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意外惊喜
杨怀仁夸下海口要给大家做一顿蘑菇大餐,自然不能言而无信。烤野猪肉自然是一道大菜,不过光吃肉也会觉得腻,再来一份蘑菇汤才更健康。
蘑菇的做法其实真的太多了,炒菜、煎炸、煮汤,等等等等,几乎所有的烹饪手法都可以用在蘑菇身上,而且蘑菇那种鲜美的味道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晾干的蘑菇,用来做汤或者炖菜是最好的。有人会认为晾干的蘑菇会损失了它原有的味道和营养,其实结果恰好相反,经过天然晾晒和风干的蘑菇,只不过是经历了脱水过程而已,营养价值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而且不仅仅如此,经过了天然晾晒和风干的干蘑菇,味道的精华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浓缩的过程,当再次遇水释放出来的时候,原本自身的腐朽和腥臭味不见了,但真正的蘑菇鲜美滋味却更加明显了起来。
干蘑菇在使用前要先用清水洗净表面的尘土和杂质,然后再换清水泡发,原本已经干瘪的身躯吸水之后又冲洗饱满了起来,恢复了最初被采集的时候的样子。
杨怀仁泡了好多村民储存起来的干蘑菇,在分类之后大概泡出来满满的几个大木盆,当他准别用泡好的蘑菇做一道简单的蘑菇汤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之前他在谷仓见到这些干蘑菇的时候,根据蘑菇的形状大致认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用菌,像羊肚菇、仙人环等种类,即便是晾晒干瘪了,也还是能分辨出原来的形状和样貌的。
但有一些种类的蘑菇,形状本来就差不多,甚至如果不仔细观察颜色,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而干瘪了之后,便不太容易被认出来,或者说容易被当做了别的种类给混淆了。
但是当这些干蘑菇吸水恢复了原状,他们原本的形状和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就比较容易分辨的清了。
在盛放鸡枞菌的木盆里,杨怀仁忽然发觉有少数的蘑菇和其他的鸡枞菌长的竟然不太一样,没有明显的伞盖,而且实体的柄也更粗大。
他挑了一个体型较大的放在手心里,然后移步到火光下仔细察看,等他用压咬下一小块细细品尝过了之后欣喜的判断,他竟然发现了这一株并不是鸡枞,而是一种更珍贵和稀有的蘑菇——松茸!
中国人食用松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在东方文明的萌芽时期,人类便已经发现了松茸的食用价值。
最初的松茸在中国的分部范围还是很大很广的,几乎可以说跨越了大江南北,在森林里都有它不同种类的分布。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没有保护性的采摘,它才逐渐变得越来也少,分布范围也变的越来越小,到最后才变成了一种珍惜的食材。
而且最初的松茸,是被粗略的划分在松蕈这个大的蘑菇分类里的,随着人类对食物更高的要求和分类学的进步,到了北宋,在仁宗时期编撰的《嘉祐本草》中才把松茸单独划分成一个种类。
到绍圣时期唐慎微重新整理编撰的《证类本草》中,松茸这个名字才被使用,后世某些岛国人说松茸是他们最早发现并定名的,就不用提是多么可笑了。
即便如此,后世某些无知网站竟然认可这样的说法,就不是可笑那么简单了,而是可悲。
杨怀仁的看法是,要真论起来,不论文化还是美食,中国人可以做某国人祖宗,事实摆在那里,自说自话是没有用的,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走的。
这个发现让杨怀仁非常兴奋,回忆起后世中国的松茸产地,好像确实包括了这一片山区,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太偏僻了,才让松茸在这片大山里的繁衍延续了上千年。
大宋的疆域内,能够产出松茸的地方已经非常稀少,所以市面上售卖的松茸,都是行商们每年从大辽、吐蕃和大理收购回来的。
而松茸的价格,无论是干品还是酒店里制作成成菜之后,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因为量小,即便是有钱,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松茸这种物种和松露有点相同的是,它们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都特别高,而且都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所以像这里这种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才能找到它们。
松茸还有一点也非常奇特,它的生命循环时间非常长,普通的蘑菇一年可以生长繁殖一次甚至多次,但是松茸每隔五到六年才会生长和繁殖一次。
它的子实体的生长和别的蘑菇一类的真菌还大有不同的是,它的子实体成长的特别快,大概只需要六七天的时间,存在的时间也特别短,只有两到三天。
当它的子实体完全生长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被采摘,那么最长在三天之后,它的营养成分就会反哺给它生长的土壤,从而完全失去了营养价值,那种极其鲜美的味道,也因此不复存在了。
所以要采摘和收集松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便是像木朗这样的经验来练的猎人,要采摘到松茸也是非常依赖好运气的眷顾的。
但就是这样,杨怀仁不敢相信这些松茸就这么被混杂在鸡枞菌里,在这个村子的谷仓里静静的躺了不知道多长时间。
这个发现对杨怀仁来说也实在是太惊喜太意外了,照这么判断,这片大山里一定还分布着很多像这样的松茸,只不过是因为木朗和他的族人们并不认得它,把松茸当做了一种普通的山蘑菇来采集罢了。
