见的做法,大家的目的都很明显,谁也不用说破,心知肚明就好。
只不过这一次赵煦也没有真的去怀疑他的叔叔会有什么野心,他现在意气风发,忙着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也没有工夫去怀疑他那位一直人畜无害样子的亲叔叔。
所以赵頵执意要去皇陵为母亲守孝三年,赵煦觉得叔叔有点小题大做了,自然想找个人来劝一下赵頵,让他不要多心。
而这个能劝得了赵頵的人,赵煦稍微一想,也只有杨怀仁比较合适了。
杨怀仁没有理由去拒绝赵煦,只好当着章惇的面前答应下来,他也觉得是时候和赵頵好好聊聊了。
章惇完成了他这一趟的所有目的,见杨怀仁对他以师处之,不断地敬酒,也不会失了一位长者的礼仪,也是回敬了杨怀仁几杯。
酒至半酣,章惇好似又想起一件事来,对杨怀仁说道,“杨郡公可知辽国派了给太皇太后奔丧的使节进京?”
杨怀仁一怔,不过立即转了笑容答道,“这个小子还真不太清楚。”
杨怀仁疑惑的并不是辽国会派人来给高太后奔丧,因为目前宋辽之间的关系,名义上还是不错的,以兄弟相称,兄弟家的老人过时了,当哥哥的派人来吊唁一下,也是合乎常理的。
宋辽之间来往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使节互访,有点什么事情,也会派人互相沟通一下,礼节上想来不缺。
不过章惇忽然提起这件事来,让杨怀仁想不通的是,章惇忽然提这件事,不会是故意告诉他,又要来试探什么吧?
杨怀仁和契丹人的关系,相信章惇不会不知道,因为当时一些事闹得确实沸沸扬扬,几乎满城皆知。
先是辽使命人在杨怀仁的随园对面开了家酒楼和杨怀仁进行了恶意的竞争,当时的结果是杨怀仁大获全胜,而且后来那家聚园也成了杨怀仁的酒店。
不知内情的寻常百姓,自然会简单的去以为是杨怀仁通过厨艺在这场正常的商业竞争中获胜,而背地里发生了什么,知道的人很少。
但是朝堂上很多大佬都是知情的,这么算来,章惇应该不会不清楚杨怀仁和辽使之间发生了什么。
到后来杨怀仁去环州,在环州被契丹人阴谋陷害,还引发了一场宋夏之间的战争,尽管结果是杨怀仁代表的大宋一方取得了胜利,但是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西夏受损,大宋稍稍收益,而契丹人还是坐收渔利的。
等杨怀仁从环州回来,揪出濮王和契丹人暗通款曲,导致朝野震动,尽管契丹人很快做出了解释,没有让宋辽关系因此恶化,但谁都知道,契丹人的解释根本说不过去的,大宋不追究,只不过是因为自身的懦弱。
大宋,大辽和西夏之间,其实关系微妙,亦敌亦友,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近年来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平稳,却是相互牵制着的。
眼下西夏因为契丹人挑唆宋夏之间的关系,还引发了一场大战之事对大辽不满,特别是西夏在这件事中损失惨重,开始对两国私下里的结盟关系产生了怀疑。
西夏权相梁乙逋是最吃亏的一个,他死了一个儿子,仇人原先以为是杨怀仁,后来根据杨怀仁给他的信件中分析,才判断他真正的仇家其实是契丹人。
他一怒之下陈兵夏辽边境向契丹人讨要说法,可限于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实在是巨大,最后大辽不知道许了他什么好处或者什么补偿,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
照这么看来,契丹人在得知高太后过世之后派了使节来吊唁,那目的就不仅仅是悼念高太后那么简单了。
这一点杨怀仁倒是可以之后慢慢去想,眼前章惇忽然说出这件事来,是他酒后无心之言呢,还是他故意说出来来试探杨怀仁的反应呢?
甚至,是赵煦特意让章惇这么做的?
对赵煦来说,章惇是目前他改革朝政的股肱之臣,而杨怀仁对他来说呢,虽然朝政上的事情杨怀仁帮不上忙,但在某种程度是,也是一位好朋友,更是被看做了左膀右臂的。
章惇刚刚回京,很多人需要认识和结交,一个小小学院的落成典礼却要叫一位堂堂宰相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参加,也是有让章惇和杨怀仁结交之意。
杨怀仁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结交一位宰相,他心里还是很乐意的,也不用非得亲密成知交好友,年龄的差距和阅历的差距也注定了两个人不可能像同龄人一样成为好朋友那么容易。
只不过多谈谈交情,以后两个人都好办事,并没有坏处,既然杨怀仁年纪小不少,尊他一下,以师处之,也并不会吃亏。
赵頵要解官给丧,在旁人眼里嘉王爷这样的做法也许有很多种理解。
他的母亲高太后就这么突然得病去世了,赵頵一定会觉得太突然,而且高太后“病重”期间,赵頵并没有得到侍奉母亲的机会,他的皇帝侄子以各种理由推诿,便很容易让赵頵心生疑虑。
宫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又是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赵頵作为一位皇子和王爷,自然清楚不过,他之所以远离朝堂,寄情诗画,也是有避嫌之意。
但是当这样的事情真正发生在他至亲的亲人身上之时,那种悲戚和伤心,还是无法那么容易的消散的。
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的皇帝侄子,赵頵在中间本就左右为难,如今赵煦重掌朝政,赵頵不由的不去担心,他在他的侄子心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不顾骨肉亲情的事情不胜枚举,杀子弑父的事情也不是没有,更何况他和赵煦的关系,只不过是叔侄呢?