杨怀仁想了想,决定应该把实情告诉木朗老汉,将来要他格外注意采集和保护这种珍贵的食材,并且在收购价格上,也一定会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开价,绝不会因为他们不认得松茸,便欺骗他们。
这会儿杨怀仁心情大好,竟不自觉地哼唱起了小歌来,做个有钱的好人感觉真的特别好,而且这一趟来大理,又发现了黑松露和松茸,对于他的饮食梦想来说,似乎又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蘑菇的做法其实真的太多了,炒菜、煎炸、煮汤,等等等等,几乎所有的烹饪手法都可以用在蘑菇身上,而且蘑菇那种鲜美的味道总会带给我们惊喜。
晾干的蘑菇,用来做汤或者炖菜是最好的。有人会认为晾干的蘑菇会损失了它原有的味道和营养,其实结果恰好相反,经过天然晾晒和风干的蘑菇,只不过是经历了脱水过程而已,营养价值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而且不仅仅如此,经过了天然晾晒和风干的干蘑菇,味道的精华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浓缩的过程,当再次遇水释放出来的时候,原本自身的腐朽和腥臭味不见了,但真正的蘑菇鲜美滋味却更加明显了起来。
干蘑菇在使用前要先用清水洗净表面的尘土和杂质,然后再换清水泡发,原本已经干瘪的身躯吸水之后又冲洗饱满了起来,恢复了最初被采集的时候的样子。
杨怀仁泡了好多村民储存起来的干蘑菇,在分类之后大概泡出来满满的几个大木盆,当他准别用泡好的蘑菇做一道简单的蘑菇汤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之前他在谷仓见到这些干蘑菇的时候,根据蘑菇的形状大致认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用菌,像羊肚菇、仙人环等种类,即便是晾晒干瘪了,也还是能分辨出原来的形状和样貌的。
但有一些种类的蘑菇,形状本来就差不多,甚至如果不仔细观察颜色,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而干瘪了之后,便不太容易被认出来,或者说容易被当做了别的种类给混淆了。
但是当这些干蘑菇吸水恢复了原状,他们原本的形状和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就比较容易分辨的清了。
在盛放鸡枞菌的木盆里,杨怀仁忽然发觉有少数的蘑菇和其他的鸡枞菌长的竟然不太一样,没有明显的伞盖,而且实体的柄也更粗大。
他挑了一个体型较大的放在手心里,然后移步到火光下仔细察看,等他用压咬下一小块细细品尝过了之后欣喜的判断,他竟然发现了这一株并不是鸡枞,而是一种更珍贵和稀有的蘑菇——松茸!
中国人食用松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在东方文明的萌芽时期,人类便已经发现了松茸的食用价值。
最初的松茸在中国的分部范围还是很大很广的,几乎可以说跨越了大江南北,在森林里都有它不同种类的分布。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没有保护性的采摘,它才逐渐变得越来也少,分布范围也变的越来越小,到最后才变成了一种珍惜的食材。
而且最初的松茸,是被粗略的划分在松蕈这个大的蘑菇分类里的,随着人类对食物更高的要求和分类学的进步,到了北宋,在仁宗时期编撰的《嘉祐本草》中才把松茸单独划分成一个种类。
到绍圣时期唐慎微重新整理编撰的《证类本草》中,松茸这个名字才被使用,后世某些岛国人说松茸是他们最早发现并定名的,就不用提是多么可笑了。
即便如此,后世某些无知网站竟然认可这样的说法,就不是可笑那么简单了,而是可悲。
杨怀仁的看法是,要真论起来,不论文化还是美食,中国人可以做某国人祖宗,事实摆在那里,自说自话是没有用的,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是你想抢就能抢的走的。
这个发现让杨怀仁非常兴奋,回忆起后世中国的松茸产地,好像确实包括了这一片山区,也许正是因为这里太偏僻了,才让松茸在这片大山里的繁衍延续了上千年。
大宋的疆域内,能够产出松茸的地方已经非常稀少,所以市面上售卖的松茸,都是行商们每年从大辽、吐蕃和大理收购回来的。
而松茸的价格,无论是干品还是酒店里制作成成菜之后,都是非常高昂的,而且因为量小,即便是有钱,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松茸这种物种和松露有点相同的是,它们对生长的环境要求都特别高,而且都无法进行人工栽培,所以像这里这种大片的原始森林里,才能找到它们。
松茸还有一点也非常奇特,它的生命循环时间非常长,普通的蘑菇一年可以生长繁殖一次甚至多次,但是松茸每隔五到六年才会生长和繁殖一次。
它的子实体的生长和别的蘑菇一类的真菌还大有不同的是,它的子实体成长的特别快,大概只需要六七天的时间,存在的时间也特别短,只有两到三天。
当它的子实体完全生长出来之后,如果没有被采摘,那么最长在三天之后,它的营养成分就会反哺给它生长的土壤,从而完全失去了营养价值,那种极其鲜美的味道,也因此不复存在了。
所以要采摘和收集松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便是像木朗这样的经验来练的猎人,要采摘到松茸也是非常依赖好运气的眷顾的。
但就是这样,杨怀仁不敢相信这些松茸就这么被混杂在鸡枞菌里,在这个村子的谷仓里静静的躺了不知道多长时间。
这个发现对杨怀仁来说也实在是太惊喜太意外了,照这么判断,这片大山里一定还分布着很多像这样的松茸,只不过是因为木朗和他的族人们并不认得它,把松茸当做了一种普通的山蘑菇来采集罢了。
杨怀仁想了想,决定应该把实情告诉木朗老汉,将来要他格外注意采集和保护这种珍贵的食材,并且在收购价格上,也一定会给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开价,绝不会因为他们不认得松茸,便欺骗他们。
这会儿杨怀仁心情大好,竟不自觉地哼唱起了小歌来,做个有钱的好人感觉真的特别好,而且这一趟来大理,又发现了黑松露和松茸,对于他的饮食梦想来说,似乎又大大的迈进了一步。