所以赵頵主动提出来要解官去给高太后守灵尽孝了。
这么一招以退为进,也是像他这样的王爷最常见的做法,大家的目的都很明显,谁也不用说破,心知肚明就好。
只不过这一次赵煦也没有真的去怀疑他的叔叔会有什么野心,他现在意气风发,忙着实现他的治国理想,也没有工夫去怀疑他那位一直人畜无害样子的亲叔叔。
所以赵頵执意要去皇陵为母亲守孝三年,赵煦觉得叔叔有点小题大做了,自然想找个人来劝一下赵頵,让他不要多心。
而这个能劝得了赵頵的人,赵煦稍微一想,也只有杨怀仁比较合适了。
杨怀仁没有理由去拒绝赵煦,只好当着章惇的面前答应下来,他也觉得是时候和赵頵好好聊聊了。
章惇完成了他这一趟的所有目的,见杨怀仁对他以师处之,不断地敬酒,也不会失了一位长者的礼仪,也是回敬了杨怀仁几杯。
酒至半酣,章惇好似又想起一件事来,对杨怀仁说道,“杨郡公可知辽国派了给太皇太后奔丧的使节进京?”
杨怀仁一怔,不过立即转了笑容答道,“这个小子还真不太清楚。”
杨怀仁疑惑的并不是辽国会派人来给高太后奔丧,因为目前宋辽之间的关系,名义上还是不错的,以兄弟相称,兄弟家的老人过时了,当哥哥的派人来吊唁一下,也是合乎常理的。
宋辽之间来往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使节互访,有点什么事情,也会派人互相沟通一下,礼节上想来不缺。
不过章惇忽然提起这件事来,让杨怀仁想不通的是,章惇忽然提这件事,不会是故意告诉他,又要来试探什么吧?
杨怀仁和契丹人的关系,相信章惇不会不知道,因为当时一些事闹得确实沸沸扬扬,几乎满城皆知。
先是辽使命人在杨怀仁的随园对面开了家酒楼和杨怀仁进行了恶意的竞争,当时的结果是杨怀仁大获全胜,而且后来那家聚园也成了杨怀仁的酒店。
不知内情的寻常百姓,自然会简单的去以为是杨怀仁通过厨艺在这场正常的商业竞争中获胜,而背地里发生了什么,知道的人很少。
但是朝堂上很多大佬都是知情的,这么算来,章惇应该不会不清楚杨怀仁和辽使之间发生了什么。
到后来杨怀仁去环州,在环州被契丹人阴谋陷害,还引发了一场宋夏之间的战争,尽管结果是杨怀仁代表的大宋一方取得了胜利,但是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西夏受损,大宋稍稍收益,而契丹人还是坐收渔利的。
等杨怀仁从环州回来,揪出濮王和契丹人暗通款曲,导致朝野震动,尽管契丹人很快做出了解释,没有让宋辽关系因此恶化,但谁都知道,契丹人的解释根本说不过去的,大宋不追究,只不过是因为自身的懦弱。
大宋,大辽和西夏之间,其实关系微妙,亦敌亦友,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近年来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和平稳,却是相互牵制着的。
眼下西夏因为契丹人挑唆宋夏之间的关系,还引发了一场大战之事对大辽不满,特别是西夏在这件事中损失惨重,开始对两国私下里的结盟关系产生了怀疑。
西夏权相梁乙逋是最吃亏的一个,他死了一个儿子,仇人原先以为是杨怀仁,后来根据杨怀仁给他的信件中分析,才判断他真正的仇家其实是契丹人。
他一怒之下陈兵夏辽边境向契丹人讨要说法,可限于两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实在是巨大,最后大辽不知道许了他什么好处或者什么补偿,最后此事才不了了之。
照这么看来,契丹人在得知高太后过世之后派了使节来吊唁,那目的就不仅仅是悼念高太后那么简单了。
这一点杨怀仁倒是可以之后慢慢去想,眼前章惇忽然说出这件事来,是他酒后无心之言呢,还是他故意说出来来试探杨怀仁的反应呢?
甚至,是赵煦特意让章惇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